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可
于右任(1879—1964),原名于伯循,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號“太平老人”,陜西省三原縣人,祖籍涇陽。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中舉人。1906年8月在日本追隨孫中山時加入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元老,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詩人、書法家,被譽為“近代草圣”。
于右任在漢中有許多書法作品傳世,這主要是由于他在1941年末至1942年初曾有一次陜南之行。
陜南地處中華之西北。西北之地在民國時期備受朝野關注,并先后以北伐成功后西北軍事及賑災、“九一八”東北淪陷、“七七”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為標志,出現了三次“開發(fā)建設”西北的高潮,政要、專家絡繹仆仆于隴海道上,做各種各樣的視察或考察。1941年9月18日始,63歲的監(jiān)察院長于右任先生,由重慶飛抵蘭州,先后視察了甘肅、青海,又折回陜西視察,最后取道陜南回渝。
于右任此次西北之行的成果,一是結束視察之后,向中央提出了著名的“十年萬井計劃”和設立敦煌藝術學院的議案,二是留下了20余首風格壯偉的詩詞曲作。其中一首《無題》就是于先生謁武侯墓時所寫:
《無題》
沔縣謁武侯墓,墓前雙桂枝干挺拔,濃蔭及畝,因同衛(wèi)聚賢、曾子才、王慕曾、張庚由等攝影其下。
老桂空山伴武鄉(xiāng),千年墳土并生香;
羹州松樹成都柏,同為乾坤作棟梁。
王慕曾是當時的勉縣縣長。據《勉縣縣志·大事記》:
民國三十一年(1942)三月,國民黨政府監(jiān)察院長于右任來縣視察,游覽武侯墓、石門,并對群眾講話。
于右任先生在陜南還留下了大量的書法作品:
辭漢萬戶,送秦一椎。
——題陜西省留壩縣廟臺子鎮(zhèn)張良廟
大名垂宇宙,遺像肅清高。
——題勉縣武侯祠聯
于右任先生還為現在的勉縣一中即原“武侯中學”,題寫了校名。
關于于右任先生1941年末至1942年初在漢中的這段史事,何挺警老先生的回憶最為真切,在《陜西日報》記者劉錦、陳圣強采訪的《何挺警:于右任的漢中學生》一文中說:
1941年秋,于右任由敦煌回歸四川,在漢中停留了大約六七天,由何挺警全程陪同?!暗谝惶?,于右任邀請了漢中文化界60歲以上老先生見面,場面很大,大約有四五十人,還給兩位生活拮據的老先生各資助500元。”何老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時的事兒,“于右任在漢中天天寫字,絡繹不絕,漢中那時候,宣紙奇缺,我在漢中一個大商戶家里討了些宣紙,他分別給漢中一些老先生寫了不少字,還為幾所學校題寫了校名”。
于先生給何老也寫了不少字,并親自給他題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笨上н@十余幅題字都在“文革”中被毀。于先生在漢中每次寫字都是何老牽紙,于先生的副官蓋印。于先生曾風趣地說:“我發(fā)明了一個字的草書,‘詞,草書多寫一筆和少寫一筆,即成為另一個字,一定要注意。我早年是學趙孟,繼學魏碑,中年學草書,強迫自己一天記一個字,晚上在被子里用手比劃,被里子都劃爛了?!?/p>
作為一代草圣的于右任先生,他短暫的陜南之行,不僅在漢中留下了一段名人逸事,更在漢中留下了大量的書法作品,尤其是影響了諸如何挺警先生一樣的大批書法愛好者。
(勉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