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年”字的演化
甲骨文“年”,上面是“禾”,下面是“人”,字形像一個人頭頂一捆谷物。它的意思是,禾已經成熟,人可以把它們運回家。篆書有整齊化的特點,“年”下部的“人”訛變成了“千”。隸書出現后,“年”的字形進一步變化,“禾”最后兩筆以及“千”第一筆都變成了直線。楷書的“年”,“人”頭頂的“禾”的樣子消失了。
中國古代以農為本,人們通過觀察谷物生長周期產生了時間周期的概念,把一年分為十二個月,又把十二個月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明確了春種秋收。
臘月忙年
農歷十二月也被稱為“臘月”,古人要舉行祭天、祭地、祭祖先的活動表達對豐收的喜悅,稱之為“臘祭”。后來,臘祭演變成辭舊歲、迎新春的過年活動。
古人按農歷安排農業(yè)生產。春節(jié)前,南方、北方的大部分農民處于農閑狀態(tài),有比較充裕的時間準備過年。中國人過年非常隆重,一進臘月就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如蒸年糕、做米酒、購買年貨等,忙得不可開交。到了除夕,大家高掛紅燈,貼年畫,放鞭炮,吃年夜飯……
如今,我們還遵循著很多過年的習俗呢!你能觀察家中長輩在臘月中的活動,列舉家中的準備情況嗎?
拜年習俗起源
拜年是中國人辭舊迎新、相互祝愿的一種方式。正月初一,少年兒童要拜年,祝長輩健康長壽,與同輩親友互相祝福。那么,拜年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呢?
相關的傳說很多,其中一種說法是拜年習俗始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戰(zhàn)功赫赫的程咬金與尉遲恭不合,其他大臣之間也存在一些矛盾。唐太宗向魏征問計,魏征道:“陛下可在年三十上朝時宣布新年放假,要求大臣們在正月初一上午互相拜年?!碧铺谡J為這是一個好主意,大臣們可以借著拜年的機會捐棄前嫌、增進友誼。于是,他宣布了這項規(guī)定。大臣們都贊成,照做了。程咬金早早給幾位同僚拜了年,也想去尉遲恭家拜年,可拉不下面子。猶豫間,尉遲恭先來拜年了。程咬金急忙整好衣冠,外出迎接……
如今,拜年增添了新形式,如電話拜年、短信拜年、視頻拜年等。
賀年片
賀年片是用來賀年的紙片,以前在過年前后大江南北四處可見,現在很多年輕人和小朋友更習慣用電子賀卡、微信表情等賀年。
我國賀年片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由名帖演變而來。宋代,宮廷、官府中送拜年帖的風氣極盛,人們稱之為“飛帖”。明代,年節(jié)投遞恭賀年帖廣泛流行于民間。清代的《燕臺月令》形容北京春節(jié)“片子飛,空車走”,可見人們以賀年片拜年之盛。
早期的賀年片,造型簡單,上端是受片人姓名,下端是祝賀者姓名,中間是“恭賀新禧”“萬事如意”之類的祝詞。后來,人們不斷推陳出新,賀年片有單片、折頁、挖洞、凸凹版等形式,其圖案也豐富多彩。還有一些特種工藝賀年片,如羽毛粘貼賀年片、電子賀年片等,精美新奇,富有特色。
年畫
過去,貼年畫的風俗盛行。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據《荊楚歲時記》記載:“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蹦戤嬙缙谥饕则寖幢苄啊⑵砀S闉橹黝};結合年節(jié)風俗,后來逐漸出現年節(jié)裝飾性質;到了清代,正式得名。年畫的整體特色:線條簡約,色彩鮮明,畫春牛、嘉穗、戲嬰、合家歡、看花燈等,常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為題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年畫創(chuàng)作者在遵循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年畫一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天津楊柳青、山東楊家埠、江蘇桃花塢等,都是著名的年畫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