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蘇州大學電子信息學院 江蘇 蘇州 215006
NOMA的基本原理是在發(fā)送端先對各個用戶信號獨立進行調制,在對各個用戶信號分配不同的功率后進行線性疊加,疊加后的信號還是采用正交頻分復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術來進行傳輸;接收端通過干擾消除檢測接收機完成用戶信號的接收[1]。
圖1 OFDMA系統(tǒng)流程圖
圖2 NOMA系統(tǒng)流程圖
在發(fā)送端,功率分配采用固定功率分配(fixed power allocation,FPA)的方式,遠端用戶分配較大的功率,近端用戶分配較小的功率。疊加信號可表示為
(1)式中的nx和np表示各用戶n的信號和所分配的功率,{1,2}n=;而x則表示生成的疊加NOMA信號;這里不考慮個用戶之間的相對相位偏移。
在接收端,用戶n接收的信號為
采用OFDMA時,假設信道帶寬為1Hz。由于OMA正交用戶多路復用,假設用戶1的頻帶寬度為α(0<α<1) Hz ,用戶2的頻帶寬度為1-αHz。用戶1和用戶2可達到的數據速率分別為
采用NOMA時,假設信道帶寬同樣為1Hz,用戶1和用戶2可達到的數據速率分別為
表1 OFDMA系統(tǒng)和NOMA系統(tǒng)用戶傳輸速率
由表1中的結果可知,在同一信噪比的情況下,相比于OFDMA系統(tǒng),在NOMA系統(tǒng)中用戶1和用戶2的傳輸速率分別提升了32%和48%。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相對于OFDMA技術,NOMA技術可以使系統(tǒng)性能得到提升[2]。
表2 仿真參數的設置
子載波數:N 52使用子載波序號:subcarrierIndex[-26:-1 1:26]循環(huán)前綴的點數:Ng= NFFT/4 16調制方?式BPSK/16QAM NOMA符號數:nNOMA_symbol 400傳輸bit數NFFT× nNOMA_symbol×4信道瑞利信道
假設子載波數N和FFT大小都設為4,即傳輸4個信號,分別為X k,k=0,1,2,3,在16QAM調制給定的星座圖中,Xk是復數。
經過離散傅里葉變換逆(IDFT)x[n],n=0,1,2,3。NOMA信號如下式表示:
兩用戶模型的接收端檢測過程:
經過信道傳輸后,用戶1的接收信號表達式為:
SIC接收機在對接收信號進行檢測時,先對2x進行檢測,將1x看作噪聲信號,得到2x的估計信號2x,在將2x從疊加信號中減掉。然后對1x進行檢測,得到估計信號1x。用戶1的檢測算法過程如下:
2.1.1 對1y進行線性檢測,疊加的估計信號表達式可表示為:
2.1.3 先對2x進行解調之后進行硬判決。對經過譯碼的信號進行重構得到調制符號2x,將2x從疊加信號中減去,得到1x的估計信號,即
對1x進行16QAM解調得到用戶1的信號
圖3 NOMA雙用戶和OFDMA雙用戶的誤碼率對比
在不考慮兩用戶遠近距離的情況下,雖然NOMA相比于OFDMA在傳輸速率方面有了提升,但是NOMA在發(fā)送端主動引入了干擾信息,所以在接收端NOMA系統(tǒng)的誤碼率要高于OFDMA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