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一 秦智通 周 晗
(1 山西汾河水庫管理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12 2 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13)
面源污染,又稱非點源污染,是指在自然降水和徑流的沖刷、淋溶作用下,污染物從非特定地點經(jīng)地表徑流匯入受納水體,而引起的水體污染[1]。目前,面源污染受到了國內(nèi)外的廣泛關注,已成為國際水環(huán)境問題研究的熱點領域[2]。由于氮、磷隨降雨徑流從農(nóng)田向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輸移,截止目前,我國已有63.3%的湖泊水體達到富營養(yǎng)化[3],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并危機地表水體的環(huán)境安全[4]。本文以忻州市慶魯溝淤地壩壩后積水水塘為研究對象,對2020年雨季壩后水塘內(nèi)氮、磷含量進行定量分析,探究其時空變異特征和遷移規(guī)律,以期為該區(qū)氮、磷污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jù)。
研究區(qū)位于忻州市靜樂縣慶魯溝,屬汾河流域上游,呂梁山東脈。試驗區(qū)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嚴寒、夏季暖熱,四季分明。由于受季風影響,該區(qū)域光照長、熱量足,降雨較少,氣候溫和。多年平均降雨量447.6 mm,多年平均氣溫7.3 ℃,一月均溫-9.0 ℃,七月均溫23.0 ℃,無霜期161 d,年均蒸發(fā)量2 860.2 mm。試驗區(qū)土壤主要以沙質土為主。
本研究通過翻斗式自記雨量計記錄降水過程,根據(jù)雨量計記錄數(shù)據(jù)分別統(tǒng)計10 min 和30 min 兩個時間間隔的降水量,換算成相應時間段的雨強,選擇出單場降水中最大的時段雨強;在壩后水塘上、中、下游每隔30 m 設置3 個監(jiān)測斷面,在雨后連續(xù)5 d 內(nèi)采樣,樣瓶采用200 ml PVC 標準采樣瓶,樣品在4 ℃下保存。總磷采用過硫酸鉀法消解,鉬酸銨分光光度法測定;總氮采用過硫酸鉀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
3.1.1 氮流失的空間變異特征
表1 為水塘水體中總氮質量濃度對比表??梢钥闯?,水體中總氮質量濃度自水塘上游向下游逐漸遞減,其中,7月9日水塘中游、下游水體較上游分別減少了6.18%和10.11%;8月5日水塘中游、下游水體較上游分別減少了8.19%和13.31%;9月17日水塘中游、下游水體較上游分別減少了6.60%和10.66%。
表1 水塘水體中總氮質量濃度對比
3.1.2 磷流失空間變異特征
表2 為水塘水體不同斷面中總磷質量濃度對比表??梢钥闯?,總磷質量濃度自水塘上游向下游變化較小,只有8月5日水塘上游水體總磷質量濃度達0.05 mg/L,遠大于中游和下游斷面。
表2 水塘水體不同斷面中總磷質量濃度對比
選取2020年8月5日降水,研究雨后總氮、總磷隨時間變化遷移規(guī)律。該降水過程降水量達24.5 mm,歷時3.1 h,為該地區(qū)較有代表性的一次短歷時高強度降雨。
3.2.1 水體中氮的遷移時間特征
圖1 是不同斷面總氮隨時間變化特征??梢钥闯?,降水當日(8月5日)上、中、下游斷面的總氮濃度均為最高,分別達到2.87 mg/L、2.42 mg/L 和1.31 mg/L,隨著時間推移,濃度呈減少趨勢,至8月9日,上、中、下游總氮濃度為2.18 mg/L、1.42 mg/L 和1.28 mg/L,分別較8月5日下降24.04%、41.32%和0.02%。
圖1 不同斷面總氮質量濃度隨時間變化特征
3.2.2 水體中磷的遷移時間特征
圖2 是不同斷面總磷隨時間變化特征??梢钥闯?,降水當日(8月5日)上、中、下游斷面的總磷濃度均為最高,分別達到0.052 mg/L、0.042 mg/L 和0.020 mg/L,隨著時間推移,濃度呈減少趨勢,至8月9日,上、中、下游總氮濃度為0.019mg/L、0.014 mg/L 和0.013 mg/L,分別較8月5日下降55.93%、66.67%和35.00%。
圖2 不同斷面總磷質量濃度隨時間變化特征
本研究對天然降水條件下淤地壩壩后水塘不同斷面水體氮、磷含量進行了分析,總結了氮、磷時空變異特征和遷移規(guī)律。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淤地壩壩后水塘水體總氮、總磷濃度空間差異明顯。中、下游總氮含量較上游分別減少6.18~8.19%和10.11~13.31%,上游總磷含量遠大于中、下游水平。
(2)淤地壩壩后水塘水體總氮、總磷濃度隨時間推移下降趨勢明顯。降水后第5日總氮濃度較第1日降低0.02~24.04%,總磷濃度較第1日降低35.0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