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請 ,李 瑜
(1.廣西路建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1;2.南寧市筑路技術與筑路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1)
橡膠輪胎經過處理加工為膠粉,通過改性劑的形式加入到基質瀝青中取得了良好的應用與實踐,不僅解決了橡膠輪胎污染環(huán)境的問題,而且橡膠改性瀝青的性能尤其適用于寒冷地區(qū),該技術是一種環(huán)保、高效的技術[1]。近年來,隨著公路建設節(jié)能環(huán)保技術的大力推廣,我國部分省份對橡膠瀝青的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關于這方面的研究顯著增加。楊錫武首次提出采用再生廢舊塑料作為改性劑(Cracking Recycled Plastic)對基質瀝青進行改性,分析了拌和工藝對瀝青混合料性能的影響[2];馮中良等人對聚合物橡膠改性瀝青的低溫性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通過與SHRP的BBR試驗對比分析,提出了基于聚合物改性瀝青的低溫特征指標[3-4]。曹衛(wèi)東利用干法和濕法不同的加工工藝,分析了施工溫度等因素對橡膠改性瀝青混合料的性能影響,提出橡膠改性瀝青將會增加施工溫度,勢必導致瀝青膠結料的老化、施工工藝復雜、能源消耗增加等問題[5]。目前,國內在橡膠改性瀝青路面的應用僅處于推廣階段,部分區(qū)域進行了試驗段或小面積的嘗試,對成果的研究應用還處在繼續(xù)提煉與總結階段。
綜上,本文通過優(yōu)選橡膠粉,與基質瀝青進行改性,并開展橡膠改性瀝青基本性能指標的基礎研究。通過制備不同摻量、不同目數(shù)的橡膠改性瀝青,對瀝青的高溫性能、低溫性能、溫度敏感性能及彈性恢復性能進行綜合分析。
研究選擇克拉瑪依70#瀝青和90#瀝青作為基質瀝青,其檢測結果見表1;橡膠粉為北京生產的20目、40目和80目三種不同規(guī)格的廢舊輪胎膠粉,其檢測結果見表2。
表1 克拉瑪依70#、90#瀝青試驗檢測結果表
表2 橡膠粉試驗檢測結果表
依據(jù)前期相關研究成果,選擇高速剪切乳化機進行加工。首先,基質瀝青加熱至175 ℃~180 ℃,緩慢加入稱量準確的橡膠粉,邊加入邊攪拌,時間控制在10 min以內;待橡膠粉全部浸入基質瀝青后,打開剪切乳化機控制轉速6 500 rmp,溫度控制在180 ℃~185 ℃,時間為60 min,最后在120 ℃條件下發(fā)育2 h。
針入度試驗溫度選擇分別為15 ℃、25 ℃和30 ℃,瀝青類型分別為KLMY 70#基質瀝青和KLMY 90#基質瀝青,橡膠粉摻量分別為15%、18%、20%、22%、25%,橡膠粉粒徑分別為20目、40目和80目。試驗結果見圖1~3。
圖1 針入度試驗結果柱狀圖(40目)
圖2 膠粉粒徑對針入度影響柱狀圖(KLMY 70#、40目)
圖3 膠粉摻量對針入度影響曲線圖(KLMY 70#、40目)
圖1~3描述了橡膠粉對不同類型基質瀝青改性的針入度試驗結果,以及橡膠粉摻量、粒徑變化對針入度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1)通過橡膠粉與基質瀝青的相互作用,針入度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且橡膠改性瀝青的針入度與基質瀝青有關。膠粉的加入使針入度顯著增加,且對KLMY 90#瀝青的影響大于70#瀝青。隨著溫度的增加,橡膠粉對兩種瀝青的改性效果也降低。如三種不同溫度下,KLMY 70#的針入度增加幅度分別為18.3%、12.1%、0.2%;KLMY 90#的針入度變化為27.43%、12.7%、2.9%。
(2)隨著橡膠粉粒徑的降低,針入度值也逐漸下降。在25 ℃時,三種不同粒徑(20目、40目和80目)橡膠改性瀝青的針入度值分別為78.4、71.2和68.3,粒徑40目和80目的針入度值分別降低了9.18%和12.88%。說明橡膠粉粒徑越小,與基質瀝青的溶解度越好,導致膠粉中溶解的瀝青質增加,整體上瀝青變硬,針入度降低。
(3)隨著橡膠粉摻量的增加,瀝青的針入度也顯著提高。橡膠粉摻量的增加,使基質瀝青變軟,針入度值提高。膠粉與瀝青發(fā)生了溶脹作用,并吸收了瀝青中的輕質組分,且瀝青質與膠粉顆粒發(fā)生化學反應,對橡膠顆粒的分子鏈產生截斷效果,通過在瀝青中均勻分散,降低了瀝青質的含量。
軟化點試驗選擇標準參數(shù),瀝青類型分別為KLMY 70#基質瀝青和KLMY 90#基質瀝青,橡膠粉摻量分別為15%、18%、20%、22%、25%,橡膠粉粒徑分別為20目、40目和80目。試驗結果見圖4~6。
圖4 軟化點試驗結果柱狀圖(膠粉20%、40目)
圖5 膠粉粒徑對軟化點影響柱狀圖(KLMY 70#)
圖6 膠粉摻量對軟化點影響曲線圖(KLMY 70#、40目)
由圖4~6可以看出:橡膠粉的摻加提高了基質瀝青的軟化點值,對70#基質瀝青的改善幅度稍高于90#瀝青,70#瀝青的軟化點增加幅度為13.5%,90#瀝青的為12.2%。同時可以看出,對于90#瀝青,添加20%的橡膠粉,其軟化點值為53.3,達到了70#瀝青的技術標準。
隨著膠粉粒徑的降低,橡膠改性瀝青的軟化點顯著增加,如粒徑40目和80目的軟化點值分別提高了37.5%和86.1%(見圖5)。橡膠粉越細,吸收瀝青中的輕質組分越大,瀝青中瀝青質組分增加,而軟化點值也顯著增加。
隨著膠粉摻量的增加,橡膠改性瀝青的軟化點也顯著增加(見圖6),瀝青中膠粉顆粒越多,在瀝青中的接觸表面形成網狀結構越多(橡膠粉并不是全部溶解于瀝青中),瀝青的粘稠度增加,相應的軟化點也增加。
按照《公路工程瀝青與瀝青混合料試驗規(guī)程》(JTG E20-2011)中的試驗方法,黏度試驗選擇175 ℃和190 ℃進行測試,試驗結果見圖7~8。
由圖7~8可知:
(1)隨膠粉粒徑細度的增加,瀝青的黏度也增加,隨試驗溫度的增加,黏度呈下降狀態(tài),且190 ℃黏度的增加幅度高于175 ℃,粒徑80目的瀝青黏度值分別增加了64%和86%。隨橡膠粉粒徑細度的增加,膠粉材料比表面積也增加,與基質瀝青融合過程中膠粉更容易吸收輕質組分,促使瀝青的黏度也增加。
(2)隨膠粉摻量的增加,瀝青的黏度也顯著增加。膠粉摻量從15%到25%,瀝青黏度值提高了約7倍,且溫度越高,膠粉摻量對瀝青黏度的影響更為顯著,摻量25%的瀝青黏度值分別增加了700%和766%(與15%相比,175 ℃和190 ℃),這與膠粉細度變化對瀝青黏度影響規(guī)律相一致。
圖7 膠粉粒徑對黏度的影響柱狀圖(KLMY 70#,20%)
圖8 膠粉摻量對黏度的影響曲線圖(KLMY 70#、40目)
延度顯示了瀝青的延伸性能,與路面性能具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研究采用5 ℃延度指標評價膠粉含量、膠粉細度等參數(shù)對瀝青低溫性能的影響。試驗結果見圖9~11。
圖9 低溫延度試驗結果柱狀圖
圖10 膠粉粒徑對低溫延度的影響柱狀圖(KLMY 70#,20%)
圖11 膠粉摻量對低溫延度的影響曲線圖(KLMY 70#、40目)
從圖9~11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
(1)橡膠粉添加到基質瀝青中能顯著改善其低溫延度指標,90#瀝青的延度值高于70#瀝青。膠粉改性后兩種瀝青低溫延度差值小于改性前,但膠粉對70#瀝青的改善效果優(yōu)于90#瀝青,摻量20%時,延度值分別提高了128.2%和92.9%。
(2)膠粉粒徑變化對低溫延度影響規(guī)律與針入度、軟化點指標相一致,隨粒徑細度的增加延度也呈增加趨勢。隨膠粉摻量的增加,延度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摻量20%的延度值最大,這與其他指標變化規(guī)律不同。由于膠粉顆粒與基質瀝青未全部充分溶解,其在基質瀝青中仍處于懸浮顆粒狀態(tài),隨瀝青中膠粉顆粒含量的增加,橡膠粉與瀝青的不均勻性更明顯,在受拉力的過程中,膠粉顆粒堆積處更容易產生應力集中,使瀝青的延度值降低。
彈性恢復指標表征了瀝青路面的抗疲勞性能。提高了瀝青的彈性恢復性能,有利于降低路面的永久變形。采用溫度25 ℃彈性恢復率指標評價橡膠改性瀝青彈性恢復性能。試驗結果見圖12~14。
圖12 彈性恢復試驗結果柱狀圖
圖13 膠粉粒徑對彈性恢復的影響柱狀圖(KLMY 70#,20%)
圖14 膠粉摻量對彈性恢復指標的影響曲線圖(KLMY 70#、40目)
由圖12~14分析可知:
(1)膠粉顯著改善了基質瀝青的彈性恢復變形能力。90#瀝青的彈性恢復性能優(yōu)于70#瀝青,但膠粉對70#瀝青的彈性恢復改善效果較好。膠粉摻量為20%時,兩種瀝青的彈性恢復率分別提高了277.2%和231.7%,這主要與瀝青中四組分的分布比例有直接關系。
(2)膠粉粒徑越細,其制備改性瀝青的彈性恢復性能越好。80目膠粉改性瀝青彈性恢復率為71.5%,提高了9.5%(與20目相比)。橡膠材料的彈性能力遠優(yōu)于瀝青材料,膠粉細度越大,與基質瀝青的融合均勻性越強,吸收輕質組分的同時,瀝青質組分增加,在瀝青中占的比表面積也顯著提高,促進了膠粉改性瀝青的彈性恢復性能變化。
同時,隨膠粉摻量的增加,彈性恢復性能也呈增加趨勢。但摻量超過20%,彈性恢復率增加幅度下降,說明橡膠粉在基質瀝青改性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摻量,如膠粉摻量從22%到25%,彈性恢復率只增加了0.3。
(1)橡膠粉的添加顯著改善了基質瀝青的高溫性能,隨膠粉摻量的增加,針入度、軟化點和黏度均呈增加趨勢。隨膠粉粒徑細度的增加,針入度呈下降趨勢,軟化點和黏度呈增加趨勢。膠粉摻量變化對瀝青黏度的改善效果最顯著,對軟化點的改善效果最小。
(2)橡膠粉提高了基質瀝青的低溫延度性能,橡膠粉改性后降低了70#、90#瀝青間的低溫差異性能。隨橡膠粉摻量的增加,低溫延度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摻量20%的低溫延度值最大。
(3)橡膠粉改善了基質瀝青的彈性恢復能力,隨膠粉摻量、膠粉細度的增加,彈性恢復率呈穩(wěn)定增加狀態(tài)。膠粉摻量在15%~20%時,橡膠改性瀝青的彈性恢復性能提高幅度顯著,超過20%時,彈性恢復性能增加幅度較小。結合上述指標分析,橡膠粉與基質瀝青的融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合理范圍,在未添加其他改性劑的條件下,建議橡膠粉合理用量控制在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