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瓊,鄧冬梅,龐振紅,朱建麗,姚康景
(湛江中心人民醫(yī)院,廣東 湛江 524037)
據(jù)2015年國家衛(wèi)計委報告顯示,我國慢性病患者人數(shù)約3.2億,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患者數(shù)占疾病總死亡人數(shù)的3/4[1],高血壓、糖尿病以及高血脂均屬于臨床較為常見的慢性病。我院特需病房收住較多的慢性病患者,這些慢性病均具有病因復雜、病程較長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質量?;诖?,于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0日在我院特需病房引入人文關懷護理。人文關懷護理指以人為中心,將護理文化融入臨床護理工作中,從而滿足患者的健康需求[2]。在實施中把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融入臨床護理,讓患者在住院過程中得到最舒適的體驗,減輕自我感受負擔,激勵患者抗病斗志,取得了較成功的經(jīng)驗,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為慢性病患者,主要是心血管疾病、腫瘤、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和糖尿病患者;(2)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可進行正常溝通交流;(3)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1)神志不清或阿爾茨海默病患者;(2)不配合治療者;(3)中途退出者。選擇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0日因慢性病住進我院特需病房的3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21例,女13例;年齡38~86歲,平均年齡(69.29±2.66)歲;疾病種類:心血管疾病12例,糖尿病10例,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5例,惡性腫瘤3例,消化道疾病3例,骨科疾病1例;職業(yè):干部11例,經(jīng)商14例,職工5例,農民4例。
1.2.1 內科疾病常規(guī)護理(1)病情觀察: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血壓、脈搏和血糖變化,遵醫(yī)囑指導患者用藥,并嚴格控制藥物劑量和間隔時間,叮囑患者不能擅自增減。(2)衛(wèi)生知識宣教:指導患者注意個人衛(wèi)生,勤洗手、勤通風、勤換衣褲,保持皮膚干燥清潔,囑患者生活保持規(guī)律,平衡膳食,避免食用過冷、辛辣刺激性食物。(3)家庭指導:做好患者家屬的健康宣教,幫助家屬正確認識慢性病,了解慢性病的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保障患者住院費用和營養(yǎng)物質的供給。
1.2.2 人文關懷護理 (1)了解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舒適度:入院時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3](the 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了解患者的心理負擔程度,包括經(jīng)濟負擔、身體負擔和情感負擔。通過評估患者,深入了解患者的各種擔心,有的患者擔心親人為照顧自己需要經(jīng)濟和體力上的過度付出而不堪重負,有的擔心自己的身體對抗不了疾病而拖垮家庭,有的擔心為照顧自己親人要做太多的事情而疏遠彼此等。同時,采用Kolcaba研制的簡化舒適狀況量表[4](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讓患者進行自評,了解患者對治療效果的自信度、對本病治療效果有無期待、與人交流障礙程度等,了解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對治療的疑慮、對預后的擔憂,透過目前的舒適情況和感覺,判斷患者的欲望和需求。(2)焦點解決法:根據(jù)患者描述的情形和擔心的問題進行情感交流及解惑,如患者擔心家庭經(jīng)濟開支、本人身體健康狀況、職業(yè)發(fā)展和家庭支持等,建立針對性干預目標,預定把患者的自我感受負擔程度降至低水平(SPB得分≤25分),與患者進行探討,假設放開這些,感覺是否不一樣?嘗試用樂觀的心態(tài)體驗生活,與患者回憶曾經(jīng)做過哪些努力,可有過成功的體驗?試著從積極方面看問題,效果是否更好,幫助患者找回自信。(3)科普疾病知識:國內一項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其所患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密切相關[5]。通過認知干預,如床旁解說、大課堂授課、開設科普講座、發(fā)放小冊子、建立微信公眾號等,重點講解慢性病的病因、機制、臨床表現(xiàn)以及疾病相關預防知識,選擇最適合患者文化層次的教育方式,以提高患者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4)改善遵醫(yī)行為:動態(tài)評估患者的心理,干預后再次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對患者進行評價,了解患者自我感受負擔的變化,從交談中了解患者認知、心理和行為,看到患者有進步,心情有好轉,即予以肯定,鼓勵其面對現(xiàn)實,主動配合治療。
1.2.3 評價指標 觀察期統(tǒng)一為1個月。在患者入院當天和干預1個月后分別進行自評。(1)自我感受負擔評價。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測評,了解患者的心理負擔程度。量表包括經(jīng)濟負擔(2個條目)、身體負擔(3個條目)、情感負擔(5個條目)3個維度,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級(從不)~5級(總是)評分法,總分50分,0~25分為低水平,26~33分為中等水平,34~50分為高水平,分值越高表明自我感受負擔越重。(2)舒適度評價。采用簡化舒適狀況量表(GCQ)進行測評,量表分為生理舒適、心理舒適、社會舒適和環(huán)境舒適4個維度,共30個條目,采用 Likert 4級評分法:1分=總是如此,2分=經(jīng)常如此,3分=偶爾如此,4分=從未如此??偡?20分,分值越高表明舒適度越高。1.2.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完成所有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雙側檢驗水準α設為0.05。
干預后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身體負擔、情感負擔3個維度得分及總分均明顯低于干預前(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者(SPB)得分比較(±s,分)
表1 干預前后患者(SPB)得分比較(±s,分)
時間 經(jīng)濟負擔 身體負擔 情感負擔 總分干預后干預前t P 5.65±0.98 7.85±1.26 8.500<0.05 8.12±1.75 11.18±2.50 5.676<0.05 12.85±2.49 20.15±2.81 11.003<0.05 26.62±3.34 39.18±3.27 16.057<0.05
干預后患者的生理舒適、心理舒適、環(huán)境舒適、社會舒適維度得分和總分均明顯高于干預前(P<0.05),見表2。
表2 干預前后患者(GCQ)得分比較(±s,分)
表2 干預前后患者(GCQ)得分比較(±s,分)
時間 生理舒適 心理舒適 環(huán)境舒適 社會舒適 總分干預后干預前t P 28.91±2.05 23.38±2.63 10.650<0.05 27.26±2.44 23.53±2.63 6.190<0.05 17.38±2.00 13.56±2.20 6.936<0.05 27.82±2.56 23.94±2.17 7.368<0.05 101.38±6.12 84.41±4.31 14.771<0.05
我國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我感受負擔,降低其自我感受負擔水平對改善慢性病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6]。人文關懷護理以人為中心,將關懷照護理念引入護理學,體現(xiàn)了“照顧比醫(yī)療更重要”的護理價值,患者可以得到周到細致的照護。本研究在內科疾病常規(guī)護理中引入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前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分,先讓患者講述自身感受,如“擔心疾病會嚴重影響日后生活”“擔心自己經(jīng)受不起疾病的折騰”“擔心親人為照顧自己而耽誤前程”等。深入患者的世界,鼓勵其把個人的苦衷和意愿表達出來,了解患者最擔心的問題,然后針對性設定目標,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發(fā)揚樂觀主義精神,找回自信,減輕心理負擔。而常規(guī)的內科疾病護理僅關注患者疾病本身,護士疲于執(zhí)行醫(yī)囑,沒有實施關懷照護和心靈撫慰,與患者溝通不多,未顧及患者的真實感受,也未能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如表1所示,干預后患者SPB各項評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P<0.05),說明人文關懷護理能明顯減輕患者自我感受負擔。
美國學者Leininger于1978年提出,沒有關懷就沒有護理,關懷是護理的中心思想[7]。人文護理關懷逐漸由概念轉化成護理實踐,本課題讓患者利用GCQ量表自評,了解患者感情態(tài)度和內心世界,判斷患者的舒適度水平,給予人文關懷,且護理關懷措施具有針對性??苾葼I造關懷氛圍,對患者進行“雙向式”交流,換位思考,拉近距離。同時,科普患者疾病知識,引導其正確接受慢性病,提高對治療效果的自信度,自我調節(jié)負性情緒,培養(yǎng)積極應對的態(tài)度,調動正面情緒。給予患者最大的關心和體貼,通過認知干預措施,改善其遵醫(yī)行為,給予患者情感的、精神的、文化的精準照護,滿足患者軀體、心理、社會以及精神方面的欲望和需求,讓患者感受到人性的溫暖,感到舒適、放松、自如。如表2所示,干預后患者GCQ量表4個維度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說明實施人文關懷護理可明顯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舒適度。
人文關懷護理可幫助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服務質量[8]?;颊邔ψo理服務質量均有較高的期望,都想得到專業(yè)的照護和精細化的護理。在“解放思想,創(chuàng)新護士培養(yǎng)模式”觀念指導下,我院大力開展人文關懷護理,不是關注疾病本身,而是關注整體的“人”,但護士的人文關懷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人文關懷素養(yǎng)必須經(jīng)過人文教育熏陶、護理工作實踐以及護士個人自覺鍛煉慢慢形成。因此,培養(yǎng)護士人文關懷品質,激發(fā)護士對護理工作的熱情,規(guī)范護士的關懷行為、關懷語言等,才能保證人文關懷護理的臨床實施效果。提高護士的關懷能力,增強護士主動關心患者的意愿,是人文關懷教育的核心。本研究嘗試將人文關懷護理應用于慢性病患者,從了解、關心、疏導以及提高認知、改善態(tài)度和改變行為方面降低患者自我感受負擔,使患者放松心情,獲得舒適和滿意。本研究雖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標本量較少,實驗時間較短,經(jīng)驗仍欠缺,將在今后不斷改進,明確各層次護理人員的關懷職責,制訂關懷體驗效果評判標準,努力推進人文關懷護理臨床實踐,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