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陽
當代藝術家、藝術史學者。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獲藝術史理論博士學位。美國學院藝術協(xié)會會員,美國藝術史學家協(xié)會會員,全國教育書畫協(xié)會高等美術教育學會會員。著有《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美國非裔美術》《寫給孩子的藝術史:達利》等。
一、對當代“美育”的理解
相比于現(xiàn)代美育的提法,我認為更應該強調當代美育的概念,即我們的美育要符合當代社會藝術與美學發(fā)展的要求。當代美育不僅僅是要讓人們如梁啟超先生所說的“懂得美”,更應該是讓大眾具備基本的美學思維,除了能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還要能探索美和創(chuàng)造美。對于當下這個時代來說,基本的美術技巧和美學原理已經變得常識化,是一個想要全面發(fā)展的個體必需要掌握的。而當代美育不僅要更廣泛和深入地傳播這些知識,也要注重個體差異。每個人的接受程度和情感表達都不同,美育需要讓其受眾,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能在美育過程中產生審美愉悅。
美育在我們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歷程中始終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我們國家歷史上就有重視美育的傳統(tǒng),自古就有對“琴棋書畫”學習的重視。到了近代,梁啟超、蔡元培等思想家也對美育的重要性做過諸多論述。在當代,美育在國家發(fā)展的層面亦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出要“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足以證明美育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和在當下國家文化崛起中的價值。美育不僅能提高國民整體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更是國家文化創(chuàng)新、科學發(fā)展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因此,積極推進美育對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對“美育”學科化發(fā)展的認識
前面提到,美育關乎整個社會和國民的文化素質,也在激發(fā)社會創(chuàng)新活力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將“美育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發(fā)展建設也是我們要面對的重要課題。但我們也應該清楚認識到作為一個獨立學科來說,美育學還暫時處于一個初創(chuàng)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其中不僅包括對學科架構和研究對象的探討與規(guī)范,還包括建設學科師資,拓展交叉學科成果等。這需要全國美育教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經有一些機構與知名學者開展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研究,且成果顯著,李睦教授及其主持的清華大學美育研究所就是這一領域的開拓者。相信隨著國家和整個社會對于美育與美育學給予的關注越來越多,再加上以李睦教授為代表的杰出美育工作者和實踐者的帶領,美育學能很快發(fā)展為成熟學科,并為我們國家的文化發(fā)展與社會進步做出更多更好的貢獻。
三、美育教學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之辨
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顯著影響,美育自然也不例外。我個人認為現(xiàn)代信息技術是有利于美育實踐的。例如網(wǎng)絡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的發(fā)展使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學習藝術和哲學課程;欣賞藝術品、音樂會和舞臺劇;了解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與理念,甚至可以和藝術家及學者們互動。這無疑是一種進步。從這個角度說,美育在整個社會的普及與推廣變得更迅速,也更容易。但我們也要認識到,信息技術本身是沒有審美的,它甚至無法真正有效的過濾信息,更需要警惕的是,這種無效性常常體現(xiàn)在對于信息的過度過濾。例如目前很多應用都通過精細計算用戶偏好對用戶進行信息推送,這樣的后果是每個用戶都在自己的信息終端看到,且只看到自己喜歡的內容。久而久之人們便會更局限于自己喜好的小圈子內,對新的事物產生抗拒。同時,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常有一些嘩眾取寵的內容成為“熱點”,這容易讓人們產生審美偏差,也容易讓青少年盲目模仿。這些都可以說是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的“副作用”。因此,美育工作者們,甚至整個社會都要更為合理、更加高效地利用信息技術,讓其成為社會欣賞美、傳播美、探索美的好幫手。
2020年,是線上教學迅速發(fā)展的一年。對于美育工作者來說,線上教學的優(yōu)點是范圍廣、傳播快、避免教學活動導致的人們聚集。在特殊情況下,既保護了自己與他人,也教授了知識。然而涉及美育的教學有一定的特殊性,線上的教學方式還是受到許多局限。雖然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發(fā)展能讓很多體驗都接近現(xiàn)實,但還是無法替代現(xiàn)實。例如我們欣賞大自然時,除了看到青山綠水外,聽覺、觸覺,甚至嗅覺都在共同起著作用(聞到的鮮花和青草的香味、踩在白雪上的松軟感、聽到的泉水叮咚和蜂鳥鳴唱),都在給我們帶來審美愉悅。又比如欣賞藝術作品時,一點點的色彩差異或細節(jié)的缺失都會損耗原作帶來的震撼效果。所以線下教學能帶來的“真聽、真看、真感受”的內容是線上教學無法替代的,至少在當下是這樣的。
其實,美育是個大話題,針對不同的受眾需要不同的內容與方法,這很難用幾句話概括。但所有學科或者知識的傳授與教學都離不開“因材施教”。每個人對于審美知識的需求不同,有些人對藝術有較高的熱情,那他們自然就希望接受更多審美教育、汲取更多相關知識。此外,不同年齡的人也需要不同的美育內容。在針對兒童的審美教育方面,內容與方法上就更要謹慎細致。根據(jù)兒童的年齡設計相關的課程內容,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還要另外增加趣味性,避免出現(xiàn)審美疲勞。因此,對于兒童的審美教育就不太適合使用線上教學的方法,因為孩子們的注意力本身就不太容易集中,且線上教學參與度和體驗感不如線下教學,不太容易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而對成年人的美育,內容上就可以更為精煉,也可以更多采用線上教學的方式,因為更加高效便捷。
四、以藝術為切入點的美育思考
因為我研究的領域集中在藝術史,我本人也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因此我的美育教學更多以藝術本身作為切入點。審美教育與藝術教育有一些相同點,從藝術出發(fā)培養(yǎng)審美是較為直接與高效的一種方法。普及藝術史的一些基本知識可以建立人們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能力,這是一個從了解到喜愛的過程。我撰寫的《寫給孩子的藝術史:達利》就是一套普及藝術史知識的書作系列其中的一本。很多孩子通過閱讀這套書激發(fā)了對藝術的興趣,我覺得從美育的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路徑。
剛才提到了我本人從事藝術研究與藝術創(chuàng)作,因此我的美育教學更傾向從藝術本身出發(fā)。但需要明確的是,審美教育并不是藝術教育,審美教育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讓人學會某種藝術技能或掌握某項知識,而是培養(yǎng)一種思維,構建一種精神。因此,需要將審美教育與藝術教育區(qū)別開來,在從事教學實踐時采用的內容與形式都是不同的。對于美育來說,藝術是引子,最終還是要回到美育本身的軌道上。另外,隨著美育學的發(fā)展,我希望還會有其它領域的學者加入到這一學科的建設中,例如社會科學、信息技術甚至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有更多的學科交叉能夯實美育的基礎,同時也能讓美育真正發(fā)揮作用,讓人們不只認識到藝術美,還能欣賞自然美、科技美與生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