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麟 原廣西美術家協會主席
■ 侗寨金秋 陽山 中國畫 200cm x 400cm 2018年
中國傳統山水畫,講究意境的營造,畫家于山水間,抒發(fā)對自然的感受和心靈情懷,注重通過景象,寫胸中之逸氣。故此,中國畫之山水,并非自然之山水,而是畫家心中的自然與山水;即便是對景寫生,也是通過對自然的觀察提煉,以自己的特殊感受概括書寫,表達情感,成為其“意象山水”,正如石濤說的“搜盡奇峰打草稿”。自然景觀和心象自然的藝術統一,是中國畫山水的審美特征。
廣西豐富的自然資源,秀美的山水,給山水畫提供了無盡的創(chuàng)作資源,傳統中國山水畫就是在桂林實現了當代的轉型,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白雪石、陽太陽、黃獨峰等一批藝術家通過對桂林山水的表現,促進了傳統山水畫的當代變革和發(fā)展,并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面貌。傳統中國山水畫在當代成功轉型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走進自然,寫生創(chuàng)作,在寫“真山水”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使傳統中國山水畫獲得一種充滿時代氣息的新的生命力。當代中國畫的這種寫生精神在廣西美術界一直堅持和發(fā)揚著,并涌現了一批優(yōu)秀的畫家,陽山就是其中取得較大成就的畫家。
在陽氏家族的第二代畫家里,陽山最熱衷于寫生創(chuàng)作,這是受到其父親陽太陽先生的影響。陽太陽先生幾十年如一日,足遍桂林山山水水,這既是他的家鄉(xiāng),又是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他通過在寫生創(chuàng)作中的感悟和提煉,形成了融會中西的個人山水畫面貌,在當代中國畫壇獨樹一幟。陽山繼承了陽老的藝術思想,堅持在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受中體會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精神。陽山長期堅持寫生,在寫生中創(chuàng)作,他不僅僅畫漓江山水,還到廣西其他地方采風,特別是紅水河的主要流域河池市,那里的山山水水既有漓江山水的秀麗,又有紅水河的雄奇神秘,還有山區(qū)特有的野性和蒼莽,所以他的山水畫多了一份雄奇和蒼莽的審美特點,這在廣西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是少見的,這也形成了他的藝術品格和面貌。
■桂嶺嵐 韻 陽 山中國 畫 210cm x 138cm 2013 年
■ 大化百作即景寫生 陽山 中國畫 68cm x 136cm 2018年
■龍勝平安寨遠眺 陽山 中國畫 50cm x 50cm 2015 年
■ 花山神韻 陽山 中國畫 180cm x 167cm 2016年
陽山寫生多對景創(chuàng)作,直接用四尺全開宣紙寫生,完成就是一幅完整的作品,有時還在空地上連接十幾二十張四尺宣畫長卷,一氣呵成!這不但要有很強的寫生能力,還要有敏銳的藝術感覺和高度的概括能力,體現了他的藝術修養(yǎng)和造詣。在對景創(chuàng)作中,既要體會特定景色的特點,表現其形態(tài)特點及氣韻神采,還要寫胸中之逸氣和情懷。這種直面自然、直遣筆墨寫意造景的創(chuàng)作,使作品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和生動的藝術感染力。
陽山的山水畫強調寫意的筆性,畫面的景象都是用“筆”來表現,在筆意的營造下,再補墨色,通過生動的筆墨,抒發(fā)情懷,營造意境,這是他在寫生中形成的藝術語言,也是他對傳統中國畫寫意精神的理解和傳承。當今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多見“做作”之作,畫家窮其技能,描山繪水,畫面面面俱到,巨細無遺,乍看宏幅巨制,再看毫無意境氣韻,這是對傳統中國畫審美精神不理解所致。為什么古人的山水畫古樸高遠,氣韻生動,文氣氤氳,乃是寫了其心之山水;而今人多見山畫山,不懂寫意,故得其形態(tài)而失其神韻,如此,何來意境文氣?陽山的山水畫能以意造境,又形態(tài)生動,實為難得!
■ 黔桂古道關隘 陽山 中國畫 69cm x 138cm 2017年
傳統山水畫分南宗北宗,其中南宗尚“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石濤更是“搜盡奇峰打草稿”,從自然造化中參悟心靈之造化,從而直抒胸臆。正是這種“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寫意精神,形成了中國畫的審美特征。陽山深刻領悟了傳統中國畫的審美精神,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不斷探索,在“外師造化”中感悟而“中得心源”,在繼承傳統中國畫山水審美精神和藝術特征的同時,在寫生中體悟出廣西特有的地域特點,并以此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表現了南方山水秀麗溫潤的柔美,同時又有蒼勁渾厚蘊含其中,柔中帶剛。加上廣西地域和文化背景滋養(yǎng)出來的天人合一的“山水美學”,以及他對傳統山水畫審美精神的感悟,作品呈現出獨特的審美個性。這種師自然而得心源,承傳統又顯當代,具地域特點且個性鮮明的藝術品格,使陽山的山水畫在廣西乃至全國山水畫壇均有獨特的藝術面貌,成為當代廣西中國畫山水的代表畫家。
■瑤臺勝景 陽山 中國畫 97cm x 60cm 2018 年
■ 滄桑巨變 陽山 中國畫 250cm x 700cm 2012年
■ 江渚漁歌 陽山 中國畫 136cm x 136cm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