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2020年是故宮建成600年,2020年12月31日,踩著2020年的尾巴,這部慶祝故宮600歲大壽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終于上線!吱吱呀呀聲中,一道大門被緩緩打開。黑暗,一點點退卻,光,一束束照了進來。這,是準備開門迎客的午門。這樣沉靜安穩(wěn)的開場,代入感極強。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勾連、重疊、交叉中,它帶觀眾走入故宮,深深感受文化自信的魅力。2021年1月2日,話題“我在故宮六百年”登上微博熱搜榜頂位,在B站,第一集播放量已接近百萬,豆瓣評分也達到9.4分,堪稱王炸紀錄片。有網(wǎng)友留言稱,在充滿不確定的2020年,故宮有一種讓人安定的力量。作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不僅延續(xù)了《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的溫情日常和有趣細節(jié),更多了幾分特殊節(jié)點上傳承的意義,讓人慰藉。佇立百年的故宮建筑;與故宮建筑同在的故宮守護人;開著彈幕看嗨了的觀眾……叮!你的故宮素材包又可以更新啦!
素材掃描一厚重歷史,紫禁城磚瓦的文明密碼
《我在故宮修文物》主要關注的是修復可移動文物,比如鐘表、青銅器等?!段以诠蕦m六百年》關注的是不可移動文物,也就是建筑物本身?!段以诠蕦m六百年》以“丹宸永固”大展、養(yǎng)心殿大修工程、歲修保養(yǎng)等為線索,通過故宮古建部、工程管理處、修繕技藝部、文??萍疾?、考古部等部門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fā)現(xiàn)”之旅。故宮時間跨度大、古建數(shù)量多,故事如何講述?《我在故宮六百年》從一場耳熟能詳?shù)恼褂[說起。
東華門內,設立于1958年12月的故宮博物院古建部負責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2020年春天,他們接到了一項特殊的任務——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策劃籌備一場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丹,是宮墻的紅色;宸,為深邃的宮殿。展覽講述的,是有關紫禁城建筑規(guī)劃、肇建、變遷、修繕與保護的種種往事,而紀錄片記錄了策展過程中,故宮人探尋紫禁城古建前世今生的獨特經(jīng)歷。
追根溯源。為探尋紫禁城最初的模樣,攝制團隊沒有局限于故宮四方紅墻內,而是跟隨策展團隊奔赴千里之外的安徽鳳陽尋找答案。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初想把皇城建在家鄉(xiāng),卻在六年后意外叫停,鳳陽的中都皇城成了一座皇家“爛尾樓”,卻保留了紫禁城“土作”工藝的秘密。中國古代宮殿的建筑有著一整套嚴苛高標準的施工方法,被后來的匠人們總結為“八大作”。而排在首位的是構筑地基的“土作”。營建紫禁城之初,“土作”工藝已無人知曉?,F(xiàn)在也無法通過在紫禁城進行大規(guī)模的地下考古來一探究竟。但與之時代相近的明中都遺址,則完整展示了明初宮殿“土作”工藝的最高標準。厚重堅實的地下結構,不僅確保了建筑之上的宮殿,歷經(jīng)600年寒暑巋然不動,也寓意著王朝能夠永遠延續(xù),是為“丹宸永固”。
見微知著。在午門展廳,一片藍色瓷磚赫然出現(xiàn)在“丹宸永固”大展上,在453件展品中似乎毫不起眼。事實上,它身世神秘,來自遙遠的德國,是靈沼軒遺留下來的建筑材料,見證了紫禁城作為皇宮的最后余暉。100多年前,這些印有精美花紋的瓷磚漂洋過海,涂裝在這座故宮唯一的西洋水殿中,意外地成為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的一個見證。
傳承古今。養(yǎng)心殿正殿后檐雨搭上的明瓦屋頂,或是北京僅存的一處“貝殼屋頂”。屋頂瓦片由大而平的海月貝殼制成,如珍珠般玲瓏剔透,展現(xiàn)著古人的工匠技藝和生活智慧。在展覽籌備過程中,為展示這些明瓦的功能和沿革,當代故宮保護者前往蘇州拙政園和廣東沿海地區(qū),為明瓦的修復尋找材料。
H0T鏈接那些不同視角解讀故宮的紀錄片
近年來,圍繞故宮創(chuàng)作的影視作品和綜藝節(jié)目不在少數(shù)。比如,《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在中外建筑對比中凸顯故宮的藝術風格特點;《故宮新事》通過真實反映“養(yǎng)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進展,將養(yǎng)心殿修繕期間發(fā)生的故事呈現(xiàn)出來;《故宮100》以短平快的形式講述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建構出故宮的全息建筑影像系統(tǒng)系列微紀錄片《八大作》將八大工藝技法在紫禁城的建造和修繕中的運用逐一展現(xiàn)……不同的紀錄片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形式記錄下故宮這座古老建筑的一磚一瓦,深度挖掘這個滿載中華歷史的文化寶庫,讓它在今天不僅是一處可供參觀游覽的旅游勝地,更負有讓人們回看古代文明、感受人文精神的時代使命。《我在故宮六百年》導演梁君健認為,“故宮其實也是一個窗口,它讓我們看到了這600年來來回回的人和事,看到了中國古代的匠心,看到了智慧和傳承?!?/p>
【適用話題】不同視角;文化大IP;窗口;深入挖掘
素材掃描二妙手巧思,匠人匠心的堅守與傳承
01夏榮祥:修角樓是木匠一輩子的榮耀
拍故宮角樓,是不少攝影愛好者的“心頭好”;修過角樓,則是木匠可以回味一輩子的榮耀。夏榮祥,1975年進入故宮,2017年退休,在這里度過了42個春秋。作為故宮的第三代大木匠,他先后參與了兩座角樓的修繕。1981年,夏榮祥跟著年富力強的師傅們參與修繕了東南角樓;1985年修繕西南角樓的時候,夏榮祥自己也成長為掌線師傅。如今已是一頭白發(fā)的他,至今還記得當年師傅的教導:“小伙子不能認慫,抓木如抓虎,抓住它千萬不能松手,扛也得扛起來……”退休后,夏榮祥也沒閑著,一直專注于給年輕的故宮人講授匠作課程。
“丹宸永固”大展開展前,夏榮祥走到一張1957年故宮西北角樓大木修繕工程竣工,匠人和專家們在工地的合影留念前。里邊不僅有單士元、于倬云等老一輩故宮專家,馬進考、翁克良等新中國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故宮大木匠,還有更多沒有留下姓名的人。但跟隨著“丹宸永固”策展人謝安平的足跡,紀錄片開始了有意義的尋找。最后在展覽上,照片上的很多人都標注了名字,有的人雖然已不可考,但哪怕只留下一個姓也予以了標注,讓人感受到了一陣溫暖。
02王仲杰:我是故宮人,我還愿意為故宮多做點事
王仲杰老先生是“古建彩畫”領域的泰斗級人物,87歲高齡仍執(zhí)著于彩畫保護和創(chuàng)作。退休后,他每天在家一有空,就拿起筆畫彩畫、做研究,他還展示了一個3米多的卷軸,想把北京中軸線主要建筑上有代表性的彩畫復原在這樣一個卷軸上。他常說:“我是故宮人,我還愿意為故宮多做點事?!?/p>
在“丹宸永固”展覽的開幕式上,王仲杰是現(xiàn)場嘉賓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被攙扶著回到了闊別已久的故宮,還遇到了老同事,現(xiàn)場嘈雜,兩人耳朵也不靈,于是在不斷重復的對話中,他才搞清楚對方比自己小4歲。王仲杰感慨:“這4歲啊,在人中年時候不顯,到這個歲數(shù),4歲就有點差別了?!眱晌焕先碎e聊的一個30多秒鐘的長鏡頭,被完整保留在了第一集的結尾。他們來給故宮過生日,他們也討論著自己的年齡;他們在回顧歷史,也在回顧人生。
03除草工匠:故宮房頂?shù)摹笆刈o神”
關于故宮的屋頂,民間有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傳說:故宮的房頂從來不落鳥,不長草。
事實到底如何?實際上,每年春秋二季,紫禁城一定會有人飛檐走壁,驅除瓦面的天敵——野草。植物種子有時候會跟隨風,或者鳥糞落在屋頂。要是落入了瓦縫之中,幾顆小小的種子生根發(fā)芽,就足以摧毀故宮頂部精心設計的防水系統(tǒng)。這個時候,該輪到“屋頂守護神”除草工匠上場了。有趣的是,每座宮殿的房頂,雜草的品種各有不同。師傅常除草到一半,忍不住開始科普:“六味地黃下面的根才是地黃,上面的葉是草?!痹诟呶5漠嬅嬷?,就著手掌與野草的觸碰,工人的每一寸的探索都成就了一次歷史的前行。隨便一塊磚瓦往那兒一放,思想開始升起……充滿希冀的傳說被打破,但歷史中具體的人的身影愈發(fā)清晰。
04匠心傳遞:新一代的故宮文保人
當下古建修繕在堅持傳統(tǒng)修繕技藝的同時,也在不斷引入現(xiàn)代科技技術,延續(xù)文物修復的人才隊伍。在修復保護的過程中,故宮博物院也在與諸多國內外專業(yè)機構合作,借助科技創(chuàng)新的力量,培養(yǎng)新一代青年文保人。故宮文物醫(yī)院配備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文物“診療”設備,吸引了更多熱愛文保事業(yè)的年輕人。80后的故宮考古工作者、畢業(yè)于名校專攻修繕材料的青年專家、來自修繕技藝部傳承匠作技藝的學員……新一代文保人傳承前輩的匠作技藝與匠心,逐漸成長,考古、拓印、貼金、換木、修樓、抹墻……匠人們不急不躁,于一方天地專注一件事,修復重現(xiàn)歷史的痕跡。這是時間的歷練,亦是匠心的流傳。
【熱考話題】匠心;接力傳承;守護;古與今;姓名
H0T鏈接入文文案
歷史與現(xiàn)實,總愛相向而行。
紫禁城面世六百年,見過太多浩蕩的歷史,最終,記錄歷史的紫禁城也變成歷史本身。
時間的魅力之一,就是能夠凝固無數(shù)穿越時間的美麗。
建筑,總歸比人好懂多了。
人逝去了,宮殿還在;宮殿老了,總有新人來。朽木與新材,古人與今人,紫禁城不變的模樣背后,是物與人的永恒接力,是對宮殿建筑之美的無窮熱愛。
素材掃描三青春的表達,文化的自信
《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嚴肅表達之外,還以年輕態(tài)的語感負載文物之重。用年輕人喜歡的現(xiàn)代話術去顛覆、解構考古與修繕,拉近人們與文物之間的距離。
“進宮”以來,吳偉的主要工作是在地里“挖土”——故宮新一代考古工作者吳偉在鳳陽的追尋被這樣生動表述,在B站引起刷屏。很多人說,“不行,我被‘進宮這兩個字影響了”,他們由此展開了無限聯(lián)想。在安徽鳳陽博物館進行文物點交時,吳偉帶領故宮一行人來到故宮考古工作站的小倉庫,詳細解讀一只肌肉龍的優(yōu)美身姿。他們開玩笑稱,“肌肉感特別明顯,這就是鍛煉不鍛煉的區(qū)別”,網(wǎng)友不斷刷屏替這條龍說話,“我還需要鍛煉?”看到屋脊,就有網(wǎng)友稱,“一個長脊上蹲著十只重量級神獸,長脊表示長年累月下來吃不消呀,要放假,漲貼補,給安排體檢?!?/p>
有網(wǎng)友稱,“因為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所以才決定走美術專業(yè)去學文物修復,現(xiàn)在又看了《我在故宮六百年》,更加堅定自己的決心了!”在片中,陶瓷修復師紀東歌也發(fā)出了這樣的箴言,“要不說你們忽悠了那么多人來學這個呢,是不是都以為啥都不干,就是來擼貓的?”網(wǎng)友一片哈哈大笑,大呼人間真實,果然是故宮的招聘視頻?。≡谥袊鴤髅酱髮W傳播研究院副教授黃典林看來,“《我在故宮六百年》之所以會受到年輕觀眾的歡迎,不僅是傳統(tǒng)文化類影視作品的崛起,更展現(xiàn)了年輕群體的文化自信”。
【熱考話題】文化穿透力;文化自信;經(jīng)典與潮流
熱點押題
【考場仿真試題】2020-2021年跨年夜,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并圈粉無數(shù)人。片名“我在故宮六百年”中的“我”是誰,請談談你的理解。
【妙用范本】“我”,是在紫禁城佇立六百年的建筑,故宮是當代中國人對于自我身份和共同歷史的重要認同符號,故宮的古建筑則是紫禁城的時間機器,一磚一瓦間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拔摇?,是悉心呵護故宮的匠人和學者,六百年來,這里遭遇過雷擊、焚毀、糟朽等數(shù)之不盡的大病小災,但一代代工匠、學者在漫長的接力中付出時間與責任,一次次“妙手回春”,留下了紅墻黃瓦,流光溢彩,更留下了可以再說六百年的紫禁城;宮墻之外,天下人也是故宮的見證者、參與者和愛護者,近幾年,故宮變得越來越“年輕”,從一個嚴肅的文化形象變得讓人可親可近,這些變化離不開深愛故宮的每一個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