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塘這所小學不一樣!”提起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邊苗族自治縣灣塘小學,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研員鄭淑英總是這樣說。
“我從沒見過一所學校里的孩子如此快樂……” 作為省級教研員,鄭淑英到過云南的很多學校,既有家長擠破頭都想把孩子送進去的城區(qū)優(yōu)質(zhì)學校, 也有相對薄弱的民族貧困地區(qū)中小學??墒牵ㄓ羞@所偏遠的鄉(xiāng)村小學,給她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這到底是一所什么樣的學校?記者帶著好奇, 踏上了前往灣塘小學的旅程。
灣塘小學所在的屏邊苗族自治縣,是全國 52 個扶貧掛牌督戰(zhàn)縣之一。2020年11 月13 日,就在記者到達的前幾天,屏邊剛剛退出貧困縣行列,從此結(jié)束了絕對貧困的歷史。灣塘小學距屏邊縣城 42 公里,地處大圍山區(qū)南溪河谷,是一所鄉(xiāng)村寄宿制小學。這所學校有 587 名學生,92% 是少數(shù)民族,其中大部分是苗族,約 93% 的學生在校寄宿。
初到這所小學,一切都顯得平淡無奇,既沒有刻意打造的校園文化,也沒有高大宏偉的校園建筑, 更沒有輝煌耀眼的辦學業(yè)績。但是,一旦你置身孩子中間,不由自主地會被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所感染、被純凈明亮的眼神所吸引、被陽光自信的神情所浸潤。
這種感覺似曾相識,讓我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那個更加真誠、自然、質(zhì)樸,沒有過多焦慮和浮躁的時代。
近視率近乎為零的“秘訣”
灣塘小學校門很不起眼,局促地立在一面緩坡上。進門后,爬上之字形上百個臺階,才見到一塊難得的平地,這就是這所河谷小學的校園了。三四棵茂盛的萬年青穩(wěn)穩(wěn)地扎在校園里,頓時帶來了幾絲清涼。雖然此時北方已到深冬,但地處亞熱帶的這里還有近 30℃的氣溫。
“老師好!”“老師好!”正逢課間,孩子們見到記者毫不生怯,熱情地打招呼,然后咧開嘴,露出純真的笑容。他們的小臉曬得黑紅,眼睛亮閃閃的,個個生龍活虎。
我們在各間教室走了一圈,竟然沒有看到一個“小眼鏡”。這里的學生都不近視嗎?在我們的追問下, 學校找出了近幾年近視率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果然,2017 年為 0%,2018 年為 0%,2019 年為 0.4%。
如今,中小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已成為全社會關(guān)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灣塘小學近乎為零的近視率真是令人羨慕和驚奇!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們按要求開足體育課,低年級段每周三節(jié),高年級段每周兩節(jié)。另外每周二、周四下午第三節(jié)課,在學校的少年宮有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跳繩、健美操等體育類興趣小組,參加的學生有 180 多人?!?體育教師周永樹說,“我們的學生熱愛體育活動?!?/p>
學校只有兩名體育教師,他們“分身乏術(shù)”,于是有體育特長的教師紛紛出手,擔任這些興趣小組的指導老師。比如數(shù)學教師張福、信息技術(shù)教師張美麗,指導著 20 多個喜歡乒乓球的學生。
這所小小的鄉(xiāng)村學校,論體育設(shè)施,只有一塊200 米水泥操場,一塊籃球場,兩張乒乓球桌,兩個雙杠,一個爬梯,一個橫梯,一道簡易足球門,遠沒有許多城市學校設(shè)施齊全。但這里的教師,盡可能利用有限的空間和條件,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愛好,引導他們積極鍛煉身體。
每天除了大課間、眼保健操,從下午第三節(jié)課后到晚飯前,有大約1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學校的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種器材向?qū)W生開放,可以隨便借用。學生有打球的、有跳繩的、有跑步的、有玩雙杠的,操場上、校園里一片沸騰。
根據(jù)醫(yī)學研究,目前對近視最能產(chǎn)生預防作用的,就是陽光下的戶外運動。
這也許算得上一個“秘訣”。
在學校的日程表上,記者又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秘訣”。學校每天晚上有兩節(jié)晚自習,20:30 下課。學生回到宿舍洗漱完畢,21:00 準時熄燈睡覺,早上 6:30 起床。加上中午 12:20 到 13:30 的午休,學生一天的睡眠時間達到 10 個半小時。這里沒有課外補習, 也沒有過多的作業(yè)。充足的睡眠,讓孩子的身體得到充分休息,為健康成長打下好基礎(chǔ)。
在學校的食堂里,記者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訣”。587 名學生中,有 550 人在學校寄宿。住校生的一日三餐都在學校。他們的早餐按當?shù)亓晳T吃米線,有豬肉和雞肉米線兩種。中、晚餐都是四菜一湯加主食。學校教育學生不挑食、不剩飯,每個學生都把自己的飯菜吃得干干凈凈,學校的洗碗池旁邊甚至沒有放置泔水桶。在這個滿眼綠意的校園里,除了教室里的電子白板,學生幾乎接觸不到別的電子產(chǎn)品。手機不允許帶入校園,也沒有平板、電腦、電視,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學生的眼睛。
每天至少 1 小時的戶外體育活動、10 小時以上的睡眠、遠離電子產(chǎn)品、良好的營養(yǎng)水平、綠色的環(huán)境、充足的教室光線……健康的生活狀態(tài),鍛造健康的身體素質(zhì)。近三年來,灣塘小學學生的體質(zhì)監(jiān)測及格率分別達到 92%、88%、99%,優(yōu)秀率達到 17%、18%、25%。同時,肥胖率只有 2.4%、2.3%、2.6%。
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這么好,學習成績怎么樣呢?據(jù)屏邊縣統(tǒng)測數(shù)據(jù)顯示,6個年級綜合成績在全縣名列第三。“秘訣”原來不過是生活常識,是回歸人的生命成長規(guī)律。
一所普普通通的鄉(xiāng)村小學,就是以這樣簡單、樸實、自然的方式,認真踐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同時實現(xiàn)近視率近乎為零、身體素質(zhì)與學習成績雙雙良好的目標。
鄉(xiāng)村學校要有靈魂
校長黃興祥只有 34 歲,熱情開朗,特別愛笑,4年前來到這所學校當校長。
“我就是想辦一所有靈魂的學校。” 什么是學校的靈魂?
“學校的師生全是主動的建設(shè)者、創(chuàng)造者,就像建造房子一樣,人人參與、人人幸福、人人成長、人人貢獻。師生在校一定是 :快樂健康地成長?!?/p>
這是他的夢想,也是這所學校的基因所在。
灣塘鎮(zhèn)坐落在河谷,難得有平地。灣塘小學就建在半山腰上。要上學,先爬 118 級臺階,遇到炎熱天氣,不僅腿腳酸痛,還會滿頭大汗。但灣塘小學人愛校如家。4年前,在教師的建議下,黃興祥帶領(lǐng)教職工,把從鄉(xiāng)政府要來的芒果苗、檸檬苗、菠蘿蜜苗一一種上,還自己上山找來青香樹苗,兩年多時間里,在臺階兩旁的坡道上陸續(xù)移栽了200 多株植物,硬是把寸草不生的石塊荒坡變成了綠意盎然的綠植園。如今,一進校門,迎接孩子的不再是冰冷生硬的水泥石塊,而是熱情開放的三角梅,寬闊挺立的芭蕉樹,整齊有序的金葉女貞,以及象征孕育著豐收希望的檸檬、芒果樹。
“校園好看了,孩子們每次來到學校,就會感到這里與外面是不一樣的,也會喜歡學校?!秉S興祥說。
校園不大的操場兩端,三四棵茂盛的萬年青給校園帶來了生機。樹下圍著一圈木凳子,這是孩子們課間最喜歡去的地方。
“這幾棵樹,還是 2003 年我們剛搬過來的時候, 和老校長褚洪騫一起跑到河邊挖來的。當時只有一棟樓,其他都是土石塊。”教務主任陶國斌回想起來, 滿滿的幸福,“我們和孩子都住在學校里面,大家都希望校園美起來?!?/p>
有了樹,有了花,老師和孩子還一起動手,把校園里的水泥墻變成了畫。著苗鄉(xiāng)服飾的孩童、搖金鈴的少女、讀書的學生,漫步在校園中,那些筆觸稚嫩、充滿童真的畫作總能帶給人驚喜。
孩子也是如此。校園大大小小的角落,衛(wèi)生全被孩子們包了,一天打掃3次。教室樓道地面先掃一遍,再拖一遍,就連犄角旮旯也不放過。拖把拖不到的地方,就用毛巾去擦。學校僅有的兩棟教學樓,一棟是政府建的,一棟是企業(yè)援建的,都被孩子們擦得一塵不染。校園里落下的樹葉,基本上著地不久就被掃走了。孩子們仔細專注的樣子,儼然把學??醋髯约旱募?。也因此,他們喜歡在校園里玩耍,打球,跳皮筋,在地上打滾開心。
每一件共同經(jīng)歷的事情,都讓人們更加親密。從只有一棟教學樓的“荒地上的校園”,到有了教師宿舍、學生食堂和各種現(xiàn)代化設(shè)施,近 20 年來,這所寄托著全校師生心血的校園也慢慢有了家的味道。遠離城市的喧囂,河谷是寂靜的,靜得只有天籟之聲。灣塘小學人覺得要有歌聲,于是音樂老師作曲, 語文老師填詞,一首心中之歌就成了。
“南溪之濱青山腳下,這里有我們美麗的樂園,我們迎著清晨的微風,走進灣塘小學美麗的校園,蒼翠的大樹是我們的遮陽傘,鳥語花香伴我們快樂地成長, 云霧飄來輕輕地對我講,這里就是我們成長的搖籃?!?/p>
“樂學多思求真致遠,這里有我們成長的足跡, 我們邁著輕盈的步伐,走進灣塘小學明亮的課堂,瑯瑯的書聲在校園中回蕩,勤奮好學是我們真實的模樣, 老師走來親切地對我講,放飛希望從這里啟航?!?/p>
這首甚至連正式歌名都沒有的校歌,每周一都會唱一遍,常常唱得孩子們熱淚盈眶,老師們心潮澎湃。那是孩子的童年之歌,也是老師的青春之歌。
城里孩子業(yè)余時間有“少年宮”可去,農(nóng)村孩子沒有少年宮,但可以自己就地創(chuàng)建一個“學校少年宮”“讓農(nóng)村的孩子像城里的孩子一樣,學習一些特長和技能”。
教師各展其能,發(fā)揮專長,開設(shè) 18 個興趣小組。每周二和周四下午,各班教室、操場變成“少年宮”,象棋、刺繡、機器人、手語歌、毛線編織、毛筆書法、苗族舞蹈、誦讀、籃球、乒乓球……全校十幾個班級按照大家報名興趣,分組同時開展活動。不分年級,不分年齡,大的小的都一起上,大的帶小的,小的學大的,個個興趣盎然。水平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動手又動腦,重要的是每個孩子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情。學校還定期舉辦比賽,給表現(xiàn)突出的孩子頒獎?!昂⒆觽兛筛吲d了,他們喜歡相互比一比,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秉S興祥笑著握緊拳頭比畫了一下,也像個大男孩。
除了少年宮活動,學校還成立了記者團,向《紅河少年報》投稿 ;建起了廣播站,由老師帶著孩子每天對校園廣播。
學校生活豐富起來了,故事也就多了起來。描描事業(yè)發(fā)展的點與線,聊聊學習生活的酸與甜,校刊《河畔書香》應運而生。上面不僅有學校工作信息,還有師生文章。有教師寫的《無論你跑到哪里, 我們都要把你接回來讀書》《體育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有孩子寫的《老師,謝謝您》《讀名著愛生活》……校長黃興祥常常帶頭寫,有辦學理念,也有學習體會,還有工作感悟,最近剛發(fā)了一篇《行動刷出青春的存在感》,全是格言警句式感言“: 不要指望別人幫助你,要指望別人需要你”“在網(wǎng)絡空間里,‘簽到‘刷臉‘拔草甚至‘怒懟皆是刷存在感的方式,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唯一能讓我們產(chǎn)生恒久而幸福的存在感的,只有奮斗、只有實際行動”,透射出百折不撓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
“《河畔書香》已成為灣塘小學全體師生心靈交融的芳草地,成為學生放飛夢想的地方,成為教師有形課堂的生動延伸。我們希望每一棵幼苗都能在這里成長為參天大樹?!毙?骶庱R貴儐感慨地說。文化是鄉(xiāng)村學校最高貴的存在,是鄉(xiāng)村學校的靈魂。這里不僅傳遞知識,傳承文明,更傳遞愛,創(chuàng)造共同的理想、信念與希望。灣塘小學人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共同奮斗史,把新教師和老教師聯(lián)結(jié)起來,把學生和老師融合起來,把一草一木和人的心靈貫通起來, 鑄就了師生強大的精神文化場和共同的底色。
有了這些,教書育人的難度也小了很多。
把農(nóng)村孩子頑強生存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
灣塘小學的 587 名學生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 405 人。父母大多外出務工,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這些留守兒童,從小就遭遇了家庭經(jīng)濟困難和家庭教育缺失,如何教育好他們是學校面臨的難題。音樂老師楊清義有一次帶著孩子學唱歌曲《媽媽格桑拉》,“趴在你的肩上,能說悄悄話;倚在你的懷里,就到了家;牽著你的手,風雨不害怕;聽著你的歌, 夢里開鮮花”,富有畫面感的歌詞讓很多孩子想起了自己與媽媽相處的時光,當場就有4 個孩子流下了眼淚。
這些從小就離開了爸爸媽媽的孩子,都特別能干。二年級的小馬同學能幫著家里種玉米,五年級的小姝婧周末回家還要給年邁的奶奶做飯。但同時,他們也存在個性強、行為散漫的現(xiàn)象 :無視校規(guī),不講衛(wèi)生,打飯時隨意插隊,只有在老師的監(jiān)督下才會學習和讀書……
“我們這些農(nóng)村孩子沒有別的依靠,只能靠自己, 一定要培養(yǎng)他們頑強的生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學會堅強,學會自立,將來才能在社會上立足?!秉S興祥自己就是在農(nóng)村長大的,他覺得農(nóng)村孩子的劣勢也是他們成長的優(yōu)勢。2017 年,他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讓他們自己管理學校。
學校少先大隊承擔起自主管理體系的構(gòu)建任務。他們把學校衛(wèi)生、紀律、兩操(廣播操和眼保健操)、校園廣播等工作分成條塊項目,大隊長、副大隊長、組織委員、宣傳委員、文體委員等組成學生會,分到相應的項目組內(nèi)。少先大隊的老師和各班主任都是輔導員,教學生如何做好這些檢查監(jiān)督工作。每兩周,學校就會評選文明班級發(fā)流動紅旗,標準就是平時學生自己檢查所打的分數(shù)。
從零到一總是艱難的?!耙詸z查衛(wèi)生為例, 因為學生掌握不好打分標準, 不會檢查,所以剛開始需要老師手把手去教怎么打分。兩操也是如此。像黑板報和檢查衛(wèi)生這樣的工作,基本上都是高年級學生帶著低年級學生去做, 不然打分不準確,班上的老師或者學生就會有意見。”負責少先隊工作的王文翠老師坦言。
經(jīng)過老師的不懈努力,以學習、生活、活動、衛(wèi)生和用餐等為載體的學生自主管理模式已經(jīng)基本形成,少先隊的小干部也逐漸成長起來,能獨當一面了。學生的行為習慣、精神面貌都有了明顯改善,自主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現(xiàn)在,排隊用餐成了校園一景。
用餐鈴聲一響,孩子們就迅速按班級排好隊, 由班長領(lǐng)隊,整隊快的先出發(fā)去食堂打飯。食堂不大, 僅夠擺三組四菜一湯一飯,讓人發(fā)愁如何為 500 多名學生分飯。只見學生排成一路縱隊,從入口進, 自動分到三組飯菜案板的兩側(cè),這樣同時可以有 36 人盛飯菜。食堂門口,兩名學生負責把門,視食堂打飯人數(shù)控制進入速度。打完飯的同學從出口出, 并在門外排隊,等本班人數(shù)到齊后,才由班長領(lǐng)回班里用餐。紀律不好的同學會被要求重新排隊,沒有吃飽的孩子可以第二次來食堂盛飯。587 名學生, 因為訓練有素、管理到位,25 分鐘就能全部打完飯, 完全不需要老師和后勤人員幫忙。
從早晚讀、宿舍文化和衛(wèi)生、用餐、兩操(廣播操和眼保健操)到校園廣播,每一項活動都讓學生參與管理。學校真正成了孩子自己的學校。而自立自強成了大山里的學校生活給予他們的最寶貴的人生禮物。
付出著并幸福著的鄉(xiāng)村教師
孩子健康陽光向上的背后,是教師不求回報的付出。
每次開學頭一個月,90 后班主任黃大艷都要把學生的家庭情況摸排一遍。而家訪下來的情況,常令她感到沮喪。一次,班里一個孩子在學校偷別人的東西,還打人。孩子媽媽外出務工常年不在家,黃大艷就給孩子爸爸打電話溝通,誰知還沒說幾句話,就被拉進了黑名單 ;去家訪,孩子爸爸遠遠看到就把門關(guān)了起來。黃大艷心寒了,指不上家長,只有靠自己在學校更多關(guān)心孩子。慢慢地,孩子也變得好起來了。
“我自己就曾是留守兒童,非常理解這些孩子的心情?!秉S大艷經(jīng)常給班里的孩子講自己的經(jīng)歷。黃大艷成了孩子們最信任的人,他們遇到問題都愿意跟她講。黃大艷雖然同樣有成長的心酸,但堅持傳遞給孩子正能量,避免孩子逆反?!案改竿獬龃蚬?,并不是拋棄你們,而是為了給你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生活。”她記得自己小時候,班主任老師每次在她周末離校回家時, 都會捎來一塊紅薯,讓她先墊墊肚子,免得路上餓。
“這種溫暖,我到現(xiàn)在還感激不盡?!爆F(xiàn)在,黃大艷不僅耐心傾聽孩子吐露心聲,還用自己的工資給孩子買文具、買發(fā)卡、買蛋糕,成了一位“老師媽媽”。
毛沛也是一位 90 后教師。2015 年她通過農(nóng)村特崗教師計劃考到灣塘小學,從擔心學生打打鬧鬧受傷到摸清學生特點,再到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學生的每一點變化都被她掛在心上。低年級寄宿學生想家時,“哄”是她常用的方法 ;學生生病時,她和老師們先把孩子送到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再通知家長趕來 ;學生有煩惱時,她充當大朋友,以耐心傾聽和開導避免了一次次心理危機。
早年間,很多苗族學生入學時聽不懂漢語,很難跟上正常的學習進度。為了能與學生溝通,60 后語文教師張永山自學了苗語,成為精通彝、漢、苗三門語言的專家。
……
長年累月的默默付出和長期陪伴,沒有多少人會知曉,卻有可能改變孩子的命運,成為他們溫暖一生的美好記憶。
說到底,教師才是這個充滿陽光和愛的校園的創(chuàng)造者。
黃興祥為有這樣一支優(yōu)秀的隊伍感到自豪 :“平均年齡 35 歲,‘90后 教師占比達 22%,‘80 后教師占到一半以上。這得益于 2006 年以來中央實施的農(nóng)村特崗教師計劃,僅 2015 年以后就招聘了10 名‘90 后教師?!?灣塘小學的教師們,幾乎過著以校為家的生活。每周一到周五,他們都在學校與學生同吃同住。到了周五放學后,才從學校趕回自己在屏邊縣城或蒙自市的家,陪伴愛人、孩子和父母。
鄉(xiāng)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但在灣塘小學,卻很少有這種情況。
“生活保障是一個重要的基礎(chǔ)性條件。在我們屏邊縣,教師的工資與當?shù)毓珓諉T持平,或許比公務員還高。加上鄉(xiāng)村教師補貼等收入,我現(xiàn)在每月差不多能拿到 7 000 元。如果是副高職稱的老教師,每月能拿到近萬元了?!秉S興祥說,不少教師都買了汽車, 每周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學校里有三棟四層樓的教師周轉(zhuǎn)房,一室一廳、兩室一廳都有,來了就能住。教師們雖然辛苦,但也快樂著。
近五年來,灣塘小學的辦學條件也得到很大改善,新建了1 棟教學綜合樓,對運動場、老教學樓及圍墻、護欄等進行了修繕改造,所有教室都配備了教學用一體機或多媒體設(shè)備,圖書、運動器材、音體美設(shè)備一應俱全?!斑@些年,我們對鄉(xiāng)村學校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整個屏邊縣鄉(xiāng)村學校的辦學條件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灣塘小學就投入了400 多萬元,社會還捐贈了100 多萬元,各方面條件都大大改善?!逼吝吙h教育體育局局長陳耿龍自豪地說。
“灣塘小學辦學條件的變化是紅河州加強兩類學校建設(shè)的一個縮影?!迤陂g紅河州累計投入28.82 億元,實施了‘全面改薄、中小學廁所革命、C 級校舍加固、薄改提升等項目建設(shè),中小學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為高質(zhì)量打贏深度貧困地區(qū)教育脫貧攻堅戰(zhàn)奠定了堅實基礎(chǔ)?!奔t河州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趙太毅說。
漫山遍野的香蕉樹,蜿蜒陡峭的盤山公路,看不到盡頭的大圍山脈深處,這樣一所鄉(xiāng)村小學見證了教育脫貧攻堅的歷史變遷,用獨有的方式破解了鄉(xiāng)村教育發(fā)展進程中的種種頑瘴痼疾,為后脫貧時代鄉(xiāng)村教育振興提供了寶貴的樣板。
尾聲
又是一個大課間。
“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把所有的煩惱所有的憂愁統(tǒng)統(tǒng)都吹散 ;你笑起來真好看,像夏天的陽光,整個世界全部的時光美得像畫卷……”這首歌,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音樂,被選作課間操配樂。早早經(jīng)歷生活風雨的孩子,在陽光下盡情地唱著、跳著,告別與父母的離愁,舞出向上生長的生命活力。
是的,你笑起來真好看!清澈明亮的眼睛,陽光自信的笑容,就是我們鄉(xiāng)村學校最美的容顏。
希望這樣的鄉(xiāng)村學校,能夠多一些,再多一些。
(來源:《人民教育》 余慧娟 何 元 劉 群魏 倩 宋佳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