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陽
(菏澤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0)
據(jù)考證,“羊抵頭鼓舞”是古代軍隊中流行的一種鼓樂,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后來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舞蹈表演被傳承下來。在元朝末年,統(tǒng)治階級對百姓殘酷壓榨,洪水泛濫,天災人禍,沿岸的山東、河南一帶群眾都淪為難民。當時的山西戰(zhàn)亂與天災較少,于是難民都來到山西逃荒,當時比較富裕的山西洪洞縣成為移民最多的地區(qū)。后來,元朝被推翻,明朝建立,為了鞏固政權,明朝政府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民眾遷徙活動,洪洞縣因為人口稠密、交通便捷,于是有很多民眾被遷至山東、河南一帶,“羊抵頭鼓舞”就是在這個文化融合時期,流傳到山東菏澤東明縣并得以發(fā)揚光大?!把虻诸^鼓舞”在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將舞蹈、武術、器樂演奏等融為一體,內容和形式都更加豐富多彩,兼具觀賞性和娛樂性。“羊抵頭鼓舞”所用的大鼓很大,也很重,大鐃重8 公斤,尖子號長1.2米,伴奏樂聲音高亢、粗獷,舞蹈動作幅度大,表演氛圍熱鬧,對舞蹈隊員的身體素質要求很高,需要有強健的體魄和耐力。
“羊抵頭鼓舞”氣勢渾厚,風格沉穩(wěn)粗獷,舞蹈的名字源于舞蹈動作很像兩只公羊互相抵抗,鼓隊表演者把鼓斜挎在腰腹部,鼓面朝上,用兩只鼓槌一邊按照鼓點演奏,一邊變換著多樣的隊形?!把虻诸^鼓舞”的演奏樂器主要是大鼓,另外有尖子號、鐃、镲和鑼等打擊樂器?!把虻诸^鼓舞”的表演分兩種形式:原地表演和行進表演。
原地表演就是尖子號手站在表演場地的四個角落,鐃、大镲、鑼的表演者站在場地兩側,鼓隊人員先排成兩隊,右腿向前邁出大弓步面對面地擊鼓表演,一邊擊鼓,鼓隊成員還會進行小幅度的或進或退的步伐,步伐整齊,氣勢雄壯,就像兩對公羊在進行勢均力敵的抵頭比賽。在表演進行中,全體表演成員還會變換成四人為一組的正方形隊形,再由四人小組組成大的方陣進行擊鼓表演。隊形還會變成兩個圓圈,大圓套小圓。最后全體成員變換成四個豎隊,表演結束。在整個表演過程中,鼓手動作整齊、鼓點激越,聲音洪亮,氣勢威震四方。
行進表演的時候,鼓隊排成四個豎隊,鼓手位于隊伍的最前面,鐃、大镲、鑼等在隊伍中間,尖子號在隊伍末端。隊伍在行進的過程中,一邊表演,一邊根據(jù)鼓點的變化或快或慢,或進或退,走走停停。表演到高潮的時候,鼓手會同時躍起。“羊抵頭鼓舞”表演氣氛熱烈,鼓手們既是樂器的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豪放、力量感是整個舞蹈給人的感覺。
“羊抵頭鼓舞”是目前存在的比較原始的鼓曲舞蹈,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也是研究民間舞蹈的寶貴資源。山東菏澤東明縣地區(qū),在古代慶典、祭祀、求雨、驅鬼等活動中經常會有“羊抵頭鼓舞”的表演。如今,在東明縣的王菜園村,青年男子外出務工的較多,在“羊抵頭鼓舞”的第五代傳人王友生的帶領下,成立了女子鼓隊,讓“羊抵頭鼓舞”這種古老的舞蹈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fā)展。該女子青年鼓隊還多次參加了省市舉辦的大型節(jié)慶和演出活動,并獲得一致好評。2009 年,“羊抵頭鼓舞”被列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明縣政府對“羊抵頭鼓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挖掘和保護很是重視,對相關資料進行了整理,邀請專家對鼓隊進行指導,并為鼓隊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支持,送去三十多面大鼓,制作了民族演出服裝;積極支持鼓隊的活動,使得鼓隊由初建時的20 多人,到現(xiàn)在達到了100 多人。
1.傳統(tǒng)舞蹈精髓流失
菏澤東明縣“羊抵頭鼓舞”的第五代傳人王友生現(xiàn)在已經是80 歲高齡的老人,他為了使“羊抵頭鼓舞”的演奏技藝得以傳承,打破老規(guī)矩,將“羊抵頭鼓舞”的演奏和舞蹈技巧傳授給村里的女子。王菜園村新村落成后,建起了文化廣場,女子鼓隊就經常在廣場上演出,目的主要是為了鍛煉身體,活躍文化生活。然而鼓隊成員的年齡仍然偏高,而且都是女子,所以減少了傳統(tǒng)表演中尖子號、大镲等樂器的使用,表演隊形也比傳統(tǒng)的要簡單很多,相較傳統(tǒng)的“羊抵頭鼓舞”表演,氣勢上略遜一籌。
2.沒有成熟的宣傳渠道
目前山東菏澤的“羊抵頭鼓舞”主要在本地小范圍內被人們所熟知,外界對此項活動了解得很少,而且在網絡和相關的資料庫內,與之有關的信息也很少。政府需要將“羊抵頭鼓舞”的研究資料、舞蹈表演的影像以及樂器等信息收集起來,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建立資料庫,在當?shù)氐拈T戶網站上加強宣傳,為“羊抵頭鼓舞”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3.缺乏產業(yè)化建設
山東菏澤東明縣作為“羊抵頭鼓舞”的發(fā)源地,沒有形成相關的文化表演產業(yè)鏈,所以無法完成“羊抵頭鼓舞”的產業(yè)化建設。這使得“羊抵頭鼓舞”只能作為民眾自娛自樂的一項自發(fā)性活動,偶爾的一兩次表演既沒有很好的經濟收益,也無法達到較好的宣傳效果,對此項傳統(tǒng)文化活動的傳承和發(fā)展沒有本質上的促進作用。
“羊抵頭鼓舞”與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都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需要保護和傳承?!把虻诸^鼓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該僅僅放在博物館里被后人瞻仰,政府應該成立專門機構,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推動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政府要鼓勵、培養(yǎng)“羊抵頭鼓舞”舞蹈人才,讓群眾意識到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從群眾內部開始,組織和成立“羊抵頭鼓舞”的舞蹈隊伍。政府要組織群眾積極開展傳統(tǒng)文化交流活動,將“羊抵頭鼓舞”發(fā)展成為一種大眾的文化娛樂項目,尋找優(yōu)秀的傳承人,推出相關的激勵政策,加大對“羊抵頭鼓舞”的保護力度,促進其繁榮發(fā)展。
“羊抵頭鼓舞”的傳承和發(fā)展離不開青少年一代,政府的相關部門要與教育部門積極合作,開發(fā)校本課程,利用“羊抵頭鼓舞”強身健體、氣勢恢宏等特點,開發(fā)適合校園的教學模式,在學校內成立“羊抵頭鼓舞”社團鼓隊,或者以課外活動小組的形式對中小學生開展“羊抵頭鼓舞”的培訓。在校園內將“羊抵頭鼓舞”表演以新的教學模式推行下去,通過課堂教學和實際活動等形式增強青少年對“羊抵頭鼓舞”的了解和認同,有助于學生從小樹立保護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增加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信心。
“羊抵頭鼓舞”表演場面感很強,也很有感染力,作為一種來自民間的舞蹈藝術,也應該再次走向群眾,將其作為人們休閑慶典時的一種娛樂形式和風俗習慣一直傳承下去,成為當?shù)厝艘环N標志性的文藝活動形式。這樣能提高人們對“羊抵頭鼓舞”的認識,群眾就不會遺忘“羊抵頭鼓舞”在山東菏澤這片人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地上帶給人們的歡樂和文化的傳承。大家對“羊抵頭鼓舞”的認識的提高是保護“羊抵頭鼓舞”的根本,從而促進其持續(xù)發(fā)展。山東菏澤東明縣作為“羊抵頭鼓舞”的發(fā)源地,只有當?shù)厝罕妼Α把虻诸^鼓舞”具備很強的保護意識,群眾愿意主動推動“羊抵頭鼓舞”的發(fā)展,并在不斷的表演中進行創(chuàng)新,這種傳統(tǒng)舞蹈文化才能具備新的生命力,從而健康有序地繼續(xù)發(fā)展。
“羊抵頭鼓舞”表演離不開人,它的傳承更要以人為本。然而,因為“羊抵頭鼓舞”的表演對人的身體素質和體魄有一定的要求,隨著傳承人年齡增長,年輕一代接觸“羊抵頭鼓舞”的人很少,所以“羊抵頭鼓舞”的表演活動逐漸減少,傳承和發(fā)展面臨著很嚴重的人才斷檔危機。在這種情況下,保護“羊抵頭鼓舞”的傳承人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傳承人的保護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給他們表演或者將技藝傳承給后代的機會,讓他們參與到“羊抵頭鼓舞”的保護工作中來,增加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信;第二就是提高“羊抵頭鼓舞”在群眾中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積極了解并參與此項活動。
總而言之,“羊抵頭鼓舞”作為菏澤地區(qū)獨具特色的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在當前的保護和傳承中面臨一定的困難,也面臨一定的機遇。所以,在此背景下,做好“羊抵頭鼓舞”的保護傳承工作成為當務之急,需要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的鼎力相助。在菏澤地區(qū)的民間舞蹈傳承過程中,實現(xiàn)對“羊抵頭鼓舞”的動態(tài)傳承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方面。只有廣大群眾積極踴躍地參與,并成為“羊抵頭鼓舞”發(fā)展的一分子,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得到持久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