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肥城市孫伯鎮(zhèn)中心小學 馬廷存
在校園里,師生交往是最普遍、最頻繁的交往。在頻繁交往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磕磕碰碰。教師處理方法得當,會引起許多學生的共鳴,贏得學生的尊重;處理不好,會使學生形成厭學的心態(tài),對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產生負面影響。
我認為,引發(fā)師生之間沖突或對抗的根本原因,是師生雙方的心理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沒有顧忌到對方的感受,都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傷害了彼此的自尊心?,F(xiàn)在的孩子,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在家里嬌生慣養(yǎng),說一不二,個個被視為掌上明珠,沒有受過挫折,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都是家長捧在手心里長大的 “寶”。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的自尊心也在增強,當遇到困難或做錯事情,受到批評教育的時候,他們覺著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從心里不服氣。為了維護自己那一點點強烈的自尊心,有時會對老師出言不遜,頂撞甚至動手打老師。這種現(xiàn)象不為稀奇。所以,當學生做錯事,需要批評教育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把握住一個“度”字,要把學生的自尊心放在第一位,要耐心地批評教育,擺事實、講道理,用真摯言語去感化學生,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錯誤所在。不要對學生動手,也不要諷刺、挖苦,否則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惡化師生關系。
在師生發(fā)生沖突時,按照習慣,老師應該是迅速處理該沖突。但當時,老師、學生都處在生氣、情緒不好、暴跳如雷的狀態(tài)中,如當時立即處理沖突,老師避免不了說出一些過激的語言,可能會造成一時無法收拾的場面。人發(fā)脾氣的時候,智商是最低的,很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尤其是在課堂上發(fā)生沖突時,老師首先要沉著冷靜,做到心中有數,遇事不亂,切不可暴風驟雨,而是要和風細雨,先要試著平靜自己的心情,可以試著朝窗外眺望遠處的景物,閉上雙眼進行深呼吸,用手撫摸一下自己的胸膛,或讓自己看著黑板上板書的內容,梳理一下接下來講課的思路,讓自己靜下心來。待情緒平靜后,再處理問題。切忌用過激的行為,用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方法來解決沖突或問題,而應該分析引起矛盾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應對。
師生發(fā)生沖突最好的解決辦法是,老師理智地先退一步,這不僅維護了老師的形象,也會消減學生對教師的怨氣。如果教師帶著情緒去處理問題,不但問題解決不好,反而會加深師生間的仇視感,甚至還會引發(fā)學生的叛逆心理,讓沖突升級,讓問題變得更加糟糕,一發(fā)不可收拾。師生之間的對抗,沒有贏家,所以,明朗的處理問題是最明智的選擇,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這樣師生雙方都好,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學及其他活動的開展。
課堂上,如師生間發(fā)生了沖突,當堂處理問題不如課下處理問題更合適。因為等到課下,雙方的情緒也就穩(wěn)定了,此時,教師還能給自己一些反思的時間。思考引發(fā)矛盾的問題主要出自哪里?作為老師,自己的一言一行有什么不恰當的地方,學生的行為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傾聽、去分析。首先要從一個好的切入點理順這件事情,然后坐下來平心靜氣、面帶微笑,找個機會單獨和學生進行真誠的交流溝通。交流時,氛圍要溫和,不要嚴肅,要讓學生感覺這是一次平等的對話,朋友式的對話。從交流中找出錯誤所在,如果是教師的錯誤,要敢于承認錯誤;如果是學生的過錯,要幫助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教師還要以“宰相肚里能撐船”的度量原諒學生,這樣的溝通才能使師生成為朋友,教師才會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解決問題的使者,從而巧妙地解決師生間的沖突矛盾。
總之,教師對自己的言行要敢于反思,找出不足,不能采取強制的做法。但是,教師也不能一味地順從于學生,在檢查自身問題的同時,要引導學生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