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事訴訟《證據規(guī)定》修正為中心"/>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事訴訟證據裁判說理的內涵延展與邏輯進路
        ——以民事訴訟《證據規(guī)定》修正為中心

        2021-05-18 07:48:42楊惠惠劉樹德
        法治現代化研究 2021年2期

        楊惠惠 劉樹德

        一、 引 言

        為全面貫徹證據裁判原則,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最高人民法院對2001年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證據規(guī)定》)進行了全面修訂。本次修訂對證據行為的設定呈現出“雙收雙放”的特點?!半p收”是指新規(guī)對當事人舉證行為和法院認定證據行為均進行必要性限制,增設書證提出命令、宣誓、自認事實仍可依職權查明等規(guī)則,對當事人的不當處分行為進行規(guī)制;完善舉證期限、鑒定、電子證據審查判斷等規(guī)則,限縮了法官自由裁量的空間,推動證據采信規(guī)范化、辦案過程公正化?!半p放”是指對以法院為主體和以當事人為主體的證據行為均進一步賦權,虛假自認的查明、證明力的綜合判斷等體現出自由裁量權的強化;不真實自認的撤銷條件放寬、仲裁事實的反證標準降低等凸顯了對當事人舉證權利的保障?!半p收雙放”的制度衍變,將更加彰顯證據裁判說理的剛性約束作用和正向促進作用。正義不僅要實現,還要以看得見、讀得懂的方式實現。這就需要裁判者牢固樹立“說理責任”意識,以典型案例做向導,以證據規(guī)則為遵循,以推理邏輯辨曲直。

        二、 證據說理的具象化展示:從第107號指導性案例切入

        【基本案情】2008年4月11日,中化國際(新加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化新加坡公司”)與蒂森克虜伯冶金產品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德國克虜伯公司”)簽訂了購買石油焦的《采購合同》,約定中化新加坡公司向德國克虜伯公司購買石油焦25000噸,石油焦的HGI指數典型值應在36至46之間。中化新加坡公司按約支付了全部貨款,但德國克虜伯公司交付的石油焦HGI指數僅為32,與合同中約定的HGI指數典型值為36至46之間不符。中化新加坡公司認為德國克虜伯公司構成根本違約,請求判令解除合同,要求德國克虜伯公司返還貨款并賠償損失。

        【證據說理】該案裁判文書區(qū)分了無爭議事實和爭議事實,圍繞每一個爭議焦點,對證據認定進行充分說理,建立起證據與事實之間的“應然”關系。

        本案“爭議證據”認證示意表

        以本案專家證人證言為例,法官對爭議證據的說理內容如下。

        舉證部分:德國克虜伯公司認為,雖然其交付的石油焦的HGI指數為32,表面上看與合同約定不符,但實際上并不構成違約,合同約定的HGI指數是典型值。HGI指數為32的石油焦仍然可以在中國市場銷售。為證明其主張,德國克虜伯公司申請從事石油焦行業(yè)30余年的美國人Fisher先生、中鋁公司鄭州輕金屬研究院原副院長王平甫先生和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李永華先生三位專家證人出庭作證。三位專家證人一致認可:HGI指數表示石油焦的研磨指數,指數越低,石油焦的硬度越大,研磨難度越大;指數越高,則石油焦的硬度越低,研磨難度越低。HGI指數為32的石油焦具有使用價值,符合涉案采購合同的目的。

        質證部分:中化新加坡公司對德國克虜伯公司證人證言的真實性沒有異議,但強調Fisher先生的證言表明其在30年的專業(yè)生涯中,從未見過HGI指數為32的石油焦,其見過的石油焦HGI指數最低為35。王平甫先生本人未做過HGI指數的測定工作,也沒有使用過不同HGI指數的石油焦,其證言的權威性值得商榷。李永華先生的證言表明,不同HGI指數的石油焦對研磨設備的要求不同,HGI指數硬度大的石油焦需要更換設備方可使用。

        認證部分:德國克虜伯公司提供的三位專家證人的證言中關于石油焦HGI指數與硬度的關系以及涉案HGI指數為32的石油焦具有使用價值部分的內容能夠互相印證,具有科學依據,可以采信;關于HGI指數為32的石油焦是否符合合同目的,屬于裁判性事項,證人無權對此作出判斷,故對三位專家證言中關于涉案HGI指數為32的石油焦符合合同目的部分的內容,該院不予采信。關于涉案HGI指數為32的石油焦是否符合合同目的,將在判決裁判理由部分予以詳細論證。中化新加坡公司提供的“關于石油焦特性的說明”并非以個人名義出具,而是以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名義出具,且加蓋了單位公章,其內容并不否認HGI指數為32的石油焦可以使用,只是認為其用途有限。該說明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與德國克虜伯公司提供的三位專家證人的證言也可以互相印證,具有科學依據,可以采信。

        【說理評析】本案完整闡述了證據說理的要素,結合雙方當事人舉證質證以及法庭調查核實證據等情況,歸納了案件爭點,并對爭點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回應,充分論證認證過程以及形成結論的理由。

        爭點是當事人在訴訟中爭議的具體事項,是訴訟各方呈請法官審理的對象,被認為是案件審理的“主線”或“脊梁”。(1)參見鄒碧華:《要件審判九步法》,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頁。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存在異議,法官應當對異議進行回應,向當事人開示證據的認定過程及是否采納的理由。否則,當事人可能對證據認定的公正性產生懷疑。在本案中,法官根據雙方當事人的訴辯主張和舉證質證情況,整理了案件的爭議焦點,且以法律事實為基本單位確定具體化爭點,爭點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有效發(fā)揮了爭點的導向功能。圍繞具體爭點,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主張進行分析,形成采信或者不予采信的理由。

        在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審查判斷上,法官準確運用了證據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的判斷標準以及印證證明的規(guī)則。德國克虜伯公司提供了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北京有限公司出具的品質檢驗證書,為證明其交付的石油焦的HGI指數為36。中化新加坡公司認為,涉案石油焦到達目的港之后,一直處于中化新加坡公司的控制之下,德國克虜伯公司并未向中化新加坡公司提取涉案石油焦做檢驗樣品,并且德國克虜伯公司未經中化新加坡公司同意而單獨委托中國檢驗認證集團北京有限公司進行檢驗,沒有合同和法律依據,不認可該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及關聯(lián)性。法官通過審查鑒定所用的檢材以及委托鑒定的程序,認定鑒定意見不具有合法性與關聯(lián)性。

        中化新加坡公司向法庭提交了上海大學出具的“關于石油焦特性的說明”,為證明德國克虜伯公司交付的石油焦的HGI指數為32,不符合合同的約定,難以在中國市場銷售。德國克虜伯公司認為,該證據屬于證人證言,證人沒有出庭作證,對證據真實性不予確認。法官通過審查證據出具的主體與程序、證據載明的內容以及與其他在案證據的關系,根據印證證明規(guī)則,認定證據出具的主體合法,內容并不否認HGI指數為32的石油焦可以使用,只是認為其用途有限,且證據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與德國克虜伯公司提供的三位專家證人的證言也可以互相印證,具有科學依據,可以采信。

        本案同時也遵循了繁簡適當的說理原則。對于告知函、海關保證金、風險擔保金專用收據、進口稅率表等當事人無爭議的證據,簡化說理,簡要闡明證據能夠證明的事實。對于專家證人證言、品質檢驗證書、委托出售函等爭議證據,進行充分說理,闡明庭審調查證據的情況,運用證據規(guī)則認定證據的過程以及認證的具體依據。

        三、 證據裁判說理的內涵延展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的過程首先表現為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然后由理性認識指導實踐。(2)參見《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75頁。在訴訟中對證據的認定結論,必須是理性認識的結果。裁判理由制度是促進和開示理性認識證據的重要保障。證據裁判說理首先要解決的是說什么的問題,然后才解決怎么說的問題。證據規(guī)則的修訂較大幅度變更了證據裁判說理的內容?!罢f好理”的前提條件是準確分析和識別本次修訂的變更條款,即“雙收雙放”條款,理清其衍變邏輯和規(guī)范意旨,尋得說理邏輯的轉變點和說理的重心。

        (一) 當事人不當處分行為的必要限制

        按照民事訴訟處分原則的要求,當事人有權支配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3)參見張衛(wèi)平:《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頁。當事人在訴訟中行使處分權不是絕對的,必須誠信行使權利,不損害國家利益和第三人合法權益。(4)參見杜聞:《簡論民事訴訟當事人處分權》,載《政法論壇》2001年第1期。本次證據規(guī)則的修訂在若干條款中體現了對訴訟參與人不當處分行為的規(guī)制。

        1. 規(guī)制虛假自認

        在證據法上,自認本身不是特定的證據形式,而是一種訴訟行為,是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結果。自認產生的法律效力是:第一,免除對方證明責任;第二,對法院產生約束力,通常情況應當確認自認事實;第三,對自認當事人產生約束力,不得任意反言。(5)參見馬文高:《略論虛假自認的效力》,載《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第8條規(guī)定,自認事實與法院已經查明的事實不符的,不予確認。在職權探知主義中,法院對特定證據的收集具有主導權。當證據可能涉及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身份關系認定,惡意串通,以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回避等程序性事項的,法院有權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當事人不當行使處分權,虛假自認事實與法院查明事實不符的,應當受到司法的否定性評價。根據依職權調查的證據認定虛假自認的,應當在庭審中出示相關證據,當事人有權對證據的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發(fā)表意見。針對當事人提出的異議,法官應當對調查取證的過程和情況進行說明。

        2. 規(guī)制證明妨害行為

        根據民事訴訟“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明責任分配原則的要求,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為使自己的事實主張得到法院認可,必須對該主張進行證明。事實上,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應當提交的證據并不總是在其掌握之中,在某些情形下證據被對方當事人所控制,形成“證據偏在”的局面。對方當事人通過作為或者不作為妨礙證明,極有可能導致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在這種情形下,應當考慮以證明妨害為杠桿,避免通過證明責任作出裁判。(6)參見[日]高橋宏志:《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林劍鋒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66頁。理論界認為構成證明妨害應當具備四個要件,包括主體要件、主觀要件、客體要件、客觀要件。構成證明妨害的主體既可以是當事人,也可以是訴訟外第三人;主觀要件為行為人在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客觀要件包括存在某種證明協(xié)助義務但未履行該義務,受妨害的證據具有不可替代性,導致產生不利的制裁后果,行為與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客體要件為妨害人對于何種證據實施妨害行為才可能被認定為證明妨害。(7)參見畢玉謙:《民事訴訟證明妨礙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頁。我國民事訴訟法尚無證明妨害的立法規(guī)定,但在2001年《證據規(guī)定》中有所體現,確立了當事人提出書證的證明妨害規(guī)則。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對該制度進行了完善,進一步增強了制度適用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

        具體而言,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明確了一方當事人申請對方當事人提交書證的條件,包括書證應當特定化,即明確書證的名稱或者內容;書證對案件事實認定的積極作用,即書證擬證明的事實以及該事實的重要性;對方控制書證的根據以及應當提交該書證的理由。明確了書證提出義務范圍,包括控制書證的當事人在訴訟中曾經引用過的書證,為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制作的書證,對方當事人依照法律規(guī)定有權查閱、獲取的書證、賬簿、記賬原始憑證,以及法院認為應當提交書證的其他情形。還明確了不遵守書證提出命令的后果,即控制書證的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交書證的,可以認定對方當事人所主張的書證內容為真實;持有書證的當事人以妨礙對方當事人使用為目的,毀滅有關書證或者實施其他致使書證不能使用行為的,可以認定對方當事人主張以該書證證明的事實為真實。當事人不遵守書證提出命令的行為將根據證明妨礙的程度形成相應的法律后果。

        關于書證提出命令的說理,應當注意從四個方面加以把握。其一,法官應當在適用規(guī)則前向當事人進行釋明,告知其無正當理由拒不提供證據的法律后果,促使持有證據的當事人及時履行協(xié)助義務,防止突襲裁判。其二,當事人否認控制書證的,注意加強對當事人是否負有提交書證義務的說理,在個案中,法官應根據公平原則與誠實信用原則,結合案件事實與證據,充分考慮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是否確實存在不能獲得證據的客觀原因、對方當事人是否具有獲得證據的較大便利性或者可能性等因素,作出綜合判斷。其三,對提出書證申請不予準許的,加強對不予準許理由的闡述,結合申請?zhí)峤粫C的條件,判斷當事人申請?zhí)峤坏臅C是否不明確,書證對待證事實的證明是否確無必要、待證事實對于裁判結果是否確無實質性影響以及書證是否未在對方當事人控制之下。其四,雙方當事人對是否應當提交書證持相反意見、分別提供證據反駁對方的,應闡述雙方舉證、質證的結果以及認證的過程,論證證據不予采信的理由。

        (二) 裁判者自由裁量權的規(guī)制

        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既有限制亦有擴張。增加電子證據認定規(guī)則,共同訴訟人、委托訴訟代理人自認的認定規(guī)則,明確應當提交書證的具體情形等,實際上是通過明確認定規(guī)則,以間接方式對法官自由裁量權進行了限制。相反地,在有關證人證言、瑕疵私文證書、逾期舉證確有困難的認定上,則強調要結合印證證據、相關因素以及案件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判斷”。無論是對自由裁量權的限制抑或是擴張,條文修訂的宗旨都是通過規(guī)范審判權的行使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益。自由心證原則要求,對于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由法官根據證據規(guī)則、證明規(guī)則、經驗法則、邏輯規(guī)則、理性良知等作出判斷,(8)參見江偉主編:《民事證據法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頁。證據說理既是對自由裁量權的內在約束,也構成對裁量結果公正性與正當性的證明,“有利于防止由于法官判決的任意性導致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損害”。(9)何家弘:《證據法學》,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1頁。

        以電子數據為例。電子數據是以電子、光學、磁及類似手段生成、傳播、儲存的數據信息。(10)參見謝勇:《論電子數據的審查和判斷》,載《法律適用》2014年第1期。2012年修正的民事訴訟法將電子數據確定為一種獨立的證據形式。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進一步明確了電子數據的范圍,將電子數據分為內容數據、衍生數據、環(huán)境數據和通信數據四大類,將電子數據的內容確定為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絡平臺發(fā)布的信息;即時通信、通信群組等網絡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信息等留痕信息;文檔、圖片、視頻等電子文件以及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

        在個案中,當事人提交微信聊天記錄、微博截圖等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應當審查判斷電子數據是否具有完整性和可靠性。具體標準包括主體適當,在正常的往來活動中形成和存儲,依賴的系統(tǒng)環(huán)境完整可靠,系統(tǒng)環(huán)境是否處于正常運行狀態(tài)以及不處于正常運行狀態(tài)時對電子數據是否產生影響,系統(tǒng)環(huán)境是否具備有效的防止出錯的監(jiān)測、核查手段,保存、傳輸、提取完整可靠。法官在裁判文書中要強化對電子數據完整性和可靠性認定的論證,雙方當事人為證明己方主張?zhí)峤涣讼喾醋C據的,應當分析對于證據的庭審調查情況及采信或不予采信的理由。

        在電子數據的認定上,采用推定真實規(guī)則確定一方當事人提交的電子數據真實性的,應當分析推定的依據,是否具備以下情形之一:由當事人提交或者保管的于己不利的電子數據,由記錄和保存電子數據的中立第三方平臺提供或者確認的,在正常業(yè)務活動中形成的,以檔案管理方式保管的,以當事人約定的方式保存、傳輸、提取的。裁判文書說理要充分回應當事人的抗辯意見,分析對方當事人是否提交了相反證據,該證據是否達到了“足以反駁”的證明標準。

        當事人以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原件。由于電子數據具有技術依賴性、存儲與傳遞的隱蔽性、易于篡改性和可恢復性等特點,與傳統(tǒng)證據形式相比,電子數據原件的識別具有特殊性。電子數據需要轉換為可識別的形式證明待證事實,原始載體本身對待證事實并無證明作用。因此,在訴訟中對于當事人提交電子數據原件義務的審查不宜過于嚴格,否則將可能把能夠證明事實的證據排除在外。與原件一致的副本、直接來源于電子數據的打印件或者其他可以顯示、識別的輸出介質,均可以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在證據裁判中,復本與原本等同的理由,應當根據具體情形予以分析。

        (三) 當事人證據權利的強化

        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對當事人證據權利的強化表現為多種形式。對于一方當事人不當處分行為的規(guī)制,體現出對對方當事人證據權利的保障。證據認定規(guī)則的增設和完善,不僅規(guī)范自由裁量權的行使,也為當事人具體舉證行為提供指引。免證事實的限縮及其反證標準的降低,體現出對既判力的審慎運用,實際上是強化了當事人在“本案”中舉證的權利,而非適用“另案”裁判認定的事實。以免證事實為例闡述證據裁判說理的內涵演變。

        1. 免證事實的范圍限縮

        免證事實,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提出某一事實主張,但免除其相應證明責任的情形。免證事實是證據裁判原則和證明責任適用的例外,包括司法認知的事實、推定的事實、已決事實、自認事實和公證事實等。法院遵循相應的程序規(guī)則,可以直接確認免證事實作為裁判依據,但如果當事人提出充足反證或者發(fā)現新的事實,則免證事實成為證明對象。(11)參見前引⑧,江偉主編書,第129頁。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把能夠形成預決力的生效裁判所確認的“事實”限縮為“基本事實”。

        何謂案件“基本事實”?根據《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335條的規(guī)定,是指用以確定當事人主體資格、案件性質、民事權利義務等對原判決、裁定的結果有實質性影響的事實。當在先案件某一基本事實被法院生效裁判所確認時,將對尚未作出裁判的案件中的關聯(lián)事實產生預決力。生效裁判所確認的基本事實產生預決力,必須符合三個要件:① 事實的認定應當遵循程序保障原則;② 先案裁判是生效的,沒有被依法撤銷或者變更;③ 先案與后案的事實相同或者先案事實構成后案事實的一部分。

        按照程序保障原則,一方當事人有權對對方當事人提出的事實進行抗辯與反駁。如果沒有給予當事人主張事實和提出證據進行防御的機會,則不符合程序保障原則。當事人對于生效判決所確認的基本事實提出異議并提交反證的,該事實成為證明對象。如果反證的證明程度達到足以推翻生效判決所確認的基本事實,則不能將該事實作為裁判的依據。裁判說理應當分析免證事實是否為生效判決所確定的基本事實,當事人對基本事實提出異議的或者將其作為上訴和再審理由的,應當作為爭議焦點進行充分論證,根據反證的認定結果分析當事人提出的異議能否成立。

        生效裁判確認的基本事實具有預決力存在例外情形:① 當事人因不能歸責于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沒有機會對案件事實提出異議,且在后案訴訟中提供反證予以證明的,先案事實不具有預決力;② 先案訴訟違背程序保障原則,剝奪了當事人提出異議和提交反證的權利;③ 當事人提交證據證明先案訴訟存在惡意串通情形侵害其合法權益的,相關事實不具有預決力。在后案裁判中,認為先案裁判確認的事實不具有預決力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充分回應雙方的訴訟主張,分析采納反證的依據和理由,讓當事人看得見裁判結果形成的過程。

        2. 仲裁生效裁決所確認事實的反證標準降低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仲裁已成為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仲裁對于矛盾糾紛高效化解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時也正是因為更加偏重糾紛化解效率,仲裁與訴訟程序相比對當事人的程序保障相對較弱。為此,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作出了回應,對生效裁判和生效仲裁所確認的事實區(qū)分了不同的證明標準,對仲裁生效裁決反證證明程度由原來達到“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降低為“有相反證據足以予以反駁”。裁判文書應當載明當事人提交反駁證據的情況,反駁證據與仲裁生效裁決確定的事實證明力大小的判斷,事實是否處于“真?zhèn)尾幻鳌钡臓顟B(tài),以及采信或者不予采信反駁證據的理由。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與法院生效裁判相比,仲裁生效裁決的預決事實的效力范圍更窄。通常而言,由于仲裁具有合意性的特點,只有仲裁當事人才受預決力的約束,即只有兩案當事人相同時,后案當事人才可能免于承擔仲裁預決事實的舉證責任。因此,裁判說理還應當具體分析后案當事人應否受到仲裁預決事實的約束。

        (四) 裁判者職權探知的強化

        1. 識別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

        以自認規(guī)則為例。當事人作出限制自認或者撤銷自認時,法院依職權探知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自認通常表現為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主張的于其不利的事實予以直接、明確地承認,但少數情形下也可以表現為默示的承認,既可以由當事人自己作出,也可以由經其授權的委托訴訟代理人作出。(12)參見肖建華主編:《民事證據法理念與實踐》,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頁。限制自認是自認的特殊表現形式,指附條件的、不完全的自認,即當事人作出自認的意思表示時,還額外附加了限制性的條件,意圖沖抵自認部分的法律效果。限制自認能否構成自認?從域外立法看,《德國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訴訟中的自認,附加了包含獨立的攻擊或防御方法的,不影響自認的效力。也就是說,限制自認亦構成自認,一經作出即對當事人產生約束力。而我國此次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則持有不同觀點,沒有直接賦予附條件自認法律約束力,而是認為應當由法官綜合案件情況對附條件自認進行具體審查。

        裁判說理要著重分析當事人是否為真實意思表示,附加事實能否構成對承認事實的有效攻擊或者防御,關鍵是要將當事人承認的事實與所附條件一并審查,考量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如當事人附條件的事實與承認的事實相悖,且附條件的事實為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則不構成自認;如附條件的事實不是針對承認事實的攻擊或者防御,且屬于不同法律關系,則構成自認。

        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還放寬了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情形下撤銷自認的條件,即只要自認是在受脅迫或者重大誤解情況下作出的,法院應當準許當事人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撤銷自認,不再要求當事人提供充分證據證明自認內容與事實不符。裁判說理只需要分析當事人撤銷自認是否符合時間要求以及作出自認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即可。

        2. 對證據證明力的判斷更加依靠自由心證

        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刪除了“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證明力”的認定規(guī)則和優(yōu)勢證據認定標準,表明法官對于證據證明力的認定將具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準確認定證據證明力的前提是全面客觀的審視證據,有效引導當事人對爭議證據的證明力發(fā)表質證意見。在認定過程中,運用邏輯推理、經驗法則等司法證明方法對證據證明力大小作出判斷,得出認定結論后,應當將“自由心證”外化,在裁判文書中開示證據證明力認定的依據以及理由。

        證據證明力的審查判斷是對案件中各種證據的認識過程,遵循“從個別到整體”以及“印證證明”的邏輯。在不同案件中,有關證據證明力判斷的難易程度存在差別。因此,在對個案證據證明力進行說理之前,應當首先辨別案件的差別化程度,樹立“繁簡適度、論證適當”的說理意識。

        在事實清楚、法律關系簡單的案件中,或單個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能夠直接建立關聯(lián)性,或數個證據之間能夠相互印證形成完整證據鏈證明待證事實。相應地,法官對證據證明力的說理較為容易,“說好理”的目標也比較容易實現。在疑難復雜案件中,各方當事人通常會提交大量證據證明自身主張,證據不僅錯綜復雜,印證關系也模糊不清。這對于法官說理技術和說理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有效固定爭點、分類整理證據、理順說理邏輯直接影響到說理的效果。首先,應當圍繞爭議證據進行充分說理。當事人之間的訴辯交鋒系由爭點觸發(fā),法院在裁判文書中對爭點的認定是當事人最為關注的問題。因此,必須準確區(qū)分爭議證據和無爭議證據,對無爭議證據簡化說理,對爭議證據進行充分說理,回應當事人關于證明力的主張或異議。其次,應當對全案證據進行分門別類,將證據之間的復雜關系“條理化”。哪些證據之間具有相互印證的關系,聚合在一起能夠證明一個或數個待證事實,對此進行辨析并分類,不僅能使復雜證據關系變得清晰明了,也有助于判斷全案證據能否形成完整證據鏈。最后,在著筆說理之前還需理清全案證據的說理邏輯,確定證據說理的主次關系與先后順序,呈現證據說理繁簡適度、事實認定一氣呵成的效果。

        3. 當事人主張與法院認定不一致的問題納入爭點審理

        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第53條規(guī)定,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性質或者民事行為效力與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法院應將法律關系性質或者民事行為效力作為爭點問題進行審理。在實踐中,由于專業(yè)法律知識的欠缺,或是出于訴訟策略的選擇,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性質或者民事行為效力與法院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情形時常出現。例如,當事人簽訂了名為信托的協(xié)議,但協(xié)議約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其實是房屋租賃關系,發(fā)生糾紛后原告以被告未履行信托合同為由將其訴至法院,主張雙方之間存在合法有效的信托合同關系,被告應履行相應合同義務,在案件審理中將出現當事人主張與法院認定不一致的問題。

        原告請求法院裁判的法律關系即為訴訟標的。在給付訴訟中,訴訟標的為得請求被告為特定給付之法律上地位存在之權利主張;在確認之訴中,訴訟標的為原告于應受判決事項之聲明所表示一定權利或法律關系存在(或不存在)之權利主張;在形成之訴中,訴訟標的為原告得依裁判求為形成法律上地位存在之權利主張。(13)參加王甲乙等:《民事訴訟法新論》,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262頁。民事法律行為效力可能存在有效、無效、效力待定、可撤銷、可變更等多種情形,分別形成不同的法律后果。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性質或者民事行為效力與法院作出的認定不一致時,是否應當允許當事人進行變更?在以往實踐中存在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法律關系或者民事行為效力的變更,屬于訴的性質的變化,不允許當事人進行變更。另一種觀點認為,當事人的主張與法院認定不一致系出于當事人認識上的偏誤,應當允許當事人進行變更;反之,若以判決駁回當事人訴訟請求,當事人另行起訴,不僅增加當事人訴累,也造成司法資源的耗費。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采用了后一種觀點,賦予當事人對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行為效力變更的選擇權。

        法官對于法律關系和民事行為效力認定的自由裁量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實體問題的認定,二是對釋明權的行使限度。對實體問題認定的說理,主要涉及如何根據全案證據對法律關系和民事行為效力進行認定。當事人之間對于法律關系和民事行為效力存在分歧,法院采信一方主張,或者法院認定與當事人主張均不一致的,應當在裁判文書說理過程中對分歧觀點進行回應,闡述法院認定的依據和理由。對于釋明權行使限度,實踐中存在較大的分歧:一種觀點認為,在法官已經將法律關系和民事行為效力的爭議納入爭點進行審理的情況下,可以視為已經向當事人適當行使了釋明權,不必另行作出有關法律關系性質或者民事行為效力是否變更的釋明;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考慮到當事人訴訟能力的不足,即使已經將法律關系和民事行為效力的爭議納入爭點進行審理,也應當向當事人釋明不變更的法律后果和訴訟風險。筆者認同后一種觀點,法官不僅要向當事人充分行使釋明權,還要在裁判中對釋明權的行使進行說理。

        四、 新規(guī)背景下證據裁判說理的邏輯進路

        (一) 理清庭審說理與裁判文書說理的關系

        庭審證據說理與裁判文書說理構成證據裁判說理的“雙核”,兩者既相互區(qū)分又相互依存。脫離庭審說理的裁判文書說理是無根之木,脫離裁判文書說理邏輯指引的庭審說理難以有的放矢。

        1. 庭審證據說理與裁判文書證據說理相互區(qū)分

        (1) 價值不同。以證據裁判結論的形成為界分,庭審證據說理可以視為“事前說理”,通過對調查核實證據的認識情況進行開示,促使當事人明晰舉證責任,并充分舉證,屬于全案證據認定結論形成前的保障;而裁判文書證據說理則可以視為“事后說理”,此時當事人的舉證行為已經完成,裁判理由的闡述是為開示證據結論的形成依據和過程,是在全案證據認定結論形成之后進一步增進當事人對裁判結論的理解與認同。在增進當事人權利保障的層面上,庭審說理的價值不低于裁判文書說理的價值,但其重要性一直被嚴重低估和漠視。

        以舉證期限的說理為例。訴訟期間分為法定期間和指定期間,舉證期限屬于指定期間。舉證期限經指定確定后,各方當事人應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交證據。在實踐中,一方當事人逾期舉證的行為時有發(fā)生,另一方當事人則以“逾期證據不應認定”為由提出抗辯。對于當事人之間關于證據是否逾期的爭議,法官應當在庭審中直接開示認定的結論。如果認定證據沒有逾期的,應當明確對方當事人是否有權利針對該證據提出反駁證據,是否再次指定舉證期限。反之,如果缺乏對于逾期舉證爭議的庭審說理,則異議一方當事人難以理解司法認定的正當性,也可能錯失在一審中提出反駁證據的機會。如果反駁證據進入第二審程序中被采信,則可能成為發(fā)回或改判的理由。可見,充分恰當的庭審說理,更加能夠保障當事人的舉證權利,也更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實。裁判文書說理則主要闡述對爭點的認定結論,論證當事人關于證據逾期不應認定的主張能否采信及其理由,增強證據認定的說服力和公信力。

        (2) 內容不同。庭審說理和裁判文書說理分別以“行為”“結論”為核心展開。庭審證據說理主要圍繞“舉證行為”展開,包括詢問當事人是否提出某項舉證申請(申請鑒定或者評估等),釋明舉證責任及舉證不能的后果,開示證據爭點(必要時應開示爭點認定的結論和理由),詢問證據疑點并要求當事人進行說明或者提交補強證據等。裁判文書證據說理則圍繞“認定結果”展開,其重點是對裁判理由的闡述。

        以鑒定意見為例。民事訴訟中的鑒定主要包括文書鑒定、醫(yī)學鑒定、聲像資料鑒定等,是鑒定人運用專業(yè)經驗和專業(yè)技能對訴訟中所涉及的專業(yè)性問題進行分析所作出的結論。(14)參見前引⑧,江偉主編書,第79頁。在實踐中,待證事實需要通過鑒定意見證明的,有相當部分的案件中負有鑒定義務的當事人沒有認識到應當由自身提出鑒定申請,否則將承擔舉證不利的后果。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當事人認為其提交的證據能夠充分證明待證事實,沒有提出鑒定申請的必要性;二是一方當事人認為待證事實需要通過鑒定意見證明,但認為應當由對方當事人提交申請;三是基本法律知識匱乏,不了解應當提出鑒定申請的情形和提出鑒定申請的義務。對于負有申請鑒定義務的認定,當事人的認識與法官的裁量不一致的情形下,若法官沒有在審理過程中向當事人進行釋明,則可能導致待證事實真?zhèn)尾幻?,最終只能通過舉證責任認定事實。承擔不利后果的當事人在看到裁判文書時,才認識到自身負有提出鑒定申請的義務,往往會在二審或再審程序中提出鑒定申請。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明確提出法官在案件審理中認為待證事實需要鑒定的,應當主動行使釋明權,并向當事人指定提出鑒定申請的期限。

        關于鑒定的庭審說理應把握好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釋明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對需要鑒定的待證事實負有舉證證明義務的當事人,向其釋明須在指定期間內提出鑒定申請并預交鑒定費用、提供相關鑒定材料,如果無正當理由未提出鑒定申請或者不交納鑒定費用,或者拒絕提供相關鑒定材料,導致待證事實無法查明的,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二是強化對鑒定材料認定結論與理由的說理。組織當事人對鑒定材料進行質證,未經舉證、質證的材料,不能作為鑒定的根據。一方當事人對對方當事人提出的鑒定材料有異議,提出理由并提交證據的,法官應對其異議給予明確回應,闡明異議成立與否的理由。當事人提交的鑒定材料不符合鑒定規(guī)范的,法官應及時向其釋明,并指定期限要求其補交鑒定材料。三是當事人對鑒定意見有異議的,向其釋明行使異議權的程序與方式。明確告知當事人應當以書面方式提出異議,并應當在指定期限內提出;當事人收到鑒定人的書面答復后仍有異議的,可以申請鑒定人出庭接受詢問。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分析是否存在鑒定人不具有鑒定資質、鑒定材料未經過質證、鑒定依據不足、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等情形,闡明是否準許重新鑒定的依據和理由。

        裁判文書對理由的闡述則不能局限于對鑒定意見的認證分析,還要將釋明權行使情況、當事人是否申請鑒定以及對鑒定申請不予準許的理由等裁判要點納入說理范圍。

        2. 庭審證據說理與裁判文書證據說理相互依存

        (1) 庭審證據說理促進裁判文書證據說理。說理正義目標的實現,與庭審具體的證據評斷標準、事實認定標準和法律適用標準有直接聯(lián)系。(15)參見趙朝琴、邵新:《裁判文書說理制度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法發(fā)〔2018〕10號引發(fā)的思考》,載《法律適用》2018年第21期。如果法官在寫判決時才發(fā)現該調查的證據沒有調查、該詢問的事項沒有詢問,就會導致證據認定過程不敢說理,甚至回避說理。反之,如果能夠對該調查的證據全面調查,向當事人釋明舉證、認證的規(guī)則,必然有助于案件真實的發(fā)現。只有案件事實查清了,裁判文書說理才有底氣和根基?!蹲C據規(guī)定》的修改對法官釋明權的行使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恰當行使釋明權直接影響到裁判文書說理的精準度與充分性。

        例如,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確立了當事人的真實完整陳述義務,并通過宣讀保證書方式、明確虛假陳述處罰。當事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簽署或者宣讀保證書的,應當結合其他證據情況審查認定待證事實的真?zhèn)?,待證事實沒有其他證據證明的,應當作出不利于該當事人的認定。庭審中,法官應當將拒絕簽署或者宣讀保證書的后果向當事人釋明,促使當事人在了解法律后果之后真實陳述案件事實。經釋明后,當事人仍然拒絕簽署或者宣讀保證書的,在裁判文書中寫明庭審釋明情況,根據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確定的規(guī)則,認定待證事實。庭審中當事人陳述的案件事實與之前在證據交換、詢問、調查過程中,或者在起訴狀、答辯狀、代理詞等書面材料中陳述的事實不一致的,應責令當事人說明理由,結合當事人的舉證能力、在案證據和已查明事實進行審查認定。當庭能夠作出認定的,應當開示認定的結論和理由;當庭不能作出認定的,在裁判文書中明確進行回應并闡明理由。當事人陳述是民事訴訟證明中的法定證據形式。當事人為民事法律事件或行為的參與者、經歷者,如實陳述有助于法庭查明爭議事實,但由于當事人同訴訟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又可能做虛假陳述。庭審說理不僅促使當事人作出真實陳述,也有助于識別當事人虛假意思表示,為最終裁判理由的論證提供充分依據。

        (2) 裁判文書證據說理指引庭審證據說理。民事訴訟中的證據具有特定化的形式,不同形式的證據對應的說理要素也有所不同。例如,對證人證言的認定應闡述證人是否出庭、是否具有認知能力,證人與當事人之間是否具有利害關系,證人證言能否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等;對電子證據應闡述來源是否合法、是否出示原始載體,是否由中立的第三方提供,是否能夠反映主體身份,反映的內容是否具體,是否存有疑點等;對筆錄應闡述制作主體是否合法,制作過程是否合法,記載的內容是否客觀、完整、準確等。裁判文書是證據認定理由的集中載體,對證據的認定應當全面闡述說理要素。以裁判說理為指引,搭建證據調查的“庭審提綱”,讓目光在“證據審查”和“說理”之間不斷往返,能夠檢視庭審調查證據是否全面具體,是否遺漏基本說理內容。

        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的施行也對證據裁判說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裁判文書證據說理要素發(fā)生衍變,在實踐層面裁判文書說理指引庭審說理的作用進一步凸顯。例如,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明確了申請證人出庭的條件,即申請證人作證的當事人應當說明證人作證內容與案件待證事實的關聯(lián)性以及證人出庭作證的必要性。不具備基本法律知識和訴訟能力的當事人在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時可能忽視對證人作證必要性的說明。申請方當事人沒有說明證人作證必要的,法官應當向其釋明補充說明相關情況或者直接詢問相關情況。

        (二) 圍繞具體化爭點說理

        2016版《民事訴訟文書樣式》要求裁判者在裁判文書證據認定部分區(qū)分無爭議證據和爭議證據,并針對證據爭點展開說理。(16)參見沈德詠主編:《民事訴訟文書樣式》,人民法院出版社2016年版,第248、405頁。在實踐中,有相當部分的裁判文書仍未遵循這一要求,“重事實說理,輕證據說理”的問題仍然突出。(17)參見楊惠惠、邵新:《裁判文書證據說理的實證分析與規(guī)誡提煉——以法發(fā)〔2018〕10號為中心》,載《法律適用》2020年第6期。證據爭點的說理問題集中表現為爭點歸納不精準不具體、爭點論證不充分、對當事人的異議回應不足。這些問題導致證據裁判邏輯不清晰,以證據證明事實的說服力不強。

        1. 具體化爭點的界定

        訴訟中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所提交證據的證據能力或者證明力不認可,即形成證據爭點。在實踐中,證據爭點的概括性歸納方式較為常見,通常表現為雙方對某證據的三性不認可或者證明目的不認可。這種歸納方法的問題在于無法從爭點中看出雙方爭議的具體內容,說理的針對性不強。與之相反,具體化的爭點歸納是把當事人所爭議的具體證據問題固定為爭點。

        例如,在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中,原告提出錄音證據證明被告在收到原告款項后轉貸給案外人時并未向其披露該案外人為實際借款人,被告質證稱該證據系與原告調解過程中形成且原告故意進行誘導式對話。在該案中,雙方對證據形成爭議,如果采用概括性歸納,那么爭點為錄音證據是否具有真實性,而具體化的爭點應固定為錄音證據內容是否為被告的真實意思表示??梢姡唧w化爭點是證據爭議的直觀體現,能夠圈定裁判說理的中心。

        2. 爭點的論證方法

        根據證據爭點的復雜程度,爭點的論證可視案件具體情況采用單一論證法或者綜合論證法。某個證據爭點可以單獨形成判斷,其證據屬性不涉及由其他證據印證證明的,可以在裁判文書證據認定部分直接闡述爭點裁判的理由。某個證據的證據屬性無法單獨形成判斷,需要結合其他證據進行判斷的,適用單一論證法難以充分表達說理意見。在這種證據爭點認定較為復雜的情形中,有必要將說理后置于本院認為部分,綜合分析所有關聯(lián)證據的印證關系進行論證,不僅使說理更順暢,也有助于提升論證的充分性和準確度。

        例如,在一起買賣合同糾紛中,原告對被告提交的某個貨款支付憑證的真實性提出異議,稱其并非該憑證載明的收款方,其沒有收到該筆貨款,而原告方申請出庭的證人在證言中稱其知曉被告向原告支付過該筆貨款,其所陳述的金額與轉款記錄一致,并且證人系雙方磋商的介紹人和原告指定的貨款催收人。在該案中,由于貨款支付憑證上載明的收款人不是原告,因而對該證據關聯(lián)性的認定難以單獨進行,必須結合證人證言綜合審查判斷,分析兩者是否具備印證關系,從而對爭點進行判定。

        (三) 強化自由裁量權說理

        證據裁判自由裁量的對象包括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認定、舉證責任的分配以及是否達至證明標準。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權的前提是對證據認定具有一定選擇與判斷的空間。如果對于案涉證據的認定已經存在法律或司法解釋的明確規(guī)定,則不具有自由裁量的空間。自由裁量權的行使是法官的主動作為,屬于主觀判斷的范疇,其中必然融入價值判斷,充分考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共政策、社會公眾的認同度等因素,在不同利益之間進行衡量與取舍。由于主觀判斷在認識論上存在的局限性,自由裁量有必要通過正當程序予以規(guī)制,確保自由裁量結果符合公平正義要求。

        1. 自由裁量的具體情形

        自由裁量的具體情形可分為法律明示與法律默示兩種類型。法律明示是指法律或司法解釋規(guī)定法官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進行裁量。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第7條、第45條、第52條、第66條、第88條、第92條、第93條、第96條中均規(guī)定法官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對證據進行綜合審查判斷。法律默示是司法職權主義賦予法官的固有權利,包括舉證責任分配、證明標準的判斷、證據規(guī)則的闡釋等。

        在法律明示情形中,運用自由裁量必須具備法律規(guī)定的要件。例如,在判斷書證是否處于對方當事人控制之下的事實時,應當在先論證書證提出的必要性、雙方均否認控制書證、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書證的歸屬等問題。在法律默示情形中,自由裁量應當遵循合法與審慎的原則,即符合法律規(guī)范的意旨和基本法理的要求,審慎衡量自由裁量是否具有必要性與適當性。

        2. 自由裁量的程序保障

        行使自由裁量權,要嚴格遵循程序保障的要求,充分保障各方當事人的處分權、辯論權和知情權等訴訟權利。自由裁量的事項可能影響當事人實體權利或程序權利,且當事人之間存在爭議的,應當由當事人對裁量事項進行辯論,充分發(fā)表意見。當事人對行使自由裁量權有異議的,圍繞自由裁量的必要性展開辯論;當事人對自由裁量結果有分歧的,圍繞自由裁量結果的合理性進行辯論。法官在庭審中對自由裁量事項作出認定的,應當進行庭審說理,并允許當事人提出異議;難以在庭審中回應的,應當在裁判文書中說理,充分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

        當事人對一審程序或原審程序中自由裁量結論有異議,并以此作為上訴意見提起上訴或者作為再審理由提請再審的,二審或再審程序中應當列為爭議焦點進行審理,審查一審程序或原審程序中自由裁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并充分回應當事人提出的異議。

        3. 自由裁量的價值判斷

        (1) 增強自由裁量的可預見性。在婚姻家事、侵權類案件中,證據與事實的認定常常涉及價值觀的表達與實現,個案裁判不只是對當事人爭議的認定,也體現司法對某一社會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社會公眾從司法態(tài)度中獲取法律行為的規(guī)范,因此,裁判應盡可能具有可預見性,為公眾從事某種社會行為提供向導。自由裁量的過程要反復檢視是否符合公平正義的價值觀,裁量結果是否符合公眾政策的要求以及社會的發(fā)展方向。裁判說理可以加強對自由裁量價值觀的闡述力度,增進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對裁判結果的認同度。

        (2) 綜合考量案件涉及的利益關系。案件涉及的各種利益關系存在相互沖突的情況時,要解決不同利益間的權衡與取舍問題。個體對權利的處分侵害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司法裁判應當抑制非法利益,依職權對證據和事實作出認定,限制當事人的不當處分行為。例如,在惡意串通逃避債務的案件中,依法認定惡意串通合同的效力,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裁判說理要針對利益沖突情形進行分析,并對取舍結論進行論證。

        五、 結 語

        修訂的《證據規(guī)定》實施后,法官應著力強化庭審說理,引導當事人正確運用新的證據形式和證明規(guī)則完成舉證責任,提高案件事實認定的公正度和客觀度,在裁判文書中充分開示職權探知和自由心證形成的依據和過程,真正彰顯事實認定符合客觀真相、辦案結果符合實體公正、辦案過程符合程序公正的原則。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天堂日本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对白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夜色国产亚洲av |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 成人综合久久精品色婷婷|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亚洲不卡|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性| aaaaaa级特色特黄的毛片| 色yeye在线观看| av在线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片软|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 精品国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高清|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国产极品久久久久极品| 国产呦系列呦交| 美女脱了内裤洗澡视频 | 日本视频在线观看二区| 97午夜理论片影院在线播放| 视频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偷拍av| 白嫩人妻少妇偷人精品|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 中文岛国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一区一区毛片a|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最近中文av字幕在线中文| 国产亚洲av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综合|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亚洲AV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亚洲爆乳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无线精品亚洲乱码一区| 国产一级一级内射视频| 67194熟妇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亚州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