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8月23日,沙皇保羅一世在圣彼得堡下令禁止居民留胡子,包括髭須和連鬢胡,也不準留卷發(fā)和劉海,因為這位皇帝認為這些是自由思想的早期表現,他擔心俄羅斯重蹈法國大革命的覆轍,因此決定先發(fā)制人。無獨有偶,在保羅一世之前和之后,各國政府都跟“有害”思潮作過斗爭,其表現形式之一就是規(guī)定頭發(fā)和胡子的長短。
胡子和近戰(zhàn)戰(zhàn)術
最早對胡子作出明文規(guī)定的是亞歷山大·馬其頓。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國王在與波斯王大流士三世為爭奪亞洲控制權打響決定性戰(zhàn)役的前一天,下令本國士兵剃掉胡子。有些人對這道命令極為不解,因為當時普遍認為成年男子沒胡子是退化的表現。古希臘哲學家普魯塔克認為,亞歷山大這么做是出于戰(zhàn)術考慮,因為在近戰(zhàn)過程中,胡子很容易被敵人抓住,這對士兵的安全不利。到了20世紀,人們又開始從外在形象的角度來解釋這道“剃須令”的初衷。據一位歷史學家推測,以神的后代自居的亞歷山大是想模仿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沒留胡子時的形象。
胡子和教會分裂
到了中世紀,剃不剃胡子開始受到宗教司法權的制約。1054年的教會大分裂運動將基督教分為西方的羅馬天主教和東方的東正教,胡子問題變得迫在眉睫。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上任,他最早頒布的命令不但有徹底推行獨身制度,還包括禁止僧侶留胡子。1080年,格列高利七世收服撒丁島天主教會后,強迫當地大主教剃掉胡子,還說“西方教會僧侶一直有剃胡子的習俗”。這道命令在法國執(zhí)行得特別到位,所有法國人都定期刮胡子。1096年,里昂大主教發(fā)出警告:若留胡子的人膽敢踏入教堂,將遭到驅逐。1105年的圣誕節(jié),亞眠大主教拒絕給有胡子的人舉行圣餐儀式。在這些事件的影響下,在12世紀之前的法國,幾乎沒人留胡子。
胡子和歐化運動
1698年,為了將俄羅斯打造成歐洲國家,彼得一世下令:所有人都必須剃掉胡子,因為胡子是俄羅斯守舊落后的象征。這道命令首先波及到貴族、商人和高級指揮官。對那些違反命令的貴族,彼得大帝會親自剃掉他們的胡子,而低級官員的胡子則由警察局的理發(fā)匠操刀。只有神職人員和部分農民除外,他們可以在農村留胡子。禁止蓄須大概是彼得大帝最著名的命令了。一周后他又頒布了一道新命令:蓄須男子按社會地位的高低,每年要上交30~100盧布不等的稅款。
頭發(fā)和種族歧視
1786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埃斯特班·米羅發(fā)布命令:歐洲殖民者的非純種血統(tǒng)女性后裔不得在公眾場合露出頭發(fā),必須戴上頭巾或包頭巾。當局希望用這種方式提醒這些女人,無論社會地位高低,她們永遠屬于奴隸階層。然而,非裔婦女的頭巾和包頭巾很快就從受壓制的象征變成了時髦的裝飾,也受到白人女性的喜愛。時尚歷史學家表示,在19世紀前,這道命令就已不再奏效,但頭飾文化保留至今。
鮑勃頭和婦女解放
20世紀20年代開始流行的鮑勃頭是婦女解放的象征,但最初這款發(fā)型卻在美國遭到了強烈抵制。鮑勃頭多次登上《時尚》雜志,可保守主義者卻堅持認為,女性留中長發(fā)是“道德敗壞”和“自由思想”的表現。眾所周知,20世紀20年代初,美國掀起了一股“惡魔鮑勃”論調,大型貿易商馬歇爾百貨公司甚至宣布,不會雇傭留鮑勃頭的女性。
長發(fā)和國際關系
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政府向男性留長發(fā)的現象宣戰(zhàn)。當局的目的是與日益流行的嬉皮運動作斗爭,他們認為嬉皮士是“骯臟、不道德、傷風敗俗的年輕人”。這道禁令一直持續(xù)到90年代,飽受其苦的不但有新加坡時尚人士,還包括外國同行。留長發(fā)的比吉斯樂隊(Bee Gees)、齊柏林飛艇樂隊(Led Zeppelin)和吉多郎(Kitaro)都曾被迫取消新加坡巡演。1970年還發(fā)生過一起外交事件:因為新加坡逮捕了三名留長發(fā)的馬來西亞公民,時任總理李光耀不得不取消吉隆坡之行。
鯔魚頭和文化入侵
每年伊朗文化部都會下發(fā)宣傳手冊,闡明“如何成功地促進伊朗文化的發(fā)展,并制止非傳統(tǒng)文化形式的傳播”。美國20世紀70年代流行的一款發(fā)型有幸收入了2010年的宣傳手冊中。這款鯔魚頭發(fā)型是英國搖滾歌星大衛(wèi)·鮑伊帶火的。據《紐約時報》報道,該發(fā)型曾是“西方文化致命影響”的一部分。伊朗當局一直對留長發(fā)的男性備加關注。本世紀初,伊朗還在大街上逮捕了所有扎馬尾辮的男人。
韓流發(fā)型和不幸事件
去年,韓流男星的發(fā)型在日本東京的數十家學校遭到禁止。一直以來,大多數學校都不許學生留長發(fā),但日本青少年對這項禁令表現得尤其難過。至于為什么不能留這種發(fā)型,東京教育委員會至今沒有給出明確答復,目前得到的唯一解釋出現在了東京市議會的一次會議視頻中。會議指出,首先,韓流發(fā)型容易引發(fā)不幸事件;其次,它讓人聯想起街頭小混混。僅一周的時間,這段視頻的瀏覽量就達到了600萬。
馬尾辮和學習成績
2017年,梳著一個系有蝴蝶結的高挑馬尾的13歲網紅女星喬喬·錫瓦(JoJo Siwa),在YouTube上的粉絲突破了400萬。她決定利用自己這種受歡迎的形象,投產配有各色假發(fā)的蝴蝶結,將其賣給中學生來賺錢。這讓瘋狂購買這種蝴蝶結的學生的家長陷入了恐慌:他們先是在英國家長論壇上討論蝴蝶結的個頭太大,后來又認為這種發(fā)型會影響孩子專心學習。最終,數十家英國和澳大利亞學校不顧學生的反對,禁止女生在校園內佩戴這種蝴蝶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