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權
不久前,一名高一新生因為上課玩手機,被學校依照校規(guī)勸退了。新聞一出,網(wǎng)友們頓時炸鍋了:原本還在討論老師有沒有權力沒收手機,怎么一下子就到了“勸退”的高度?就因為這個剝奪一個孩子受教育的權利,也未免太小題大做了吧?
乍一看,“玩手機”和“勸退”似乎有些難以畫上等號,但要說這個“小題”是不是“大做”了,就要分兩個層面來說。
第一,我國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在不違反國家法律和政策的前提下,高中是可以根據(jù)各地的需要制定校規(guī)的,包括制定“勸退”的標準;第二,九年制義務教育之后,接下來受教育的權利就不再是無條件的權利了,而是需要去爭取的權利。就像《憲法》規(guī)定每個人都擁有勞動的權利,但如果勞動不認真還違反規(guī)定,用人單位是可以解雇員工的,這時再說“為什么要剝奪我勞動的權利”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要想擁有勞動的權利,就必須更好地盡到自己作為員工的義務!
那么,學?!皠裢恕钡暮诵氖菫榱耸裁??真是單純?yōu)榱颂幜P一個同學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回憶一下小時候,班級里上課不認真的那幾個同學,是不是經(jīng)常被老師拎到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去罰站?按理說,站在走廊上肯定不會比坐在教室里聽課的效果好,在走廊上罰站一節(jié)課,就等于剝奪了該生那一堂課的聽課權利。不過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一旦有人被拎到走廊上罰站,整個班級的秩序瞬間就變好了!
如果老師只是“勸導”或“告知”,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班級的課堂秩序會更加糟糕,連原本認真上課的“好同學”也跟著一起分心甚至玩鬧,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是剝奪了一個同學受教育的權利,實際上卻是“犧牲”一個人,成就了大多數(shù)人。
這就是“殺雞儆猴”的作用!與其說這個學校不近人情,不如說這是學校的“嚴格執(zhí)規(guī)”?!皣栏駡?zhí)規(guī)”的意義是更好地督促和保護更多同學。
話又說回來,如果不想成為“反面典型”,那就不要視校規(guī)如無物,不要以身試法挑戰(zhàn)校規(guī)。平時嚴格要求自己,比受到處罰后再去哭天喊地要有意義得多。
(編輯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