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
青島理工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EPC總承包能使設計、采購、施工各個環(huán)節(jié)克服約束與脫節(jié)的矛盾,已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承包模式。通過BIM技術能更好地把握建設項目,從而更好地配置資源。但目前將BIM技術與EPC總承包項目結合的風險研究較少,而將BIM技術應用于EPC總承包項目的風險研究必將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要趨勢。因此,研究EPC模式下BIM應用的風險至關重要。本文對風險進行因素分析,進一步運用指標分析法構建EPC項目的BIM應用風險評價模型,最終對BIM應用與EPC總承包項目提出風險分擔與規(guī)避的有效建議。
通過參閱相關文獻,我們可以得知BIM技術對工程領域影響深遠,與BIM技術相關的研究也越來越多,BIM技術已經(jīng)成為工程信息化發(fā)展的標志,但關于BIM技術應用風險方面的研究卻少之又少。
李智介紹了BIM技術應用的趨勢和普遍應用點,揭示了BIM技術在蓬勃發(fā)展背后容易被忽視的七大問題——缺乏BIM規(guī)范、缺乏BIM標準體系、 數(shù)據(jù)不統(tǒng)一、協(xié)同不徹底、模型不完整、整合不全面、管理困難,隨后結合實際工程經(jīng)驗提出了應對風險的解決方案[1]。
王冬應用扎根理論方法,針對工程項目應用BIM技術可能產(chǎn)生的風險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識別,然后運用DEMATEL法的風險分析思路對風險因素進行分析,通過判斷這些風險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方式和強弱程度,找出影響B(tài)IM技術的關鍵風險因素,從工程項目風險管理者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風險因素并得到風險應對措施[2]。
綜上所述,前期主要是對 BIM技術應用于工程領域的風險進行分析,最后根據(jù)風險因素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但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涉及EPC項目的BIM技術應用風險方面的研究屬于空白,所以研究該方向的意義重大。
工程總承包企業(yè)承包項目時,承包的是包括項目策劃、設計、施工、運營等。那么工程總承包企業(yè)的風險也凸顯在這個承包內(nèi)容中。為此, 本文根據(jù)EPC模式,從策劃過程、設計過程、施工過程、運營過程四個方面, 同時根據(jù)其他文獻的閱讀, 加上本文的觀點, 分析EPC總承包BIM技術應用的風險。
在策劃階段,總承包商不僅需要完成項目建議書和進行可行性分析,而且需要確定項目的定位和項目的需求。需要論證BIM技術的應用對建設成本、施工工期、施工方法造成的影響是否處于可控范圍[3]。通過文獻查閱,總結歸納出決策階段應用BIM技術主要風險因素——BIM需求的非明確性、BIM合同風險、缺乏BIM標準與規(guī)范。
與傳統(tǒng)的工程設計相比,將BIM技術運用于項目設計階段的要求更高。其中不僅要求設計單位需要投入資金進行軟件及硬件的購置,還需要設計人員具有一定的從業(yè)經(jīng)驗。設計單位在將建設單位單位的意志得以體現(xiàn)的同時還需要兼顧施工單位具有實際的可操作,能夠?qū)⒔档拖摹⒋_保工期、提高質(zhì)量這一應用BIM 技術在設計階段的初衷得以實現(xiàn)[3]。因此,后續(xù)施工、運營等階段會直接受到設計階段的影響。通過文獻查閱,總結歸納出決策階段應用BIM技術主要風險因素——模型精度風險、模型適用性風險、設計周期長成本增加、BIM技術的普及性、BIM正向設計經(jīng)驗不足。
施工過程是一個項目成本占比最高的過程,也是關系到整個項目質(zhì)量最為重要的過程[4]。在施工過程中應用BIM技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程的消耗、保證項目的工期、提高工程的質(zhì)量。通過文獻查閱,總結歸納出決策階段應用BIM技術的六個主要風險因素:工程變更引起模型再造、應用BIM短期成本增加、團隊管理困難、團隊協(xié)作不佳、基于BIM的施工流程不明確和施工單位人員流動性大。
運營階段是指建設項目從竣工驗收后投入使用到項目拆除的過程,其中包含了試運營以及運營維護階段。BIM 技術應用于此階段主要是通過為項目管理人員提供一個數(shù)字化的檢索、分析和處理工程信息的平臺,進而推進和完善設施的宣傳、運營和維護。通過文獻查閱,總結歸納出決策階段應用BIM技術的四個主要風險因素:資金回流周期長、BIM技術知識不足、BIM平臺維護不到位、宣傳不全面。
基于上文的分析,得出了策劃風險(A1)、設計風險(A2)、施工風險(A3)、運營風險(A4)四個一級指標以及BIM需求的非明確性(A11)、BIM合同風險(A12)、缺乏BIM標準與規(guī)范(A13)、模型精度風險(A21)、模型適用性風險(A22)、設計周期長成本增加(A23)、BIM技術的普及性(A24)、BIM正向設計經(jīng)驗不足(A25)、工程變更引起模型再造(A31)、應用BIM短期成本增加(A32)、團隊管理困難(A33)、團隊協(xié)作不佳(A34)、基于BIM的施工流程不明確(A35)、施工單位人員流動性大(A36)、資金回流周期長(A41)、BIM技術知識不足(A42)、BIM平臺維護不到位(A43)、宣傳不全面(A44)18個二級指標。
二級指標通過查閱相關文獻進行權重打分。其中在策劃階段,BIM需求的非明確性占20%、BIM合同風險20%、缺乏BIM標準與規(guī)范60%;在設計階段,模型精度風險占18%、模型適用性風險占18%、設計周期長成本增加占10%、BIM技術的普及性占27%、BIM正向設計經(jīng)驗不足27%:在施工階段,工程變更引起模型再造占6%、應用BIM短期成本增加占25%、團隊管理困難占25%、團隊協(xié)作不佳占25%、基于BIM的施工流程不明確6%、施工單位人員流動性大13%;在運營階段,資金回流周期長占30%、BIM技術知識不足占20%、BIM平臺維護不到位占30%、宣傳不全面占20%。
(1)式中,w是二級指標權重,X為二級指標的得分(分級為4、3、2、1、0五個等級),M的值為二級指標的每一項指標得分乘以相應權重;(2)式中A為某個一級指標下的所有二級指標得分加總;(3)式中,w為一級指標權重,A是通過相應權重計算出來的每一個一級指標的得分;(4)式中,Y是對5個一級指標加權計算得來,Y的得分決定最終評級結果。
我國EPC工程總承包行業(yè)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yè)所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處于持續(xù)變化之中,尤其是像新冠疫情等環(huán)境變化會對企業(yè)造成很大的沖擊,只有具備強大的風險抵抗力的企業(yè)才能存活、進一步發(fā)展壯大。為進一步驗證本文所構建的EPC企業(yè)核心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普適性,現(xiàn)以Q為例進行風險評價。其根據(jù)工程概況對Q公司進行打分。
?
由(1)、(2)、(3)、(4)公式,得出A1=300、A2=290、A3=369、A4=270;C1=3、C2=2.9、C3=3.69、C4=2.7,最終得出Y=12.29。
本文的評估方案從EPC項目的四個階段入手,因素分析細致全面,并且查閱相關資料文獻使權重及分數(shù)真實可靠,得分情況能反應項目的真實風險情況并且能夠及時跟蹤項目的發(fā)展狀況。以上內(nèi)容對于相關項目會起到風險規(guī)避的作用,以下為獲得的主要啟示內(nèi)容:打分為4分的6個風險因素:缺乏BIM標準與規(guī)范、BIM正向設計經(jīng)驗不足、應用BIM短期成本增加、團隊管理困難、團隊協(xié)作不佳資金回流周期長,對于相關項目的風險評估體系的設計起到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