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雙勝小學 張立新
本次課堂觀察課例是統(tǒng)編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本次觀察聚焦于一個四人小組(從我坐的位置,按照座位逆時針的方向分別是:小涵、小梓、小澤、小淼。)。探究學生在課堂上真實學習的過程,思考如何促進學生高質(zhì)量的學習。
學習單中一個主要問題是指向研讀文本的:“小時候的巴迪和長大后的巴迪對待同一件事有什么不同的理解?請仔細閱讀文本,從爸爸、媽媽以及我的具體表現(xiàn)中圈畫批注?!币笮〗M合作完成:小組交流,認真聽取別人的觀點,適當記錄別人的觀點。
開始,教師讓學生自主閱讀并批注。此段時間,我身邊的小淼在課本上勾畫起來,細看之下,她在第一段“母親一念完那首詩,眼睛亮亮地,興奮地嚷著……贊揚聲雨點般落到我身上”“她高興得再次擁抱了我”和第十段“我看這首詩糟糕透了……扔回原處”下面用“——”標注,在第一段的“我既靦腆又得意揚揚”和“我的眼睛濕潤了,頭也沉重得抬不起來”下面用“~~~~”標注。對“——”部分和“~~~~”部分分別批注“媽媽對我的評價,我很開心”和“我受不了了”。
由此可以看出,小淼是有一定的批注習慣的,從她的批注能看出她的學習思路。但顯然她的思路不對且批注得過于簡單,這就說明,研讀文本的時候需要重新進行基礎(chǔ)分析,才能進行深入研究,小淼只用“——”和“~~~~”來標注父母對我的評價和我的反應,而老師的問題是巴迪小時候和長大后對父母評價的不同理解,小淼關(guān)注的是巴迪對母親、父親兩人評價的不同反應,而非不同成長階段的不同理解。小淼這樣標注顯然是沒有看清楚問題。所以,對學生進行批注的指導和訓練從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批注習慣是必要的。
批注不僅可以用在文本分析里,也可以用在問題關(guān)注上,“小時候的巴迪和長大后的巴迪對父母評價有什么不同的理解?”這個問題可以用小淼的批注方法,將“小時候的巴迪的理解”畫上“——”,“長大后的巴迪的理解”畫上“~~~~”;這樣標注就不會偏離問題了。再把“有什么不同”圈起來,這里其實含著兩個問題:“有什么不同”和“為什么”。將問題用批注的方式分解,那么這個挑戰(zhàn)性的問題也就分層了,學生在分析的時候思路是清晰的。
“傾聽”代表了敞開、接納、尊重和關(guān)懷,傾聽者和被傾聽者之間是彼此平等的、敞開的,良好的傾聽關(guān)系有利于將雙方的觀點明確化、精致化,將思維推向深處,能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
我看到小涵在學習單上這樣寫著:“小時候的巴迪自我感覺良好,但聽完父親評價逐漸失望,長大后不得不承認其實寫得不好,但有了鼓勵仍在堅持寫作?!毙№档膶W習單上沒有寫什么內(nèi)容,也許是還不能確定自己的想法。在交流時,小梓說:“巴迪小時候不能接受父親的觀點,長大后能夠理解父親的觀點。”小澤說:“小時候巴迪不喜歡爸爸,長大后不得不承認有所收獲?!贝藭r,小淼在課本上畫上了“但還不是毫無希望”。小涵說“沖出”“跑”“撲”“痛哭”表現(xiàn)出當時的巴迪是很悲傷,而小淼則不認同“悲傷”這一說法,她認為巴迪是想放棄的,但是媽媽的鼓勵,讓他能夠繼續(xù)。此時小涵聯(lián)系自身實際分析:父親很專業(yè)且注重細節(jié),母親照顧孩子的感受且注重鼓勵,并講了一個自己的例子,他的發(fā)言將同組的同學都吸引了。
在這組的交流中,每個人都是在零星地對自己的觀點不斷補充,同組的同學都持一種“求同存異”的態(tài)度,認真聽著,沒有出現(xiàn)激烈的打斷。作為觀察員,整體聽下來感覺很舒服、很輕松、不緊繃。我想這就是“傾聽”該有的樣子,每個同學的發(fā)言都被尊重,就連選擇不繼續(xù)發(fā)言的同學也同樣被尊重。小涵每次發(fā)言都與其他三人進行眼神的交流,在小涵和小淼說完自己生活中的父母后,小梓和小澤就沒再發(fā)言了。從他們的眼睛里我看到了這四人小組里的每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這就是被認同、被尊重,由此產(chǎn)生強烈的存在感和歸屬感,有了存在感,有了歸屬感,克服學習困難,進行挑戰(zhàn)性學習才有了可能。
在一些課堂上,由于時間的限制,學生的交流時間被壓縮得很短,老師不能等,就造成學生也不會等,導致說話不流利的學生和持不同觀點的學生不能充分交流,但是,教師的責任是保障所有學生的學習權(quán),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并引導學生用積極的態(tài)度來看待差異,讓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都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我可以在這里安心學習”。
語文學科的特質(zhì)在這堂課中體現(xiàn)得很充分,學生能夠沉浸在文本語言中,品味語言的表現(xiàn)力,通過對文本的概括分析,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表達。
在交流“巴迪小時候”這部分內(nèi)容時,同學們說出,寫母親評價的關(guān)鍵詞是“眼睛亮亮地”“摟”“再次擁抱”“雨點般”……;寫巴迪反應的關(guān)鍵詞是“得意”“認認真真”“滿懷信心”……;寫父親評價的關(guān)鍵詞是“糟糕”“扔”;巴迪反應的關(guān)鍵詞是“沖”“跑”“撲”,表現(xiàn)出巴迪的失落、絕望,不喜歡爸爸。此后有不同觀點補充,有同學認為,巴迪絕望是因為期待,因為巴迪“敬重”父親;有同學反對“絕望”一說,認為巴迪是委屈;還有同學認為父親很壞,母親很假。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都在積極思考。讓我最關(guān)注的是那個認為“父親很壞,母親很假”的觀點。起初,我想通過他的表述,盡可能地去理解他的觀點。一方面看,是啊,母親表現(xiàn)得太夸張了,離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太遠了,如果母親不那么夸張地贊美巴迪,可能巴迪就不會抱那么大的希望,甚至不會期待給爸爸看,那么后來一系列不好的感受可能也就沒有了,由此想開去,巴迪當時還是相信了爸爸的評價,否則也不會那么難過。另一方面看,本來父親可以平和地告訴巴迪,這首詩寫得并不太好,但父親給予的是極端激烈的否定評價,這對于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來說,未免太殘忍了。我又思考了這個孩子怎么會有這樣不同尋常的想法,是不是與他的家庭生活有關(guān),在他的生活里,是不是就有一位表揚得“很表面”的母親和一位批評得很嚴重的父親呢?是啊,學生的生存環(huán)境不同,成長經(jīng)歷也不同,當然面對同一個問題的想法和解決辦法也不同,那么在語文這一頗具“情感性”的學科學習中,教師就更應該具備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同時注重正確的引導,而不是規(guī)定答案。
在交流“長大后”這部分內(nèi)容時,學生從“不得不”中體會到巴迪是肯定了父親的話的。有同學能夠聯(lián)系讀過的《巨人的春天》來理解“平衡”;有同學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將兩種評價比喻成兩手扶自行車,缺哪一個都不行;還有同學認為巴迪很幸運,在成長的道路上慈祥和嚴厲缺一不可;也有同學說,寫作是有希望的,但也需要修改等等。在這一部分交流中體現(xiàn)出來的是,學生具備聯(lián)系學過的知識和生活實際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是學科思維的體現(xiàn),是值得肯定和進一步培養(yǎng)的。
全班交流中,同學們把父母的評價和巴迪的反應都找到了,能理解父母對巴迪愛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最終,本節(jié)課的“挑戰(zhàn)”是讓學生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是會發(fā)生改變的。由此可見,我們還要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在現(xiàn)有的語文教學中,存在直指問題答案的單線思維,這是不可取的,在方向正確的前提下,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一切已有知識和生活實際,從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好的課堂是能促進學生高質(zhì)量學習的,這樣的課堂一定是開放的、包容的,也是有方法、有技巧設(shè)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