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華
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100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工作者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發(fā)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外國民眾通過欣賞中國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來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增進對中國的了解。要向世界宣傳推介我國優(yōu)秀文化藝術,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盵1]教育部印發(fā)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形成協(xié)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盵2]學校在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同時,必須做好學生的思想引領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工作,要在課程教學中教育引導學生立足時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和創(chuàng)作觀。要堅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積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增強文化自信,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大一線教師特別是思政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做出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為高校乃至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傳統(tǒng)教育環(huán)境下,思政教育主要關注社會政治生活的宏觀方面,多以社會需要和國家本位為出發(fā)點,注重主流價值取向,以“顯性教育”為主流渠道,譬如大學思想政治類課程、形勢報告會、黨課培訓、主題團日活動和日常行為管理等等,此類一味“單向注入型”教育,缺少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容易引起學生的叛逆,入腦入心效果不佳,凸顯出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與新時代的不相適應性。[3]
舞蹈教育自古以來就具有德化人心之效,舞蹈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舞蹈教育課程的任務不僅僅是培養(yǎng)專業(yè)舞蹈人才,它同時承擔著素質育人的重任。舞蹈教育的課程具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和技能性,不僅在學生的人格塑造方面有著極其高的美育價值,且課程的育人作用是由內而外體現的。舞蹈教育課程最終呈現是以作品形式來呈現的,若要在作品中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遞中國精神,需要在源頭上把握好方向,在育人的過程中融入思政內容,將正確的政治方向與育人導向相結合,將課程思政與舞蹈專業(yè)緊緊結合,這種融入將會是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從舞蹈的本質來看,“舞蹈,藝術的一種。人體本身是它的物質載體。人體本身是它的物質載體。是經過提煉(典型化)、組織(節(jié)奏化)、美化(造型化)了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著重表現語言文字或其他藝術表現手段所難以表現的人的內在深層的精神世界——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性格,以及社會生活的矛盾沖突中人的情感意蘊,創(chuàng)造出可被人具體感知的生動的舞蹈形象,以表達作者——舞者(編導和演員)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審美屬性。”[4]舞蹈可以分為人體肌肉塑造和情感思想表達,人體肌肉塑造是在舞蹈呈現中給觀眾以最直觀展現出的外在形體,外在形象對于自身塑造角色是否生動方面來說非常重要,需要不斷給予同學們文化自信,使之他們從思想內化到身體,貫穿統(tǒng)一,刻畫生動;情感思想的表達則是舞蹈呈現時的內在神態(tài)韻律,形象越傳神,越能夠表達清楚自己的作品主題與思想,使觀眾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是否用自己的作品來達到與觀眾交流,潛意識影響觀眾,從而形成文化上的交流,是需要形神兼?zhèn)?知行合一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睂I(yè)教師主要負責教學計劃的實施,對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教師必須根據學生性格因材施教,正面引導學生,言傳身教。
(一)教學設計與價值塑造。新的教學設計模式的開發(f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徹底的革新,摒棄了以往的“灌輸式”教學,而是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給學生們呈現精美作品,也可以通過游藝動畫的制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讓學生在欣賞和實踐中感受到來自中華文化的魅力。價值的塑造以新時代的文化自信為根基,文化自信并非盲目自負,而是一個對文化正確認知上建立的自信。教學設計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反作用于文化自信,當文化自信得以充分發(fā)揮時,學生才可以更好的發(fā)揮主動性,而后又增強文化自信,一直良性循環(huán)。
(二)模式創(chuàng)新與知識傳授。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知識接受力的提高,要健全教學管理體系,提高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的水平,需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提起學生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心入其中,達到更好的思考效果。綜合運用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來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與表達能力。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還需一直秉承創(chuàng)新思想,來促使學生所學知識的充分吸收。
“紅色舞蹈”的學習,無疑是舞蹈專業(yè)與課程思政充分結合的體現?!凹t色舞蹈”中的紅色精神象征著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為實現“中國夢”帶來了無限的力量和不竭的動力?!凹t色舞蹈”在課程中起著宣揚紅色精神和中國精神傳承紅色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作用,在舞蹈專業(yè)教學過程中,將“紅色舞蹈”融入課程教學,一方面讓學生們了解了中國歷史,學習了紅色精神,感受革命力量;另一方面這種精神可以激發(fā)同學們的愛國情懷和不屈不撓的人生態(tài)度,在后續(xù)的課程排練中,將紅色精神得以傳承。以國家、社會為范圍,以正能量為主題創(chuàng)作舞蹈作品,老師可先從學生感興趣的事件入手,可以從一個故事中,引申出創(chuàng)作主題,讓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在作品中得以體現,讓同學們在學好自己技能的同時還能夠自覺肩負起弘揚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三)實踐活動與能力培養(yǎng)。藝術實踐一方面檢驗了學生能否將所學通過肢體的訓練來達到情感的融合,另一方面更是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從確定主題,到開始排練,同學之間的一次次磨合,到作品的呈現,再到作品與舞臺燈光的配合,每一種都要求學生吃苦耐勞,過程中的重復會導致學生情緒不佳,這時還需要節(jié)目負責人來排解學生的悲觀情緒,正是由于一次次這樣的經歷鍛煉,形成了成員之間的互相幫助,組成了強大的凝聚力。
校外采風也是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中之重,通過社會實踐來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責任感和使命感。組織學生到革命圣地進行觀摩,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們的精神生活,脫離學校的乏味枯燥課程;另一方面,外出采風拉近了同學們彼此之間的距離,能夠在創(chuàng)作作品時,有更深切的默契。更重要的是,親身體驗更能利用視覺沖擊,讓學生們真切的感受到革命精神,這無疑是一場自我提升的成長過程。
舞蹈與公益演出同行,不僅有助于價值觀的形成,更是在精神層面上對美的認知。公益活動地點大部分是在社區(qū)舞臺或露天廣場,觀眾無需購票即可觀看演出,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也從一種新的形式上將所要表達的思想傳播給了觀眾,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當代文藝更要把愛國主義作為創(chuàng)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等學校人才培養(yǎng)是育人和育才相統(tǒng)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體系,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痹谒颊蝿菹?專業(yè)課不再只是單純的講授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而是把思政理念和專業(yè)課程相融合,以教學設計和模式創(chuàng)新為突破口實現課程思政融合,通過不斷將思政元素的以專業(yè)形式輸出,潤物細無聲,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自覺踐行愛國精神,不斷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優(yōu)秀舞蹈作品反映了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造水平,若要真正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走出世界、多元化,必須創(chuàng)造優(yōu)秀的舞蹈作品。在先進教育理念的影響下,當前的課程也正逐步向著在教授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也塑造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再次換位到學生視角,學生也希望聽到有溫度的課程。我們把思政課程無聲息整合到專業(yè)課程內容之中,把思政元素變成課程的溫度,匯聚學生的目光,這將會使課堂的作用充分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