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偉
近期,全國各地冷感咄咄逼人。湖北農(nóng)業(yè)氣象專家黃智敏介紹,人體的冷感與空氣水分、風速、蒸發(fā)等都有關(guān)。水的變態(tài)及各種氣象要素,緊密地摻和在人們的生活和生產(chǎn)中,可能導致冷感錯位。
濕冷要比干冷冷
在絕對濕度(空氣中單位體積內(nèi)所含的水汽質(zhì)量)與相對濕度(空氣中實際水汽壓與同溫度下飽和水汽壓的百分比)都比較大的南方,空氣濕度大意味著人體表裸露部分(如頭部、手部)所含水分更多,而水的導熱率比空氣大很多(水為4.18,空氣為0.002508),有利于人體熱擴散,加之水分蒸發(fā)需要消耗人體熱量,因此人的體溫就會降得快。同時,缺少陽光直接照射,人處在較多陰濕天氣里就會感覺天氣更冷。
化雪要比下雪冷
民間諺語有云:下雪不冷,化雪冷。這是因為在同一地方,一般下雪的時候由于冷暖空氣相互對峙,通常風速較小,人體表面水分蒸發(fā)慢,耗熱少;同時天空云層密布,地面雖然會輻射冷卻(指物體通過輻射散熱的過程),但云層的“逆輻射”又會將部分熱量反饋回來;同時空氣中的水汽凝結(jié)時,也會釋放出潛能熱量,使地面或近地層空氣獲得部分熱量。因此下雪的時候反而不會覺得冷。
可是在下雪后天氣轉(zhuǎn)晴的夜間,天空往往一碧無云,地面與近地層空氣輻射冷卻強烈,使氣溫比下雪時更低。在次日初晴時,雪融又會消耗空氣周遭的熱量,還殘存的冷平流也會帶來一定的風力,使人體水分加快蒸發(fā),致使體溫下降。這樣人們就會覺得化雪要比下雪冷。
這些情況下也會覺得冷
城市內(nèi)樓房林立,風小散熱慢,加之工廠、居民生活等排熱,氣溫比鄉(xiāng)村高;相反鄉(xiāng)村空曠,空氣流通,風速較大,加之一些綠色植物蒸騰或水面蒸發(fā)耗熱較多,氣溫便相對較低。
此外,如果天氣由晴轉(zhuǎn)陰,再緩慢降下雨雪,溫度降幅較小,人們在生理與心理上容易適應(yīng),就不會覺得特別冷;反之,天氣迅速轉(zhuǎn)雨雪,驟然降溫,體表相對濕度陡升,人體受風吹急劇蒸發(fā)耗熱,在生理與心理的感受上就會覺得更冷。(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