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臺灣蘇學專家李常生先生,以70稀齡,在武漢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返臺后出版了兩本專著:《蘇軾行蹤考》《蘇澈行蹤考》。李先生在漢讀博期間,因尋訪東坡足跡,特來黃州安國寺講學,我曾有幸親聆。亦有幸與李先生相識。近日,接李博士微信傳來一張東坡詞帖,詞帖里問:蘇軾兩闋《臨江仙》(九十春日都過了)意境有何異同。為此,筆者特作探討,欲請方家指正。
其一,《臨江仙(九十日春都過了)》:“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球。閬苑先生須自責,蟠桃動是千秋。不知人世苦厭求。東皇不拘束,肯為使君留。”據(jù)考,此詞寫于密州。
其二,《臨江仙(九十日春都過了)》:“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球。我與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風流。佳人斜倚合江樓,水光都眼凈,山色總眉愁。”據(jù)考,此詞寫于惠州。
兩詞雖寫于不同年代、不同地點,但季節(jié)卻是相同的,且每闋上片,內容完全相同。兩詞皆以“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游”而起興,面對暮春殘花,憶及已去的春天而嘆息。接下來,化葉道卿《賀勝詞》“三分春色兩分愁,更一分風雨”句而為:“三分春色一分愁?!边@便與他后來在黃州所作《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的“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是相吻合的。這“一分流水”,是否就是那“三分春色”中的“一分愁”呢?昔《論語·子罕》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眹@息的都是時光如流水般的逝去。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皆有惜時之意。結句“雨翻榆莢陣,風轉柳花球”,我們仿佛從詩句里,看見風雨中,榆樹上的榆莢,一片一片,被雨點敲打著。還有那無數(shù)的柳絮,被風吹得滿地亂轉,像雪球一樣滾動,那場景,那畫面,仔細品味,詩人暗示了人生風雨。顯然,兩詞上片,皆有傷春之嘆。這是兩詞共同點。
那么,兩詞有何不同呢?
蘇軾作于密州的《臨江仙》詞,時值熙寧九年(1076年)四月。時年39歲。適值初夏,蘇軾在密州邵家花園,與友人于藏春館賞花,見花殘而作。
據(jù)載,蘇軾約于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至杭州任通判。歷時三年。其時,蘇轍任職齊州(今山東濟南)。蘇軾思念蘇轍甚切,希望調職,能與蘇轍為鄰。三年后,蘇軾出知密州(治所即今諸城市區(qū),但管轄范圍要比今大),在今山東東南側,距離中原與江南,都有一定距離。因其地窮困,時有旱災、蝗災與匪患。蘇軾至密州任太守,雖職升一級,但幾年來,親睹百姓生活狀態(tài),無不時時擔憂??v在杭州,他仍能看到因實行新鹽法,販賣私鹽者卻多了,且還帶刀自衛(wèi),“吏卒不敢近”,貧而懦弱者,靠采筍充饑,多半是“爾來三月食無鹽”;所謂“青苗法”,初衷雖好,終是:“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空?!薄摆A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鞭r(nóng)家子弟到城里,貸款手續(xù)繁雜,一年中有大半年時間,耗在城里,耽誤了生產(chǎn)勞動,唯一好處是,讓孩子學會了城里人口音。好的政策終究得不到好的執(zhí)行,利民也就變成擾民,故而對變法感觸頗深。至密州后,發(fā)現(xiàn)密州環(huán)境更惡劣,因身為太守,守土責任重大,故而心情尤為郁悶。其《蝶戀花·密州上元》詞可見:“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乍入農(nóng)桑社?;鹄錈粝∷断拢杌柩┮庠拼挂??!薄盁艋疱X塘”的杭州,向為富庶之地;而“寂寞山城”的密州,堪為窮困之域。為早日平衡從杭州至密州的失落感,蘇軾重溫《莊子》。莊子那種與自然相合的理想人格,使蘇軾從精神上獲得超然自適。
蘇軾作于惠州的《臨江仙》詞,時值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暮春。時已61歲。時在惠州貶所合江樓,與惠州詹知州小聚后作。
元祐九年(1094年)四月,哲宗改年號紹圣。章惇、安燾出宰執(zhí)大臣。但他們盡棄王安石當年變法初衷,將打擊“元祐黨人”作為主要目的,一兩月之間,將在朝任主要職務30多名高級官員,全貶至嶺南等邊遠地區(qū)。蘇軾兄弟自然首當其沖。閏四月三日,蘇軾初由定州知府以左朝散郎(文職),貶知英州軍州。途經(jīng)5次改詔,一貶再貶。期間,他在蘇轍幫助下,將兒子蘇邁、蘇迨等大半家人,留于宜興安頓。自己則帶朝云及蘇過夫妻,歷盡千難萬險前行。這期間,他在經(jīng)韶州南華寺時,佇立在藏有六祖慧能禪師肉身佛塔前,淚如雨下,決定要精進修禪,其詩曰:“……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摳衣禮真相,感動淚雨霰。借師錫端泉,洗我綺語硯?!币蝗粘酥圻^湞陽峽,遇見已出家修道老友吳復古。吳問:“當年盧生邯鄲一夢,便已窺破認知虛妄,歸于真道,今你親睹,自身經(jīng)歷這一切,也該稍有所悟吧。”這使他內心一直所堅持于世出入兼容的人生理念,發(fā)生了徹底改變。無論佛與道,他都有所領悟。紹圣元年十月二日,蘇軾抵達惠州。此時,在蘇軾精神世界里,出世思想已占主導地位。
蘇軾在密州《臨江仙》下片寫到:“閬苑先生須自責,蟠桃動是千秋?!本渲小跋壬保娒嬷赶杉?,實則暗指王安石。當時王安石主政熙寧變法,朝廷有部分人反對,蘇軾亦持反對意見,然自知無濟于事,且不愿糾纏于朝廷黨派之爭,遂向皇上請求外放。故“閬苑”“蟠桃”,當喻皇城當權者及所實施決策。變法后的朝廷,看似摘到蟠桃,道似利國利民舉措,是有功于千秋萬代之事。但蘇軾從杭州到密州,一路走來,所看到變法后黎民生計的不堪,遂寫出:“不知人世苦厭求。”這些決策者,整天高高在上,哪知黎民百姓的苦楚和所求呢。所以,這首詞下片的“先生”,的確是具有雙重含義。
最終,詩人多么希望皇帝能留意一下這位太守從民間傳來的聲音啊。甚至是想回到朝廷,去改善這些不利國利民的變法舉措,故而寫:“東皇不拘束,肯為使君留。”這其實是個詰問句?;实劭喜豢狭粲梦疫@個使君呢?其詞采用屈原《楚辭》中的浪漫主義手法,用“閬苑先生”“蟠桃”“東皇”等仙家用語,意在批評朝廷新法擾民。而當時,蘇軾文章,天下聞名。士子皆以能讀蘇文為榮。即便朝中皇帝,亦喜讀蘇文。所以說這首詞,當然也是寫給皇帝看的。
再看蘇軾惠州《臨江仙》詞下片:“我與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風流。佳人斜倚合江樓,水光都眼凈,山色總眉愁?!?/p>
蘇軾在惠州有《與徐得之書》:“詹使君,仁厚君子也,極蒙他照管,仍不綴攜具來相就。極與君猷相善也……”蘇軾將這位使君相比昔時黃州徐君猷。兩人時常載酒同游。作此詞時,是他在此搬到合江樓居住時,合江樓相當于黃州臨皋亭,是官方招待所,位于東西兩江匯合處。十幾天后搬到嘉祐寺,其心頗安,伴隨晨鐘暮鼓,與黃州時期相比,雖有情緒波動,但對于心態(tài)的調整,已然能夠有自主性了。后來,其表兄程正輔巡按至惠州,與蘇軾盡釋前嫌后,又搬回合江樓居住。該詞應是第二次住進合江樓期間所作。此詞大意:我們都已老了,頭發(fā)也白了,不需再夸耀昔日風采??粗?,斜倚合江樓的欄桿上,看著她那清澈的眸子,如碧水一樣純凈。她還是這么年輕,但她的身體,卻已明顯不行了。她總是皺著眉頭,像白鶴峰的山色一樣,蒼白的臉上帶著病容,讓人擔憂。全詞寫春天已經(jīng)逝去了。這也包括自己的年歲和人生事業(yè)的春天,都已是一去不復返了。此詞下片,明顯已不再對朝廷抱有幻想,更多的是,對家人(朝云)身體的擔心。除此以外,便是對自己晚年生活所持的一種隨緣自適的人生態(tài)度。
概之,蘇軾在密、惠二州所寫兩闋臨江仙,上片雖無一字更改,但從下片看,密州時的蘇軾,有著儒家的積極治世情懷,詞中有的放矢,渴望能為民請命。而至惠州,雖與巡按程正輔化解了40年恩怨,惠州知州對蘇軾亦非常敬重,但他卻懷一顆平常心,心境淡泊,是一種人與自然之間的高度契合。詞作在恬淡閑適中,略帶蕭瑟、凄涼之意。顯然,這是前詞所沒有的。
(王瓊,女,系中華詩詞學會理事、湖北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湖北作家協(xié)會會員、東坡赤壁詩社副社長、本刊執(zhí)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