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怡娜,呂晉浩
患兒男性,2歲,因“突發(fā)步態(tài)不穩(wěn)、軀干搖擺、步基增寬6天”于2018年1月30日入院?;純喝朐呵? d(2018-01-24)晚7點半左右磕碰沙發(fā)后出現哭鬧,雙手握拳、雙上肢屈曲,伴非噴射性嘔吐,少量胃內容物,無意識障礙,頭部無明顯包塊,隨后入睡。次日凌晨2點,家屬發(fā)現患兒身體左偏、獨坐不穩(wěn)、不愿站立,站則哭鬧。2018年1月25日外院查血常規(guī)顯示,白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紅細胞及血小板計數均未見異常;血生化檢查、血氨、乳酸水平未見異常。2018年1月26日查患兒視頻腦電圖,結果顯示在正常范圍。
既往史:2017年10月患兒走路時摔倒,后頭部著地,局部出現小包塊,活動無異常;否認輸血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預防接種按計劃進行。
入院查體:體溫36.7 ℃,脈搏10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88/52 mm Hg,身高89 cm,體重16 kg,BMI 20.2,頭圍47 cm。神經系統查體:雙側肱二、三頭肌腱反射正常,雙側膝、跟腱反射正常,雙側Babinski征陰性。語言流利,對答可,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獨坐、獨走欠穩(wěn),步基增寬。
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2018-01-31):白細胞計數11.72×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45.3%、淋巴細胞百分比46.6%、血小板計數516×109/L、血紅蛋白129 g/L、CRP 0.1 mg/dL;呼吸道病原九項:乙型流感病毒檢測示弱陽性,余未見明顯異常;凝血功能、紅細胞沉降率、抗鏈球菌溶血素O、肝功能、血脂指標及抗核抗體五項均正常。
影像學檢查:腰椎MRI平掃(2018-01-29)結果提示,腰5、骶1脊柱裂可能;頸部血管超聲顯示雙側頸總動脈、頸內外動脈、右鎖骨下動脈內壁光滑,未見斑塊;心臟超聲檢查未見明顯異常。頭顱MRI檢查(2018-01-31)顯示,右側小腦蚓部及小腦半球異常信號,T2加權成像表現為稍高信號,DWI為稍低信號,三維準連續(xù)式動脈自旋標記灌注成像(three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pCASL)顯示病變內明顯高灌注,增強掃描呈明顯強化(圖1);3D-TOFMRA未見明顯異常。
入院診斷:步態(tài)不穩(wěn)原因待查;小腦梗死可能性大。
診療經過:詢問患兒病史得知,患兒入院前頭部磕碰沙發(fā)后出現步態(tài)不穩(wěn)、軀干搖擺、基步增寬等共濟失調表現。經本院頭顱MRI檢查提示,右側小腦蚓部及小腦半球DWI呈稍低信號,不符合典型亞急性期腦梗死表現。通過對比患兒發(fā)病第2天(2018-01-25)的外院MRI檢查結果:右側小腦蚓部及小腦半球見異常信號,DWI表現為明顯高信號(圖2),ADC為低信號,最終診斷為外傷導致的小腦亞急性期腦梗死合并高灌注。入院后給予甲鈷胺營養(yǎng)神經,甘露醇降顱壓及對癥處理,隨后患兒癥狀逐漸改善,入院8 d后步態(tài)改善,行走時軀干搖擺好轉,故出院。
圖1 患兒發(fā)病第8天MRI檢查
圖2 患兒發(fā)病第2天外院MRI檢查
最終診斷:外傷導致小腦亞急性期腦梗死。
引起兒童卒中的病因復雜多樣,Mackay等[1]對5歲以下兒童卒中的常見原因進行了總結,表明局部腦動脈病變引起的卒中最常見(46%),其次為先天性心臟病引起的卒中(36%),發(fā)熱(>48 h)、敗血癥等急性系統性疾病引起的卒中(31%),摔倒、碰撞等原因引起的急性頭頸部外傷所致卒中(26%),感染引起的卒中(22%),血液病、遺傳代謝性疾病、結締組織病等慢性系統性疾病引起的卒中(15%)。本例患兒除發(fā)病前有輕微頭部外傷史外(GCS 13~15分),其余未見明顯異常,故考慮為輕微頭部外傷導致的卒中。
據統計兒童腦梗死在腦梗死人群中較少見,占1.2/10萬~2.1/10萬,其中后循環(huán)卒中約占22%[2-3],由外傷導致的兒童小腦梗死更是少見,目前僅有幾例個案報道[4-6]。該病具體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推測可能原因為兒童大腦發(fā)育不成熟,輕微的外傷可通過顱骨作用于腦實質,腦實質的推移又會導致腦血管的移動,從而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和血管痙攣[6-7]。
兒童腦梗死通常需要結合臨床病史和MRI檢查結果進行診斷。DWI在腦梗死的診斷和分期中有重要作用,在超急性期(<6 h)、急性期(6~72 h)、亞急性期(4~10 d)DWI通常顯示為高信號,直至慢性早期(11~30 d)和慢性晚期(>1個月)DWI信號才會逐漸降低至低于正常腦實質信號[8]。但本例患兒在發(fā)病第8天(亞急性期),病變部位DWI信號已經低于腦實質信號,明顯強化合并高灌注,易誤診為小腦半球腫瘤(如膠質瘤)或非腫瘤病變(如病毒性腦炎、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本例患兒DWI顯示的高信號在亞急性期就低于腦實質信號,不符合時間演變的規(guī)律,推測可能原因是兒童血管壁彈性及順應性較好,輕度頭顱外傷后,血管壁彈性可以快速恢復,從而實現早期的再灌注。此外,有學者認為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期,代償能力較強[9],病變部位可能會快速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本例患兒3D-pCASL顯示病變部位為高灌注也間接驗證了以上觀點。
早期診斷對兒童腦梗死預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兒童對癥狀描述欠準確,輕度頭顱外傷易被家屬忽視。如果患兒發(fā)病后未及時(24 h之內)進行MRI檢查,兒童特殊的代償機制及血管解剖學特點使DWI信號及灌注改變不符合常見腦梗死的時間演變規(guī)律,易誤診為腫瘤或腫瘤樣病變。因此對于兒童患者,病變表現DWI為低信號,明顯強化且合并高灌注時,應詳細詢問是否有輕度腦外傷史,高度警惕輕度頭顱外傷導致亞急性期腦梗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