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浙東地形對臺風“利奇馬”極端降水的影響分析

        2021-05-15 02:06:06王凱齊鐸高麗翁之梅
        氣象科學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利奇馬渦度浙東

        王凱 齊鐸 高麗 翁之梅

        (1 臺州市氣象局, 浙江 臺州 318000;2 黑龍江省氣象臺,哈爾濱 150000)

        引 言

        我國是世界上受臺風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年約有7~8個臺風登陸我國[1],浙江作為東南沿海受臺風影響最大的省份之一,建國以來共有44個臺風登陸。臺風影響中最主要的就是風雨影響,尤其是強降水過程,極易釀成災害,因此臺風暴雨的研究在臺風研究領(lǐng)域中一直備受重視。

        大量研究表明,臺風暴雨的強度可能與大尺度環(huán)流背景、中尺度系統(tǒng)、水汽條件、局地地形、層結(jié)穩(wěn)定度、邊界層輻合和高層出流等許多方面關(guān)系密切[2];沈杭鋒等[3]研究表明,登陸臺風內(nèi)部的螺旋云帶中多個中尺度云團不斷分裂生成、加強發(fā)展到逐漸消亡,正是在這些中尺度云團的直接作用下,給臺風經(jīng)過地區(qū)造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強降水,導致了浙西北等地區(qū)持續(xù)不斷發(fā)生暴雨??抵久鞯萚4]研究臺風“碧利斯”特大暴雨成因發(fā)現(xiàn),冷空氣從東西兩側(cè)嵌入,觸發(fā)對流運動發(fā)展,近地層散度、渦度的形變項使山區(qū)處于渦源狀態(tài),不斷觸發(fā)中尺度降水系統(tǒng),引起暴雨增幅。周玲麗等[5]研究發(fā)現(xiàn)臺風“海棠”暴雨主要是由邊界層強中尺度輻合帶直接影響造成的,邊界層頂?shù)膹姈|風急流和對流層低層強偏南氣流在浙閩地區(qū)的交匯是強輻合帶的成因,一些學者分別從季風環(huán)流、水汽螺旋度、濕位渦等方面研究了臺風暴雨的形成機制,并討論了臺風降水的極端性和分布特征[6-10]。

        除此之外,地形也是臺風暴雨的重要影響因子。地形對臺風暴雨會起到增幅作用,地形越高,地形尺度越大,對暴雨增幅越大[2]。冀春曉等[11]研究指出地形能激發(fā)螺旋云帶中中尺度對流云團的發(fā)生發(fā)展,當除去地形以后,中尺度氣旋性渦旋也隨之消失。段晶晶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浙東北地形的摩擦輻合及抬升作用使得大量的對流云團匯集在臺風西北側(cè),對流系統(tǒng)活躍,是臺風“燦鴻”在浙江東北部產(chǎn)生強降水的重要原因。CHEN,et al[13]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地形對暴雨的增幅,除了地形抬升作用外,山地地形起伏還能夠增強地面對大氣的拖曳效應,使得臺風環(huán)流滯留在原地,造成暴雨的持續(xù)過程。

        浙東地區(qū)西側(cè)多山、東側(cè)臨海,地勢西高東低,因此極易在臺風影響中出現(xiàn)強降水過程。2019年臺風“利奇馬”影響期間,浙東地區(qū)出現(xiàn)了歷史罕見的極端降水。本文通過實況分析,結(jié)合數(shù)值模擬的方法對此次極端降水過程進行深入分析,重點討論了浙東地形對暴雨增幅的關(guān)鍵作用。研究表明,“利奇馬”影響期間,浙東地區(qū)存在兩個降水極值中心,與地形分布有顯著的對應關(guān)系。臺風外層螺旋云帶和臺風中心附近中尺度對流云團持續(xù)西進過程中,浙東地形對這一系列對流云團有明顯的加強作用。文中通過臺風移速和實況物理量分析發(fā)現(xiàn)浙東地區(qū)西部山脈對“利奇馬”有阻滯和輻合抬升兩方面作用,從而導致降水增強,降水增幅最高可達近2.5成。此外,通過敏感性實驗降低地形高度后,浙東雨量中心消失,進一步驗證了浙東地形是造成此次極端降水事件的重要原因。

        1 臺風“利奇馬”概述

        2019年第9號臺風“利奇馬”于8月4日06時(世界時,下同)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其后穩(wěn)定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不斷加強,7日15時加強為超強臺風,于9日17時45分在臺州市溫嶺城南以超強臺風級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6級(52 m·s-1),中心最低氣壓930 hPa。登陸后“利奇馬”向北偏西方向移動,穿過浙江臺州、金華、紹興、杭州、湖州等地繼續(xù)北上?!袄骜R”維持超強臺風級別達27 h直至登陸,過程中心最低氣壓為915 hPa(62 m·s-1),是建國以來登陸浙江第三強臺風。登陸后在浙江境內(nèi)滯留時間長達20 h,為登陸超強臺風之最?!袄骜R”風雨影響極其顯著,綜合致災強度等級在浙江登陸臺風中排第二位。

        本文采用中國天氣臺風網(wǎng)提供的臺風路徑和強度資料;利用浙江省逐小時自動站降水、極大風資料和站點高度分析降水特征;采用NCEP/NCAR提供的分辨率為0.25°×0.25°的實況再分析資料和歐洲中心地形數(shù)據(jù)分析物理量場特征;臺州市多普勒雷達資料分析雷達特征;采用NCEP提供的FNL再分析資料數(shù)值模擬。

        圖1 臺風“利奇馬”的路徑Fig.1 Track of typhoon “Lekima”

        2 臺風降水特征分析

        “利奇馬”降水范圍廣、強度強,給浙江全省造成了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極端降水,局地雨量超過歷史記錄。8月8日00時—11日00時浙江東部沿海地區(qū)臺州、寧波兩地過程平均雨量分別達30 mm、276 mm;國家站溫嶺、北侖、玉環(huán)過程雨量分別為473 mm、405 mm、318 mm,均破當?shù)貧v史最大臺風過程雨量紀錄;臨海括蒼山過程雨量達834.3 mm,超歷史極值。

        “利奇馬”降水空間分布特征顯著,浙東地區(qū)出現(xiàn)明顯的雨量大值區(qū),其中兩個雨量極值中心分別位于臺州黃巖西部和臺州寧波交界處,如圖2所示。結(jié)合浙江地形可見雨量極值中心與地形高度有極好的對應關(guān)系。圖中A區(qū)為臺州括蒼山區(qū),最高峰米篩浪海拔1 383 m,B區(qū)北側(cè)為寧波四明山區(qū)、臺州天臺山區(qū),最高峰海拔均在1 000 m以上,南側(cè)為臺州湫水山小山地。對比雨量分布和海拔高度可知,兩個雨量極值區(qū)域分別對應于兩處山區(qū)及其東南側(cè)區(qū)域,而雨量超歷史極值的括蒼山站正位于A區(qū)最高峰上。此外,浙東地區(qū)單站雨量達600 mm以上的站點均在這兩個雨量大值區(qū)域內(nèi),站點海拔高度均在400 m以上。由此可見,浙東地形在此次臺風極端降水過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圖2 2019年8月8日00時—11日00時浙江省自動站過程雨量(陰影,單位: mm;其中黑色虛線為海拔高度,單位:m;區(qū)域A、B為浙東高山區(qū),白色圓點為600 mm以上雨量站點)Fig.2 The observed accumulated rainfall in Zhejiang Provincefrom 0000 UTC on 8 to 0000 UTC on 11 August 2019(shaded,unit:mm; black contouris altitude,unit: m; the markedposition A and B indicate two alpine regions of mountain areas ofsouthern Zhejiang; white dots indicate stations over 600 mm)

        浙東地區(qū)降水集中時段出現(xiàn)在9日08時至10日03時,表1中站點的逐時平均雨量呈明顯的雙峰型分布,如圖3a所示,雨量峰值分別出現(xiàn)在9日10—14時(登陸前4~8 h)和9日18—24時(登陸后0~6 h)。第一時段為臺風外層螺旋云帶降水。臺風登陸前中心呈雙眼墻結(jié)構(gòu),有兩層完整的閉合螺旋云帶,其中外層螺旋云帶西北象限又有“6”字形云團發(fā)展旺盛,先于臺風主體影響浙東沿海,產(chǎn)生第一時段強降水;第二時段為臺風登陸后中心附近的強降水。

        表1 浙東地區(qū)單站雨量≥600 mm的站點Table 1 Stations rainfall more than or equal to 600 mmin eastern Zhejiang

        3 地形影響

        當臺風趨近海岸、島嶼、陸地直至登陸,其下墊面由海洋轉(zhuǎn)變?yōu)殛懙?,臺風的降水、強度、路徑等均會發(fā)生異常變化。

        3.1 地形阻滯作用

        圖3 (a)表1中站點逐時平均雨量分布(單位:mm)和(b)“利奇馬”減速階段移速和臺州地區(qū)平均小時雨強、括蒼山單站小時雨強分布(單位:mm·h-1)Fig.3 (a)Distribution of hourly average rainfall of stations in table 1(unit:mm);(b)moving speed of “Lekima” and hourly rainfall intensity of Taizhou and Kuocangshan station(unit:mm·h-1).

        臺風登陸后,由于下墊面的摩擦拖曳作用往往都會表現(xiàn)出強度減弱、移速減慢?!袄骜R”在登陸前短暫加強,登陸后強度迅速減弱。前期在開闊的海面上“利奇馬”移速基本維持在20~25 km·h-1,登陸后由于受到浙東地形的摩擦和山脈的阻擋,移速迅速減小,最慢時為5 km·h-1,越過臺州西部山區(qū)后地勢較為平坦,臺風移速再次增大。結(jié)合圖3b可以看出,臺風減速時段剛好對應括蒼山站及整個臺州地區(qū)的強降水時段,可見山脈地形的阻擋作用,一定程度上延長了浙東地區(qū)的強降水累計過程,利于極端降水的產(chǎn)生。

        3.2 地形抬升作用

        地形對降水的作用可分為動力作用和云物理作用兩個方面,而動力作用中主要是地形的強迫抬升[9]。通過NCEP再分析數(shù)據(jù)對物理量場的診斷分析,可以較好的得出浙東地形在本次降水過程中的關(guān)鍵作用。

        浙東雨量大值區(qū)(28°~30°N,120°~122°E)的渦度、散度和水平風速的時空演變(圖4)表明從9日00時—11日00時,暴雨區(qū)在整各對流層均維持正渦度環(huán)流,并在臺風登陸時達到渦度最大,最大正渦度中心出現(xiàn)在850 hPa附近,正渦度區(qū)伸展至100 hPa以上。從散度場的時空演變來看,整個暴雨過程800 hPa以下的低層為輻合區(qū),800~500 hPa的中層為輻散區(qū),9日12時—10日00時臺風中心附近,低層925 hPa至地面有強輻合中心,中心值大于15×10-5s-1;800 hPa以上整層均為輻散區(qū)。臺風轉(zhuǎn)向后,低層輻合強度逐漸減弱,高度有所上升,近地面轉(zhuǎn)為輻散區(qū)。括蒼山脈整體為東北西南走向,山脊呈三支,分別向西南、東北、東南延伸。為了進一步研究山脈地形對渦度、散度分布的影響,選取括蒼山東北山脊的東西兩側(cè)迎風坡和背風坡兩個點(圖4a中紅圈為迎風坡,藍圈為背風坡)對比分析時間垂直剖面。由圖4c、d可知,兩個選取點均靠近臺風中心,正渦度區(qū)強度顯著大于區(qū)域平均值,其中迎風坡的渦度中心強度和向上伸展的區(qū)域范圍均明顯強于背風坡。此外,迎風坡9日00時開始在850 hPa以下出現(xiàn)中心值達30×10-5s-1渦度負值區(qū),12時開始又轉(zhuǎn)為正渦度并迅速增強至70×10-5s-1,24 h渦度梯度變化近100×10-5s-1;背風坡則無上述現(xiàn)象,臺風中心經(jīng)過前后渦度增強和減弱較對稱。從散度場來看,迎風坡輻合中心明顯強于背風坡,且輻合區(qū)更緊密。迎風坡低層強輻合區(qū)出現(xiàn)在臺風中心前側(cè)的東北風中,臺風中心過后轉(zhuǎn)偏南風輻合顯著減小;背風坡強輻合區(qū)則出現(xiàn)在臺風中心附近??梢姡匦蔚纳角拜椇献饔檬沟眠@一區(qū)域內(nèi)的降水動力條件顯著提高。

        圖4 (a)浙江地形高度(灰色等值線,單位:m)和9日06時925 hPa風場(黑色箭頭,單位:m·s-1;其中綠色實線為括蒼山脈山脊線;虛線方框為浙東雨量大值區(qū)區(qū)域);(b)8月8日00時至11日00時虛線區(qū)域平均的渦度(黑色實線,單位:10-5s-1)、散度(紅色陰影,單位:10-5s-1)和水平風速(綠色風桿,單位:m·s-1)時間—垂直剖面圖;(c)迎風坡(28.5°N ,121°E, a中紅圈位置)和(d)背風坡(28.75°N ,120.75°E, a中藍圈位置)渦度、散度和水平風速時間—垂直剖面Fig.4 (a) The terrain height of Zhejiang (grey contour,unit: m) and 925 hPa wind at 0600 UTC on 9 (black arrow, unit: m·s-1; green solid lineis the mountain ridge of Kuocang Moutain; the dotted box is the large value area of rainfall in eastern Zhejiang; (b) the time-vertical cross section of relative vorticity (black contour,unit:10-5s-1), divergence(red shaded area, unit: 10-5s-1) and horizontal wind speed(green wind pole, unit:m·s-1)in the dotted area from 0000 UTC on 8 to 0000 UTC on 11 August 2019; and the time-vertical cross section of relative vorticity,divergence,horizontalwind speed of (c) windward slope (28.5°N, 121°E, red circle position) and (d) leeward slope (28.75°N, 121.75°E, blue circle position)

        垂直速度也是表征動力作用的重要物理量。結(jié)合地形高度做28.5°N垂直速度剖面,結(jié)果表明9日06時臺風仍位于122.5°E以東,其上空對應強垂直上升區(qū)域,此時括蒼山脈東側(cè)也已出現(xiàn)強度相對較小的垂直上升中心。隨著臺風逐漸西移靠近,臺風中心上空的垂直速度中心不斷向前傾斜,并與山前的中心合并增強,速度中心值達8 m·s-1。這一山前強中心一直維持到臺風登陸,在臺風越山后趨于減弱,但坡后的山前又有速度中心繼續(xù)發(fā)展。可見,地形抬升對兩個強降水階段均有一定的動力加強。

        圖5 2019年8月垂直速度沿28.5°N的垂直環(huán)流(等值線,單位:m·s-1)與地形高度(陰影,單位:m;臺風標志代表“利奇馬”所在經(jīng)度位置):(a)9日06時;(b)9日12時;(c)9日18時;(d)10日00時Fig.5 Longitudinal cross section of vertical velocity (contour, unit: m·s-1)and terrain height (shaded,unit: m; the typhoon mark indicatethe longitude of “Lekima”) along 28.5°N:(a)0600 UTC on 9; (b)1200 UTC on 9; (c)1800 UTC on 9; (d)0000 UTC on 10 August 2019

        除了動力抬升作用,地形對水汽輸送也有顯著的輻合抬升。8日12時,臺風仍位于遠在125°E的洋面上,其外圍偏東氣流已影響浙東沿海,受括蒼山脈的地形抬升影響,山脈東側(cè)首先出現(xiàn)了25×10-5s-1以上的水汽通量輻合中心。隨著臺風不斷靠近,山前水汽通量輻合不斷增強,并向浙東北部山區(qū)擴展,9日12時輻合中心最大值達100×10-5s-1以上,遠高于臺風近中心環(huán)流。臺風登陸前后,浙東地區(qū)均位于強水汽通量輻合區(qū)內(nèi),內(nèi)有兩個極值中心,分別為臺風中心西南側(cè)和括蒼山脈東側(cè),中心極值均為120×10-5s-1??梢?,長時間持續(xù)且充沛的水汽供應給此次浙東地區(qū)的降水提供了充分的水汽保障,而浙東地形的輻合抬升作用,使得山前迎風坡地區(qū)極端降水的出現(xiàn)提供了有利條件。

        圖6 925 hPa水汽通量散度(單位:10-5 s-1)和水平風速(黑色箭頭,單位:m·s-1)(臺風標志代表“利奇馬”所在經(jīng)緯度):(a)2019年8月8日12時;(b)9日06時;(c)9日12時;(d)9日18時;Fig.6 925 hPa water-vapor flux divergence (shaded, unit: 10-5 s-1) and horizontal wind speed (black arrow, unit: m·s-1) (the typhoon mark indicate the position of “Lekima”): (a)1200 UTC on 8; (b)0600 UTC on 9; (c)1200 UTC on 9; (d)1800 UTC on 9 August, 2019

        3.3 中尺度雷達特征分析

        由降水時序圖可知,本次臺風降水主要集中在臺風外圍螺旋云帶和臺風眼墻影響的兩個時段,9日10—14時為第一個降水峰值期,從雷達組合發(fā)射率圖(圖7a)可以看出,大范圍密實的螺旋狀回波匯集在距離臺風中心150~200 km左右的西北側(cè),螺旋云帶內(nèi)中小尺度系統(tǒng)活躍,鑲嵌著多個不同尺度的對流云團,強度均在45 dBZ以上。其中尺度最大、強度最強的對流云團位于括蒼山脈(黑框標志)東側(cè)附近。隨著臺風西北行,其西北側(cè)不斷有強回波帶向前推進(圖7b),持續(xù)影響浙東地區(qū),括蒼山脈恰好位于強回波帶的前進路線上。當臺風中心登陸后,中心附近對流最旺盛區(qū)也出現(xiàn)山脈東側(cè)(圖7c)。此外,圖7d—f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對流云團靠近山脈地形(湫水山)時整體加強,爬越小地形時則北側(cè)減弱,南側(cè)繼續(xù)加強。而后靠近尺度較大的括蒼山脈,回波整體在山脈東側(cè)逐漸趨于減弱。

        圖7 2019年8月9日臺州多普勒雷達組合反射率(單位:dBZ;其中黑色矩形框為括蒼山脈所在;d、e、f為45 dBZ以上組合反射率;灰色虛線為地形高度,單位:m):(a)10時22分;(b)14時52分;(c)18時50分;(d)09時59分;(e)10時16分;(f)10時34分Fig.7 Taizhou Doppler radar composite reflectivity (unit:dBZ;the black rectangle indicate the Kuocangshan Mountain;d,e, f is composite reflectivity above 45 dBZ; gray contour is terrain height,unit:m) at: (a) 1022 UTC; (b) 1452 UTC;(c) 1850 UTC; (d) 0959 UTC; (e) 1016 UTC; (f) 1034 UTC on 9 August, 2019

        4 地形降水率計算

        從實況物理量場和雷達特征分析中均可以看出,浙東地形尤其是括蒼山脈的輻合抬升作用對此次臺風極端降水的產(chǎn)生非常關(guān)鍵。地形對降水的增幅作用可以通過影響風向、風力等參數(shù)進行估算。

        圖8 括蒼山站逐時降水、極大風向和風速時間序列Fig.8 Time series of hourly rainfall, extreme winddirection and speed at Kuocangshan station

        根據(jù)括蒼山單站的逐時降水、極大風風向和風速的時間序列(圖8)中可以看出,極大風風向受地形的影響非常顯著,而降水又和風向有密切關(guān)系。受周圍地形影響,整個臺風影響期間括蒼山站只有偏北和偏南兩個風向。當臺風外圍的東北風遇上括蒼山脈時,受其強迫轉(zhuǎn)為偏北風,而括蒼山站的降水主要發(fā)生在吹偏北風時,當風速增大,降水也增強,一旦轉(zhuǎn)為南風,降水則迅速減小。這是由于南風要越過山脈才能作用于山脈西南側(cè),而主要降水都集中在越山之前。

        (1)

        ωs=Γ(p)ωs0,

        (2)

        (3)

        (4)

        (5)

        代入(2)、(3)、(4),同時忽略小項,可得

        (6)

        設α為地形坡度,β為風向與地形夾角,則(1)式可改寫為:

        (7)

        式中:p0、T0分別為地面氣壓和溫度,v0cosβ表示垂直于地形的風分量。某一時段內(nèi),括蒼山地形降水率估算公式可簡化為:

        (8)

        為了便于計算,各參數(shù)取“利奇馬”影響期間,括蒼山站降水最強的12 h平均值,即9日12—24時,浙東地區(qū)地面參考站點(黃巖站)地面平均氣壓為970 hPa,地面平均溫度為26.1 ℃,平均比濕為17.5 g·kg-1,括蒼山東側(cè)地形坡度約為5.3°,垂直于地形的速度約為8 m·s-1,則可大致估算出括蒼山地形抬升引起的降水增幅可達約11 mm·h-1,12 h過程雨量增幅達130 mm以上,約占時段內(nèi)實際降雨量的2.5成??梢姷匦翁斐傻慕邓适欠浅8叩?。

        5 地形作用的數(shù)值模擬

        5.1 模擬實驗設置

        為進一步驗證浙東地形在本次臺風極端降水中的重要作用,采用中尺度數(shù)值模式WRF進行地形敏感性試驗。模擬試驗設計中的物理參數(shù)的設置采用了如下的方案:微物理過程第一層為Lin,et al 方案,第二層為WSM 3類簡單冰方案;長波輻射均為rrtm 方案;短波輻射均為Dudhia 方案;邊界層均為Monin-Obukhov 方案;積云對流參數(shù)化第一層為Betts-Miller-Janjic 方案,第二層為淺對流Kain-Fritsch (new Eta)方案。模擬過程中采用兩重嵌套網(wǎng)格,第一重格距為9 km,第二重格距為3 km,模擬中心為(28°N,120°E);初始時刻為2019年8月9日08時,積分48 h,使用了美國國家環(huán)境預報中心(NCEP)的FNL 1°×1°的全球再分析資料作為初始場資料,地形資料采用WRF自帶的地形數(shù)據(jù)GTOPO30,分辨率為5′。共進行了兩個模擬試驗,一個是控制試驗;另一個則是在相同參數(shù)和設置的前提下,將浙江東部山區(qū)地形(地形試驗區(qū)域參見圖4a中的虛線方框)削減為100 m,從而與周邊地區(qū)保持近似高度。

        5.2 模擬結(jié)果分析

        對比“利奇馬”模擬結(jié)果與實況觀測可知(圖9),模式較好地模擬了臺風的強度和路徑,其中浙東地區(qū)降水分布形態(tài)與實況基本一致,高海拔地形區(qū)仍對應兩個雨量大值中心(圖10a所示)。但是由于模擬登陸地點相對略偏南,浙南地區(qū)雨量偏大。

        對比控制試驗和去地形試驗的過程降水分布可知,當浙江東部地形削減之后,臺風的路徑和強度均未發(fā)生明顯變化(圖略),而浙南地區(qū)的降水也基本和控制試驗保持一致,但是浙江東部雨量明顯減小,降水分布較均勻,括蒼山、四明山和天臺山附近的雨量中心則基本消失(圖10a、b)。對比散度分布(圖10c、d)亦能看出,去除地形后,原來浙東山地附近的輻合中心減弱或消失,不利于強降水的發(fā)生發(fā)展。進一步驗證了浙東地形在“利奇馬”極端降水過程的關(guān)鍵性和必要性。

        圖9 數(shù)值模擬和實況的臺風路徑和中心氣壓Fig.9 Simulated and observed track and central pressure of “Lekima”

        圖10 控制試驗和去地形試驗雨量、散度對比(其中(a、b)中等值線為實況雨量,填色圖為模擬雨量,單位:mm;(c、d)中虛線為925 hPa散度,單位:10-5s-1):(a、c)為控制試驗;(b、d)為去地形試驗Fig.10 Rainfall and divergence comparison of (a,c) control experiment and (b,d) de-terrain experiment (shaded is simulated rainfall; contour is observed rainfall in a,b, unit:mm; contour is divergence at 925 hPa in c、d; unit:10-5s-1)

        6 結(jié)論

        通過利用浙江省自動站實時降水資料、NCEP/NCAR再分析資料和多普勒雷達資料,對臺風“利奇馬”在浙東地區(qū)產(chǎn)生的極端降水過程進行分析,同時結(jié)合中尺度數(shù)值模式WRF設計了地形敏感性試驗,模擬了去除浙東地形后對此次極端降水過程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

        (1)臺風“利奇馬”影響期間,浙東強降水過程出現(xiàn)兩個雨量峰值,依次由臺風外層螺旋云帶和臺風中心附近的多個中尺度對流云團持續(xù)影響所造成,對流云團往往在山前發(fā)展,過山減弱,可見浙東地形對這一系列對流云團有明顯的加強作用。

        (2)浙東降水空間分布存在兩個顯著的雨量極值中心,與地形高度良好對應。

        (3)浙東地形,特別是西部山脈,對“利奇馬”有阻滯作用,在臺風登陸后的強降水時段減慢臺風移速,增加降水時長,利于產(chǎn)生極端降水。

        (4)迎風坡地形區(qū)通過山前顯著的動力抬升作用和水汽輻合加強造成降水增幅。括蒼山脈在強降水階段對暴雨的增幅可達11 mm·h-1,接近此時段內(nèi)總雨量的2.5成。

        (5)通過敏感性試驗降低地形高度后,浙東地區(qū)輻合及上升運動減弱,雨量也明顯減少,對應的兩個降水中心也隨之消失,進一步驗證了浙東地形是造成此次極端降水事件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歡
        利奇馬渦度浙東
        清代浙東曲家補考
        戲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30
        迎戰(zhàn)抗擊臺風“利奇馬” 全力確保上海安全運行
        南海相對渦度的時空變化特征分析*
        淮委防御超強臺風“利奇馬”
        治淮(2019年9期)2019-10-09 07:24:52
        山東煤炭系統(tǒng)救援搶險,全力應戰(zhàn)“利奇馬”
        浙東沿海地區(qū)臺風脈動風速時程模擬研究
        工程與建設(2019年2期)2019-09-02 01:33:50
        全媒體時代災難報道的創(chuàng)新實踐——以溫州日報“利奇馬”臺風報道為例
        傳媒評論(2019年10期)2019-06-05 09:25:58
        斜壓渦度的變化與臺風暴雨的關(guān)系研究
        2017年11月16日至17日博州降雪天氣分析
        科技資訊(2018年30期)2018-03-11 09:30:58
        一次東北南部特大暴雪的動力機制分析
        亚洲国产日韩综合天堂|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熟女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伊人少妇熟女大香线蕉| 后入内射欧美99二区视频| 亚洲色拍拍噜噜噜最新网站| 永久免费观看的黄网站在线|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完整版| 欧美疯狂性xxxxxbbbbb| 日韩亚洲欧美精品|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一页| 亚洲av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99re国产电影精品| 国产色视频在线观看了| 朝鲜女人大白屁股ass孕交| 少妇激情av一区二区| 久久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亚洲在线一区二区| www夜插内射视频网站| 国产公开免费人成视频|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av无码一道| 中文字幕人妻乱码在线| 久久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金尊 | 蜜臀av在线观看|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 国产午夜精品美女裸身视频69| 日韩女优图播一区二区|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霸乳 | 国产午夜福利小视频合集|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九九|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7色在线 | 国产| 区久久aaa片69亚洲| 国产成人AⅤ| 熟女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无码孕妇孕交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