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丹
作為縣級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者,我一直認為自己的工作重心便是做好館藏及本縣古籍的普查、修護和利用。直到2018年,有幸參加了由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辦,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承辦,楚雄彝族研究院、祿勸縣民宗局協(xié)辦的“第五期全國傳拓技術培訓班”,才知道了很多有價值、珍貴的史料是以石刻、楹聯(lián)等特殊形式存在的,進而意識到圖書館還有很多有意義的工作必須做。
這次培訓班是由“大國工匠”李仁清導師、“古籍修護大師”楊利群導師、李仁清導師的傳人李澤民老師合力施教,采取理論結合實踐的方式給我們授課。12天的學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親身示范下認真觀察,揣摩每個步驟的要點,剪紙、泡水、制作拓包、磨棕刷、清掃碑刻、上紙、上墨。然后本著膽大心細的原則積極練習,遇到問題及時向老師請教,深刻了解了平面碑和淺浮雕傳拓技藝的不同:平面碑的上墨講究均勻,淺浮雕的上墨講究層次分明的美感。李仁清導師還教我們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事物,從美學的角度來拓淺浮雕,使之更有靈氣。經過幾天的分組練習,我基本掌握了上紙、上墨一整套的傳拓流程,平面碑和淺浮雕拓印都基本可以獨立完成。
傳拓的過程中,拓片的破損是無法避免的,有時是因為操作不小心,有時是傳拓本身的需要,特別是淺浮雕在上紙的時候為了體現(xiàn)它精美的線條和圖案,經常破紙。李仁清導師還給我們示范了高浮雕傳拓技藝中的隨需而剪,也就是在上紙時候就按圖案的需求用剪刀剪開。
為了方便破損拓片收藏,需進行拓片修補??粗蠋煆撵F化、整理鋪平拓片、剪紙條、上面糊到依次修補破損部位,好像很簡單,但是到自己上手操作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這雙手并不是老師的那雙經過干錘百煉的巧手,必須勤加練習,盡快掌握簡單的修護技藝。
拓好的拓片,要及時編制目錄,也就是給它一個身份信息。在這個培訓班里正好有參加過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開辦的拓片編目培訓班的錢秉毅博士,每晚,我們就到會議室在錢老師的帶領下,對當天拓下來的拓片進行編目。錢老師把自己的所學毫無保留地教給我們,從卡片的制作、拓片的分類、拓片折疊的方法等一一講解。
此次培訓使我增長了見識,開拓了視野,拓寬了工作思路,讓我不僅收獲了知識,還學習到眾位老師身上寶貴的精神?!按髧そ场崩钊是鍖熣f:“如果說中華文明是一串項鏈,那么拓片就是一顆發(fā)著亮光的黑珍珠。”
在此后的工作中,我將所學應用到工作實踐中,傳承這項寶貴的傳統(tǒng)技藝,也盡力發(fā)揮縣級圖書館保存人類文化遺產和傳遞科學信息這兩大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