程祥恩
(沂水縣許家湖鎮(zhèn)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山東沂水 276402)
根據(jù)我國農業(yè)種植情況來看,玉米的種植面積僅次于小麥與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玉米本身還有十分豐富的營養(yǎng)元素,例如微量元素、蛋白質等,因此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食品、飼料加工中。在當前我國大力提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下,對于農作物栽植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種植密度作為影響玉米產量、品質的重要因素,種植人員只有根據(jù)玉米品種以及種植地情況,選擇合理的種植間距,才能為玉米生長發(fā)育提供保障,提高玉米產量,使得玉米種植活動能夠獲得良好效益。
為了探究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與品質帶來的影響,通過對玉米植株密度進行設計,探究不同玉米種植密度對其產量與品質帶來的影響。在該實驗中玉米品種選擇冠風3號。通常情況下,合理的種植密度為每組行株距為60 cm×30 cm,基于此,設置種植過密株距為 60 cm×20 cm,過疏株距為60 cm×40 cm。每組實驗區(qū)域為50 m2。
在本次實驗區(qū)域中,玉米的前茬作物為小麥。在小麥6月10日完成收割工作后,便開始此次實驗的整地播種工作。在此過程中,將緩釋復合肥作為實驗底肥,每10 kg平均釋放65 m2,開展種肥同播工作。在完成播種之后,種植人員清除田地雜草,等到玉米苗成長到8~9葉期時,合理使用生長調節(jié)劑進行噴施。在玉米植株生長期間,對60 cm×20 cm、60 cm×30 cm、60 cm×40 cm這三種種植密度的實驗區(qū)域同時開展除草、施肥工作,以便能夠提高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在衡量玉米品質時,需要從玉米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以及淀粉含量等方面分析。
在玉米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籽粒的蛋白質含量在很大程度上都會受到種植密度的影響,尤其是在玉米花粒期,蛋白質含量與種植密度之間的關系成反比。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玉米種植密度對玉米蛋白質的影響
根據(jù)種植情況來看,種植密度還會直接影響玉米植株的脂肪含量,在花粒期后期,種植密度會與脂肪含量成正比關系,在接近成熟階段,會與密度呈現(xiàn)先高后低的線性關系。這一現(xiàn)象代表著在玉米培育期間,種植密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玉米品質,并且還會危及玉米的營養(yǎng)成分。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玉米種植密度對玉米脂肪的影響
針對于玉米生長過程中體內淀粉含量而言,密度過低雖然會使得玉米生長淀粉增加,但是降低了玉米產量,密度過高會導致玉米在生長發(fā)育期間淀粉含量偏低。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玉米種植密度對玉米淀粉含量的影響
種植人員在種植玉米時,需要根據(jù)種植地土壤條件以及當?shù)氐乩硪蛩兀x擇優(yōu)質玉米品種,并且需要根據(jù)品種特征合理控制種植密度,最終才能獲得較高產量。
根據(jù)玉米生長情況來看,環(huán)境與植株生長機理等因素會對種植密度有所要求,否則將會影響玉米生長時的光合作用以及透光透風性,這一影響因素會對玉米產量造成嚴重影響。①當玉米植株密度為60 cm×20 cm時,玉米單株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因為相互遮擋等因素,無法開展有效的光合作用,進而無法為玉米生長提供支持。②當種植密度60 cm×40 cm時,雖然玉米單株可以進行充分的光合作用,為玉米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環(huán)境,但是卻浪費了土壤資源,直接影響玉米產量[1]。
總的來說,從玉米生長發(fā)育時的籽粒脫水速度來看,如果玉米植株種植密度較低,那么單株會擁有良好的透風透光條件,生長發(fā)育較好。密度過高會導致種植區(qū)域出現(xiàn)水肥力不足現(xiàn)象,影響玉米生長發(fā)育。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影響玉米種植產量,因此工作人員在栽植玉米時,一定要從實際情況出現(xiàn),嚴格控制玉米種植密度,以便能夠提高玉米產量與質量[2]。
根據(jù)實驗結果來看,只有合理控制密度才能夠使得玉米品質與產量實現(xiàn)平衡,達到經(jīng)濟效益最大化。在本次實驗中,60 cm×20 cm、60 cm×30 cm、60 cm×40 cm這三種種植密度,雖然在品質方面各有優(yōu)勢,但是結合產量因素來看,60 cm×30 cm為最佳種植密度。
種植密度會對玉米的種植產量與品質帶來較大影響,因此工作人員在栽植玉米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土壤因素以及氣候條件等,在此基礎上要嚴格把控玉米栽植密度,這樣才有助于玉米種植活動實現(xiàn)高產、優(yōu)質的目標。如果玉米植株之間密度過高,那么將會導致種植地土壤中的肥料以及各種資源出現(xiàn)不足現(xiàn)象,再加上玉米無法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影響品質的同時,導致玉米產量過低,出現(xiàn)逼熟現(xiàn)象[3]。種植密度過低,雖然能夠使得植株進行有效的光合作用,但是會導致土壤肥力等資料被浪費,并且植株過疏不利于提高總體種植產量,無法實現(xiàn)玉米種植效益最大化。一般情況下,玉米種植密度單株要保持在60 cm×30 cm。然后根據(jù)地表溫度選擇適宜播種的時間,控制播種深度,以便能夠提高玉米種子的存活率,降低大小苗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概率,最終能夠提高玉米品質與產量,使得玉米種植活動高效開展[4]。
除了上述注意事項之外,想要提高玉米種植效益,種植人員在玉米種植活動中,還需要重視玉米田間管理工作。田間管理,從苗期管理、穗期管理、花期管理入手,保障玉米生產品質與質量。①苗期管理,在苗期要有序開展管理工作,以便保證玉米根系能夠健康發(fā)育,為后期保質、保產工作提供保障。在玉米拔節(jié)之前,要進行苗間管理,做好澆水追肥、中耕除草以及破土防旱等工作,有效控制玉米根系發(fā)育生長,有助于實現(xiàn)高產目標[4]。②穗期管理,在玉米生長發(fā)育過程中,穗期是玉米生長過程中的旺盛階段,這一階段的田間管理工作尤為重要,只有滿足玉米植株的影響需求,才能夠達到高產、高質的目標[5]。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注意做好灌溉工作,灌溉時機要在玉米抽穗之前。這一舉措有助于強化玉米根系的呼吸能力,解決玉米倒伏現(xiàn)象,促使玉米實現(xiàn)健康生長。③花期管理,花期管理有助于提高玉米灌漿、授粉質量,進而解決玉米生長過程中的早衰問題。具體操作方式是:通過人工補水的方式調整土壤情況。如果降水量過大,那么要立即排除田間積水,以便能夠緩解玉米生長壓力。此外,還需要做好補肥工作,有效掌控玉米生長態(tài)勢,解決玉米莖葉枯竭問題[6]。
綜上所述,玉米種植密度會對玉米種植產量與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種植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實際情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嚴格把控玉米植株間隔,為玉米生長提供給充足的發(fā)育空間在此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玉米種植地的氣候條件,確保其在生長過程中能夠有效開展光合作用,充分利用種植地的肥力資源,為玉米茁壯生長奠定基礎,提高玉米種植經(jīng)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