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巴木拉 李知真 江大慶 董志源
1.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林業(yè)和草原局 2.內蒙古通遼市林業(yè)科學研究院
隨著我國生態(tài)保護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候鳥監(jiān)測和保護已成為當前生態(tài)建設的重點之一。阿魯科爾沁旗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東北部,是赤峰市所轄的7 個旗縣之一。總土地面積14277 平方公里,森林總面積718 萬畝,濕地總面積100 萬畝。由于其獨特的地理、地形、地貌、氣候特點,以及近年來該區(qū)域自然生態(tài)建設與保護的效果顯著,過境候鳥數量及種類呈現上升趨勢,加強候鳥遷徙監(jiān)測及保護成為當地政府關注的重點。
使用地理定向法,結合原有遷徙路線及規(guī)律,能夠對候鳥種群進行客觀而又準確的了解。在沒有跟蹤裝置的情況下,針對鳥類遷徙時的方向作出判定。南北方向可以根據經線上的相互位置作出判斷,如果初步判定兩地都處于北緯線上,并且距離相對較遠,那么數值大的為北面數值,小的則為南面;東西方向可以根據緯線上的相互位置進行判定,選擇一個劣弧段,然后根據地球自轉原則將東西方加以確定。在判斷出候鳥遷徙的具體方向之后,隨之觀察遷徙路線的環(huán)境因素,地理條件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并對比往年觀察情況,更準確地判定候鳥遷徙路線。
2015年以來,阿魯科爾沁旗每年過境候鳥數量都達到上萬只,并且逐年上升。2019年候鳥數量達到八萬余只,2020年數量高達十萬余只。據當地監(jiān)測記錄,阿魯科爾沁旗共有鳥類15 目41 科91 種,其中留鳥19 種,過境候鳥72 種。特別是2020年10月開展候鳥監(jiān)測以來,在阿魯科爾沁旗境內發(fā)現瀕危物種大鴇(東北亞種)18 只,占全球總數量的2.25%,是歷年同期數量的2 倍。
經過多年監(jiān)測巡護,依據具體情況,對鳥類遷徙保護在不同時期確定適當的巡護次數,為鳥類遷徙保駕護航。春秋季為候鳥遷徙高峰期,在確定候鳥遷徙具體方向后,對候鳥遷徙的主要遷飛停歇地和通道及集體活動區(qū)域加強巡護,減少對遷徙鳥類的人為干擾。在阿魯科爾沁旗湖泊濕地候鳥遷徙中,因為外界環(huán)境發(fā)生了有規(guī)律的變化,候鳥遷徙也發(fā)生著變化,包括種類增多、數量增多。根據這些變化確定正確的監(jiān)測路線,做到對候鳥有利的保護,確保大批候鳥在遷徙季節(jié)能夠安全停歇。
阿魯科爾沁旗地處內蒙古中部大興安嶺南端支脈,該區(qū)域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維持在5.5℃,年降水量300~400 毫米,是理想的候鳥遷徙地,因此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活動非常重要。宣傳活動的開展需因地制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圍繞相關法律內容,沿候鳥監(jiān)測點和遷徙路線周邊的嘎查村,向群眾廣泛宣傳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知識,增強野生動物保護意識,通過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認識、了解,將理念傳播出去,進入家庭、社會,激發(fā)全民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阿魯科爾沁旗擁有1560 萬畝草原,為候鳥棲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對候鳥棲息及保護工作提出了較為嚴格的要求。保護鳥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是保護鳥類生存繁衍最根本、最重要的措施。應利用當地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制定出一條環(huán)境保護鏈,實現完整的長期有效的保護。定期組織候鳥棲息保護相關培訓,并增設意見反饋渠道,大力倡導人們提出新的想法和建議,助力候鳥遷徙和棲息保護措施不斷完善。
鳥類救助也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措施,一般情況下,自然界有自己平衡、循環(huán)的生物網。如遇到普通傷病的鳥類,就不必過于干擾,任何物種都有自我療愈的本能,可就地保護,就地觀察。如遇到重點保護或瀕危物種,要視傷情的輕重來實施救助,成功救助后選擇適當的地點進行放飛,并進行后續(xù)巡護。
阿魯科爾沁旗地理環(huán)境較好,有利于候鳥的大范圍遷徙和棲息,但是要維護這一有利條件,必須將候鳥疫源疫病監(jiān)測作為候鳥保護工作的重點。
從阿魯科爾沁旗地形地貌的形成過程來看,由于該旗地處大興安嶺南段山地東麓,所以山巒起伏、丘陵分布范圍較廣、平川狹長,形成了山地向沙地過渡地帶,該地理位置的氣溫和降水情況在全年大部分時間內都極為理想,非常適合候鳥遷徙和棲息。但是,這些適合候鳥遷徙和棲息的自然條件也為疫源疫病的出現提供了理想的環(huán)境。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須加大對候鳥疫源疫病的監(jiān)測力度,不斷針對遷徙候鳥進行采樣,并對數據進行深入分析,找到可能導致疫病出現的因素,并積極開展疫源疫病防控工作,切實做好自然生態(tài)的維護,為候鳥順利遷徙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阿魯科爾沁旗高效率完成候鳥疫源疫病監(jiān)測防控工作,并制定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候鳥遷徙保護措施。其間,不僅要針對地形、地貌、地理三個維度的條件和特征作出分析,還要不斷完善監(jiān)測和保護措施,這也正是我們今后不斷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