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桐, 許 軍, 任滿年, 曹發(fā)海
(1.華東理工大學(xué) 大型工業(yè)反應(yīng)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 200237;2.中國石化 洛陽分公司,河南 洛陽 471012)
進入21世紀,隨著原油開采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和對原油需求量的持續(xù)增加,原油重/劣質(zhì)化日趨嚴重。重質(zhì)化原油普遍具有黏度大、金屬含量高的特點。而金屬可對后續(xù)石油加工造成巨大危害,導(dǎo)致諸如催化裂化催化劑中毒失活、管道結(jié)垢堵塞和設(shè)備腐蝕等問題[1-2]。因此,如何有效脫除原油中的金屬成為了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原油所含金屬中,Na、Mg、K等主要以水溶性無機鹽的形式存在,采用電脫鹽裝置可將其脫除。而Ca和Ni則以石油酸鹽(環(huán)烷酸鈣)和卟啉金屬(卟啉鎳)為代表的油溶性有機鹽存在于原油中,它們可通過π-π鍵與瀝青質(zhì)、膠質(zhì)中的芳烴體系形成穩(wěn)定的螯合物,利用傳統(tǒng)的電脫鹽工藝很難將其有效脫除。
現(xiàn)有的原油脫金屬方法有蒸餾法、萃取法、過濾法、吸附法、加氫法、金屬鈍化法等[3-4]。但是,這些方法普遍存在工藝復(fù)雜、成本高等問題,限制了其發(fā)展。螯合脫金屬法無需添加設(shè)備,不改變現(xiàn)有工藝流程,通過在傳統(tǒng)電脫鹽過程中加入脫金屬劑就可以脫除Ca、Ni等金屬,實現(xiàn)了過程強化,成為目前的研究熱點。但是,現(xiàn)有的脫金屬劑主要是一些無機酸、有機酸及其鹽類等[5-7]。由于酸性較強,加入這類脫金屬劑不僅會造成設(shè)備的腐蝕,還會引起噴氣燃料和柴油的酸度上升。因此,亟需一種高效、環(huán)保、無腐蝕性的脫金屬劑。
聚合物刷是將高密度的聚合物鏈通過物理吸附或者化學(xué)接枝等方法固定在材料表面,從而形成刷狀聚合物層[8]。其中,核-殼結(jié)構(gòu)的聚合物刷具有Donnan效應(yīng)(見圖1),即越接近核,刷層中所含的有效官能團密度越高。因此,刷層的內(nèi)層對金屬的螯合能力要遠高于外層[9-10]。核殼結(jié)構(gòu)聚合物刷在脫除水中重金屬方面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性能。Najafi等[11]合成了一種以SiO2為核、含有氨基的聚合物長鏈為殼的聚合物刷,對水溶液中Ni2+的吸附容量達到38.98 mg/g。David等[12]將一種EDTA-硅烷通過硅烷化反應(yīng)接枝在SiO2粒子表面,對水溶液中金屬離子的總吸附容量高達400 mg/g。但是,關(guān)于將聚合物刷應(yīng)用于原油脫金屬的研究鮮有報道。
圖1 核殼結(jié)構(gòu)球型聚合物刷具有的Donnan效應(yīng)Fig.1 Donnan effect of core-shell spherical polymer brush
在之前的工作中,筆者發(fā)現(xiàn)聚乙烯基咪唑刷(PVIm@SiO2)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刷(P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分別達到66.8%和64.4%[13-15]。但是,原油中除了鎳,通常還存在其他難脫除的油溶性金屬,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環(huán)烷酸鈣。通過初步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環(huán)烷酸鈣的存在會使PVIm@SiO2和P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分別降至38.1%和52.5%,即存在競爭吸附。因此,在實際應(yīng)用中,通常設(shè)立兩級電脫鹽工藝。第一級先脫除原油中的環(huán)烷酸鈣,第二級脫除鎳,給電脫鹽工藝帶來了復(fù)雜性?;诖耍P者希望能夠找到螯合能力更強的官能團,將其引入到聚合物刷中,提高聚合物刷對不同金屬的吸附容量,即能同時高效脫除原油中的鎳和鈣。這樣,就可將兩級電脫鹽工藝簡化為一級,從而提高整個電脫鹽工藝的效率。
在雜環(huán)基中,吡啶基被認為具有優(yōu)異的物理和化學(xué)吸附性能[16]。Sales等[17]用2-氨基甲基吡啶(AMP)附著的硅膠從水溶液中去除金屬陽離子,對Ni2+和Zn2+的吸附容量分別達到0.40和0.22 mmol/g。Bai等[18]合成的SiO2負載2-氨基甲基吡啶(Si-AMP-M-H)對Co2+、Ni2+和Cu2+表現(xiàn)出高吸附容量,分別為0.25、0.36和0.78 mmol/g。因此,具有核殼結(jié)構(gòu)的吡啶基聚合物刷可能對多種金屬同時具有較高的吸附容量。據(jù)此,筆者合成了SiO2微球為核、聚(4-乙烯基吡啶)為殼的聚合物刷,結(jié)合電脫鹽工藝,研究了其對原油中鎳和鈣的吸附容量,考察了聚合物刷的再生性能,并探討了核-殼結(jié)構(gòu)聚合物刷的脫金屬機理。
實驗原油為遼河原油,其中水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0.5%,鎳元素和鈣元素質(zhì)量分數(shù)分別為76 μg/g和0.5 μg/g。破乳劑為油溶性的FC-9300,由中國石化洛陽分公司提供。
SiO2微球(粒徑分別為0.3~0.4、0.4~0.6、10、25和85 μm)、N,N-二甲基甲酰胺(DMF)(質(zhì)量分數(shù)99.9%)、HNO3(質(zhì)量分數(shù)65%~68%)和HCl(質(zhì)量分數(shù)36%~38%),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chǎn)品;乙醇(質(zhì)量分數(shù)99%)、甲苯(質(zhì)量分數(shù)99%)、甲醇(質(zhì)量分數(shù)99%),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chǎn)品;正庚烷(質(zhì)量分數(shù),99%),國藥集團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產(chǎn)品; 4-乙烯基吡啶(4VP,質(zhì)量分數(shù)97%)、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質(zhì)量分數(shù)97%)和2,2′-偶氮二(2-甲基丙腈)(AIBN,質(zhì)量分數(shù)98%),薩恩化學(xué)技術(shù)(上海)有限公司產(chǎn)品;環(huán)烷酸鈣(質(zhì)量分數(shù)4%),上海百靈威化學(xué)技術(shù)有限公司產(chǎn)品。去離子水,由華東理工大學(xué)去離子水站提供;PVIm@SiO2和PVP@SiO2,來自于筆者此前的研究工作[13-15]。
SiO2的活化:分別稱取20 g左右的SiO2微球(粒徑分別為0.3~0.4、0.4~0.6、10、25和85 μm)于燒杯中,之后向燒杯中倒入100 mL HCl溶液(1 mol/L),浸泡6 h后用去離子水反復(fù)洗滌至中性,然后將SiO2干燥后待用。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將SiO2表面的Si—O—Si鍵打開,形成活化的硅羥基Si—OH,硅羥基為硅烷偶聯(lián)劑KH570的接枝提供了反應(yīng)位點。
P4VP@SiO2的制備有2個步驟:(1)硅烷偶聯(lián)反應(yīng)步驟。稱取2 g活化后的SiO2和2 g KH570加入50 mL甲苯中[19],在125 ℃下攪拌反應(yīng)6 h,分離產(chǎn)物,依次用甲苯、乙醇反復(fù)洗滌,得到中間體KH570@SiO2。(2)自由基聚合反應(yīng)步驟。稱取2 g KH570@SiO2和3 g 4VP加入50 mL DMF溶液中,添加0.16 g AIBN作為自由基聚合反應(yīng)的引發(fā)劑[20],N2保護下,80 ℃攪拌反應(yīng)10 h[21],反應(yīng)完成后,將產(chǎn)物用DMF和甲醇溶液反復(fù)洗滌,最終將所得固體置于90 ℃的真空烘箱烘干10 h,得到P4VP@SiO2樣品。
線性聚合物P4VP的合成條件與P4VP@SiO2中的自由基聚合反應(yīng)條件相同。
采用美國Thermo Fisher Scientific的Nicolet 6700型紅外光譜儀(FT-IR)對P4VP@SiO2的物相組成進行分析;采用美國FEI的Nova Nano 450型場發(fā)射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P4VP@SiO2的形貌;采用日本JEOL的JEM-2100型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觀測P4VP@SiO2的粒徑。采用日本KEYENCE的Leica DM2500型顯微鏡觀察油包水乳化液的性質(zhì);采用美國TA的SDT Q600型熱重分析儀(TGA)測定KH570@SiO2上KH570的接枝率和P4VP@SiO2上P4VP的接枝率(此處的接枝率表示相應(yīng)材料中有機物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其中KH570@SiO2經(jīng)過熱重損失的質(zhì)量分數(shù)即為KH570的接枝率,而P4VP@SiO2上P4VP的接枝率(x,%)按照公式(1)計算。
x=ΔwP-ΔwK
(1)
式中:ΔwP和ΔwK分別為P4VP@SiO2和KH570@SiO2經(jīng)過熱重分析后損失的質(zhì)量分數(shù),%。
采用中國雙陽公司生產(chǎn)的YS-3電脫鹽試驗儀進行原油電脫鹽實驗。稱取50 g原油于燒杯中,放入90 ℃的油浴中預(yù)熱0.5 h。然后在預(yù)熱好的原油中依次加入10 μg/g破乳劑、0~20000 μg/g脫金屬劑和0~10 g水,采用高速剪切機在混合強度4~12 kr/min 下對混合物乳化2 min,形成油包水乳液,然后將混合好的乳液轉(zhuǎn)移到電脫鹽儀樣品管中。電脫鹽實驗的工藝參數(shù)為:電脫鹽溫度90~140 ℃,恒溫時間20 min,低壓電場強度200~600 V/cm(持續(xù)20 min),高壓電場強度800~1200 V/cm(持續(xù)10 min),沉降時間0~100 min。
待電脫鹽實驗結(jié)束,將電脫鹽樣品管冷卻至60 ℃ 左右,稱取3 g上層油樣于500 ℃的馬弗爐中焙燒6 h,在得到的金屬灰分中分別加入質(zhì)量分數(shù)均為2%的HCl溶液和HNO3溶液15 mL,濃縮至3 mL左右停止加熱,冷卻后用去離子水定容于100 mL 的容量瓶中。采用美國Agilent Vanan 710型電感耦合等離子發(fā)射光譜儀(ICP)測定所得樣品中金屬含量,原油的脫金屬率(y)按照式(2)計算。
y=(w0-w1)/w0×100%
(2)
式中:w0和w1分別為電脫鹽前、后原油中金屬的質(zhì)量分數(shù),μg/g。
電脫鹽實驗完成后,收集水相,過濾得到P4VP@SiO2,分別用正庚烷、水重復(fù)洗滌,真空干燥后待用。將回收得到的P4VP@SiO2倒入50 mL HCl溶液(0.5 mol/L)中,在轉(zhuǎn)速180 r/min下攪拌混合60 min,對吸附于P4VP@SiO2上的金屬進行脫附。脫附實驗中,分別在5、10、15、30、45、60 min時取樣測定洗液中金屬含量,按照式(3)計算某時刻P4VP@SiO2上金屬的脫附率(s)。
s=wt/(w0-w1)×100%
(3)
式中:wt為脫附實驗中t時刻洗液中金屬的質(zhì)量分數(shù),μg/g。
脫附實驗完成后,用去離子水反復(fù)洗滌脫附金屬后的P4VP@SiO2,直到洗液呈中性后置于90 ℃的真空烘箱烘干10 h,得到再生后的P4VP@SiO2,用于下一次原油電脫鹽實驗??疾炝薖4VP@SiO2在5次電脫鹽循環(huán)使用過程中對原油的脫金屬率,根據(jù)式(2)計算。
2.1.1 P4VP@SiO2的紅外光譜分析結(jié)果
活化后的SiO2、中間體KH570@SiO2和聚合物刷P4VP@SiO2的紅外圖譜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波數(shù)472 cm-1處的吸收峰為Si—O—Si的彎曲振動,波數(shù)799和1093 cm-1處的吸收峰分別來自于Si—O—Si的反對稱伸縮振動和對稱伸縮振動。波數(shù)958 cm-1處的吸收峰來自于SiO2表面Si—OH的彎曲振動,通過硅烷偶聯(lián)反應(yīng)KH570與SiO2表面的Si—OH進行反應(yīng)得到KH570@SiO2,所以相比于SiO2, KH570@SiO2在波數(shù)958 cm-1處的吸收峰有所減弱。同時波數(shù)1732 cm-1處所對應(yīng)的吸收峰來自于KH570中—C=O的伸縮振動,這些都證明了KH570成功接枝到了SiO2上。此外,在P4VP@SiO2的譜圖中還觀察到波數(shù)1457和1608 cm-1處的吸收峰,這2個特征吸收峰分別來自4-乙烯基吡啶環(huán)中—C=C—和—C=N—的伸縮振動,說明聚合物刷P4VP@SiO2中含有吡啶基團。
圖2 SiO2、KH570@SiO2和P4VP@SiO2的紅外光譜圖Fig.2 FT-IR spectra of SiO2, KH570@SiO2 and P4VP@SiO2
2.1.2 P4VP@SiO2的熱重分析結(jié)果
SiO2、KH570@SiO2和P4VP@SiO2的熱重曲線如圖3所示。通過相應(yīng)材料的質(zhì)量損失,可以計算出KH570@SiO2上KH570的接枝率和P4VP@SiO2上P4VP的接枝率,此處的接枝率表示相應(yīng)材料中有機物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KH570@SiO2中KH570在380 ℃開始熱分解,當溫度達到600 ℃時基本分解完全,質(zhì)量損失為5.0%,說明硅烷偶聯(lián)劑KH570在中間體KH570@SiO2上的接枝率約為5.0%。而P4VP@SiO2的質(zhì)量損失為16.4%,扣除其中包含的KH570,可以得到P4VP在P4VP@SiO2上的接枝率為11.4%。
圖3 SiO2、KH570@SiO2和P4VP@SiO2的熱重曲線Fig.3 TG profiles of SiO2, KH570@SiO2 and P4VP@SiO2
2.1.3 P4VP@SiO2的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分析結(jié)果
圖4為P4VP@SiO2的透射電鏡和掃描電鏡照片。由圖4可以看出:聚合物刷P4VP@SiO2為規(guī)則的球形顆粒,粒徑約為10 μm;同時能夠明顯地觀察到SiO2表面上有化合物,這是接枝于SiO2表面的P4VP,進一步證明成功制備了P4VP@SiO2。
圖4 P4VP@SiO2的TEM和SEM照片F(xiàn)ig.4 TEM and SEM images of P4VP@SiO2(a) TEM; (b) SEM
圖5為SiO2粒徑對P4VP@SiO2中P4VP接枝率及原油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在電脫鹽實驗中,納米級的聚合物刷很難通過沉降從黏度較大的原油中分離出來,這對原油的脫金屬效果產(chǎn)生較大影響。從圖5可以看出:當SiO2粒徑從納米級(0.4~0.6 μm)增大到微米級(10 μm)時,因為此時P4VP@SiO2已完全不會殘留于油相,全部可以沉降于水相,所以脫鎳率和脫鈣率有了大幅提升,分別達到68.4%和62.2%;但當SiO2粒徑繼續(xù)增大時,脫鎳率和脫鈣率反而下降,這主要是因為聚合物刷為規(guī)則的球形顆粒,粒徑越大,則比表面積越小。根據(jù)P4VP@SiO2的合成方法,越小的比表面積可以提供用于硅烷偶聯(lián)反應(yīng)的表面活性硅羥基Si—OH也越少,即不利于提高聚合物刷的接枝率。所以聚合物刷的接枝率隨著SiO2粒徑的增大而降低,導(dǎo)致SiO2粒徑超過10 μm的P4VP@SiO2中螯合金屬的吡啶官能團數(shù)量不足,從而使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均降低。因此,綜合原油電脫鹽的實際應(yīng)用和聚合物刷接枝率的影響,選擇粒徑10 μm的SiO2作為合成P4VP@SiO2的原料,這樣既可使聚合物刷完全從原油中分離,同時又擁有較高的接枝率,從而可保證較好的脫金屬效果。
由于原油中鈣主要以環(huán)烷酸鈣形式存在,因此配制了鎳質(zhì)量分數(shù)為76 μg/g、鈣質(zhì)量分數(shù)為241 μg/g的實驗原油。結(jié)合電脫鹽工藝,研究了不同工藝條件下P4VP@SiO2對原油中鎳和鈣的脫除效果。
圖5 P4VP@SiO2中SiO2的粒徑對P4VP接枝率(x)及其對原油脫鎳率(yNi)和脫鈣率(yCa)的影響Fig.5 Effect of SiO2 particle size of P4VP@SiO2on grafting ratio of P4VP (x) and their nickeland calcium removal ratios (yNi, yCa)Reaction conditions: w(P4VP@SiO2)=6000 μg/g; T=120 ℃;m(Water)/m(Oil)=0.15; El=500 V/cm; Eh=1000 V/cm;n=8 kr/min; ts=60 minT—Electric desalination temperature; El—Low-voltage field strength;Eh—High-voltage field strength; ts—Settling time;n—Emulsified shear intensity
2.3.1 P4VP@SiO2加入量對其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
圖6為P4VP@SiO2加入量(質(zhì)量分數(shù),下同)對原油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由圖6可以看出,當在電脫鹽過程中不加入P4VP@SiO2時,脫鎳率和脫鈣率僅為5%左右。這是因為原油中的鎳和鈣主要以油溶性的有機金屬鹽卟啉鎳和環(huán)烷酸鈣等形式存在,通過傳統(tǒng)的電脫鹽過程難以脫除。當加入P4VP@SiO2后,P4VP@SiO2在油-水相界面處與原油中的鎳和鈣進行接觸,將鎳和鈣從油相中拉入水相,隨后油-水兩相經(jīng)過電脫鹽過程分離,強化了脫除金屬的效率,因此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有了顯著提升。當P4VP@SiO2加入量為6000 μg/g時,脫鎳率和脫鈣率分別達到68.4%和62.2%。由此可知,P4VP@SiO2對鎳和鈣均具有較高的吸附容量。但此時P4VP@SiO2對原油中鎳和鈣的吸附均趨于飽和,繼續(xù)增大P4VP@SiO2加入量,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增幅減緩直至不再增加。因此,選擇P4VP@SiO2的適宜加入量為6000 μg/g。
圖6 P4VP@SiO2加入量對其脫鎳率(yNi)和脫鈣率(yCa)的影響Fig.6 Impacts of P4VP@SiO2 dosage on nickeland calcium removal ratios (yNi, yCa)Reaction conditions: m(Water)/m(Oil)=0.15; T=120 ℃;El=500 V/cm; Eh=1000 V/cm; n=8 kr/min; ts=60 min
2.3.2 水/油質(zhì)量比對P4VP@SiO2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
圖7為水/油質(zhì)量比對P4VP@SiO2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由圖7的結(jié)果表明,水含量對P4VP@SiO2脫除原油中的鎳和鈣有顯著影響。由于原油本身的水含量很低,向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一方面可以增大油包水乳化液的油-水相界面,從而提高P4VP@SiO2與金屬接觸的幾率;另一方面增大水含量可以減小乳化液中相鄰水滴的間距,這有利于水滴在電場力作用下的偶極聚結(jié),進而促進油、水兩相的分離。由圖7可以看到,隨著水/油質(zhì)量比的增加,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明顯提高,當水/油質(zhì)量比為0.15時,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最高,分別達到68.4%和62.2%。在此基礎(chǔ)上繼續(xù)增大水含量,反而會降低P4VP@SiO2的脫金屬效果。圖8為油包水乳化液的顯微鏡照片。由圖8可以看出,在相同條件下經(jīng)過剪切乳化形成的油包水乳化液,當水/油質(zhì)量比從0.15升高到0.20時,水滴增多且粒徑變大。這會讓部分P4VP@SiO2被包裹在水相中,無法進入油-水兩相界面與金屬接觸,從而影響最終的脫金屬效果。
圖7 水/油質(zhì)量比(m(Water)/m(Oil))對P4VP@SiO2脫鎳率(yNi)和脫鈣率(yCa)的影響Fig.7 Impact of water/oil mass ratio (m(Water)/m(Oil))on nickel and calcium removal ratios (yNi, yCa)Reaction conditions: w(P4VP@SiO2)=6000 μg/g; T=120 ℃;El=500 V/cm; Eh=1000 V/cm; n=8 kr/min; ts=60 min
圖8 油包水乳化液的顯微鏡照片F(xiàn)ig.8 Microscope pictures of water-in-oil emulsionm(Water)/m(Oil): (a) 0.15; (b) 0.20
2.3.3 乳化剪切強度對P4VP@SiO2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
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隨著乳化剪切強度的變化如圖9所示。由圖9可以看出,隨著乳化剪切強度的增加,P4VP@SiO2對原油的脫金屬率先升高后降低。這是因為增大剪切強度,有助于形成混合均勻的油包水乳化液,可以提供更多的油-水兩相界面給P4VP@SiO2與金屬進行接觸的機會,進而提高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但是如果乳化剪切強度大于8 kr/min,會讓形成的油包水乳化液性質(zhì)十分穩(wěn)定,不易被破乳,造成電脫鹽過程中的油、水分離的困難,最終導(dǎo)致P4VP@SiO2殘留于油相,影響其對原油的脫金屬效果。因此選擇最適宜的剪切強度為8 kr/min,此時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均達到最佳,分別為68.4%和62.2%。
圖9 乳化剪切強度(n)對P4VP@SiO2脫鎳率(yNi)和脫鈣率(yCa)的影響Fig.9 Impact of emulsified shear intensity (n) onnickel and calcium removal ratios (yNi, yCa)Reaction conditions: w(P4VP@SiO2)=6000 μg/g; T=120 ℃;m(Water)/m(Oil)=0.15; El=500 V/cm;Eh=1000 V/cm; ts=60 min
2.3.4 電脫鹽溫度對P4VP@SiO2的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
電脫鹽溫度對P4VP@SiO2的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如圖10所示。由圖10可以看出:當電脫鹽溫度低于120 ℃時,P4VP@SiO2的脫鎳率和脫鈣率隨著電脫鹽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但電脫鹽溫度高于120 ℃時,其脫鎳率和脫鈣率反而會大幅降低。這是因為在電脫鹽過程中,升高溫度能夠降低原油黏度、破壞乳化液的穩(wěn)定性以及增大油-水兩相的密度差,這些都可以增大乳化液中水滴的沉降速率,促進油-水兩相分離,因此升溫有利于P4VP@SiO2對原油中鎳和鈣的脫除。但溫度過高會使原油中的液滴汽化沸騰,造成液滴之間聚集困難,不利于水相沉降,最終導(dǎo)致脫金屬率降低。因此,選擇最適合的電脫鹽溫度為120 ℃,該溫度下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分別為68.4%和62.2%。
圖10 電脫鹽溫度(T)對P4VP@SiO2脫鎳率(yNi)和脫鈣率(yCa)的影響Fig.10 Impact of electric desalting temperature (T)on nickel and calcium removal ratios (yNi, yCa)Reaction conditions: w(P4VP@SiO2)=6000 μg/g;m(Water)/m(Oil)=0.15; El=500 V/cm;Eh=1000 V/cm; n=8 kr/min; ts=60 min
2.3.5 電場強度對P4VP@SiO2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
圖11為低壓電場強度和高壓電場強度對P4VP@SiO2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由圖11可以看出:低壓電場強度為500 V/cm、高壓電場強度為1000 V/cm時,P4VP@SiO2的脫鎳率和脫鈣率達到最高,分別為68.4%和62.2%。這主要是因為油-水兩相分離是通過水滴在電場作用力下的偶極聚結(jié)實現(xiàn)的,而相鄰液滴之間的聚結(jié)力大小與電場強度的平方成正比,電場強度越大,聚結(jié)力也越大,即越有利于小水滴聚結(jié)形成大水滴,從而提高了油-水兩相的分離效率。但當?shù)蛪弘妶鰪姸雀哂?00 V/cm、高壓電場強度高于1000 V/cm時,會讓已聚結(jié)形成的大水滴發(fā)生電分散現(xiàn)象再次變?yōu)樾∷?,這不利于水的沉降,因此,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會發(fā)生小幅下降。
圖11 電場強度(El, Eh)對P4VP@SiO2脫鎳率(yNi)和脫鈣率(yCa)的影響Fig.11 Impact of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El, Eh) on nickel and calcium removal ratios (yNi, yCa)(a) y vs low-voltag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El); (b) y vs high-voltage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Eh)Reaction conditions: w(P4VP@SiO2)=6000 μg/g; T=120 ℃; m(Water)/m(Oil)=0.15; n=8 kr/min; ts=60 min
2.3.6 沉降時間對P4VP@SiO2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
電脫鹽沉降時間對P4VP@SiO2脫鎳率和脫鈣率的影響如圖12所示。由圖12可以看出:在沉降時間低于60 min時,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均隨著沉降時間的增加而增加;當沉降時間達到60 min 時, 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達到最高,分別為68.4%和62.2%;繼續(xù)增加沉降時間,其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不再繼續(xù)升高。根據(jù)斯托克斯公式可知,水滴的沉降速率與粒徑的平方成正比,水滴粒徑越大,沉降速率越快,即液滴越容易從油相中沉降分離出來。因此在沉降一定時間后,乳化液中大部分液滴可以通過沉降過程與油相完成分離,僅有少數(shù)粒徑極小的液滴還殘留在油相中,導(dǎo)致其很難從黏度較高的原油中沉降出來,所以繼續(xù)增加沉降時間不會進一步提高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
圖12 沉降時間(ts)對P4VP@SiO2脫鎳率(yNi)和脫鈣率(yCa)的影響Fig.12 Impact of settling time (ts) on nickel andcalcium removal ratios (yNi, yCa)Reaction conditions: w(P4VP@SiO2)=6000 μg/g; T=120 ℃;m(Water)/m(Oil)=0.15; El=500 V/cm;Eh=1000 V/cm; n=8 kr/min
P4VP@SiO2中鎳和鈣脫附率隨時間的變化如圖13所示。由圖13可知:P4VP@SiO2中金屬的脫附率隨著脫附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在脫附時間高于15 min時其對鎳和鈣的脫附率均超過了99%且逐漸達到平衡。這表明0.5 mol/L的HCl溶液可有效脫附P4VP@SiO2刷層中的鎳和鈣,從而使P4VP@SiO2再生。
圖13 P4VP@SiO2中金屬脫附率(s)隨脫附時間(td)的變化Fig.13 Changes of P4VP@SiO2 metal desorption ratiowith desorption time (td)Reaction condition: c(HCl)=0.5 mol/L
P4VP@SiO2再生后脫金屬性能隨著電脫鹽循環(huán)使用次數(shù)的變化如圖14所示。由圖14可以看出,在第5次電脫鹽后,P4VP@SiO2對原油脫鎳率和脫鈣率仍然分別達到64.9%和59.4%,對鎳和鈣均保持了初始脫除能力的95%。這說明在經(jīng)過多次電脫鹽循環(huán)使用后P4VP@SiO2仍可以保持優(yōu)秀的脫金屬效果,展現(xiàn)出了良好的再生性能。
圖14 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yNi)和脫鈣率(yCa)隨電脫鹽循環(huán)次數(shù)的變化Fig.14 Changes of P4VP@SiO2 nickel and calcium removalratios (yNi, yCa) with electric desalination cyclesReaction conditions: w(P4VP@SiO2)=6000 μg/g;T=120 ℃;m(Water)/m(Oil)=0.15; El=500 V/cm; Eh=1000 V/cm;n=8 kr/min; ts=60 min
筆者在此前的研究工作中已經(jīng)合成了咪唑基和吡咯烷酮基的聚合物刷(PVIm@SiO2和PVP@SiO2)[13-15]。在此研究中,筆者還比較了在環(huán)烷酸鈣對鎳的競爭吸附下P4VP@SiO2、PVIm@SiO2和PVP@SiO2的脫鎳率和脫鈣率(見表1)。從表1可知:在無環(huán)烷酸鈣存在的情況下,P4VP@SiO2、PVIm@SiO2和PVP@SiO2對原油中鎳的脫除率均較高,分別為68.7%、66.8%和64.4%。當在原油中加入環(huán)烷酸鈣后(鈣質(zhì)量分數(shù)為241 μg/g),3種聚合物刷脫鎳率由高到低的順序為P4VP@SiO2、PVP@SiO2、PVIm@SiO2;而脫鈣率由高到低的順序為P4VP@SiO2、PVIm@SiO2、PVP@SiO2。由此可以看出,環(huán)烷酸鈣的加入可降低PVP@SiO2和PVIm@SiO2的脫鎳率,尤其是后者的降幅最大。而P4VP@SiO2對鎳、鈣2種金屬都有最好的吸附能力,特別是對鈣的吸附能力遠大于PVP@SiO2和PVIm@SiO2。因此P4VP@SiO2在可以高效脫除原油中鎳的基礎(chǔ)上,還具有很強的脫鈣能力,這極大地提高了聚合物刷對原油中金屬的總吸附容量。
表1 P4VP@SiO2、PVIm@SiO2和PVP@SiO2對原油脫鎳率(yNi)和脫鈣率(yCa) 的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nickel and calcium removalratios (yNi, yCa) with using P4VP@SiO2,PVIm@SiO2 or PVP@SiO2
為探究聚合物刷在原油中的脫金屬機理,在相同的電脫鹽條件下,比較了聚4-乙烯基吡啶(P4VP)和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見圖15)。由圖15可知:在P4VP和P4VP@SiO2加入量低于6000 μg/g時,二者的脫鎳率和脫鈣率均呈現(xiàn)逐漸增加的趨勢;當P4VP和P4VP@SiO2加入量超過6000 μg/g時,二者的脫鎳率和脫鈣率基本不再增加,說明在此加入量下,二者對鎳和鈣的吸附基本達到飽和。當P4VP和P4VP@SiO2加入量為6000 μg/g時,P4VP@SiO2對金屬的脫除效果(脫鎳率為68.4%,脫鈣率為62.2%)明顯優(yōu)于P4VP(脫鎳率為30.3%,脫鈣率為27.9%)。很明顯,雖然聚合物P4VP與聚合物刷P4VP@SiO2中所包含的有效基團均為吡啶基,且它們與金屬的螯合方式完全相同,但是二者的脫金屬效率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聚合物刷P4VP@SiO2所具有的Donnan效應(yīng)極大地增強了刷層聚合物鏈對金屬的螯合能力,使其脫金屬效率遠遠超過了僅具有線性結(jié)構(gòu)的P4VP。
圖15 原油脫鎳率(yNi)和脫鈣率(yCa)隨P4VP或P4VP@SiO2加入量的變化Fig.15 Changes of nickel and calcium removal ratios (yNi, yCa)with different dosages of P4VP or P4VP@SiO2Reaction conditions: T=120 ℃; m(Water)/m(Oil)=0.15;El=500 V/cm; Eh=1000 V/cm; n=8 kr/min; ts=60 min
線性聚合物P4VP和聚合物刷P4VP@SiO2脫除原油中金屬的機理示意圖如圖16所示。在電脫鹽條件下,P4VP和P4VP@SiO2均作為脫金屬劑隨著水加入原油中,通過剪切乳化形成了油包水的乳化液。此時,脫金屬劑與原油中的鎳和鈣在油-水兩相界面處接觸,通過螯合作用將鎳和鈣以離子形式從油相中拉入水相。然后,經(jīng)過電脫鹽工藝完成油、水分離,從而達到原油脫金屬的目的。P4VP@SiO2因其球形聚合物刷結(jié)構(gòu)具有Donnan效應(yīng),接枝在SiO2表面的刷層內(nèi)部具有更高的螯合基團濃度,即具有更強的螯合競爭能力,可以將鎳和鈣以離子形式從原先穩(wěn)定存在的有機螯合物中競爭出來。此外,由于金屬與聚合物之間是通過螯合鍵發(fā)生作用的,因此在酸化再生后,聚合物刷仍能發(fā)揮原先優(yōu)異的脫金屬性能,即可多次回收使用。相比之下,線性的P4VP因不具備Donnan效應(yīng),脫金屬率不如聚合物刷P4VP@SiO2高。
圖16 P4VP和P4VP@SiO2對原油中鎳和鈣的脫除機理示意圖Fig.16 Nickel and calcium removal mechanisms with P4VP and P4VP@SiO2 for crude oils(a) P4VP; (b) P4VP@SiO2
(1)通過硅烷偶聯(lián)和自由基聚合反應(yīng),成功制備了具有核-殼結(jié)構(gòu)的聚合物刷P4VP@SiO2。采用熱重分析測定了P4VP@SiO2的接枝率為11.4%,使用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觀察到P4VP@SiO2為粒徑10 μm的規(guī)則球形顆粒。
(2)原油電脫鹽實驗的結(jié)果顯示:隨著P4VP@SiO2加入量和沉降時間的增加,其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先升高后趨于穩(wěn)定;隨著水/油質(zhì)量比、乳化剪切強度、電脫鹽溫度和電場強度的增加,其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先升高后降低。當P4VP@SiO2加入量為6000 μg/g、水/油質(zhì)量比為0.15、乳化剪切強度為8 kr/min、電脫鹽溫度為120 ℃、電脫鹽低壓電場強度為500 V/cm、高壓電場強度為1000 V/cm、沉降時間為60 min時,P4VP@SiO2對原油的脫鎳率和脫鈣率最高分別達到68.4%和62.2%,對金屬的總吸附容量遠高于筆者之前合成的PVP@SiO2和PVIm@SiO2。
(3)經(jīng)過5次電脫鹽循環(huán)使用實驗,P4VP@SiO2對原油中的鎳和鈣的脫除率仍然可達到64.9%和59.4%,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此外,因為聚合物刷P4VP@SiO2所具有的Donnan效應(yīng)極大地增強了刷層聚合物鏈對金屬的螯合能力,從而使其脫金屬效率遠遠超過了僅具有線性結(jié)構(gòu)的P4VP。因此,具有核殼結(jié)構(gòu)的聚合物刷P4VP@SiO2是一種前景廣闊、高效、非酸性和可再生的原油脫金屬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