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峰 趙新江 白利倩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人知道,我們擁有歲月靜好的背后,是很多人的負重前行。尤其是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美好生活里,每個角角落落都是一個又一個基層工作者的身影。
在濮陽市南樂縣審計局,就有這樣一位基層工作者:在家里,她是即將高考學子的母親;在崗位上,她是敢于亮劍,不屈不撓的審計戰(zhàn)士;在防疫社區(qū),她是架起政府與群眾之間連心橋的逆行而上的擔當者。她就是郭捧娟。
再細致一點
在一次審計中,審計員郭捧娟和同事們一行,正實地探查某區(qū)域的水資源保護。放眼望去,這里的湖水已經不像往日那般清澈。而此時旁邊不遠處,一個水廠小作坊映入眼簾。
“有人沒有?開下門!”郭捧娟向門里喊道。連續(xù)喊了幾聲,大門里面有人透過門上面的小門冒了點頭,旋即就縮了回去。郭捧娟緊接著又敲了幾下門,但始終沒人來開門。
不得已,她給環(huán)保局和市局各打了一通電話,介紹了現場的情況,希望能夠得到相關部門的協調。半個多小時之后,里面終于有人出來為她開了門。
進去廠房,來人說這里已經停產了。郭捧娟走到一個辦公桌前,一冊生產記錄本立即引起了她的注意。記錄本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日期,而最新的一天就是昨天。隨即,她走到車間,用手摸了摸身邊的機器,燙手。憑借著多年的工作經驗,郭捧娟斷定,這家早被要求停產且已上報停產的水廠 ,仍在私自生產。
環(huán)保審計,是當前全省正在推進的重點審計項目。面對這種情況,郭捧娟沒有絲毫猶豫,立即與有關部門對接,加班制訂審計實施方案。
然而,當她與水廠對接時,對方卻沒了蹤影。打電話無人接聽,發(fā)微信無人回復。不得已,她只能直接去現場要材料,但是四五次下來,人是見到了,有用的材料卻一份沒有。
面對對方的不配合,郭捧娟知道,這種情況下坐在辦公室里等,是等不來結果的,如果自己坐等對方上報,也正中了對方下懷:用“吃閉門羹”把這個項目拖下去。“不行,我得自己去查資料,去實地調查!”郭捧娟心里當即打定主意。決定之后,她立即展開調查和實地探測。
經過2個多月的調查,她終于拿到了最有力最充分的證據。在鐵證面前,原本不配合的被審計對象也不得不信服配合。
根據審計整改意見,水廠進行了整改,郭捧娟的這個項目也算暫時完成了。而郭捧娟心里卻仍有些微遺憾:“這樣的項目,本來一個月左右就能完成,我連夜加班仍花了2個多月。不過,值得安慰的是結果是好的。”
細致排查是做好審計工作的關鍵。郭捧娟深知,摸排是否細致、調查是否詳細,將直接影響到審計工作的效果。因此,在她執(zhí)行的每一個審計項目里,她都嚴格要求自己做到“再細致一點”。
疫情期間,她依然臨危不亂,事事細致摸排,詳細調查。在防控物資審計時,她主動為縣疫情防控應急倉庫設計防控物資出入庫統計表。這樣,一方面方便防控物資管理,另一方面她又能詳細掌握防控物資的總體情況。為摸排企業(yè)復工復產情況時,她連續(xù)調查了8個中小微企業(yè),實地察看了3個重點建設項目。
這種細致要求,讓她真正做到了財政資金的“監(jiān)督員”“護航者”。疫情期間,她通過審計,促進疫情防控資金撥付289.85萬元,促使縣衛(wèi)健委完善了《南樂縣應急物資倉庫管理制度》。
她用行動,真正印證了那句:巾幗不讓須眉,紅顏更勝兒郎。不論何時何地,都堅守著初心,擔當著使命,用責任和擔當譜寫了屬于審計戰(zhàn)線的美好華章。
都習慣了
“喂!今晚加班,我不回家了啊。”
“好,我也加班。放心吧,孩子我已經安頓好了?!倍檀倨椒驳膶υ?,是郭捧娟和丈夫之間的默契。
丈夫在縣衛(wèi)生監(jiān)督所工作,疫情發(fā)生以來每天穿梭在防疫一線,未曾休息過一天,為支持愛人的工作,她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她深知,丈夫雖然和自己崗位不同,但卻有同樣的使命與擔當。
不過,她也明白,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也是最需要審計的時期。然而,家里兒子就要高考了,在家復習既要有人陪伴督促指導,又要有人做飯,保證他的一日三餐。
郭捧娟一下子陷入兩難。每天手機上一條條揪心的疫情新聞,讓她最終下定決心:與丈夫一起并肩作戰(zhàn),攜手抗疫。當天中午,郭捧娟為兒子買了一箱方便面,簡單交代了幾句,便下社區(qū)了。
疫情排查是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關鍵。郭捧娟知道,對于疫情防控,她依然要再細致一點,摸排是否細致、調查是否詳細,也直接影響到疫情防控工作的效果。因此,她堅持連夜挨家挨戶走訪,從嚴從細排查,詳細登記每個人的基本情況,切實做到不落一戶,不漏一人。
疫情期間,很多人都變得異常謹慎。社區(qū)里的業(yè)主們在面對陌生人的盤問時都有所顧忌。為避免“吃閉門羹”,充分得到業(yè)主的支持與配合,郭捧娟拿出了她審計工作時的工作方法,先是制作了疫情排查告知單,主動亮明身份,然后再向業(yè)主耐心解釋緣由。
為了更好地了解業(yè)主情況,她還專門建立了疫情防控微信群,積極邀請每名業(yè)主進群,并堅持每天在微信群里宣傳衛(wèi)生防控常識,講解疫情防控措施。不知不覺間,郭捧娟很快與自己分包的業(yè)主們融入了一起:張大媽家沒有了生活用品、王先生家來了外地親戚、劉大哥想開具外出務工證明??微信群從剛開始的寂靜無聲到現在的熱鬧非凡,而郭捧娟成功把微信群建成了她與社區(qū)居民之間的連心橋,不管是群里反映什么事,她都能夠及時報告并一一解決。
外面的大家顧好了,便有好心的社區(qū)大姐跑過來和郭捧娟聊天:天天都往社區(qū)跑,家里怎么辦,丈夫會不會埋怨,孩子會不會不理解?
每次,郭捧娟的回答,幾乎都是“也沒有埋怨或者不理解,因為都習慣了”。
在外人看來,她的所作所為,堪稱“偉大”或者“了不起”,而她自己,只有簡單的一句“習慣了”。對于工作,時常要面對被審計單位的不配合、不理解,常年面臨的任務繁重,加班到凌晨,她說:“這些工作上的事也沒啥,都習慣了。”對于丈夫,同樣都是基層干部,兩人下社區(qū)走村里幾乎是家常便飯,聚少離多已經讓他們彼此習慣了這種生活。對于孩子,爸媽不能時常陪伴身邊,一日三餐常沒有著落,“從小到大都這樣,早都習慣了”。
面對記者采訪時,郭捧娟還是那句口頭禪:都習慣了。聽到這句話,筆者怔忡了很久。每一次的習慣,并非都是自動化的反應,而是在真正習慣之前,他們其實已經經歷了太多重復性的內心掙扎。不斷重復的習慣背后,是無奈,更是擔當與責任。
事實上,不僅一個郭捧娟,在許許多多的審計人員中,他們常掛在嘴邊的也都是一句“習慣了”。雖然他們不談感受,但是一句“習慣了”背后的辛苦,卻能讓聽者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