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葵秀,羅崇玉,傅琪景,李立池,李有春,羅 浩, 姚寶林,劉長寧,張紅驥,于德才*,杜云龍
(1.云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省農業(yè)科學院國際農業(yè)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3.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植物資源可持續(xù)利用重點實驗室,云南 景洪 666303;4.云南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01;5.農業(yè)生物多樣性應用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01)
【研究意義】植物的根是植物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固著、繁殖、貯存、合成有機物質的重要營養(yǎng)器官[1]。IGT基因家族與植物的分蘗分支角度密切相關,DRO1屬于其中的一員,其它還包括LAZY1、TILLERANGLECONTROL1(TAC1)等基因[2]?!厩叭搜芯窟M展】LAZY1基因在水稻[3]、擬南芥[4]、玉米[5]、沙柳[6]中都有報道。在水稻中,因為LAZY1基因的突變導致生長素極性運輸增強,從而改變了內源IAA在地上部分中的分布,進而引起對重力的不敏感性,導致分蘗期與成熟期分蘗角度增大[7];擬南芥中有6個LAZY基因,分別為AtLAZY1-AtLAZY6,并定位于擬南芥的不同組織器官中,發(fā)揮的功能也不盡相同,其中atlazy2,3,4三突變體影響側根的正常生長發(fā)育[8-9]。Dong等研究發(fā)現(xiàn),玉米lazy1突變體增加了生長素的極性運輸[5]。在擬南芥中TAC1與LAZY1基因突變體植株的表型相反[11]。Dardick等發(fā)現(xiàn),雙子葉植物擬南芥attac1突變體的側腋生長角度比野生型更小[12]。在桃樹中發(fā)現(xiàn)PpeTAC1過表達株系樹枝的分支角度較大,PpeTAC1-RNAi株系樹枝分支角度較小,樹形結構呈現(xiàn)緊密型[13]。DRO1基因最初發(fā)現(xiàn)是一個控制根生長角度的數量性狀位點,在根分生組織周圍表達[14]。在Kinandang Patong水稻中,DRO1基因首次被克隆,發(fā)現(xiàn)該基因受生長素的負調控[15],通過改變水稻根系生長角度而影響根系的形態(tài)建成,并調控水稻的產量[16]。在擬南芥(Arabidopsisthaliana)中,AtDRO1主要在根維管系統(tǒng)和根尖中以不同的發(fā)育模式表達[2]。與水稻中的DRO1基因相比,具有76 %相似性的小麥的DRO1基因也表現(xiàn)出相似的功能,它可改變根系統(tǒng)的建成以響應干旱脅迫[17]。qSOR1是DRO1同源基因,調控水稻根生長角度(RGA),使水稻具有較淺根生長角進而可以提高鹽堿地水稻產量,還發(fā)現(xiàn)qSOR1也受到生長素的負調控[18]。梁文君等已開展了馬鈴薯中StDRO1對脅迫響應的研究[19],但其同源基因和功能尚不清楚?!颈狙芯壳腥朦c】隨著中國馬鈴薯主糧化戰(zhàn)略的不斷深入,馬鈴薯已逐漸成為中國的又一主要糧食作物,在全球各地均有廣泛栽培[20-22]。馬鈴薯是一種主要收獲塊莖的農作物,但其根系較淺,根系結構狹窄,具有較弱的土壤穿透能力,因此對干旱脅迫較為敏感[23-25]。和谷物相比較,對于馬鈴薯根系生長發(fā)育的研究較少。然而改良根系構型,也是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一種途徑[26]。馬鈴薯DRO2基因同屬于IGT基因家族,其成員DRO1、LAZY1及TAC1都參與了水稻、擬南芥及玉米的植物形態(tài)發(fā)育,尤其是對構型的影響,而馬鈴薯DRO2的研究還未見報道?!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本研究對馬鈴薯中的StDRO2基因進行生物信息學分析,為進一步開展該基因在馬鈴薯根系發(fā)育及抗旱中的功能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本試驗供試馬鈴薯品種為麗薯6號。在MS培養(yǎng)基(MS 4.74 g·L-1,蔗糖 30 g·L-1,瓊脂 7.2 g·L-1,pH 5.8)上生長20 d的苗,按2 cm左右剪下莖段(至少帶1個腋芽),正向插入擴繁培養(yǎng)基上,在組培室(2000 lx、12 h光照/12 h黑暗、24 ℃條件下)培養(yǎng),3 ~ 4 d即可生根長芽,于第4天將長勢一致的幼苗轉至含有0.01 μmol·L-1NAA的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對照組為含有等量二甲基亞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的MS培養(yǎng)基,5 d后,觀察根系發(fā)育情況。
基于蛋白質序列的相似性,通過已公布的水稻DRO1、擬南芥AtDRO1、AtDRO2、AtDRO3以及小麥、番茄,馬鈴薯中DRO1的氨基酸序列作為參照進行了BLASTp,得到馬鈴薯StDRO1的同源基因,涉及的馬鈴薯、番茄基因組數據下載自茄科物種基因組測序數據庫(https://solgenomics.net/)。水稻、擬南芥、小麥相關基因組數據下載自NCBI (https://www.ncbi.nlm.nih.gov/)。
利用Expasy(http://www.expasy.ch/tools)在線生物信息學工具對其進行理化性質分析。采用CELLO v.2.5(http://cello.life.nctu.edu.tw/)進行亞細胞定位預測分析。通過DNAMAN軟件進行同源比對。利用MEME(http://meme-suite.org/tools/meme)進行motif預測。運用Mega5.1軟件的ClusX功能進行同源序列比對,采用最大似然法構建進化樹。分別通過ChloroP 1.1(http://www.cbs.dtu.dk/services/ChloroP/)、TMHMM 2.0(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 MM/,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MM/)、SignalP 4.0(http://www.cbs.dtu.dk/services/SignalP-4.0/)進行葉綠體轉運肽、跨膜區(qū)、信號肽預測。通過SOMPA(https://npsaprabi.ibcp.fr/cgibin/npsa_automat.pl?page=/NPSA/npsa_sop ma.html) 在線軟件進行蛋白質二級結構預測。
對9 d馬鈴薯幼苗的根、莖、葉材料提取RNA,方法依據植物RNA提取試劑盒(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對提取的馬鈴薯總RNA進行逆轉錄合成cDNA,反應液的配制:5 μl Total RNA,4 μl 5×TransScript?All-in-One SuperMix for qPCR(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1 μl gDNA Remover,10 μl RNase-free Water。反應液配制完成后,置于42 ℃金屬浴上孵育15 min;85 ℃保溫15 s,合成的cDNA置于-20 ℃冰箱保存。
利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分析馬鈴薯中StDRO2基因的表達量,具體反應體系如下:以0.5 μl的cDNA為模板,加入5 μl的PowerUpTMSYBRTMGreen Master Mix(Thermo Fisger Scientific公司生產),0.4 μl的正向引物(StDRO2-FP:5′-GAAGACATTGTTC TGCAG CG-3′)和0.4 μl的反向引物(StDRO2-RP:5′-CCTTGGACTGCTTGCTTGAG-3′),并加入3.7 μl的ddH2O配置成10 μl的反應體系。反應程序:95 ℃預變性2 min;95 ℃變性45 s;56 ℃退火30 s;40個循環(huán);72 ℃延伸1 min。以馬鈴薯actin基因為內參基因(Stactin-FP: 5′- GGTATTGTGCTGGATTCTGG-3′,Stactin-RP: 5′-CGTTCAGCACTAGTGGTGAA-3′)。進行3次生物學重復,以2-△△Ct算法計算差異。
為了研究馬鈴薯中StDRO2基因,基于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通過已公布的水稻DRO1、擬南芥AtDRO1、AtDRO2、AtDRO3、小麥的3個DRO1基因編碼的氨基酸序列作為參照進行了BLAST,結果均能比對到同一個馬鈴薯的候選基因(PGSC0003DMG400016036),該序列與馬鈴薯StDRO1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27.4 % (表1)。通過序列分析,該基因可能為馬鈴薯的StDRO1的同源基因,將其命名為StDRO2(GeneBank no.MW350102)。
利用在線軟件ProtParam(http://www.expasy.ch/tools)初步分析了馬鈴薯StDRO2蛋白質的理化性質。結果所示,包括馬鈴薯StDRO2蛋白在內的13個DRO1蛋白及其同源物的大小有所差異,相對分子量為19 682.45~33 714.95,理論等電點值為4.97~9.10(表2)。不同物種中的DRO1蛋白及其同源物均屬于親水性蛋白,但穩(wěn)定性有所不同。
利用CELLO v.2.5(http://cello.life.nctu.edu.tw/)在線軟件對馬鈴薯StDRO2蛋白序列進行分析,預測馬鈴薯StDRO2蛋白的亞細胞定位。結果顯示馬鈴薯StDRO2蛋白與其它DRO1蛋白質一樣都定位于細胞核(表3)。
通過DNAMAN軟件對DRO1蛋白質序列進行比對,提取其保守結構域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馬鈴薯的StDRO2蛋白也具有一個非常保守的IGT結構域,并包含幾個相對保守的短蛋白基序。
通過MEME(http://meme-suite.org/tools/meme)在線工具對水稻、擬南芥、小麥、番茄、馬鈴薯中DRO1蛋白及StDRO2的motif進行分析。分析選用5個motifs,所有的蛋白都含有以IGT氨基酸序列為特征的motif 2基序,結果顯示馬鈴薯StDRO2蛋白為IGT家族成員。
表1 DRO1同源基因的分析結果
表2 馬鈴薯StDRO2蛋白質的理化性質
依據水稻和擬南芥DRO1的氨基酸序列,通過NCBI數據庫比對獲得來自禾本科,茄科和十字花科的玉米、高粱、小米、二穗短柄草、煙草、亞麻薺和蘿卜的DRO1同源序列。利用MEGA5.1軟件對這些物種的蛋白序列進行多序列比對,采用最大似然法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結果顯示馬鈴薯和二穗短柄草在同一進化枝上,和小米、玉米、高粱的親緣關系較近(圖3)。
通過ChloroP 1.1(http://www.cbs.dtu.dk/services/ChloroP/)、TMHMM 2.0(http://www.cbs.dtu.dk/services/TMHMM/)、SignalP 4.0(http://www.cbs.dtu.dk/services/SignalP-4.0/)分析,僅有小麥中3個DRO1蛋白有葉綠體轉運肽的切割位點,包括馬鈴薯StDRO2在內的13 個蛋白序列均無信號肽及跨膜結構域。
表3 馬鈴薯StDRO2蛋白亞細胞定位預測
馬鈴薯StDRO2及其它物種的DRO1蛋白質的二級結構均含有無規(guī)則卷曲、α-螺旋、β-轉角和延伸鏈結構,其中,無規(guī)則卷曲數量占比最高,α-螺旋占比次之,β-折疊占比最低 (表5),二級結構在所有物種中具有相似的位置(圖4)。
為了分析馬鈴薯中StDRO2基因的表達情況,通過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到幼苗期馬鈴薯葉片中StDRO2的表達量極顯著高于根中的表達量,莖桿中的StDRO2基因表達量最低,且顯著低于根中StDRO2表達量(圖5)。
表4 馬鈴薯StDRO2蛋白葉綠體轉運肽、跨膜結構域、信號肽的分析
為了探究生長素對馬鈴薯StDRO2基因的調控作用,用0.01 μmol·L-1的NAA處理馬鈴薯材料。與對照相比,可以明顯看出低濃度NAA處理后,馬鈴薯幼苗的根毛明顯減少。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經NAA處理后的馬鈴薯根中StDRO2基因的表達量顯著低于對照(圖6),說明生長素負調控馬鈴薯StDRO2基因的表達水平。
表5 馬鈴薯StDRO2蛋白質二級結構預測結果
續(xù)表5 Continued table 5
在農業(yè)生產中,植株具有更深的根系則有利于獲得下層土壤中的水份及營養(yǎng)成分。根系構型決定了根區(qū)的大小,對植物從土壤中獲得水分和養(yǎng)分的面積影響最大。通過蛋白質序列的相似性和結構域的分析,馬鈴薯StDRO2和其它作物中DRO1蛋白均具有IGT基因家族的保守結構域,IGT基因家族有著較低的序列保守性[27-28]。對DRO1基因及StDRO2序列保守性的分析顯示出相對較低的保守性,這些相對保守的結構域可能是StDRO2蛋白完成生理功能的結構基礎。
擬南芥AtDRO1通過自身啟動子驅動表達時,該蛋白定位于根尖,并可以在細胞核中檢測到[29]。有研究表明,DRO1在水稻原生質體中瞬時表達時,其定位在質膜(PM)上[15]。與此結果一致的是,DRO1的C末端保守的14 個氨基酸結構域(CCL)缺失時,DRO1仍定位到質膜上[29]。Dong等對玉米LAZY1蛋白(ZmLA1)進行研究,通過酵母雙雜交和雙分子熒光互補法(BiFC),發(fā)現(xiàn)ZmLA1與細胞核內的IAA17和質膜上的PKC相互作用[10]。當預測的跨膜結構域(包含保守的IGT基序)被刪除時,ZmLA1就不能與PKC相互作用[10],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顯示了DRO1或LAZY1在細胞核和質膜上定位的分子機制。在該項研究中,馬鈴薯StDRO2與不同作物中的13個DRO1蛋白質經預測都可定位于細胞核(表3),說明馬鈴薯的StDRO2可能作為核蛋白調控基因功能。蛋白質結構是蛋白質功能的基礎,馬鈴薯StDRO2蛋白質二級結構預測均含有α-螺旋、β-轉角、延伸鏈和無規(guī)則卷曲。通過系統(tǒng)發(fā)育樹分析,馬鈴薯StDRO2蛋白質和二穗短柄草DRO1(BRADI_4g31290)[2,30]在同一進化枝上,和小米DRO1(SETIT_030919mg)、玉米DRO1(GRMZM2G700200)[2,30]、高粱DRO1(SORBI_3002G215300)[2,26]的親緣關系較近,這暗示馬鈴薯的StDRO2與這些作物的DRO1基因具有相同的功能。
生長素是根系發(fā)育的重要調控因子,通過合成、運輸、信號通路等影響著植物對外界環(huán)境的響應機制,從而使得植物正常生長發(fā)育[31-32]。已有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水稻的DRO1處于生長素信號傳導途徑的下游,其轉錄水平受到生長素的負調控[15]。在該項研究中,NAA處理馬鈴薯幼苗后,根中StDRO2的表達水平下調。馬鈴薯StDRO2的表達受生長素的調控,StDRO2是否參與調控根系構型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的研究。同時,該項研究發(fā)現(xiàn)馬鈴薯StDRO2基因的表達水平在根中相比葉中并不顯著(圖6),StDRO2在根中的低表達量與馬鈴薯抗旱能力是否存在相關性還需深入分析。本項研究工作為深入分析馬鈴薯StDRO2基因功能及開展深根抗旱馬鈴薯分子育種提供理論依據。
馬鈴薯StDRO2基因屬于IGT基因家族中的一員,編碼親水性不穩(wěn)定蛋白,定位在細胞核,StDRO2蛋白質均具有無規(guī)則卷曲、α-螺旋、β-旋轉角和延伸鏈二級結構,具有與已知作物的DRO1同源基因相似的分子特性,其表達水平受到生長素的負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