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曉嬌
(運城市第一醫(yī)院 山西 運城 044000)
重癥肺部感染是呼吸科常見疾病之一,其發(fā)生與細菌、病毒等病原菌感染有關(guān)。近年來,隨著細菌菌譜不斷變化、耐藥菌株不斷增多,重癥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也呈逐年升高趨勢,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在臨床上,此類患者多表現(xiàn)為咳嗽無力、氣道分泌物量多且黏稠,上述表現(xiàn)又會進一步加重通氣功能障礙,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感染遷延不愈。目前普遍認為,保持氣道通暢是控制肺部感染的重中之重。但是,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人工通氣輔助等治療措施雖具有一定療效,但無法徹底清除氣道內(nèi)分泌物、緩解氣道阻塞[2]。因此,應積極尋找更合理、有效治療方案,以改善患者臨床表現(xiàn)。本文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所收治重癥肺部感染患者80 例為研究對象,以評估支氣管肺泡灌洗(BAL)價值。以下為研究過程回顧。
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0 年6 月所收治重癥肺部感染患者80 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40 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36~72歲,平均(50.12±10.20)歲,病程3 ~15 d,平均病程(8.12±1.25)d;對照組40 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35~73歲,平均(51.72±10.19)歲,病程2 ~15 d,平均(8.17±1.30)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3]:(1)均經(jīng)相關(guān)檢查確診重癥肺部感染,均伴有發(fā)熱、大量膿性痰等癥狀;(2)年齡35 ~75 歲;(3)均簽署知情同意書;(4)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病例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精神疾患或認知功能障礙者;(2)合并有其他嚴重心、肝、腎功能衰竭等疾病;(3)治療不耐受者;(4)近期進行過相關(guān)治療或治療中途退出者;(5)資料不全或不能配合研究者。
1.2.1 對照組 在抗感染、化痰等對癥治療基礎(chǔ)上,另予以營養(yǎng)支持、人工通氣輔助等治療。
1.2.2 研究組 加用BAL:使用日本Olympus 公司生產(chǎn)電子支氣管鏡,經(jīng)鼻部或氣管導管進鏡,至病灶肺段或亞段止,吸出痰液,并收集氣道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之后予以灌洗,灌洗液為0.9%氯化鈉注射液,溫度控制在37 ℃左右,分次沖灌洗,每次用量控制在10 ~20 mL。
比較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肺部感染窗時間、住院時間。并記錄兩組治療前后血氧飽和度(SpO2)差異。療效標準[4]:(1)顯效:癥狀消失、體溫恢復正常,胸片示病灶完全吸收;(2)有效:癥狀及體溫均明顯改善,胸片顯示病灶部分吸收;(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感染窗控制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5.56±1.88)d、(10.08±3.19)d、(19.15±3.26)d,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表現(xiàn)指標比較(± s,d)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表現(xiàn)指標比較(± s,d)
住院時間研究組 40 5.56±1.88 10.08±3.19 19.15±3.26對照組 40 9.12±2.19 17.29±4.28 26.22±5.12 t 7.800 8.542 7.366 P<0.05 <0.05 <0.05組別 例數(shù) 感染窗控制時間機械通氣時間
治療前,兩組患者Sp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研究組SpO2為(96.01±3.29)%,高于對照組的(90.29±3.2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pO2 指標變化比較(%,± 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pO2 指標變化比較(%,± s)
組別 例數(shù)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40 85.16±2.90 96.01±3.29對照組 40 85.20±2.95 90.29±3.20 t 0.061 7.882 P>0.05 <0.05
研究組中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重癥肺部感染具有病情危重、進展速度快、病死率高等特點,臨床治療難度較大。在臨床上,由于氣道存在大量黏稠分泌物,可導致氣道嚴重阻塞,而患者自身機能普遍欠佳,存在排痰困難、支氣管分泌物引流不佳等問題[5-6]。另外,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藥物很難達到最低抑菌濃度,無法有效控制感染、清除分泌物。而與常規(guī)治療相比較,電子支氣管鏡肺泡灌洗則具有多方面優(yōu)勢。首先,BAL 可在支氣管鏡引導下進行操作,可精確抵達病灶、徹底清除氣道分泌物,對及時緩解氣道阻塞、保持氣道順暢具有積極意義,可有效避免惡性循環(huán)發(fā)生[7]。另外,經(jīng)反復沖洗和吸引操作,有利于強化局部沖洗效果,刺激患者反復咳嗽,促使痰液排出、病灶吸收,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療效[8-9]。鄒玲玲[10]研究指出,BAL 應用于重癥肺炎治療中,可更好改善血氣情況,更有利于病情恢復,總有效率高達90.91%。
本組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中,感染窗控制時間、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5.56±1.88)、(10.08±3.19)、(19.15±3.26)d,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提示研究組臨床表現(xiàn)更好,說明加用BAL 有利于提升治療效率、縮短治療時間及成本。另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治療前,兩組SpO2無顯著差異(P >0.05);治療后,研究組SpO2為(96.01±3.29)%,高于的對照組(90.29±3.2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提示研究組血氧飽和度更高,說明加用BAL 后更有利于氣道暢通、改善呼吸狀態(tài)。最后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研究組中,顯效23 例、有效15 例,總有效率為95%,高于對照組的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提示研究組療效更好,這可能與其治療效率更高、氣道更通暢等因素相關(guān)。與上述研究結(jié)論相吻合。
綜上所述,BAL 有利于提升重癥肺部感染患者治療效率、改善血氣情況,對臨床療效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