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鄔信芳,孟朝暾,孫文凱,孫卉,李欽
1.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山東省醫(yī)學科學院)研究生院,山東 泰安 271000;
2.濱州醫(yī)學院臨床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3.臨沂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山東 臨沂 276002
喉癌是頭頸部常見的惡性腫瘤,其中聲門上型喉癌占45%~50%[1]。頸淋巴結轉移是影響聲門上型喉癌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之一[2],因此,術前準確判斷聲門上型喉癌患者是否存在頸淋巴結轉移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近年來,多項研究表明血常規(guī)指標,如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PLR)升高與子宮內膜癌[3]、肺癌[4]、結直腸癌[5]、胃癌[6]等惡性腫瘤淋巴結轉移關系密切,并且在預測惡性腫瘤淋巴結轉移中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目前關于血常規(guī)指標對聲門上型喉癌頸淋巴結轉移預測價值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近年來收治的聲門上型喉癌患者的臨床資料,以探討聲門上型喉癌患者術前血常規(guī)指標對其頸淋巴結轉移的預測價值。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 日于臨沂市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行手術治療且符合以下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的87 例聲門上型喉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納入標準:(1)臨床病歷資料完整;(2)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后病理證實為聲門上型喉鱗狀細胞癌;(3)術前未行放射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等其他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2)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免疫系統疾??;(3)合并急慢性感染;(4)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全身系統性疾病;(5)近兩周接受造血因子或激素治療。87例患者中男性83例,女性4例;年齡48~83歲,平均(66.23±7.89)歲。所有患者均按照2014 年喉癌外科手術及綜合治療專家共識意見[7]行頸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由兩位高年資病理科醫(yī)師閱片判斷病理類型、分化程度及有無頸淋巴結轉移。本研究經臨沂市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研究方法 建立研究對象數據庫,記錄所有入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分化程度、T分期、淋巴結轉移情況。記錄所有入組患者術前3 d 內空腹狀態(tài)下外周靜脈血血常規(guī)結果,包括中性粒細胞計數(NE)、血小板計數(PLT)、淋巴細胞計數(LY),并計算NLR 值及PLR 值(NLR=NE/LY、PLR=PLT/LY)。根據術后病理結果分為頸淋巴結轉移組37例(轉移組)和無頸淋巴結轉移組50例(對照組)。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M(P25,P75)表示,行Kruskal-Wallis H 檢驗;性別、T 分期、分化程度等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對兩組間存在差異的血常規(guī)指標行ROC 曲線分析。按照ROC曲線分析結果中最佳臨界值對兩組間存在差異的血常規(guī)指標進行賦值,賦值后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的年齡及性別、分化程度、T分期構成比等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患者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轉移組NE、PLT、NLR及PLR均分別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轉移組LY 略低于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血常規(guī)指標與頸淋巴結轉移的關系 對轉移組和對照組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血常規(guī)指標進行ROC曲線分析,根據約登指數最大原則確定NE、PLT、NLR、PLR 的最佳臨界值分別為3.98、224.50、1.93、116.12。以是否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為因變量,上述血常規(guī)指標為自變量,取ROC曲線分析時獲得的最佳臨界值進行賦值,見表3。賦值后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NLR≥1.93、PLT≥224.50 是聲門上型喉癌發(fā)生頸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的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
表3 各變量賦值情況
表4 血常規(guī)指標與聲門上型喉癌頸淋巴結轉移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惡性腫瘤淋巴結轉移率與腫瘤原發(fā)部位密切相關。聲門上區(qū)的淋巴管比聲門區(qū)豐富,故聲門上型喉癌較聲門型喉癌更容易發(fā)生頸淋巴結轉移。有文獻報道聲門上型喉癌頸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為25%~50%[8]。即使經臨床體檢和輔助檢查的臨床無腫大淋巴結(cN0)聲門上型喉癌患者仍有20%~40%的隱匿性頸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9]。頸淋巴結轉移與聲門上型喉癌的總生存率較差密切相關,而及時發(fā)現并控制頸淋巴結轉移是聲門上型喉癌患者成功治療的關鍵[10]。目前臨床體檢和CT、MRI等輔助檢查對聲門上喉癌患者隱匿性頸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尚不夠理想。因此,在臨床工作中亟待尋找一種新的檢測方法提高診斷聲門上型喉癌頸淋巴結轉移的準確性。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腫瘤相關炎癥反應可能在惡性腫瘤發(fā)生發(fā)展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NE可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肝細胞生長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8、基質金屬蛋白酶和彈性蛋白酶等,參與腫瘤血管生成、細胞外基質的降解及誘導上皮間充質轉化等,從而促進腫瘤的生長及轉移[11]。此外,NE 還可抑制淋巴細胞的活性和T 細胞反應,使機體對腫瘤的免疫監(jiān)視作用減弱[12]。PLT則通過分泌與腫瘤血管生成相關生物活性蛋白及保護腫瘤細胞免受自然殺傷細胞介導的細胞溶解等機制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轉移[13-14]。LY在腫瘤免疫中起著重要的免疫監(jiān)視作用,其LY 的減少被認為與惡性腫瘤淋巴結轉移及預后不良相關[15]。在本研究中發(fā)現轉移組患者的LY略低于對照組,但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轉移組患者的NE、PLT、NLR及PLR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提示與LY減少造成的機體對腫瘤細胞免疫監(jiān)視作用減弱相比,NE及PLT增加引起的促癌作用增強可能在聲門上型喉癌頸淋巴結轉移中占主導地位。
NLR整合NE及LY所包含的信息,反映人體對惡性腫瘤炎性反應與免疫反應之間的平衡狀態(tài)。多項研究表明肝癌[16]、非小細胞肺癌[17]、子宮頸癌[18]等多種惡性腫瘤均可檢測到NLR 的升高,并且NLR 的升高與惡性腫瘤患者的淋巴結轉移和不良預后密切相關。KOSUGA等[19]的研究發(fā)現NLR≥1.6是進展期胃癌(T2~T4)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當取NLR≥1.6 作為預測進展期胃癌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標準時其敏感性(84.9%)和陰性預測值(63.9%)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CT 檢查(敏感性及陰性預測值分別為50.0%、51.7%)。鐘啟寶等[20]研究發(fā)現高NLR 組(NLR≥2.85)喉癌患者較低NLR 組(NLR<2.85)頸淋巴結淋巴結轉移率升高。在本研究中發(fā)現轉移組患者的NLR 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表明NLR≥1.93 (OR:7.385,95%CI:1.544~35.331)是影響聲門上型喉癌的頸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本研究結果提示NE 升高及LY 相對減少造成的NLR 升高可能增加了聲門上型喉癌頸淋巴結轉移的風險。
PLT 不僅是機體重要的凝血因子,在惡性腫瘤進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有超過30%的惡性腫瘤患者存在PLT增多[21]。鄧顯倫等[22]研究結果表明胃癌患者淋巴結轉移組PLT明顯高于無淋巴結轉移組,且多因素Logistic 回歸結果顯示PLT 升高(OR:7.385,95%CI:0.376~1.248)是胃癌患者發(fā)生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胡艷紅等[23]通過回顧性分析286例喉鱗狀細胞癌患者術前PLT與術后復發(fā)及5年生存率的關系發(fā)現PLT 升高增加了喉癌患者術后復發(fā)風險,降低其5 年生存率。本研究發(fā)現轉移組患者中PLT 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且多因素Logistic 回歸結果表明PLT≥224.50 (OR:6.733,95%CI:1.531~29.597)是影響聲門上型喉癌的頸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本研究結果提示聲門上型喉癌頸淋巴結轉移者較無頸淋巴結轉移者存在PLT的升高,PLT的升高可能是促進聲門上型喉癌頸淋巴結轉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聲門上型喉癌患者術前NLR和PLT的升高與其頸淋巴結轉移相關。NLR、PLT 作為臨床工作中廉價、重復性好、可廣泛應用的血液檢測指標對評估聲門上型喉癌患者頸淋巴結轉移具有潛在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采用回顧性研究方法,且樣本量較少,故最佳臨界值的選取可能存在一定誤差,今后還需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加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