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煒杰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jié),岳陽三荷,老家的小院里,拉二胡的爺爺和吹笛子的我合奏了一曲《喜洋洋》。兩位老人、三對子媳、四個孫兒,將平常空蕩的大房子擠得滿滿的。明亮寬敞的院子里洋溢著魚肉糯米的香味,炊煙從屋后升起,隱沒于山間竹林中。年味兒越來越濃,最后浸透了空氣——年夜飯就要來了!
三代同堂、合家團聚,也許是許多中國人內(nèi)心深處的向往。我們家十多年來年年如此。
年夜飯開始了。豐盛的菜肴早已擺上圓桌,香氣誘人,我們姐弟四個垂涎欲滴,但爺爺奶奶還在廚房里忙活,不將他們請上正座,年夜飯是不會開吃的。吃過年夜飯,照例是“圍爐夜話”。此時氣氛最是熱鬧,爺爺端坐著、微笑著,眼睛里映出爐火溫暖的光輝。大家各抒心懷,玩笑話你來我往,笑聲沖破了屋頂……就在這一年一度的“圍爐夜話”中,這個大家庭的情感與年俱增,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愈發(fā)團結(jié)和睦。
爺爺是個極重親情的人,每年大年初一必定會帶著我們?nèi)プ鎵灱腊?,然后開始接春客,走親訪友。前年春節(jié),姑奶奶被查出癌癥晚期,生命垂危。爺爺帶我們?nèi)タ此诖策?,握住她的手,無言垂淚了良久。屋內(nèi)一片靜寂,而門外姑奶奶的孫輩們,昏天黑地地玩著手機。爺爺見此情景,感觸傷懷,忍不住嘆息責備。幾天后,姑奶奶去世,爺爺又帶著我們?nèi)仪巴跹?,他的眼淚又忍不住流了下來。爺爺對親情的看重,對逝者的虔敬,讓我對親情孝道人倫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思考。
今年春節(jié)前,七十多歲的爺爺決定自寫春聯(lián)。這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因為我從來沒見他寫過毛筆字。一開始的字,橫不橫,豎不豎,東倒西歪,著實不敢恭維。一個月后的春節(jié),再看那春聯(lián)上的字竟有模有樣。期間發(fā)生了什么,我不清楚。但見疫情居家期間,我們在看電影,打游戲,他就在隔壁臥室里心無旁騖地練字。日日堅持,自然進步神速。
爺爺最牽掛孫輩們的學習。爺爺一輩子熱愛學習,他學歷不高,但對知識能夠透徹理解并自由發(fā)揮。他常常對我說:“爺爺這輩子沒別的,就是掌握了“辯證法”,善于抓主要矛盾。就拿你的學習來說……”雖然他自稱“沒別的”,但他從不落伍。姐姐留學,我上高中,他都能提出指導性和前瞻性的意見。爺爺?shù)膰Z叨有時不免讓我們反感,但轉(zhuǎn)念一想,他不是學生,但對學習的關注程度反而超過我們自己。有這樣的專心致志,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于是不免心生慚愧,終不敢將光陰虛度。
這便是我的爺爺,他對我們的影響概括起來就是:于無聲處見真情,于細微處傳家風。
指導老師:許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