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勇
回想20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家的垃圾并不是很多,無非是爛菜葉、果皮屑、魚骨刺、廢紙等。住過平房的都知道,燒煤剩下的“爐灰”,在家庭垃圾中占了絕大部分,所以我們住在胡同的孩子,習慣把倒垃圾叫作“倒土”。現在都住了30多年樓房了,還是習慣把倒垃圾叫作“倒土”。
說來“倒土”也有很多變化。當年住父親所在單位全國總工會的宿舍,在米糧庫胡同。全總為各個宿舍院都安置了木制的垃圾箱,我們俗稱“土箱”。這土箱長方形,底窄上寬,前后各有兩個伸出的木棍,可以由兩人抬著,院里各家各戶的垃圾都裝在里面,等裝滿后再由各家輪流送到指定地點。收垃圾的大卡車每天會定時來到這里進行清運,幾位清潔工人下車后,用鐵锨裝完垃圾,然后并排站在卡車后面的腳踏板上,雙手扶著汽車后槽幫,開車到另一胡同再去裝運。那時候,并不講究遮蓋車上的垃圾,汽車行駛時他們會側過身將頭轉向側面,防止車上的垃圾刮向自己。這種露天放置的垃圾,經大風一吹,滿胡同都是,很不衛(wèi)生,若趕上下雨,那更是慘不忍睹。
后來為了保持胡同干凈,便不在露天地面上倒垃圾了,改成下沉到地面的大鐵箱子。過了一段時間,又改成了移動式垃圾箱,在人力三輪平板車上放8個長方形的小空鐵箱子,清潔工每天定時挨著院門走,手搖著銅鈴,呼喚大家來倒垃圾。再后來,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家的垃圾越來越多,舊衣、舊炊具、鮮奶袋、塑料袋、廢舊塑料制品、飲料瓶、啤酒、可樂聽、糕點盒、報紙、紙板兒,甚至舊家用電器、木器家具都有扔的,胡同里又安置了鐵質圓形垃圾桶,用升降機抬起,把垃圾裝在卡車里拉到郊外的垃圾收納場。
20世紀80年代,我路過南郊的槐房路時,看到那里有一片大型垃圾收納場地,就像一座大山包,推土機上上下下,正在繁忙作業(yè)。場地周邊有很多小窩棚,是撿拾垃圾的人自己搭的。當運送垃圾的大卡車進入垃圾場地時,這些撿垃圾的人,從各個窩棚鉆出,爭先恐后,一擁而上,拿著鐵锨、鐵鉤、麻袋,翻倒垃圾,尋找自己需要的物品。當年,我們沒有垃圾分類的概念,但是這些人,對垃圾分類也起了一定作用。
說起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有一點是值得今天借鑒的,而這一點在“限塑令”踐行時已被多次提及——那些年,我們買菜都是自己拿個提籃或袋子或塑料網兜,重復使用。到商店買肉也無非是包一層紙或者荷葉,買魚時售貨員給魚嘴上拴根馬藺,提著就回家了。
過去包裝以紙為主,捆綁包裝的繩子也都是紙繩子,這種紙包裝和紙繩子,現在只能在張一元茶葉店才能看得到。而如今,商超大量使用難以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和塑料繩、外賣快遞大量使用的塑料餐盒、各種聚苯乙烯泡沫包裝箱;過去電池以舊換新,根本不存在把廢電池亂扔的現象;過去家里買食用油、酒、醬油、醋、麻醬、黃醬等,都是預備一個空瓶子到副食店去買,買米面也是自己預備糧袋,拿著去糧店。而如今,全都是一次性米面包裝、塑料瓶、玻璃瓶,為垃圾分類和處理增加了一些負擔。
社會進步,是我們期望的,希望進步的同時,一些好的傳統也不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