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海
馮惟敏,字汝行,自號海浮山人,山東臨朐人,明代著名的散曲、雜劇家。馮沅君在《中國詩史》一書里稱,“在明代散曲家中,馮惟敏應為第一人;即合元明兩代的作家言,他也是第一流”。關于馮惟敏傳世著作有詩文集《馮海浮集》《石門集》,散曲集《海浮山堂詞稿》四卷。馮惟敏在其詞稿自序《山堂詞稿引》一文中寫到,“余今刻山堂緝稿于潤州”?!陡身曁脮俊分?,“馮惟敏山堂緝稿又山堂詞稿又擊節(jié)余音(別本“山”上有海浮二字)”?!渡教镁兏濉凡椤吨袊偶票究偰俊芳捌渌鼤浚灰娭?,一般認為已經(jīng)佚失。
十年前,在一次北京海王村書刊資料小拍賣會上,遇到了這部《海浮山堂緝稿》。是書有殘,存五冊,1萬元起拍,9.5萬元落槌,這個價格也快接近我的心里防線了,若是過10萬元,也就放手,其實加傭金,已超10萬元,好在拍賣場上我從不把傭金計算在內(nèi),也許就是這一點上贏了對手。
雖是部殘書,幸運的是,此書首冊序言、目錄、卷首完整,據(jù)此可以著錄如下:《海浮山堂緝稿》十一卷,賦稿一卷,詩稿五卷,文稿五卷,(明)馮惟敏著,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
查《海浮山堂緝稿》一函五冊,存賦稿一卷,詩稿卷一、三,文稿卷一、三、五,九行十七字,白口,上細魚尾,左右雙邊,開本25.3厘米×15.6厘米,版框16.6厘米×13.2厘米,初印本,白棉紙,湖藍色箋紙書衣,包背原裝。書五冊,其中三冊原書簽完好,分別是甲冊、丙冊、已冊,另二冊無書簽。每冊版心頁碼上方計以天干,分別為甲、丙、已、辛、癸,以此推斷,原書按天干順序排列,應是十冊。這是馮惟敏最早刊刻的集子。
第一冊(甲冊),序4葉,目錄31葉,賦稿卷之首11葉,詩稿卷之- 23葉,書簽題“山堂緝稿”,前有嘉靖丙寅許轂“山堂緝稿序”;次目錄,首行題“海浮山堂緝稿目錄”,二行低十格“臨朐馮惟敏著”,三行低一格“賦稿卷之首”,版心上方題“海浮山堂緝稿”;次賦稿卷之首,卷首題“海浮山堂賦稿卷之首”,二行低十格“臨朐馮惟敏著”,三行低二格“宦適軒賦”,版心上方“海浮山堂稿”,版心下方頁碼記“賦一”;次詩稿卷之一,卷首題“海浮山堂詩稿卷之一”,二行低一格“五言古詩”,三行低二格“望遠曲”,版心上方題“海浮山堂詩稿”,版心下方頁碼記“甲一”。
第二冊(丙冊),詩稿卷之三,31葉。
第三冊(已冊),文稿卷之一,26葉。
第四冊(辛冊),文稿卷之三,47葉。
第五冊(癸冊),文稿卷之五,26葉。
此書初刻初印,紙墨精良,板框線條硬朗清晰,所用白棉紙,為嘉靖朝紙張厚實的上等白棉紙。有意思的是,七八成的書葉,都是二截拼接而成,必是當年紙張珍貴才用此法,這種大量用拼接紙張來印書,極少見。500多年過去了,如今拼接處用漿均已脫落,翻看不方便。本來準備重新裝池一番,又怕動了原裝幀,后人再也無緣見此原貌,豈非遺憾,所以只好不動了。好在古人思慮周全,拼接均是天地上下,沒有一葉是左右拼接的,故翻閱不致散開掉落。
《中國古籍善本總目》著錄一部馮惟敏的詩文著作——《海浮山堂詩稿五卷文稿五卷》,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藏書單位(0141)北京大學圖書館,對照寒齋藏本,其共有內(nèi)容部分,兩者板框斷裂處都相同,確定是同一部書。《海浮山堂緝稿》,由《賦稿》《詩稿》《文稿》三部分組成,從有一點上也可以看出,北大藏本是一部殘書,因為其全部內(nèi)容沒有撰人這一行。北大藏本所存《詩稿》《文稿》部分,相校寒齋藏本,缺失書葉也很多。具體書葉缺失情況如下
詩稿卷之一,缺失第19-23葉(缺失五言古詩13首,別家二首……始至郡二首);
詩稿卷之三,缺失第23-32葉(缺失五言律詩42首,見吾陳中丞席上時自閔藩巡撫滇中……午泊安州將赴雄縣連邑之地汎濫濁波亢旱未幾晚禾尋沒老彈悲啼所不忍聞?chuàng)u曳舟中惘然賦此八首);
文稿卷之三,缺失第33-47葉(缺失敘7篇,云南卿試錄敘……送近阜賈大夫入覲敘);
文稿卷之五,缺失第25-28葉(缺失雜著2篇,柳溪翁傳……重修三義祠碑記),此書版心下記有刻工,僅此卷第27葉,有“熊成”二字,可補明代刊工姓名全錄。
統(tǒng)計這5卷,共缺失34葉。
李簡《馮惟敏山堂緝稿說略》一文中,有過統(tǒng)計,因為增加北大藏本,使馮惟敏詩作的數(shù)量增加了205首,而寒齋藏本詩稿二冊,又多北大藏本詩55首;馮惟敏現(xiàn)存文章的數(shù)量達到83篇,而寒齋藏本文稿三冊,又多北大藏本文9篇。毋庸置疑,此書為馮惟敏研究,為明代的散曲研究,提供了更深厚的材料基礎和論述空間。
有一點令人不解,北大藏本其書尾最后一葉,末行“海浮山堂文稿卷之五終”,而寒齋藏本,這一行是“柳溪翁傳”四字,由于對照的是北大藏本的網(wǎng)絡書影,沒見到原書,未能解惑,只有待他日仔細分別了。忽想,如果寒齋藏本所缺的五卷,影抄北大藏本補齊,下點功夫,亦是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