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輝 肖希
(1.長沙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湖南 長沙 410100;2.長沙師范學院兒童服飾文化與創(chuàng)意設計研發(fā)中心,湖南長沙 410100)
扎染源于二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與“蠟纈”“夾纈”一同被譽為中國民間傳統(tǒng)而獨特的紡染印花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工業(yè)文明的現代化轉型,扎染手作工藝的繁瑣、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固色性能差、經濟效益低下等多種原因使其技藝瀕臨失傳。挖掘扎染紋樣神奇的朦朧美,運用扎染技藝對織物進行不同松緊、不同次數的捆扎、浸染,使織物呈現出深淺不一、層次豐富的紋樣、褶皺、色暈之美[1],達到三維立體成型效果,大量用于制作各種服飾、壁掛、窗簾、臺布、床上用品等,成為特殊文化象征和民族傳統(tǒng)藝術的標徽。
扎染被古人稱為“絞纈”,“纈”通常指“染”。扎染指“扎”和“染”兩部分:“扎”是指在白棉布或絲織物上,依照動植物、日常用品及人物形象來構思圖形進行描繪,再運用棉線、繩等材料沿著圖形進行扎、縫、綴等多種手法捆扎;“染”是指將扎好的“布疙瘩”放入水中浸泡冷染或加溫熱染,撈出晾干,拆線、清洗、固色。扎染手作技藝主要從以下幾方面?zhèn)鬟f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親切溫潤之美,促使消費者真正感受到扎染技藝所帶來的“用具之美”。
傳統(tǒng)扎染紋樣無論是動植物紋樣、吉祥寓意類紋樣以及日月星辰等自然景觀,都秉承中國民間文化特有的“有圖必寓意,寓意必吉祥”[2]的特征,折射出勞動人民淳樸的審美情趣,彰顯中國民俗文化的藝術特色。同時,對于自然形態(tài)下的花草鳥獸或富有吉祥寓意的符號,扎染藝人運用概括、提煉、添加、變形等創(chuàng)作手法,傳達人們向往自然、崇尚圖騰、祈福吉祥等民俗寓意,凸顯其紋樣鮮明且形象生動的特點,常見的有寶相花、火腿紋、龍鳳紋等。扎染紋樣多采用幾何形紋樣,結合點線面的造型要素賦予作品生命力。
圖1 點的表現
1.1.1 點的應用 點是造型設計中最小的元素,是傳統(tǒng)扎染紋樣之基礎,主要以塑造圓圈暈染效果為主,具有引人注目、誘導視線的作用。如圖1 所示,取織物的一個中心點,將圓形類物件放置于中心點并包裹,如扣子、玻璃球等,再通過棉線在中心點下方束緊,以形成防染功能;如圖2 拆線后形成散點圓形花紋,產生虛實變化的圈紋與寫實圖案具象化的雙重視覺效果。
1.1.2 線的應用 線是點的運動軌跡,是苗族帽飾最常見的紋樣形式。首先,將面料像疊紙扇一般進行有計劃的折疊,再將白色棉繩由上至下進行捆扎,布料扎緊、固定,形成均勻的褶皺形態(tài)。由于被捆緊部位無法被染液浸透,呈現防染效果,而繩線邊緣受浸染過程中滲透影響產生自然的暈紋,若隱若現。如圖3 所示,垂直的線條紋進行有序排列,具有苗條、上升、輕便、清晰、單純之感,言簡意賅地表現苗族帽飾自然、精細、含蓄之美。
1.1.3 面的應用 面是線的移動軌跡,是最強烈和最具量感的一個元素,點和線都必須依附于面而存在,它的移動軌跡形成了體,即由二維的平面效果向三維的立體效果進行轉變。如圖4 畫面中的吳花花作品《蓮生貴子》,先通過鉛筆在面料上勾勒出設計底稿,采用串針手法沿所繪制的圖案線跡進行勾勒,在圖形收針處將繩線抽緊捆扎,形成層次豐富、色暈多變的立體效果。
“褶”是因面料折疊而產生印痕,“皺”是因面料緊縮或擠壓而形成不規(guī)則的紋路,褶皺是面料由平面圖案轉換為三維肌理的重要途徑,形態(tài)各異且手法生動,包括壓褶、抽褶、自然垂褶、織物褶皺等。褶皺工藝作為扎染技藝的主要構成方式,主要包括縫絞法、夾板法和捆扎法等[3]。
1.2.1 縫絞法 縫絞法是扎染中最基本的技法,其方法為用針線沿著所設計的紋樣縫線,然后將線拉緊使布料形成密集均勻的褶皺效果,最后再進行染色,由于縫線的縱橫間隔及針腳的疏密關系的搭配各異,均會產生不同的紋樣。
1.2.2 夾板法 夾板法是用圓形、三角形、六邊形這些不同形狀的木板、竹片、木棍等輔助工具,將折疊后的織物夾緊,再用繩線扎牢形成防染效果,夾板之間的織物會產生出“冰紋”等自然形花紋與幾何形的圖案,規(guī)則中又富有變化,染色的黑白效果更加分明,給人以靜中寓動的生動效果。
1.2.3 捆扎法 捆扎法是將布料按照設計的構思,用棉線或麻繩繞線捆扎的技法。是一種較為自由的扎結方法,捆扎前需將織物進行折疊、捏攏、皺縮,再用繩線材料進行捆綁、纏繞扎結,拉緊繩結固定,被繩線材料扎縛部分即會有防染作用??尚纬蓷l形二方連續(xù)花紋、放射狀或菱形花紋等自然褶皺暈染的圖形,如圖5 所示,運用捆扎法完成密集型褶皺,通過平針縫合再抽緊面料形成密集型圖形。
在扎染藝術中流傳著“三分扎,七分染”的說法,扎染效果往往以色取勝。對扎結的織物和進行染色的過程稱為入染,通過各類扎結方式呈現色彩各異的效果,從染色工藝上分為浸染、煮染、蒸染、吊染、注染、段染、拔染等多種染色方式。不同的扎染方式得到的效果和風格也不相同,可分為傳統(tǒng)浸染法、局部暈染法等。
1.3.1 傳統(tǒng)浸染法 上染前根據紋樣或色彩的需要用針和線將織物縫、捆、系、扎等,再通過浸染、固色,最后拆線、清洗,使織物呈現出各種美麗暈染效果[4]。由于扎結的寬窄、松緊以及褶皺、折疊的變化各異,再加上染色制作過程中染液浸透、濕潤時長的差別,也會影響最終呈現的圖案及效果的深淺和形態(tài)。
浸染法是將扎結織物浸入配置完成可以染色的染液中,其工藝可分為絞纈浸染和聚集浸染。絞纈浸染應用系、扎、縫等扎結技法之后施行上染著色,在這個過程中達成有意識的工藝防染成效,染后面料形成具象或抽象、寫意或寫實的紋樣圖案效果,例如圖6 中的傳統(tǒng)“魚子纈”及云南經典蝴蝶紋樣等;聚集浸染工藝通過對面料進行抓、扎、縫、捆的不同工藝技法進行聚集定位,染后面料紋樣抽象寫意,豐富多變。
圖2 點的應用(筆者自攝)
圖3 線在頭飾上的有序排列(筆者自攝)
圖4 吳花花作品《蓮生貴子》
圖5 捆扎法密集型褶皺(筆者自攝)
圖6 魚子纈、云南經典蝴蝶
煮染法是運用高溫染色的原理,將扎結結束的面料放入鍋、盆中使用電磁爐或其他加熱工具進行煮染,這過程中也要根據不同染料進行固色劑的添加。
蒸染法是把已經扎結完畢的織物用筆刷蘸或者其他方式將濃度較高的染料附于織物進行點染,待織物陰干后放入蒸箱內用高溫氣蒸大概1 個小時進行固色,一般常用活性染料和酸性染料。
1.3.2 局部暈染法 局部暈染法是現代服飾設計中運用最廣泛的扎染技法,其中段染、吊染、套染等手法易產生自然、斑駁、唯美的漸變效果。段染作為一種相對簡單、抽象的扎染技法,通過將面料分成若干段并系扎繩線進行防染,形成斷層漸變的藝術效果。從而營造面料在段染節(jié)奏切換間的虛實之感,與天然面料賦予的柔和質樸風格相互呼應、渾然天成。
吊染主要遵循先深后淺的上染原則,將需上染的面料圖案進行分層設計后,使面料接觸深色染料再吊染淺色染料,因而面料在吸附染料的過程中產生由深至淺的自然色暈。吊染技法相對靈活,易產生斑駁色彩與形式多元化的藝術效果,如圖7 所示。
套染手法須將面料縫扎捆緊后投入淺色染液中進行第一步浸染,待色彩穩(wěn)定后,根據預達到的效果再將其投入深色染液中進行套染。根據由淺至深的套染原則可進行反復暈染,直至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
服裝作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載體,去繁求簡,追溯一份藏于面料之下的獨特情感語言,將扎染手作技藝運用于服飾設計中,織物主要以棉、麻、毛、絲等天然織物為主,實現藝術與文化的審美交融,呈現棉麻服飾含蓄、簡約、質樸的中國傳統(tǒng)意境之美。
圖7 “例外”吊染作品
2.1.1 形象意境化 傳統(tǒng)扎染技藝擁有紋樣傳神、褶皺寫意、色暈豐富的美譽,以“色”與“水”為上染媒介,闡述抽象形式下寫意風格所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民俗精神,傳遞東方“墨色五分”的意境之美[5]。扎染藝術以不同的表現手法,呈現出顏色深淺不一與明暗對比的視覺感受,以棉麻織物為橋梁,突顯扎染藝術中自然純粹的情感與朦朧寫意的藝術效果。將扎染藝術運用于現代服飾設計中,使服裝視覺上多了一份渾然天成的灑脫自然,借抽象的藝術形式,傳遞扎染寫意之神韻。如2019 秋冬倫敦男裝周上,Feng Chen Wang 的男裝也運用了扎染這一傳統(tǒng)技藝,淡雅色彩的扎染染出水墨畫的風韻,傳遞出道骨仙風的意境感,如圖8 所示。
2.1.2 色彩多元化 在進行扎染工藝時,可以突破傳統(tǒng)色彩界限,將更多創(chuàng)新元素融入其中,進行多元色彩搭配,新型的織物技術與對比色的大膽交融,賦予傳統(tǒng)扎染技藝新的藝術與生命。同類色搭配時,調整色彩的明度和純度,使顏色既和諧統(tǒng)一,又有豐富的層次感;對比色搭配時,利用色彩反差強烈的互補色,使色彩互相沖突,最終獲得一個活躍、大氣且色彩明度統(tǒng)一的效果。這些色彩創(chuàng)新運用不僅能體現在色彩和色彩之間,在色彩和棉麻服飾載體的結合上,也可以進行大膽運用。如圖9 中男裝品牌Dries Van Noten 在2019 秋冬巴黎時裝周上發(fā)布的扎染系列作品,依次為同類色、鄰近色以及對比色的搭配運用,色彩多元化、大面積的運用不但沒有顯得呆板單調,反而使服裝整體呈現出高級感。
2.1.3 創(chuàng)意時尚化 扎染源于生活,是展現廣大人民群眾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及精神情感的藝術結晶,是集功能性、實用性與審美三者完美統(tǒng)一的民間工藝美術[6]。扎染的應用作為服飾設計再創(chuàng)造的新起點,對織物性能進一步優(yōu)化,提升了扎染藝術的功能性價值,也滿足了大眾對于個性化時裝的需求。如圖10,運用扎染技藝將棉織物再造后,結合拼貼技藝與毛織物進行融合,是扎染技藝在傳統(tǒng)中不斷創(chuàng)新崛起的源泉,打破人們對傳統(tǒng)扎染局限且固定顏色和款式的認知,有針對性地契合當前市場人群需求,將服裝流行元素和設計點帶入扎染這一傳統(tǒng)技藝中,使扎染技藝在現代服飾產品中更具實用感與美觀性,符合當前人們的審美需求。
縱觀中西方服裝發(fā)展史,不難發(fā)現,13 世紀前服裝趨于二維平面化,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西方逐漸強調服裝的三維立體造型以美化設計。然而發(fā)展至今,在全球化發(fā)展的社會環(huán)境下,服裝在歷經時代的嬗變與積累,中西文化的交流,對傳統(tǒng)工藝與藝術審美都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認知轉換。因此,傳統(tǒng)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融,二維與三維的綜合應用,極大地促使傳統(tǒng)工藝在服飾應用中取長補短,革故鼎新。
圖8 Feng Chen Wang2019 秋冬倫敦時裝周
圖9 Dries Van Noten 2019 秋冬巴黎時裝周
圖10 兒童服飾作品(筆者設計)
圖11 Emilio Pucci 2015 春夏時裝
圖12 Dries Van Noten 2014 秋冬男裝
圖13 “例外”設計作品
圖14 S.R STUDIO.LA.CA.時裝
2.2.1 圖案的二維平面應用 二維平面化是人們從繁復回歸簡潔的潮流趨勢,也是人們內心對于精神文明的反思。但與此同時,圖案的二維應用簡潔卻不簡單,從視覺感知角度出發(fā),扎染技藝中的圖案、染色皆屬于二維平面的塑造。同時,傳統(tǒng)扎染的吊染、套染、注染、段染、拔染、噴染等技藝,旨為營造服裝如畫的裝飾性效果。
二維平面作為三維造型的初始形態(tài),通過不同工藝技法使面料產生柔和自然的色暈漸變效果,賦予服裝不受限制且變幻莫測的視覺表現力。如圖11 所示,Emilio Pucci 2015 春夏高級定制時裝,通過分層暈染的手法將輕柔飄逸的面料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予圖案設計在二維平面中的視覺影響力。另外,傳統(tǒng)扎染除了廣泛運用于現代女裝領域,在男裝當中也倍受青睞。如圖12 所示,Dries Van Noten 2014 秋冬男裝,使傳統(tǒng)扎染技藝的藍色風情在這其中得到了美的延伸。運用傳統(tǒng)扎縫與暈染手法完成二維幾何圖案的設計,通過點、線、面的組合與排列,使二維圖案呈現和諧統(tǒng)一的形式美感,實現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手法的創(chuàng)新融合。
2.2.2 褶皺的三維立體應用 傳統(tǒng)扎染技藝在“扎”與“染”的過程中,對面料進行扎、縫、系、捆等工藝后,使二維平面化的面料呈現出三維立體的褶皺效果,與防染手法不同的是,通過三維褶皺手法將布料由“面”轉為“體”,從而形成獨特的褶皺之美[7]。不同的扎染工藝會使織物表面呈現出不一樣的立體肌理效果,如圖13 所示,在面料經過扎染處理后展開所形成的自然褶皺,產生可視、可觸的三維線性肌理效果。因此,三維立體褶皺的應用,是服裝面料與肌理感的二次創(chuàng)新,將織物由二維轉向三維空間,豐富立體空間下織物的視覺外觀。
2.2.3 中西藝術的融合 將傳統(tǒng)扎染技術結合極具西方街頭涂鴉、手繪等多種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與服裝進行融合,許多年輕服裝品牌、潮牌將服裝工藝設計點都落在了傳統(tǒng)扎染技藝的疊加工藝創(chuàng)新上,如圖14 所示,利用多重染色、洗滌、手繪涂鴉、破壞和做舊處理方式,使服裝留下獨特難以復制的肌理痕跡,改變了服裝的外觀和纖維本身質感。傳統(tǒng)的扎染手作技藝與街頭涂鴉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式在表達自由度、隨機性以及所形成暈染斑駁的面料肌理上具有契合度,這種工藝疊加的手法可以賦予面料更加豐富的語言,形成獨具一格的、表達自由的面料特征。
在社會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扎染手作技藝作為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因其制作工藝繁瑣、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經濟效益低下、產品品質較差等多種原因使其技藝瀕臨失傳。通過對扎染技藝所提取的紋樣之美、捆扎的褶皺之美、浸染的色暈之美呈現出的藝術意境進行研究,對扎染技藝與棉麻等天然織物的文化解讀與藝術分析,展開傳統(tǒng)扎染技藝在服飾設計中的應用探討,期待更多消費者了解和關注扎染手作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除了起到保護與傳承傳統(tǒng)扎染技藝,提升其公眾認知度外,也為現代服飾設計帶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使現代服飾既具有傳承意義,又不失時尚韻味[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