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虹 楊富學
回鶻人素以善經商而聞名于世,史料記載“(回鶻)甘、涼、瓜、沙舊皆有族帳,后悉羈縻于西夏……多為商賈于燕,載以橐駝……(其人)尤能別珍寶,番漢為市者,非其人為儈,則不能售價”[1]15?;佞X商人往來于東西之間,在中西方貿易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溝通作用,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繁榮。為了經商獲利,回鶻商人的足跡遍布各地,史載“河西回鶻多緣互市家秦、隴間”[2]2584,并常以朝貢之便進入內地經商。《宋史》云:“宣和中,間因入貢散而之陜西諸州,公為貿易,至留久不歸?!保?]14117尤其是位于絲綢之路咽喉要地的甘州回鶻,占據地利之便,以朝貢、互市的形式溝通中西貿易,促進了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
在敦煌文獻中,能夠反映甘州、西州、伊州回鶻與沙州之間商品貿易往來的文獻頗多,主要以借貸契約文書為主,本文擬以這些史料為基礎,結合其他文獻,綜合考察沙州與周邊回鶻的商品貿易往來情況以及地區(qū)間經濟的互補性。
在敦煌文獻中,契約文書所占的比例不小,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借貸文書,而借貸文書中絕大部分為歸義軍派往周邊政權充使時,使團成員由于個人的經濟實力有限,轉而向他人借貸物品,作為運輸工具和貿易商品之用。使團成員返回則以棉織品或毛織品等償還物價、雇價和利頭。這些借貸文書所蘊含的信息,以列表形式展示(見下頁“借貸文書信息表”)。
借貸文書信息表
從借貸文書看,沙州常派使團前往西州、甘州與伊州回鶻。值得注意的是,伊州雖在西州統治之下,但卻是相對比較獨立的回鶻政權。借貸文書直接反應出使團的功能,不僅肩負著一定的政治使命,也兼具商品貿易的經濟功能。沙州使團在兵馬使、押衙、都頭、隊頭等官員帶領下出使周邊地區(qū),使團成員包括貧苦百姓、商人、僧人等,他們是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隨同前往。普通百姓隨團出使,主要目的是為了謀取經濟利益,也可以說是為生計所迫,這是迫使他們不辭遠途前往西州、甘州的源動力。敦煌文獻中有關百姓隨同出使的記錄有P.2652V《丙午年洪潤鄉(xiāng)百姓宋蟲□雇駝契》。該契約是敦煌洪潤鄉(xiāng)百姓宋蟲□出使西州時,因家貧缺乏交通工具,于是向同鄉(xiāng)百姓借八歲駝一頭,約定以生絹一匹償還駝利。另有S.4489《雍熙二年六月慈惠鄉(xiāng)百姓張再通乞判分割祖產訴狀》記載百姓張再通充使甘州前,被其兄張富通賣給了賈丑子,得絹六匹,出使歸來后,他便通過貿易獲利為自己贖身了。
當時,沙州與周邊回鶻的使團往來多因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盜匪橫行的現狀而困難重重,但豐厚的利益使得這些貧苦百姓甘冒生命危險往來其間。據P.3579《雍熙五年十一月神沙鄉(xiāng)百姓吳保住牒》所載,敦煌神沙鄉(xiāng)貧苦百姓吳保住隨使團奉使甘州,路遇匪徒,使團被劫至伊州,后來被來到伊州的沙州使團安都知與押衙曹閏成贖回,回程路上,糧盡馬乏,于是與當地的達怛部落氾達怛進行交易,賣了一頭老牛,才得以回鄉(xiāng)。對于普通百姓而言,出使周邊政權進行商業(yè)貿易的利益到底有多豐厚,才能促使他們不辭勞苦,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出行呢?據P.2652V《丙午年洪潤鄉(xiāng)百姓宋蟲□雇駝契》中宋蟲□雇駝充使,約定“正月至七月便須填還”,宋蟲□如此確信于七月便能歸還,說明對此行的獲利信心十足;另據S.4489《雍熙二年六月慈惠鄉(xiāng)百姓張再通乞判分割祖產訴狀》,張再通充使甘州歸來后便有能力“收贖本身”。由此可知,政權間的商貿往來獲利甚豐,而這些往來其間牟利之人,不僅豐富了市場的商品種類,同時也促進了各地間經濟的交流。
經濟利益可以說是絕大多數使團成員出使周邊地區(qū)的主要動因。例如,北圖殷字41 號的兩份借契中皆有記載的張修造,其人應該原是一名手工業(yè)者,從兩份借貸契約內容來看,他既是借貸人,同時也是出借人。第一份借契《癸未年張修造雇駝契》所記,癸未年(923年)四月十五日張修造曾在出使西州之前,向押衙王通通雇五歲父駝一頭,雇價為官布十六匹,七月十五日再向押衙賈延德雇六歲父駝一頭,雇價官布十個;第二份借契《癸未年四月十五日沈延慶貸布契》載,沈延慶曾因“欠闕紲布”而向張修造貸紲布,以羊皮為利頭。綜合以上兩份借契,從張修造所需要交通工具數量、借出物以及還利物可見,張修造的身份應該是一名頻繁往來于敦煌與西州之間,以從事絹與棉布生意為主的商人。據敦煌文獻記載,如張修造一樣,在敦煌與西州之間行商之人不在少數,如P.3156P4《庚寅年十月一日已后破歷》所載的住兒:
住兒將敦煌土物駱駝等運往西州,又自西州販回各類紲。紲是為西州特產,一種典型的棉織物。
使團中還有一些僧人隨同出使,僧人作為使者往來政權之間,不僅有結歡通好的政治目的,而且促進了佛教文化的交流,同時也有商業(yè)貿易目的[4]457-458。例如,S.4504V(8)《乙未年正月一日靈圖寺僧善友貸生絹契》所載,靈圖寺僧人善友于乙未年(935年)正月一日,在充使西州之前,向押衙全子貸生絹一匹;P.3051V0《丙辰年三月廿三日三界寺僧法寶借券》,丙辰年(956年)三月,三界寺僧法寶西州充使前,向同寺法律戒德處貸黃絲生絹一匹。以上信息足以反映,僧人的出使也兼有貿易目的。
其實,不止是百姓、商人和僧人,甚至使頭出使周邊時,除了主要的政治使命,也兼有一定的經濟目的。這些使頭既有歸義軍兵馬使、押衙、馬軍,也有官職比較低微的隊頭,他們出使之時,也會向他人借貸交易物品及運輸工具。例如,以押衙身份出使周邊的案例有S.4504V(7)《乙未年三月七日押衙就弘子貸生絹契》押衙就弘子出使西州時,從押衙閻全子處貸生絹一匹;P.3453《辛丑年十月廿五日賈彥昌向龍興寺借絹帛契》押衙賈彥昌出使西州前,于龍興寺上座心善處貸生絹一匹;P.2504P2《辛亥年押衙康幸全貸生絹契》押衙康幸全于伊州充使,向郭順子貸白絲生絹一匹;S.4901V《押衙張萬千貸織物契抄》押衙張萬千于甘州充使前貸織物;S.4884《辛未年四月二日押衙梁保德貸斜褐契》押衙梁保德往甘州前,向穆盈通貸斜褐。除了押衙,還有兵馬使康員進與徐留通、馬軍武達兒兄弟、先都頭令狐愿德以及隊頭程住兒的借貸契約,都能夠反映這些以政治使命為主的使頭出使周邊時,同時帶有一定的經濟獲利目的。
1.與西州回鶻的貿易產品
表格信息顯示,沙州使團出使西州前,主要借貸物品為以生絹、帛綿綾、黃絲生絹為主的絲織品。例如S.4504V(7)《乙未年三月七日押衙就弘子貸生絹契》押衙就弘子的借貸物是生絹;S.4504V(8)《乙未年正月一日靈圖寺僧善友貸生絹契》靈圖寺僧人善友向他人借貸生絹;P.3453《辛丑年十月廿五日賈彥昌向龍興寺借絹帛契》押衙賈彥昌的借貸物亦是生絹與帛綿綾。“”所指亦為絹,而“綿綾”為何,徐錚解釋“這種綿綾織物它的經緯線應該均采用綿線,綿綾所謂‘綿線’是指將次下等的繭中無法繅絲的絲纖維抽出,采用紡紗的方法紡成的可供織造的紗線”[5]56-57。敦煌的絲織品有自產也有進口,其中,產自敦煌的絲織品當是歸義軍內宅司所生產[6]105-106。而自外地輸入的,應該來自于闐。據S.4359V(2)《奉送盈尚書詩三首》“開于闐,綿綾家家總滿”的詩句,就是說當敦煌與于闐往來通暢以后,于闐的綿綾就會大量涌入敦煌。當然,絲織品不僅是敦煌與西州的貿易產品,更是敦煌輸出其他地區(qū),包括伊州與甘州等地的主要產品。可見,西州回鶻對敦煌的絲織品的需求量很大,極有可能其地無法生產絲織品所致。這些借貸文書反映出使團成員出使西州歸來,用以償還利頭的物品有立機紲、官布和麥等。立機紲與官布都是棉布的一種,在敦煌的流通和使用十分廣泛,而西州正是主要的棉花產地,棉織物的產量巨大,因此用來歸還借貸物利息的棉織物就是從西州交易得回的物品。因此,可以確定沙州與西州回鶻之間的商業(yè)貿易就是絲綢與棉布貿易。
2.與伊州回鶻的貿易產品
北圖殷字41 號《癸未年王勺勺敦貸絹契》,癸未年王勺勺敦出使伊州時,向押衙沈弘禮貸生絹一匹,以白氈一領作為利頭。白氈是一種羊毛制品,應該是伊州特產。伊州與敦煌交易的物品除了毛制品外,還有金屬制品,如P.2504P2《辛亥年押衙康幸全貸生絹契》中,押衙康幸全于伊州充使,向郭順子貸白絲生絹一匹,以鑒一個歸還利頭。鑒是一種帶柄銅鏡。由此可見,敦煌與伊州之間,主要是絲織品與毛織物、金屬制品的交易。
3.與甘州回鶻的貿易產品
據Дx.01322《孔安信借毯契》所載,孔安信在出使甘州之前,向他人借貸物品為白細毯,白細毯應該是一種品質優(yōu)良的毛織物。S.4884《辛未年四月二日押衙梁保德貸斜褐契》所載,押衙梁保德前往甘州充使之前,向穆盈通貸了十四段斜褐前往貿易。褐到底為何物,有棉布與毛織品兩種說法①。筆者贊同后者,褐應該為一種毛織物,而斜褐應該是其品種之一。據文獻記載,甘州自產“斜褐”,但為何還要自沙州引進,又為何不引進沙州的絲織品,究其原因,大概與甘州主要從事畜牧業(yè)為主的經濟生活方式有關。這一點從S.1403《某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隊頭程住兒雇驢契》中可以看出,程住兒出使甘州前,于僧人福性處雇驢一頭作為交通工具,契約承諾以羊皮九張作為還價,可見甘州的畜牧業(yè)是比較發(fā)達的。因此,褐等毛織物是沙州向甘州輸出的主要產品。
以敦煌文獻為主,結合其他史書記載,通過對來往于敦煌與各回鶻政權使團所攜帶的物品,回鶻政權派往中央王朝的使團所貢之物的研究,以及一些各地往來信件,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西州、甘州與伊州回鶻的產品輸出情況。
關于西州回鶻的貿易產品,主要包括“許多種類的農作物,其中小麥占有特殊地位;多種水果,主要是葡萄和甜瓜;還有棉花”[7]225??疾煳髦莼佞X主要的輸出產品,除了宋人王延德的《高昌行記》、吐魯番文書之外,敦煌文獻中也有大量相關記載。
其一,西州最主要的輸出產品是以安西紲、西州布、官布等為主的棉織物。西州地區(qū)有著悠久的棉花種植歷史,甚至比內地還早。晚唐五代西州棉布的產量相當高,紡織技術也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棉織物成為西州的主要輸出商品,同時也具有貨幣職能[8]15-17。在敦煌文獻的記載中,我們得知,棉布在敦煌地區(qū)的使用量大、范圍廣,棉布不僅是商品,更兼具通用貨幣的功能,而此時的敦煌地區(qū)無論是在文獻記載還是考古發(fā)掘中,都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敦煌已開始種植棉花,因此棉織品大量依靠自西州進口。據P.3985《癸巳年七月廿五日謹錄人送路物色名目》記有“安西紲一匹”[9]9;P.3156《庚寅年十月一日已后破》中住兒自西州帶回的物品中,也有“官家土物安西紲一匹”;另S.6417V《年代不詳(10世紀前期)孔員信三子為遺產糾紛上司徒狀(稿)》中孔員信的遺產中有“安西紲二丈”[10]299。P.2992V(3)《歸義軍節(jié)度使致甘州回鶻順化可汗狀》中歸義軍節(jié)度使曹議金送與甘州回鶻順化可汗的禮物有“……上好胭脂、表玉鏡一團重八斤、白綿綾五匹、安西紲二匹、立機細紲十八匹、官布六十匹”,其中也有安西紲。安西紲在敦煌文獻中頻繁出現,它是一種出產于西州的棉布,曹議金能作為禮物送于甘州回鶻順化可汗,可見,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它屬于質地優(yōu)良的棉布。同時,也可以說明當時西州的棉紡織技術也是相當先進的。P.2706《年代不明某寺常住什物交割點檢歷》記載有“西州布一丈二尺”[11]7,這里的“西州布”,說明此布亦產于西州,然是否就是“安西紲”,尚待考證。又據S.1284《西州釋昌富上靈圖寺陳和尚狀》中,西州僧人昌富托人帶給沙州靈圖寺陳和尚西州特產“紫草一斗,細布二角,干棗一袋子”,其中,這細布也當是產自西州的棉布。
北圖殷字41 號記載,商人張修造在前往西州充使時,曾向他人借交通工具,承諾返回之日以“官布”償還,說明“官布”是張修造自西州交易買賣得來之物。S.4504《乙未年就弘子等貸生絹契》押衙就弘子出使西州之前,向他人貸生絹一匹,立契稱以官布、立機紲各一匹還納。由此可見,“官布”是西州主要輸出的棉織物之一。
除了以上提及的“安西紲”“西州布”“官布”之外,敦煌廣泛使用的各類紲也大多來自西州。據P.3453《辛丑年十月廿五日賈彥昌向龍興寺借絹帛契》,押衙賈彥昌出使西州前,于龍興寺上座心善處貸生絹一匹,承諾以立機兩匹還利;P.3051V《丙辰年三月廿三日三界寺僧法寶借券》,三界寺僧法寶西州充使前,向同寺法律戒德處貸黃絲生絹一匹,立契以立機還利??梢娝麄儚奈髦莩鍪箽w還后,帶回來的就是產自西州的立機紲。紲作為一種棉布,其品種繁多,不止有立機,還有安西紲。據敦煌文獻P.3156《庚寅年十月一日已后破》中記載,住兒自西州回來以后,帶回的紲種類很多:
官家土物安西紲一匹,粗紲一匹。瓜州家礬價粗,官家駱駝價粗紲一匹。東河北頭剝?價與孔目細紲一匹、粗紲一匹。帖綾價細紲三匹、粗紲六匹。肅州去細紲六匹,粗紲十一匹。子弟粗紲一匹。音聲粗紲一匹。高家粗紲一匹。宋郎粗紲一匹。[11]288
住兒是來往于敦煌與西州之間的販布商人,這些名目繁多的粗、細安西紲應該都是產自西州。
據《冊府元龜》載后晉開運二年(945年)“二月,回鶻可汗進玉團、獅子、玉鞍、硇砂、紅鹽、野駝峰、安西白氎、膃肭臍、大鵬砂、羚羊角、牛尾、貂鼠等物”[12]11423。其中,安西白氎說明其產自西州,氎是一種細棉布。關于西州產白氎,宋史中也有此地“出貂鼠、白氎、繡文花蕊布”[3]14111的記載。白氎能作為貢品,可見此棉布質地優(yōu)良,在內地頗受歡迎。
其二,絲織品?!秲愿敗酚休d,后晉天福三年(938年)三月“可汗回鶻王仁美進野馬、獨峰駝、玉轡頭、大雕砂、硇砂、膃肭臍、金剛鉆、羚羊角、白貂鼠皮、安西絲、白氎布、牦牛尾、野駝峰等物”[12]11424。其中的安西絲已經表明了這種絲織品的產地來自西州。此外,據《新疆風物志》記載,新疆也出生絲,用于織綢。
其三,毛織物?!端问贰酚性疲骸皫熥油跹拥轮疗浔蓖ⅰ瓗X上有積雪,行人皆服毛罽?!保?]14112罽就是一種毛織品,因其地寒冷,而毛織物抗寒能力好,所以其人皆以此制衣而著,說明西州盛產毛織物。S.6452(2)《辛巳年十二月十三日以后周僧正于常住庫借貸油面物歷》載:“辛巳年十二月十三日,周僧正于常住庫借貸油面物歷。面九秤,還,西州使頭邊買褐用。(壬午年正月)九日,面兩秤,還,連面一斗,西州使頭邊買褐用……(壬午年正月)十日,面四秤,還,于西州使頭邊買褐用。”可見沙州某寺從西州使頭那里買了不少褐。褐是一種粗毛織物,常見有昌褐、緋褐、粗褐、細褐、斜褐、直褐、土褐、番褐等。褐在敦煌地區(qū)的使用非常廣泛,不亞于棉布,既用作制褐袋,又可以用作制衣。據P.3638《辛未年沙州凈土寺沙彌善勝領得歷》的物品中就有“大捌碩褐袋一口,朱神德陸碩褐袋一口”[11]116。P.3631《辛亥年正月二十九日善因愿通等七人將物色折債抄錄》也有“善因褐袋一口,折麥粟四碩”[10]227。褐還用作制衣,P.2567V《癸酉年二月沙州蓮臺寺諸家散施歷狀》有“帛氈褐衫一領”[11]71,P.3047《吐蕃佔領敦煌時期孫公子等施入歷》有張五妻施舍寺廟“褐衫一領”,武進相施“褐衫一領”[11]76等。據敦煌文獻記載,不僅本地有褐袋匠,而且褐的使用量非常大。盡管如此,褐的大量需求仍然需要通過進口來滿足,從“番褐”一詞就可以看出,敦煌尚有外地進口而來的褐布。據S.6452(2)《辛巳年十二月十三日以后周僧正于常住庫借貸油面物歷》,沙州某寺需要從西州使頭處買褐,可見,西州也是褐的產地之一,且大量輸入到沙州。
其四,硇砂。據S.8444《唐為甘州回鶻貢品回賜物品簿》載,甘州向唐朝進貢物品中有“砂”,即硇砂。硇砂,別名戎砂、赤砂、北庭砂,是一種可以入藥的礦物質,還可以用來鞣制皮革。據文獻記載,硇砂的產地在西州?!端问贰份d?!氨蓖⒈鄙街谐鲰猩?,山中嘗有煙氣涌起,無云霧,至夕光焰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采者著木底鞵取之,皮者即焦。下有穴生青泥,出穴外即變?yōu)樯笆?,土人取以治皮?!保?]14113同時《高昌行記》中所記的北廷北山,就是吐魯番盆地的火焰山,唐代詩人岑參的《經火山》說的也是此山。只有這樣的地質條件,才能產硇砂,因此可以確定,西州的硇砂曾經由絲綢之路輸入中原。
其五,瓜果。西州之地素來盛產瓜果,敦煌文獻中就有西州瓜果傳入敦煌的記載。據P.3672bis《都統大德致沙州宋僧政等書》稱,西州回鶻的都統大德給沙州三位僧官宋僧政、索判官和梁校授的信中稱:“今因履使薄禮土信西地瓤桃三課,同一袋子,各取一課。”“土信”當指土特產。而作為西州土特產的“瓤桃”到底為何物?根據森安孝夫的考證,所指系西州特產西瓜②。西瓜源自南非,至于何時傳入我國,自20世紀60年代初以來,即爭論不斷,諸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遺址、杭州水田畈良渚文化遺址、廣西貴縣羅泊灣西漢墓、江蘇高郵邵家溝東漢墓等發(fā)掘報告均稱出土了西瓜種子,但都被一一否定,而所謂的西安西郊唐墓出土“唐三彩西瓜”,業(yè)已證明屬于偽造[13]79-82。目前學界基本以《新五代史》附錄五所記《胡嶠陷虜記》記載為依據,認為西瓜最早傳入內地當屬遼代。胡嶠記曰:
自上京東去四十里,至真珠寨,始食菜。明日,東行,地勢漸高,西望平地松林郁然數十里。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紇得此種,以牛糞覆棚而種,大如中國冬瓜而味甘。又東行,至裊潭,始有柳木,水草豐美。[14]9
胡嶠本為后晉人,晉亡后,入遼為契丹宣武軍節(jié)度使蕭翰掌書記,時當947年。949年蕭翰被殺后,胡嶠繼續(xù)在契丹留居,于后周太祖廣順三年(遼應歷三年,953年)逃歸北周。一般認為,西瓜最初是由回鶻而東傳入契丹的,乃天贊三年(924年)遼太祖西征時從北庭所得。胡嶠在947年被帶到遼境,其描述的北行時間也以這一年或之后的某年為是,彼時遼朝和中亞、西亞之間尚未建立密切關系,因而其所謂的“西瓜”之“西”指新疆地區(qū)的可能性最大[15]。從此處可以窺見,僅作為禮物的饋贈,說明西瓜在當時的西州是比較珍貴的,不會大量作為貿易產品進入敦煌市場。
又據Дx.02822《蒙學字書》果子部第五記載有“回紇瓜”③。雖然“回紇瓜”的具體來源并不確定,但根據西州、伊州等地盛產瓜果的情況來看,“回紇瓜”出自西州、伊州的可能性極大,且極有可能是哈密瓜。西州之地不僅產瓜,而且產棗。據S.1284《西州釋昌富上靈圖寺陳和尚狀》中,西州僧昌富給敦煌靈圖寺陳和尚送去的禮品中,就有“干棗一袋子”,說明棗也是西州特產之一。津藝061E(77·5·4402⑤)V《信札》也載,“[回]鶻棗”被當作禮品送至沙州,反映了這種棗的產地在回鶻屬地④。
除此之外,還有S.1284 中西州昌富送給沙州陳和尚的紫草。紫草是一種喜寒涼、干燥環(huán)境生長的植物,新疆是其主產地之一,它是一種有多種藥用價值的草藥,《本草綱目》也有記載。紫草根還可以作為染料使用,對于盛產棉布的西州的來說,紫草的用途應該相當廣泛。如此看來,西州的環(huán)境是適宜紫草生長的,所以昌富也將紫草作為禮物贈予陳和尚。
伊州雖然處于西州統治之下,但敦煌文獻中有不少兩地來使的記載,可以說明伊州是相對獨立的回鶻政權。伊州地近西州,物產與西州大致無二,伊州回鶻向沙州輸出之商品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別。
其一,金屬制品。據P.2504P2《辛亥年押衙康幸全貸生絹契》記載,押衙康幸全于伊州充使,向郭順子貸白絲生絹一匹,以一個重20 兩的“鑒”來還利頭。此處用來還利的“鑒”,特指唐代傳入我國的西方系帶柄銅鏡[16]91。在敦煌文獻中,關于“鑒”的記載不止一處。Ch.969-972《唐于闐某寺支出簿》載“出錢陸佰柒拾伍文,買鑒一具,參佰文”[11]292;S.2899V《未年三月廿五日上座志心手下麥粟入破抄》“又還獨厥鑒,價粟四碩五斗”[11]113??梢婅b是種常見的生活用品,同時也是當時主要的貿易物品,敦煌人需要自伊州購買,說明當時伊州的金屬冶煉與制造工藝還是比較發(fā)達的。又據P.3774《丑年十二月僧龍藏析產牒》記載:“齊周差使向柔遠送糧,卻迴得生鐵、熟鐵二百斤已來,車釧七只,盡入家中使。”[10]283齊周曾于伊州下轄的柔遠送糧,販賣得生鐵、熟鐵回沙州。伊州其地盛產鐵礦,《宋史》載“次歷伊州……又有礪石,剖之得賓鐵,謂之吃鐵石”[3]14111。當時伊州在西州統治之下,關于西州人善冶鐵,史書載“人白皙端正,性工巧,善治金銀銅鐵為器及攻玉”[3]14113。賓鐵制品也是回鶻的進貢物品之一,“咸平四年,可汗王祿勝遣使曹萬通以玉勒名馬、獨峰無峰橐駝、賓鐵劍甲、琉璃器來貢”[3]14115。結合以上文獻可知,伊州不僅鐵礦含量豐富,而且金屬冶煉工業(yè)比較發(fā)達,所以金屬制品是其主要的輸出產品之一。
其二,毛織品。據北圖殷字41 號《癸未年王勺勺敦貸絹契》,癸未年王勺勺敦出使伊州時,向押衙沈弘禮貸生絹一匹,以白氈一領作為利頭。氈為獸毛制成品,有極好的抗寒性能。伊州有此產品輸出,也說明伊州的毛制品工藝已有所發(fā)展。
其三,棉織品。據S.4685《沙州李丑兒與弟李奴子家書》是一封沙州李丑兒寄給其弟伊州李奴子的家書,其中有“又囑奴子侄女長喜榮親,發(fā)遣紲三兩匹已來,便是奴子恩得”[17]40,李奴子自伊州給家人捎來紲布,可見伊州之地也產紲布。
其四,水果。據P.3714V《唐總章二年八月九月傅馬坊牒案卷》記載,當年有驢十六頭從伊州向沙州送葡萄酒[9]417??梢姡瑹o論是葡萄的種植還是葡萄酒的生產技術,當時的伊州都是遙遙領先的。
從敦煌借貸文書中可以看出,甘州對周邊的輸出產品,還是以畜牧產品為主。據S.1403《某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隊頭程住兒雇驢契》中,程住兒出使甘州前,于僧人福性處雇驢一頭作為交通工具,立契為約以羊皮九張作為還價。羊皮應該是程住兒自甘州帶回之物,從側面反映了甘州畜牧經濟的發(fā)達。
又據S.4120《某寺布褐綾絹破歷》載“(癸亥年二月)斜褐兩段、細褐二丈四尺于甘州使面上買用”。沙州與甘州貿易,以褐易,屬于戟或戈類的兵器之一,這種交易也反映了甘州金屬冶煉與兵器制造業(yè)的發(fā)展。
此外,毛織品也是甘州回鶻向沙州輸出的大宗商品之一。據統計,在史料記載的甘州回鶻向中原王朝的朝貢中,其中有7 次提到朝貢物品為□□□斜褐、葺褐、毛褐,有明確數量記載有1040 匹[18]100-101。褐乃毛織物的一種,應該是畜牧業(yè)經濟發(fā)達的甘州特產之一。
敦煌文獻S.8444《唐為甘州回鶻貢品回賜物品簿》是用來考察當時的甘州回鶻手工業(yè)發(fā)展的一件重要文獻。
波斯錦壹疋
細錦兩疋
器仗壹副并樞木箭拾只
絹伍疋
細錦叁疋
象牙壹截
絹貳拾疋
羚羊角叁拾對
大絹貳拾伍疋
絹伍拾疋
馬壹拾陸疋
細錦貳拾疋
絹叁伯(佰)疋
B(首殘)絹壹拾伍疋
錦兩疋
貂鼠皮壹拾個
大絹兩疋
錦壹疋
已上計貳拾疋共壹角
錦叁疋
大宰相附進:
玉腰帶胯具壹拾貳事
綾叁疋
絹□疋
牧牛(后殘)
C(首殘)白羅叁拾疋
絹共肆伯(佰)疋
蠻畫食器壹伯(佰)事
達干、宰相附進:
羚羊角貳拾對
錦兩疋、大絹壹拾疋
天睦可汗女附進:
皇后信物壹角
錦兩疋(后殘)文獻顯示了甘州回鶻向唐朝進貢物品(加黑部分)以及相對應的唐朝回賜物品。例如,貢波斯錦一匹以細錦兩匹回賜;器仗一副并樞木箭十支,回賜以絹五匹、細錦三匹;象牙一截以絹二十匹回賜等。由此可見,貢品與賜物之間是存在某種交易比率的,且這種回賜比率應比市場價高出很多。
從文獻可見,甘州進貢物品大體可分為土產與外來兩類,例如波斯錦,這種絲織品的名稱已經表明了它的產地;象牙,亦非甘州所產;玉腰帶,甘州之地不產玉,應為于闐玉制;砂,即為硇砂,別名北庭砂,一種產自火山地帶的礦物,可入藥,新疆就是其產地之一,從別名及產生的地質環(huán)境來看,都不應該是甘州所產,而是產自西州,與其他非甘州產物品一樣,均是經由絲綢之路而輸入的外來貿易物品。文獻中的另外一些物品,其產地應在甘州,如器仗、木箭。器仗是武器的總稱,也指棍棒類武器,作為進貢物品的器仗與木箭反映了甘州的冶鐵業(yè)和兵器制造業(yè)應該是比較先進的;祁連山出產羚羊,所以在文獻記載中的甘州回鶻朝貢物品,羚羊角也是常見之物;貂鼠皮,也是甘州朝貢物品中數量比較多的物品。史料有載的朝貢中,6 次有貂鼠皮,數量368張,也是甘州特產之一[18]100-101。而唐朝的回賜物則一般是錦、絹等各類絲織品。由是觀之,這種朝貢關系的實質是以甘州回鶻為中介的一種中轉貿易,甘州居于中原王朝與沙州之間,其區(qū)域重要性不言而喻。
馬、駝及畜牧產品是甘州的主要輸出產品。根據《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冊府元龜》《宋史》《宋會要輯稿》等史書的記載,甘州回鶻向中原王朝的朝貢中,35 次朝貢物品中有馬匹,有明確數量記載的2803 匹;6 次進貢物品中有牦牛尾,有明確數量記載的208 株;10 次朝貢物品中有駝,明確數量記載601 峰[18]100-101。由以上數據可見,畜牧產品是甘州最主要的輸出產品,畜牧經濟是甘州回鶻主要的經濟生活方式。甘州回鶻將品種優(yōu)良的戰(zhàn)馬大量輸送給中原王朝,這正是中原王朝迫切需要的,正因為如此,甘州回鶻也得到了豐厚的回賜。文獻S.8444 記載的進貢與回賜數據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甘州回鶻進貢馬16 匹,得到了細錦二十匹、絹三百匹的回賜,貢與賜的差價在1:10 的比例[6]108。長興三年(932年)七月,回鶻向后唐所貢之馬較劣,“飛龍使奏,回紇所賣馬瘦弱,不堪估計。帝曰:‘遠夷交市,不可輕阻,可以中等估之?!保?2]11728足以說明,中原王朝對甘州回鶻戰(zhàn)馬的依賴。
馬是甘州最值得驕傲的輸出產品之一,不僅大量用于朝貢,也用于結交周邊民族。其中,靈州對于甘州回鶻與中原王朝的朝貢貿易來說非常重要,史料稱回鶻“路出靈州,交易于市”[3]9272。咸平四年(1001年),西夏圍困靈州,北宋朝廷內部對于靈州的棄守問題進行了一場辯論,最后終因北宋戰(zhàn)馬“獨取于西戎之西偏”,如果放棄靈州,則“不得貨馬于邊郡,則未知中國戰(zhàn)馬從何而來”[2]947?可見靈州是甘州戰(zhàn)馬輸入中原的重要通道,更是甘州回鶻朝貢的必經之地,中原王朝不能棄之不顧。敦煌文獻P.3931中幾篇書儀對于靈州的重要性有所反映,正是有靈州作為樞紐,才使得河西向中原的朝貢之路更加通暢[19]272-288。文獻P.3931《書儀》中的《謝馬書》載:“右伏蒙恩私,特此寵賜。遠路既難于辭讓,逸踶莫匪于權奇。收受之時,兢銘倍切。謹專修狀陳謝。伏惟照察。謹狀?!苯Y合《別紙》和《送謝物》篇章,可知正是甘州回鶻朝貢東行經過靈武時,常將馬匹作為禮物饋贈給靈武,因此靈武節(jié)度使韓洙以《謝馬書》表達感謝之情,并回贈了“才非麗密、色異鮮華”之物,據推測應該是絲織品一類。又有文獻所記“然則旅獒入貢,天馬興歌,國家稍借其聲光”。此處“旅獒”原意為一種盛產于西戎的大犬,這里代指甘州以特產入貢,“天馬”則指甘州回鶻上貢的馬匹,與此書提到的“名駒”所指皆同。
甘州地處絲綢之路咽喉要地,控制著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佞X人自從在甘州定居以來,便與絲綢之路的興衰密切相關。甘州回鶻肩負著將西方貿易商品輸入內地,再將內地的絲綢制品等銷往西方的的重任,甚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供、銷體系[18]96。甘州回鶻在河西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的活動,同時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甘州回鶻在頻繁的與中原王朝的朝貢貿易中,將自產的馬、駝等畜牧業(yè)產品輸入內地,滿足了中原王朝對品種優(yōu)良戰(zhàn)馬的需求;同時,他們還將來自阿拉伯、波斯、西域等地的產品,如波斯錦、香料、珊瑚、于闐玉制品、安西白氎、硇砂等等輸入中原,再把與中原貿易得來的絲綢、精美服飾、金銀器、食器、藥品等物運至河西走廊,輾轉銷往西域、波斯、阿拉伯、印度甚至歐洲等地。
由上文論述可以看出,對于歸義軍政權而言,與西州回鶻的關系基本以友好為主調,敦煌文獻所記載的兩地之間的使者交往、經貿往來也比較頻繁;但歸義軍與甘州回鶻之間,大多時候關系比較微妙,甚至不時爆發(fā)戰(zhàn)爭,而戰(zhàn)爭的主要原因,正是甘州回鶻對絲綢之路要沖的扼控,阻斷了沙州與中原王朝正常的交通往來。因此,打通河西老路,得到中原王朝的支持,成為歸義軍歷任統治者皆要面對的問題。所以,沙州與甘州回鶻的交往是歸義軍政權最為珍視的外交關系,無論是戰(zhàn)爭還是和親,其目的都一樣,就是保障絲綢之路的通暢,這一點對于河西地區(qū)各個政權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沙州與周邊回鶻的商品貿易,實現了經濟體之間的互補,促進了商業(yè)貿易的繁榮,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注釋
①關于褐的屬性,劉進寶主張褐為棉布,屬于官布。參見《唐五代敦煌棉花種植研究——兼論棉花從西域傳入內地的問題》,《歷史研究》2004年第6 期,第27-40 頁。鄭炳林認為褐屬于毛織物。參見《晚唐五代敦煌種植棉花辨析——兼答劉進寶先生》,《歷史研究》2005年第5 期,第174-178 頁。②森安孝夫:《敦煌と西ウイグル王國——トゥルファンからの書簡と贈り物を中心に——》,《東方學》第74 輯,1987年,第63—64 頁;森安孝夫著,陳俊謀譯《敦煌與西回鶻王國——寄自吐魯番的書信及禮物》,《西北史地》1987年第3 期,第121—123 頁。關于“瓤桃”還有另一種說法,鄭炳林先生認為從P.3672 寫于農歷十一月來看,不會有新鮮的“瓤桃”,只能是桃脯之類。參見《晚唐五代敦煌貿易市場的外來商品輯考》,《中華文史論叢》2000年第63 輯,第76頁(收入鄭炳林主編:《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續(xù)編》,蘭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18 頁)。筆者認為吐魯番的西瓜可以保存到冬季,故有“懷抱火爐吃西瓜”之謂。③圖版見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羅斯科學出版社東方學部、上海古籍出版社編:《俄藏敦煌文獻》第10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61 頁。④圖版見上海古籍出版社、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敦煌文獻》第1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0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