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莫
龍目島山頂風光
龍目島上林賈尼火山的廣闊火口湖,當地人稱為“Segara Anak”
4月4日,帝汶島外海的熱帶低氣壓,在經過羅地島周圍時加劇為熱帶氣旋“賽羅亞”(Seroia)。它環(huán)繞羅地島一圈后,往西南邊緩緩離去。短短幾天的時間,“賽羅亞”在印尼的東、西努沙登加拉省,以及東帝汶,帶來了巨量的降雨,引發(fā)山洪與水災,截至4月14日已經奪走了225人的生命。
這是一個美麗與風暴并存的地帶,而“賽羅亞”在印尼語里也有個美麗的意思——“蓮花”。
約1500萬年前,印澳板塊與歐亞板塊發(fā)生強烈撞擊,前者下沉了超過50公里,并熔化成熔巖漿,在兩個板塊的斷層裂隙噴發(fā),最終形成了一座座的火山島——小巽他群島。
“小巽他群島”由印尼的巴厘島、東努沙登加拉省、西努沙登加拉省,加上在1999年公投獨立的東帝汶組成。努沙登加拉(Nusa Tenggara)在印尼文中是“東南群島”的意思,顧名思義,印尼的這兩個省就位于國土的東南側,包含了500多個大小不一的島嶼。
這些島嶼都位于赤道南緣,相對于由爪哇島、加里曼丹、蘇門答臘和蘇拉威西組成的“大巽他群島”,就像一串項鏈上最不起眼的那幾顆小巧的翡翠。
來到小巽他群島,很難不被一座座高聳的火山吸引。
龍目島上的林賈尼火山,標高3726米,與日本富土山相當,是印尼境內第二高的火山。1257年,林賈尼火山大爆發(fā),造成全球范圍的低溫及作物歉收,甚至引發(fā)了短暫的冰河期。
最終,林賈尼火山留下了一個寬達6公里的廣闊火口湖,當地人稱為“Segara Anak”,意為“海洋之子”。Segara Anak呈現眉月的形狀,湖面湛藍清澄,而這個壯闊的火口湖,也是當地沙薩克族穆斯林的圣地,同時也被巴厘島的印度教徒認定為三大圣山之一。
隔壁的順巴哇島,則有個更加遠近馳名的譚波拉火山。
/譚波拉火山在1815年的那次爆發(fā),是人類記載中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fā)。/
譚波拉火山在1815年的那次爆發(fā),是人類記載中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fā),連2000公里外的蘇門答臘都能聽見聲響。這次火山爆發(fā)導致了連續(xù)三年的全球低溫與極端氣候。暴風雪襲擊紐約、倫敦遭受雹災、云南發(fā)生嚴重饑荒——新英格蘭人說1816年是“凍死人年”,德國人說1817年是“乞丐之年”。而瑪麗·雪萊和拜倫則在寒冷而百無聊賴的日子里,分別創(chuàng)作出了“弗蘭肯斯坦”和“吸血鬼”兩位至今仍風靡世界的角色。
在首當其沖的順巴哇島,無疑死傷慘重,即使沒有直接死于火山噴發(fā),隨之而來的饑荒和疾病亦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而大量的火山灰落在大巽他群島一帶,也造成了超過7萬人死亡。
1815年的大爆發(fā)后,譚波拉火山從超過4300米的高山,一下驟降到剩下2800米。在那之后,它再沒有劇烈的火山活動。如今,印尼政府在這里建成了譚波拉火山國家公園,密切監(jiān)視火山脈動的同時,也供游客一窺當年改變世界的火山口。
印尼科摩多島上的科摩多龍
弗羅里斯島上騎行的游客
/科摩多龍有時也會攻擊人類,或是以人類尸體為食——當地人的墳墓都得用水泥密封著!/
更東邊的弗羅里斯島上,共有16座活火山,而最知名的是克里穆圖國家公園里的三色火口湖。克里穆圖火山位于島的中部,鄰近Moni小鎮(zhèn),沒有高樓,放眼即是綠油油的稻田、鐵索和木板組成的簡易吊橋,以及在潺潺小溪邊洗衣的居民。
大多數旅客會選擇在日出前上山,在山頂等待太陽緩緩升起、黎明破曉。天逐漸亮起來后,游客便可以看見三個緊鄰著的火口湖,顏色不盡相同。三個火口湖被稱為“老人湖”“青年湖”“惡靈湖”,湖水的顏色會隨著礦物質成分和氣候不同而改變,有人看到的是“藍、綠、黑”,也有人看到了“白、紅、藍”。
對當地居民來說,這三個火口湖是靈魂安息的地方。人在死后,山上的守護神會審視死者生前的作為,并決定將其靈魂安放在哪個湖中。至于湖水的顏色變化,當然是隨著湖中鬼神的心情而改變!
小巽他群島除了巍峨的火山,生態(tài)也非常有名。
從度假勝地巴厘島往東遙望,便是龍目島和順巴哇島組成的西努沙登加拉省。而巴厘島的名聲太響亮,以至于僅僅隔了一個海峽的龍目島鮮有人知,但其實它的海灘景色,絲毫不輸巴厘島。
雖然只以龍目海峽作隔,但巴厘島和龍目島的生態(tài)卻大異其趣。1895年,英國生物學家華里斯的研究指出,巴厘島與爪哇島的鳥類幾乎相同,但和龍目島之間只短短相隔30公里,卻只有50%的鳥類相同。造物者似乎在這里畫下了一道隱形的界線,分開了兩側的“生物相”。
巴厘島的網紅秋千
巴厘島的街頭小店
這條神奇的界線,后來被稱為“華里斯線”。在自然環(huán)境上,華里斯線以西屬于歐亞版塊的雨林區(qū),以東屬于兩個板塊混合過渡的干林區(qū)。龍目島和順巴哇島屬于過渡地帶,還存有部分的青翠雨林,但越往東就越干燥。東部的帝汶島便因為受到澳洲干熱的季風影響,形成印尼最干燥的地區(qū)。
也許是巧合,“華里斯線”不只在生態(tài)上分隔了兩側,華里斯線仿佛也界隔了發(fā)展與未發(fā)展、開發(fā)與未開發(fā)的兩個地區(qū)。
從順巴哇島繼續(xù)往東,踏上“科摩多島”,如同走入了侏羅紀。那里棲息著全世界最大型的蜥蜴“科摩多龍”,從而建成了印尼最出名的國家公園之一。
科摩多龍位居當地食物鏈的最頂端。它的體型可以達到兩米,其下顎帶有毒腺,會分泌類似蛇毒的毒液,讓獵物因血液無法凝固、肌肉逐漸麻痹而休克,最后邁向死亡。成年科摩多龍是全世界最大的有毒動物,有時也會攻擊人類,或是以人類尸體為食——當地人的墳墓都得用水泥密封著!
根據印尼政府的統(tǒng)計科摩多國家公園里尚存的科摩多龍約有3000只,大部分棲息在科摩多島和林卡島上,有少數位于帕達爾島、莫當島;國家公園以外的弗羅里斯島上,也有科摩多龍的足跡。也許又是造物者的心思,如此具有生存優(yōu)勢的物種,卻仿佛也被圈定了棲息地的范圍,僅僅在上述幾座島間活動。
對于印尼來說,小巽他群島是一個特別的區(qū)域。
印尼人口當中,八成以上是穆斯林,人口最集中的爪哇島便是如此。但爪哇以東的巴厘島居民,卻是以印度教徒為最大宗;再往東到西努沙登加拉省,又是以穆斯林為主;若再往東到東努沙登加拉,卻又轉變?yōu)榛浇掏阶疃啵踔潦歉哌_九成多,是印尼境內基督教徒比例最高的省份。
如此多元的信仰并存,也凸顯了印尼這個國家的復雜性。
二戰(zhàn)后,印尼國父蘇加諾宣布印尼獨立,以舊時荷蘭的殖民版圖作為國境,并且用“建國五原則”統(tǒng)合了數百個不同語言、文化、信仰的族群,創(chuàng)造出“現代印尼”。但這個國度卻不是一個“共同體”,東帝汶是個最鮮明的案例。
帝汶島位于小巽他群島的最東邊,并且從16世紀開始就受到葡萄牙統(tǒng)治。1859年,葡萄牙與荷蘭發(fā)生戰(zhàn)爭,割讓了帝汶島的西半部給荷蘭,因而“西帝汶”在印尼獨立時便順理成章被納入印尼版圖。然而,“東帝汶”在二戰(zhàn)后,又回到葡萄牙的殖民統(tǒng)治下。
直到1974年,葡萄牙難抵世界各地的獨立運動風潮,決定放棄海外殖民地,東帝汶便順勢在1975年獨立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此時的印尼,已經經歷了1965年的政變,正處于蘇哈托的軍事集權統(tǒng)治之下,在一旁虎視眈眈。
9天之后,印尼軍隊便入侵了東帝汶,以懸殊的軍事力量鎮(zhèn)壓了獨立運動,建立“東帝汶省”。飽受殖民400年之苦的印尼,在這一刻成為了殖民者,而1975年的那場軍事行動,代號“蓮花”。
“蓮花”之后,印尼在東帝汶展開了長達20多年的高壓統(tǒng)治。直到1999年舉辦公投后,東帝汶才得以在2002年正式獨立,成為世界最年輕的國家之一。
這次,來自海上的“蓮花”風暴,不分國界地侵襲了當地居民,數萬人流離失所,讓小巽他群島的“蓮花”似乎充滿了摧殘的意象。希望再一次的“蓮花”過后,這一片碎落在海上的翡翠,能再次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