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勇 鄭富國 王志軍 常有謙 呂祝邦
(1 甘肅農墾良種有限責任公司,景泰 730400;2 甘肅省景泰縣農業(yè)綜合行政執(zhí)法隊,景泰 730400)
玉米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和飼料來源,對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發(fā)揮著主要作用[1-2]。研究表明,隨著干旱、土壤貧瘠和病蟲草害等生物與非生物逆境因素對玉米生產的危害逐漸加重[3-4],選育和栽培抗逆性強的品種是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增產的途徑之一[5]。甘肅農墾良種有限責任公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高產、優(yōu)質、抗逆、早熟為目標,成功選育出玉米新品種隴墾玉12,于2020 年通過甘肅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甘審玉20200054,適宜在甘肅省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qū)種植。
1.1 母本來源母本LKML7D1 是以外引系(KWS10/KWS73)/LKM7 為基礎材料經(jīng)南繁北育連續(xù)自交8代于2013 年選育而成;其幼苗葉鞘紫色,成株葉片數(shù)17 片,株型為緊湊型,株高165cm,穗位高80cm,雄穗分枝3~5 枝,穗型為筒型,穗行數(shù)14~16 行,籽粒為半馬齒型,軸色為紅軸。
1.2 父本來源父本LKF4D1 是以外引系KWS49/LKF12 為基礎材料經(jīng)南繁北育連續(xù)自交8 代于2013 年選育而成;其幼苗葉鞘紫色,成株葉片數(shù)14片,株型為平展型,株高124cm,穗位高65cm,雄穗分枝8~10 枝,穗型為筒型,穗行數(shù)12~14 行,籽粒為硬粒型,軸色為白軸。
1.3 品種選育玉米新品種隴墾玉12 是于2013 年在海南以自選系LKML7D1 為母本、自選系LKF4D1 為父本雜交組配而成,2014 年景泰鑒定出LKML7D1/LKF4D1 組合表現(xiàn)較為突出;2014 年冬季在海南進行大量組配,2015 年參加甘肅農墾良種有限責任公司的品比試驗,2016-2017 年參加甘肅省多點試驗,均表現(xiàn)突出。2018-2019 年參加甘肅省河西聯(lián)合體早熟組玉米區(qū)域試驗、生產試驗,并定名為隴墾玉12,其選育系譜圖見圖1。
圖1 隴墾玉12 選育系譜圖
2.1 農藝性狀隴墾玉12 出苗至成熟為期124.6d,幼苗拱土能力強,出苗整齊,生長旺盛,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葉緣紫色。株型緊湊,株高274.8cm,穗位高84.4cm,成株葉片數(shù)17 片,葉片寬大濃綠,莖稈粗壯,氣生根發(fā)達。果穗勻稱,籽粒飽滿,莖基紫色,花藥紫色,穎殼綠色,花絲粉色,果穗為筒型,平均穗長20.5cm,穗行數(shù)15.6 行,行粒數(shù)36.6 粒,穗軸為紅軸,籽粒硬粒型,粒色橙黃色,百粒重33.6g,出籽率88.41%。隴墾玉12 綜合農藝性狀優(yōu)良,且在試驗及生產過程中均表現(xiàn)出結實性好、穩(wěn)產性好、抗旱耐逆性能力強等優(yōu)勢。
2.2 品質分析2019 年經(jīng)甘肅省農業(yè)科學院農業(yè)測試中心進行測定:籽粒容重794g/L,粗蛋白8.11%,粗脂肪5.00%,粗淀粉72.33%,賴氨酸0.24%。
2.3 抗逆性2017 年經(jīng)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人工接種鑒定:隴墾玉12 中抗禾谷鐮孢莖腐病,感禾谷鐮孢穗腐病,高抗絲黑穗病,高感大斑病,抗倒性良好。隴墾玉12 在田間自然條件下表現(xiàn)出抗絲黑穗病、禾谷鐮孢莖腐病,感禾谷鐮孢穗腐病,高感大斑病,因此種植時應避開大斑病高發(fā)區(qū)。同時隴墾玉12具有抗旱耐瘠性好、抗倒折倒伏能力強等優(yōu)勢。
3.1 區(qū)域試驗2018-2019 年參加甘肅省河西聯(lián)合體早熟組玉米區(qū)域試驗,2018 年每667m2平均產量644.75kg,比對照早熟品種德美亞2 號增產8.14%;2019 年續(xù)試,平均產量643.80kg,比對照德美亞2號增產8.00%,增產極顯著;2 年區(qū)域試驗平均產量644.28kg,比對照德美亞2 號增產8.07%。
3.2 生產試驗2019 年參加甘肅省河西聯(lián)合體早熟組玉米生產試驗,每667m2平均產量633.3kg,比對照德美亞2 號增產6.9%。試驗結果表明該品種豐產性和穩(wěn)產性較好,且在5 個試驗點均增產,居極早熟參試品種第1 位,適宜在甘肅省海拔2200m 地區(qū)推廣種植。
4.1 播種、收獲期隴墾玉12 為極早熟玉米品種,適合春播種植,在甘肅省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qū)種植為宜,地表10cm 土壤溫度穩(wěn)定達到12℃以上時進行搶墑播種,播后注意保墑,且要把握好收獲時間,一般在9 月10 日前后收獲的籽粒品質最優(yōu)。
4.2 種植密度隴墾玉12 耐密性差,甘肅省極早熟春玉米類型區(qū)種植密度為4500~5000 株/667m2,一般以種植4500 株/667m2為宜,確保田間通風良好,對玉米大斑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4.3 水肥管理合理的水肥管理是保證玉米高產、穩(wěn)產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玉米不同生育期對土壤水肥的要求不同,從拔節(jié)到抽穗開花期玉米對養(yǎng)分的需求達到頂峰,中等肥力地塊每hm2施農家肥15000~20000kg。在施足底肥的基礎上根據(jù)地力情況每hm2施種肥復合肥250~300kg,苗9~10 片葉期施尿素300~350kg。拔節(jié)期每667m2追施尿素20kg左右,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kg 左右。在保肥力較好的地塊播種時可采用“一炮轟”的施肥方法,每hm2施肥量在800kg 左右,但要注意種肥隔離,以防燒種。
4.4 病蟲害防治通過合理輪作、深翻土地、及時清除田間病株殘體和施用腐熟有機肥防治玉米大斑病,也可用藥劑進行防治,在發(fā)病初期可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 倍液,40%克瘟散乳油800~1000倍液,每隔7~10d 噴灑1 次,連續(xù)防治2~3 次即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時做好田間防蟲除草工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