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長鳴(大連遼漁醫(yī)院,遼寧 大連 116113)
顱腦損傷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疾病,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與其他損傷合并存在。顱腦損傷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極高,而且經過手術治療后的患者,致殘率也在75%左右,嚴重損害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精神負擔和經濟壓力[1]。臨床上通常采用開顱手術治療,但是這種手術方法有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等劣勢,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被逐漸應用在顱腦損傷臨床治療中,效果也較為理想。因此,本文選取了92例患者,分析了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顱腦損傷臨床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92例,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2組各46例,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44.7±5.8)歲,致傷原因:15例為摔傷,14例為墜落傷,17例為交通事故傷。對照組男21例,女25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4.6±5.9)歲,致傷原因:16例為摔傷,15例為墜落傷,15例為交通事故傷。其中患者GCS評分均不超過15分,2組患者均知情同意簽署本研究,患者的年齡、性別等資料無差異性,具有可比性(P>0.05),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2 方法:2組患者在術前均進行降壓、降血糖、抗感染等一系列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對患者采用開顱手術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全身性麻醉,在骨瓣處做1個馬蹄狀的切口,將患者顱內的血腫進行清除,置入引流管,或者在患者小骨窗處做一個直切口,咬除顱骨,形成1個2.5cm的骨窗,將顱內的血腫進行清除,置入引流管。然后縫合硬膜,將骨瓣回納或者去除,縫合切口。觀察組對患者采用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進行治療,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在術前進行CT掃描,以血腫面積最大層面上中心為靶點,對顱內血腫的位置進行定位,將重要腦部功能區(qū)避開,鉆孔進入,選擇離血腫最短取1個3cm的切口,顱骨鉆入后采用骨蠟方法進行止血,切開患者硬膜,對患者表面血管使用電凝止血,依據(jù)標準值導入血腫排空針,通過負壓吸引排出血腫部分,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颊咴谛g后給予尿激酶注入,并沖洗引流管。
3 觀察指標:比對患者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的意識障礙、嘔吐、昏迷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生活能力恢復。有效:患者的意識障礙、嘔吐、昏迷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生活能力基本恢復。無效:患者的意識障礙、嘔吐、昏迷等臨床癥狀未改善,生活能力沒有得到恢復[2]。比對患者出血量和住院時間。觀察并記錄患者術中出血量以及術后住院時間。
5 結果
5.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5.2 2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出院時間對比:觀察組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出院時間對比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發(fā)生顱腦損傷的概率也越來越高。當患者顱腦損傷后就會出現(xiàn)腦水腫、血腫等,會造成腦挫裂傷,顱內壓增高,進而形成腦疝。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至關重要。導致顱腦損傷患者死亡或者致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患者大腦內出現(xiàn)了血腫[3]。因此,在治療顱腦損傷時要盡量對腦水腫組織進行清除,有利于患者預后。
臨床上常使用的開顱手術雖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但是這種方法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口和出血量比較大,容易在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感染和顱內感染等并發(fā)癥,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4]。而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顱內血腫微創(chuàng)清除術可以在患者局麻狀態(tài)下進行,造成的影響比較小,還避開了患者腦內一些重要的功能區(qū)域,降低對腦功能造成的損傷。由于這項手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創(chuàng)口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低、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顱腦損傷患者治療效果顯著,減少出血量,縮短住院時間。分析原因可能是微創(chuàng)手術不需要在后期修補顱骨,可以降低組織出現(xiàn)的損傷和顱內壓,避免患者各項機能出現(xiàn)異常,進而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讓患者盡快康復。而且在術后對患者使用尿激酶可以促進血腫液化,能夠快速消除血腫[6]。
綜上所述,使用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顱腦損傷療效確切,創(chuàng)傷較小,出血量低,住院時間短,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值得臨床上大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