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悅,王鳳榮,王 帥
(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 研究生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2;2.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032)
2018年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已有2.5億高血壓病患者[1],其中左心室肥厚患者約30%~35%,長期高血壓→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已成為一條重要的事件鏈[2]。為降低心衰發(fā)生率和死亡率,降壓的同時勿忘高血壓左心室肥厚(LVH)的防治。ARB類藥物可作用于受體水平以阻斷RAAS系統(tǒng),較ACEI類藥物更專一,中藥能多途徑、多靶點作用機體,修復心臟結構和功能損害,但其對高血壓LVH的治療效果缺乏系統(tǒng)的大樣本研究。本研究采用系統(tǒng)評價的方法,探究中藥聯(lián)用ARBs 治療高血壓LVH的療效,旨在為臨床中西醫(yī)結合防治LVH提供更為可靠的依據(jù)。
隨機對照試驗(RCTs),無論是否采用盲法,文種限中、英文。研究對象:納入符合高血壓病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其中高血壓病診斷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2],LVH診斷標準:①IVST≥12 mm;②PWT≥12 mm;③LVMI:女性>120 g/m2,男性>125 g/m2[3],年齡性別不限。
干預組口服中藥制劑聯(lián)合ARBs,對照組口服ARBs,兩組患者血壓控制不達標時可加大西藥劑量或加服其他西藥降壓,兩組患者均有明確的治療周期。
超聲心動圖指標:LVDd、IVST、PWT、LVMI;血壓指標:SBP、DBP;臨床癥狀;不良反應。
①研究數(shù)據(jù)無法被準確提取或存在缺失;②若有多篇文獻對同一中藥或方劑進行報道,選擇報告數(shù)據(jù)最全面的研究。
計算機檢索從建庫至2019年12月31日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wǎng)、維普、CBM、Wanfang Data數(shù)據(jù)庫的文獻。中文檢索詞為:中醫(yī)藥、中西醫(yī)、高血壓、肥厚等,西醫(yī)檢索詞為:TCM,hypertension,hypertrophy,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檢索詞采用主題詞與自由詞相結合的方式,同時追溯納入文獻的參考文獻以補充獲取相關文獻。
由兩名研究者獨立完成文獻篩選、資料提取并進行交叉核對,如遇分歧則討論解決。對于缺乏資料的文獻,盡量聯(lián)系原作者予以補充。提取資料包括:①納入研究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姓名、聯(lián)系方式、發(fā)表年份、國家;②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樣本量、年齡、性別、病程及中醫(yī)證型等;③偏倚風險評價的關鍵要素;④具體干預措施及療程;⑤本研究結局指標相關的主要數(shù)據(jù)。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價參考Cochrane 手冊5.1.0版[4],由兩名研究者獨立進行偏倚風險評價后交叉核對結果,如遇分歧則討論解決。
采用Rev Man 5.3軟件進行系統(tǒng)評價,連續(xù)性變量效應指標采用均數(shù)差(MD),二分類變量效應指標為相對危險度(RR值)[5],各效應量均給出點估計值及95%CI。異質性采用卡方(χ2) 檢驗分析(檢驗水準a= 0.1),用I2評估質異性大小,若P≥0.1和I2≤50%,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分析;反之則分析異質性來源,排除明顯臨床和方法學的異質性后,采用隨機效應模型。發(fā)表偏倚通過繪制漏斗圖直觀判斷。
通過電子檢索共檢索到相關文獻2 006篇,剔除重復文獻759篇;閱讀文題和摘要,排除綜述、非RCT試驗,對照組用藥非ARBs等文獻共1 230篇;詳細閱讀剩余的17篇文獻,依據(jù)文獻質量評價標準,排除重復藥物研究3篇,擇優(yōu)選擇1篇,排除無法獲得完整數(shù)據(jù)研究1篇,最終共有13個RCT納入本研究,計1 178例患者,其中干預組597例,對照組581例。文獻篩選流程及納入研究質量評價分別見圖1、圖2。
納入的13項研究皆提及隨機分組,其中5項研究[7,9-10,14,16]說明使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進行分組,兩篇研究提及按就診順序號分組[8,15],余未進行說明。2篇研究[8,15]報道了分配隱藏方法,分別為順序編號及密封信封法。所有研究均未報道是否采用盲法。1篇研究[10]報道了病例退出情況。納入研究中干預組與對照組的基線資料均具有可比性。納入研究基本特征見表1。
2.2.1 逆轉LVH作用 納入的研究[6-18]對治療前后相關指標進行選擇性報道,包括LVDd、IVST、LVPWT及LVMI,各指標組間檢驗后均存在異質性,皆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LVDd (P=0.13,WMD=-1.72,95%CI:-3.95~ 0.52);IVST(P=0.009,WMD=0.44,95%CI:0.11~0.77);LVPWT(P=0.000 3,WMD=-0.91,95%CI:-1.40~-0.42);LVMI(P<0.000 1,WMD=-8.16,95%CI:-11.97~-4.34);除LVDd組外,各指標組間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圖3-圖6),顯示中藥聯(lián)用ARBs在逆轉LVH方面效果優(yōu)于單用ARBs。
2.2.2 降壓療效 納入研究中,分別有11篇研究報道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BP[6-11,13-16,18]與DBP[6-11,13-14,16-18]。結果顯示:SBP(P=0.001,WMD=-6.40,95%CI:-10.35~-2.45);DBP(P=0.000 7,WMD=-4.37,95%CI:-6.90~ -1.84);SBP、DBP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圖7-圖8),結果顯示ARBs聯(lián)合中醫(yī)制劑降壓效果更佳。
圖1 文獻篩選流程
圖2 納入研究質量評價
表1 納入研究基本特征
2.2.3 臨床癥狀改善率 納入研究中有6篇[7,11,15-18]報道了臨床癥狀改善情況,I2=14%,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P<0.000 01,RR=1.21,95%CI:1.11~1.32);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分析結果顯示中藥聯(lián)用ARBs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更有效(圖9)。
對以LVMI為效應指標的研究(圖6)進行漏斗圖繪制,圖形呈不完全對稱,提示納入研究存在一定發(fā)表偏倚(圖10)。
圖3 LVDd組間比較
圖5 LVPWT組間比較
圖6 LVMI組間比較
圖7 SBP組間比較
圖8 DBP組間比較
圖9 臨床療效組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
圖10 LVMI 漏斗圖分析
LVH是高血壓重要靶器官損害之一,約30%高血壓病患者合并左心室肥厚[19],但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普遍認為與RASS系統(tǒng)調節(jié)及血流動力學改變相關,有效控制血壓可改善LVH[20],但也有研究顯示左心室肥厚可出現(xiàn)于高血壓之前[21]。因此,降壓已不是臨床治療高血壓病的唯一目標,防治LVH及其他靶器官損害同樣重要。
中醫(yī)各醫(yī)家對于高血壓心室肥厚病因病機的認識大致相同,認為其病位在心,與肝脾腎三臟相關,責其高血壓病日久,以臟腑氣血陰陽虧虛為本,痰飲瘀火互結為標,屬本虛標實之證[22]。有研究表明陰陽兩虛患者的左室構型改變更明顯,左心室肥厚的進程更顯著[23],老年LVH患者以氣虛血瘀證更為多見[24]??紤]患病初期以陰虛火旺、肝陽上亢為主,久病陰損及陽,發(fā)為陰陽兩虛,“六十歲,心氣始衰”,老年患者心脾之氣虧虛,生化推動無力,痰濁血瘀等病理產物堆積,久則氣虛血瘀。治療上以活血化瘀、平肝潛陽為主[22],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也已證實丹參、鉤藤、黃芪等中藥均具有逆轉LVH作用[25]。此外,ARBs較ACEI類藥物作用靶點更專一,能在高血壓早期心室重構時發(fā)揮作用,且能逆轉LVH。
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藥聯(lián)合ARBs在改善LVH、控制血壓方面總體優(yōu)于ARBs,且臨床癥狀改善效果更明顯,兩組患者均有輕微胃腸不適的不良反應,治療組1例患者輕微潮熱,1例輕微心悸。對照組未見水腫等ARBs常見不良反應。
分析本研究納入的文獻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文獻對隨機方法、分配隱藏和盲法的描述不具體,缺乏對具體證型或體質的單一整體進行干預觀察。本研究納入的文獻均來自國內,其方法學質量整體偏低,可能影響結論外推性,因此本研究結果有待納入更多高質量的研究以進行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