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毅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第六地質隊,廣西 貴港 537100)
礦區(qū)位于容縣城區(qū)東南約38km處。近年來廣西第六地質隊在該區(qū)開展地質普查工作,圈定了鉛礦體4個,鉛銀礦體1個。共估算資源量(334)礦石量89kt,鉛金屬量738t,伴生鋅金屬量169t,伴生銀金屬量1011kg。本區(qū)地質勘查工作程度及研究程度較低,通過區(qū)域地質背景、礦區(qū)地質特征、礦體地質特征等的分析研究,總結礦區(qū)內鉛鋅礦床的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標志,為周圍及鄰區(qū)地質找礦提供參考依據,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1]。
礦區(qū)位于博白—岑溪弧后盆地、云開巖漿弧與粵西弧內盆地三個Ⅳ級構造單元結合部附近,水汶盆地的西北邊緣。該區(qū)經歷了燕山至華力西期的構造運動,構造發(fā)育,以斷裂為主,按斷裂走向劃分,主要有北東向、北西向及東西向三組,其中,北西向斷裂切割北東向斷裂,礦區(qū)的礦化體主要賦存于北西向和北東向斷裂中。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以中酸性侵入巖為主,巖體的展布方向基本與區(qū)域主構造方向一致,多期次的巖漿活動為區(qū)內礦床的形成提供了礦源和熱源。
礦區(qū)內出露前泥盆系上奧陶統(tǒng)至中下志留統(tǒng)嶺腳變粒巖、白堊系新隆組礫巖、粉砂巖和西垌組熔結凝灰角礫巖、凝灰熔巖以及第四系等。(圖1)。
圖1 礦區(qū)地質特征簡圖
礦區(qū)內褶皺構造不甚發(fā)育,斷裂構造較發(fā)育,主要有北東、北西、近南北向三組斷裂。北東向、近南北向斷裂主要分布于礦區(qū)北部,傾角50°~70°,沿走向及傾向均有膨脹或夾縮現象,斷裂面呈舒緩波狀,有少量擦痕。破碎帶巖性主要為構造角礫巖,巖石具強硅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頂底板圍巖主要是中粗粒石英二長巖,圍巖蝕變有硅化、綠泥石化;斷層性質為壓扭性斷層,產出于燕山早期的巖體中,斷裂活動期為燕山早期以后,破碎帶硅化、褐鐵礦化與礦體礦化關系密切。北西向斷裂主要分布于礦區(qū)中部,傾角80°,斷裂面較平緩,斷層線平直;巖性主要為構造角礫巖,具強硅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頂底板圍巖為強硅化石英斑巖;斷層性質為壓扭性斷層,產出于燕山晚期的巖體中,斷裂活動期為燕山晚期以后。礦區(qū)內發(fā)現的鉛鋅礦(化)體賦存于上述斷裂破碎帶中,一般破碎帶硅化、黃鐵礦化等蝕變越強,礦體品位越高[2]。
區(qū)內巖漿巖主要分布于礦區(qū)北部、中部地區(qū),以中酸性侵入巖為主。主要有:中侏羅世細粒-中粗粒角閃黑云石英二長巖(J2ηO);晚侏羅世細中粗粒黑云花崗閃長巖(J3γδ);晚白堊世石英斑巖(K2λOπ)、中細粒石英閃長巖(K2δOπ)。礦區(qū)各單元巖石的Ag、Cu、Pb、Zn的含量與維氏酸性巖漿巖豐度值接近或略高(表1),其中Au含量明顯低于維氏酸性巖漿巖豐度值,中侏羅世中細粒石英二長巖(J2ηO)中Zn含量明顯高于維氏酸性巖漿巖豐度值,晚白堊世石英斑巖(K2λOπ) 中Ag、Pb含量明顯高于維氏酸性巖漿巖豐度值,表明巖漿活動為本區(qū)礦床的形成提供了熱動力的同時提供了部分礦質來源。因此認為,區(qū)內多期次巖漿活動對區(qū)內成礦具有積極作用。
表1 巖漿巖中微量元素含量表
礦區(qū)共圈定了礦體鉛鋅礦體5個,礦體形態(tài)以脈狀為主,局部透鏡狀。礦體嚴格受礦區(qū)斷裂破碎帶控制,走向與斷裂方向基本一致,沿走向長50m~150m,厚度1m~1.55m,局部4.21m,礦體品位變化系數較大,Pb一般0.35×10-2~1.41×10-2,局部達到3.55×10-2不等。礦體主要賦存于破碎帶硅化構造角礫巖中。
礦石結構主要有碎裂結構、交代結構、細粒變晶結構、花崗變晶結構等,礦石構造主要有角礫狀構造、碎裂狀構造、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等。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為方鉛礦、閃鋅礦、輝銀礦,次為褐鐵礦、黃鐵礦等。非金屬礦物有石英、斜長石、鉀長石、黑云母、綠簾石等。
本區(qū)礦石是原巖經歷多期次動力、熱液蝕變作用的產物,在礦塊上可以觀察到明顯的角礫狀、碎裂狀結構,甚至在原巖保留明顯的礦塊上也有輕微壓碎、輕微的塑性變形現象。在原巖保留明顯、沒有壓碎角礫、碎粒結構的礦塊上,可以觀察到部分原巖的巖性,這些原巖的巖性有蝕變石英斑巖、蝕變二長巖。礦石中有明顯的、強烈的硅化作用,大量他形粒狀、柱粒狀的熱液石英粒間鑲嵌穿插并交代原巖。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呈顯微粒狀,輝銀礦呈細微粒狀,它們不均勻浸染分布在熱液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粒間和黑云母鱗片間,但主要集中分布在熱液石英粒間,其中方鉛礦與閃鋅礦常相互嵌布。在硅化強烈、熱液石英含量較多的礦石里,方鉛礦、閃鋅礦含量也明顯較高,尤其是方鉛礦。微粒狀的褐鐵礦分布在微量氧化的礦石表面。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
根據控礦和成礦地質條件及礦化與蝕變的關系,總結本區(qū)礦體礦化富集具有如下規(guī)律:
(1)礦區(qū)內角閃黑云石英二長巖中及石英斑巖中形成的斷層破碎帶是重要的控礦、容礦構造,礦化富集與構造作用及蝕變作用密切相關,斷裂構造越發(fā)育或疊加越強,帶內脈狀、網脈狀石英脈越密集以及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蝕變越強烈,礦體規(guī)模越大,礦化越富集、品位越高。
(2)圍巖硅化、綠泥石化、黃鐵礦化等蝕變種類越多,蝕變越強烈,規(guī)模越大,指示著離礦化富集部位越近,多種蝕變疊加部位,往往礦化越強。
根據礦石礦物的共生關系和礦物組合特征及礦石的結構構造特征等資料,反映本礦區(qū)的礦體在成礦過程中熱液活動是多期次的,成礦溫度和成礦環(huán)境,屬于中低溫范圍的還原環(huán)境成礦。結合礦床嚴格受構造破碎帶控制的特點,本礦區(qū)鉛礦床的成礦機制為:成礦熱液沿構造帶上升的過程中,圍巖中成礦元素被活化萃取,并沉淀在構造有利部位。成礦早期,在較高溫、較高氧逸度、堿性條件下,形成石英。成礦中晚期,由于大氣水滲流與巖漿期后熱液混合,隨著氧逸度的降低、硫逸度的升高,形成大量硫化礦物黃鐵礦、方鉛礦、淡紅銀礦、輝銀礦沉淀。多階段礦化疊加,形成多元素組合礦。構造作用、巖漿活動是這一成礦機制的動力源和物質來源,本礦區(qū)內的鉛鋅礦化主要富集于蝕變破碎帶中的硅化、褐鐵礦化及有大量石英脈充填的碎裂巖、構造角礫巖中,表明區(qū)內的鉛鋅礦化與中低溫條件下形成的熱液石英脈、硅化密切相關。本礦區(qū)礦床的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型鉛鋅床。
6.2.1 直接找礦標志
(1)北東向、北西向、近南北向斷層破碎帶。
(2)硅化碎裂巖、褐鐵礦化石英脈、發(fā)育網狀石英脈的圍巖。
6.2.2 間接找礦標志
(1)化探綜合異常濃集中心地段。
(2)物探高Fs的電法異常地段[3]。
綜上所述,龍?zhí)另斻U鋅礦為中低溫熱液充填交代型鉛鋅床,礦體主要受角閃黑云石英二長巖中及石英斑巖中形成的斷層破碎帶控制,破碎帶中的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蝕變,是該區(qū)鉛鋅礦的一種地表直接找礦標志。本區(qū)礦床的地質特征及成礦地質條件,礦床成因等可為周圍及鄰區(qū)地質找礦提供參考依據,給今后地質找礦工作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