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地域性困境與路徑:甘肅電影的歷史與發(fā)展

        2021-05-11 21:53:20趙麗瑾李媛媛
        電影評介 2021年2期
        關鍵詞:蘭州甘肅紀錄片

        趙麗瑾 李媛媛

        一、甘肅電影的歷史發(fā)展

        (一)早期放映與電影事業(yè)起步

        1918年,甘肅電影放映活動開始出現。甘肅人韓仰魯從上海購來影片與設備,并聘請專業(yè)人員放映。早期甘肅電影放映活動集中于蘭州市及甘肅河西地區(qū),大多是非官方主導的自發(fā)性活動。放映次數不多,影片內容單一,主要以紀錄片、風景片、科教片和宗教活動影片為主,且大多放映活動沒有固定場所??箲?zhàn)期間,甘肅成為戰(zhàn)時大后方,省內人口流動加大,經濟和文化活動隨之活躍,甘肅電影事業(yè)開始短暫而薄弱的積累。這一時期甘肅的電影放映活動發(fā)展較快,僅蘭州就有金城樂園電影院、甘肅省科學教育館電影放映廳、蘭州中央電影院等20余家電影院相繼開業(yè)。同時,省內其他地區(qū)也設立了電影放映站和露天電影院,開始放映影片。此時,電影發(fā)揮了宣傳教育功能,一批反映抗戰(zhàn)內容的進步影片和反法西斯斗爭的紀錄片、故事片,如《到西北去》(程步高,1934)《風云兒女》(許幸之,1935)《壯志凌云》(吳永剛,1936)《青年進行曲》(史東山,1937)等登上蘭州和甘肅省內各地銀幕,起到宣傳愛國抗日的作用。另一方面,一些娛樂性影片如《火燒紅蓮寺》(張石川,1928)《古屋行尸記》(馬徐維邦,1938)《淘金記》(查理·卓別林,1925)等,讓處于戰(zhàn)爭壓抑和惶惑之中的人們,得以在光影中尋求心靈撫慰。

        甘肅的制片創(chuàng)作活動起步相對滯后。1939年時任中國電影制片廠新聞部主任的鄭君里拍攝了《西北特輯》(鄭君里,1939),先后三次在西康(中國舊省名,于1955年被撤銷)、青海、蘭州、武威等地采集素材,并于1941年1月完成大型紀錄片《民族萬歲》(鄭君里,1941)。至1958年蘭州電影制片廠成立時,甘肅境內的攝影制片活動屈指可數,甘肅省教育廳曾有籌備攝制影片的計劃,最終未能實現。甘肅省的電影事業(yè)長期由省地縣各級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和蘭州電影制片廠支撐,民營影視制作公司在新世紀之后才開始成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命運多舛的蘭州電影制片廠的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甘肅電影制片的發(fā)展歷程。

        (二)農村放映的開展與地方制片廠建立

        新中國成立后,農村電影放映也在甘肅蓬勃發(fā)展起來。1951年省文教廳將派送至南京電影放映培訓班學習歸來的30多名學員,組建成第一批16毫米電影放映隊,在蘭州市郊、皋蘭及隴東、河西地區(qū)巡回放映,甘肅農村電影的放映活動開始?!爸敝?957年,全省已有國辦農牧區(qū)電影放映隊110個,且全年在農村牧區(qū)放映電影2萬多場,觀眾1913萬人(次),農牧民年均能看到1次電影,初步完成了農村電影放映的普及工作?!盵1]1958年后,為了進一步實現社社都有電影隊的發(fā)展目標,人民公社開始辦電影,對全省地、縣兩級的電影放映員進行技術培訓,組建國辦、社辦、隊辦、個體辦的電影放映隊以及科教電影隊,在農村實行“定點、定場、定費”的普及放映。農村社辦、隊辦電影放映隊伍迅速壯大,“到80年代中期,全省農村電影隊伍已增加到2288個,還在人口密集的村莊,試辦售票放映點,據1992年統(tǒng)計,全省農村售票放映點已有4707個,票價金額每人5分至1角,可用實物抵換。1982年農村個體戶自發(fā)聯戶聯辦電影隊,為農村電影放映活動的發(fā)展開辟出新道路,到1992年,個體辦的16毫米電影隊達910個,集鎮(zhèn)簡易影院30個,”[2]逐漸成為農村電影放映體系的主體,為甘肅農村電影放映事業(yè)錦上添花。為了形象化地向廣大農牧民宣傳普及科技知識,省內的科學技術協(xié)會組建科教電影隊放映科教片,20世紀80年代已有27個隊,科教電影隊成為農村電影放映中的一部分?!暗?992年全省農村16毫米電影放映隊2300個,年放映電影26萬多場,年人均看片12次之多?!盵3]全省農村鄉(xiāng)鄉(xiāng)有電影隊,且放映的影片有彩色故事片、紀錄片和科教片等多種類型,甚至還有寬銀幕和立體聲電影。至此,甘肅農村全方位、多層次的電影放映體系基本形成。

        與此同時,規(guī)?;闹破顒右财D難起步。1958年8月,蘭州電影制片廠在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社會背景下,遵循“邊生產、邊建廠”的方針,開始了新聞、紀錄、科教影片的制作。1963年6月,省文化局根據國務院的有關精神撤銷蘭州電影制片廠。新聞紀錄片是蘭州電影制片廠制片的主要類型,五年間共生產《甘肅新聞》等新聞片76本。與長春電影制片廠合拍的兩部故事片《快馬加鞭》(朱文順,1959,黑白)、《黃河飛渡》(劉國權,1960),分別于1959年和1960年與全國觀眾見面。1977年3月,甘肅省委決定成立“甘肅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拍攝新聞紀錄片及科教片。1980年10月,文化部確認省辦電影廠的生產計劃由省制定,科教片、紀錄片、地方戲曲片被納入攝制計劃,有條件也可拍攝故事片。1982年,甘肅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制作的秦腔戲曲片《三娘教子·殺狗勸妻》(劉清棠、郝方,1982)在全國發(fā)行。1983年9月,省委宣傳部批準將“甘肅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改稱“蘭州電影制片廠”,隨后攝制出品了《經理室的空座位》(徐驍先,1984)《血的懺悔》(樊明仁,1988)《被吞噬的女子》(樊明仁,1989)三部故事片。1986年8月,蘭州電影廠獲得許可,開始電視劇和電視專題片創(chuàng)作生產。1996年,蘭州電影制片廠劃歸甘肅省廣播電視廳(2000年更名為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局),2004年6月,蘭州電影制片廠與甘肅電視臺電視藝術制作中心合并,更名為甘肅敦煌影視文化中心(蘭州電影制片廠),同年12月劃歸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集團)領導和管理,縣級建制、事業(yè)性質。2010年4月25日,蘭州電影制片廠有限責任公司掛牌成立,蘭州電影制片廠實現了轉企改制。

        (三)“西部”影像的景觀化與文化表達困境

        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和全面開展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開啟“西部大開發(fā)”。1984年3月6日,學者鐘惦棐在西安電影制片廠召開的“電影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做了著名的《面向大西北:開拓新型的“西部片”》發(fā)言,并首倡“西部片”,“西部電影”的概念和提法出現[4]。隨著《人生》(吳天明,1984)《黃土地》(陳凱歌,1985)《盜馬賊》(田壯壯,1986)《老井》(吳天明,1987)《黃河謠》(滕文驥,1989)等一批影片的出現,特別是“第五代”導演在國內外聲名鵲起,黃土高原、戈壁沙漠、塬上村莊、滾滾黃河等西部自然景觀,迅速成為電影創(chuàng)作的重要文化符號,可以說,西部景觀建構了這一時期最重要的電影影像空間和精神空間。電影空間的生產和建構不僅僅是對于現實的影像再現,更是藝術、文化表達的要素。

        但是甘肅電影沒能借助“西部電影”的輝煌,推動電影產業(yè)和文化的跨越式發(fā)展,只是作為西部類型電影的奇觀化背景出現于大銀幕。1992年5月,香港思達影業(yè)公司與瀟湘電影制片廠合拍的《新龍門客?!罚ɡ罨菝?,1992)在甘肅敦煌搭景攝制,大漠為武俠片的類型敘事提供了獨具魅力的影像空間和精神空間。此后,《天地英雄》(何平,2003)等武俠片多次在甘肅取景。2004年《天下無賊》(侯詠,2012)取景于甘肅拉卜楞寺,是象征角色頓悟重生的梵凈圣地;《一個勺子》(陳建斌,2015)取景于甘肅省景泰縣,其中落后破敗的鄉(xiāng)土空間成為敘事基礎,同時也為時代語境中的個體心靈表達提供了可視化的影像空間。不過,在甘肅電影制片產業(yè)發(fā)展相對滯后的情況下,《英雄》(張藝謀,2002)中的雅丹“魔鬼城”、《神話》(唐季禮,2005)中的黃河石林、《神探狄仁杰3》(錢雁秋、張文鈴,2008)中的敦煌鳴沙山、《三槍拍案驚奇》(張藝謀,2009)中的張掖丹霞、《三國之見龍卸甲》(李仁港,2008)中的肅北等等西部景觀,并非甘肅文化的自我表達,與甘肅電影面臨同樣的困境,西部景觀在商業(yè)和資本運作下,逐漸淪為奇觀化背景。

        甘肅不僅具有獨特的西部自然景觀,同時因位居絲綢之路樞紐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多種民族文化共生之地,有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東鄉(xiāng)族、哈薩克族等16個民族世居于此,其中,東鄉(xiāng)族、裕固族、保安族是甘肅獨有的民族。豐厚的歷史文化和多樣的少數民族生態(tài)本應為甘肅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然而,因為歷史、文化、人才等因素的影響以及經濟發(fā)展制約,甘肅電影制作水平相對全國發(fā)展較為滯后,深厚豐富的文化資源沒能找到有效的制作思路和傳播方式,文化意義長久遮蔽于漫天黃沙背后,影像表達缺乏有力自我表達聲音。

        檢視少數民族題材的《云中的郎木寺》(徐鴻鈞,2012)《迭部戀歌》(張文,2013)《甘南情歌》(髙力強,2014)等影片,依然以較為單一的視角為主。《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李?,B,2015)是一部描寫甘肅特有民族裕固族的影片,影片通過講述心有嫌隙的兩兄弟巴特爾和阿迪克爾因爺爺去世、母親病重,踏上尋找父親和尋找家園道路的故事,也從側面反映了裕固族在現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導演李?,B是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人,自小生活在緊挨著裕固族自治縣牧區(qū)的農區(qū),對于裕固族較為熟悉,對于牧區(qū)生存環(huán)境的變化也有深刻體驗。時隔五年,《愛在夏日塔拉》(張馨,2021)對裕固族自然、人與情感的表達,加入了某些時代發(fā)展的情節(jié),但是故事與主題依然受限于西部景觀奇觀呈現的慣性創(chuàng)作思維。如何從奇觀化、“他者”視角內化為西北地域文化、西部人民情感精神的有文化深度、藝術高度的影視創(chuàng)作,是西部/甘肅電影發(fā)展的待解命題。

        二、甘肅電影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當下特征

        甘肅歷史綿長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敦煌莫高窟、絲路之路藝術與文化在此交相輝映。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也為甘肅留下了寶貴的革命文化資源。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觀,尤其是豐厚的歷史文化、英勇堅韌的勞動人民,是甘肅電影自我書寫的文化資源。

        (一)“紀錄片大省”的目標與創(chuàng)作

        在有限的電影制片條件下,紀錄片成為甘肅文化影像呈現的主要方式。依托悠久的歷史文化、多樣的自然風光資源和長久以來形成的影視制作習慣,甘肅本土的影視創(chuàng)作主要傾向于采用紀錄片形式,展現甘肅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塑造、記錄、傳播一個文化多元、風光瑰麗的甘肅形象。早期甘肅本土創(chuàng)作的紀錄片多為新聞紀錄片,從1958年蘭影廠成立到1962年,共生產《甘肅新聞》等新聞紀錄片76部。改革開放后,甘肅紀錄片的數量與類型都有所增加,攝制完成了《戰(zhàn)黃河》(1959)《麥積山石窟》(1978)《巨流追日》(1991)《新中國文化藝術五十年》(1998)等百余部紀錄片。這一時期,甘肅本土紀錄片多以專題、系列片形式產出,題材涉及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發(fā)展成果展示等。

        2013年甘肅省提出建設紀錄片大省的文化戰(zhàn)略,出臺《甘肅省紀錄片大省建設實施意見》,加大對本土紀錄片的管理扶持力度,出現了甘肅衛(wèi)視《紀錄30分》和蘭州百安概念影城“愛上紀錄片”城市院線等紀錄片展播平臺。2006年起,一批表現敦煌文化的紀錄片,如甘肅大敦煌影視有限公司制作的《敦煌書法》(秦川,2009)《敦煌伎樂天》(2013)《敦煌畫派》(安秋等,2016)《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秦川等,2019)等,連續(xù)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紀錄片頻道播出,其內容涵蓋了敦煌歷史、文化、地理、書法、音樂、舞蹈、美術等門類,對敦煌文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影像闡釋。2015年,由甘肅省委宣傳部和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聯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制的紀錄片《河西走廊》(趙啟晨,2015)展現了中國西部廣袤遼闊的自然風光和生態(tài)風貌,用電影化的手法再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河西走廊上風云人物的傳奇故事。它們與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美陽剛——蘭州太平鼓》(2010)《隴劇》(2017)等紀錄片以及表現少數民族文化風貌的《耶什格岔的春天》(2015)《冬季牧場》(2016)等紀錄片一起,是甘肅電影文化傳播的一種探索。

        (二)“紅色土地”上的西部英雄敘事

        甘肅這片紅色土地見證了西路軍的抗戰(zhàn)歷史,無數革命英雄先烈在此浴血奮戰(zhàn)。時勢造英雄,獨樹一幟的紅色文化資源,造就了眾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和民間志士的傳奇故事,為甘肅西部英雄主義題材的電影創(chuàng)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1997年由蘭州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影片《紅流》(孫清國,1997)形象描繪了紅西路軍因敵眾我寡兵困祁連山的那段英勇事跡。2009年為紀念蘭州解放和國慶六十周年,蘭州廣播電視總臺自制影片《蘭州1949》(夏詠,2009)取材自1949年蘭州戰(zhàn)役中的真實歷史,再現了蘭州解放的歷史。2011年甘肅省獻禮建黨90周年拍攝的影片《生死金天鵝》(周玉鵬,2011),講述了紅軍戰(zhàn)士劉學羽為紅軍順利度過甘南藏區(qū)不惜犧牲生命的故事。2013年,“全甘肅陣容”的革命影片《血色宣言》(崔瀟,2013),再現了張一悟、宣俠父、錢崝泉等一大批甘肅早期共產黨員在本土傳播《共產黨宣言》的真實歷史。2016年改編自景泰籍作家喬仲良同名小說的影片《血太陽》(朱世魁,2016)講述了在會寧會師后,當地有志之士冒死營救紅軍戰(zhàn)士、積極投身革命隊伍的故事。甘肅的革命英雄主義題材電影,是對甘肅艱苦奮戰(zhàn)的紅色歷史的影像記錄,也是以地方文化之力對革命事業(yè)與拋頭顱灑熱血大無畏精神的藝術再現。紅色題材在甘肅影視創(chuàng)作中的集中出現,也是甘肅電影探索的一種路徑。

        (三)農村題材的堅守與拓展

        在當下的電影生態(tài)中,農村題材影視創(chuàng)作市場縮水,質量和數量都不樂觀,但在甘肅電影創(chuàng)作中卻占有較大比重。由于甘肅處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靠天吃飯的農民掙扎在溫飽線上艱難生存,甘肅農村題材電影便顯得較為厚重冷峻,作品呈現出現實主義特色,大多以甘肅廣袤遼闊的黃土高原、戈壁沙漠、山地草原為故事背景,反映新時代下甘肅新農村建設中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包括反映甘肅農村教育的影片《兒娃子》(李勃陽,2008)《上去高山望平川》(王繁欽,2013),反思官場腐敗對農村發(fā)展不良影響的影片《雪葬》(高成崗,2018),以農村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為內容的影片《黃天厚土》(髙力強,2016)等等。這些作品在新時代農村改革的大背景下,講述個體在時代巨變中的抉擇與心路歷程,立足于本土的嘗試也不失為一種探索。2018年12月8日,第17屆中國電影華表獎頒獎典禮在北京國家游泳中心舉行,甘肅本土導演汪小平執(zhí)導的影片《丟羊》(2016)斬獲優(yōu)秀農村題材影片獎,至此實現了甘肅原創(chuàng)故事影片華表獎零的突破?!秮G羊》是一部黑色幽默風格的農村題材影片,講述西北村民張永宏家里準備賣錢的四只羊一夜之間被偷,以報案、尋羊、撤案、捉賊這幾個事件發(fā)展經過為主線,反映出改革開放后新農村建設真正成為惠及農民的民心工程。此外,《丟羊》的巨大成功還衍生出《丟心》(汪小平,2018)《丟人》(汪小平,2019)兩部作品,該系列電影是對甘肅農村題材電影創(chuàng)作的探索。

        近十幾年來,隨著國家電影產業(yè)的逐步發(fā)展和甘肅民營影視制作公司力量的注入,甘肅電影的數量和質量有了穩(wěn)步提升。傳記片《柴生芳》(路云飛,2016)講述了甘肅省臨洮縣縣長柴生芳勤政為民、鞠躬盡瘁的真實事跡;在甘肅張掖拍攝完成的《血傘兇靈》(朱林森,2017)使用了立體式的拍攝手法,成為甘肅省首部驚悚懸疑電影;魔幻現實主義影片《來者何人》(柴立鵬,2019)通過非線性的敘事手法來表現人性貪欲和良知,從而探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另外,一些本土影片更是走出了甘肅,贏得了國內、國際電影節(jié)的青睞。甘肅籍導演李?,B繼《夏至》(2007)《老驢頭》(2010)《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2012)后,于2014年、2017年分別創(chuàng)作影片《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和《路過未來》,這兩部作品一如既往地代表著甘肅電影入圍了多個國際電影節(jié)。2017年,由甘肅田野之光影視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投資拍攝的小成本院線電影《疲城》(孫亮,2017)獲得了第四十一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新導演”提名,并舉行影片的世界首映,在平遙國際電影展舉行了亞洲首映,成為了甘肅首部入圍國際A類電影節(jié)的影片。2019年,甘肅第一部以農村兒童為題材的院線紀錄電影《踢球吧孩子》(趙國鵬,2019)作為中國第一部校園足球紀錄電影、第一部反映農村足球教育的紀錄電影,榮獲了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提名,這是甘肅電影首次獲得金雞獎專業(yè)獎項的提名。甘肅新一代電影人對本土類型電影的嘗試與探索,豐富了甘肅電影類型和題材,使得甘肅本土電影走出甘肅,進入到了全國觀眾視野。

        三、“飛天模式”:甘肅電影產業(yè)發(fā)展探索

        20世紀90年代,在國內外形勢影響下,中國電影市場進入新的探索時期。1993年,國家廣電部正式出臺《關于當前深化電影行業(yè)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對電影行業(yè)運行機制進行改革,要求電影事業(yè)全面進入市場。中國電影體制摒棄了對原有電影體制進行改良的做法,正式啟動全面改革,中國電影市場化進程拉開序幕。從宏觀意義上來看為中國電影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但也對甘肅電影的發(fā)展產生巨大沖擊,同時暴露出甘肅電影事業(yè)的諸多問題。

        在改革影響下,受國家補貼的電影運營機制被取消,缺乏資金、人力支持的甘肅電影事業(yè)難以為繼。電影制片活動無力維持,農村電影放映單位也無力獨自購買影片拷貝,其放映活動出現嚴重缺失,“全省農村電影活動率從1993年上年度的70%在下半年迅速下降到16%,一半以上的農村電影隊停止活動,全省農村年人均看電影次數不足3次?!盵5]甘肅電影事業(yè)發(fā)展開始走下坡路。

        經歷了電影體制改革沖擊后的甘肅電影進入了艱難而緩慢的恢復期。1993年7月,以省電影公司為首,聯合全省9個市、地級電影發(fā)行放映公司,成立了甘肅省電影經營聯合體。把各地有限資金集中起來,統(tǒng)一購買電影拷貝,合理編排影片調度,加強各地電影公司間橫向交流,拓寬電影拷貝的流通渠道,使電影拷貝在省內有較大使用率,1994年,出臺《關于加強全省農村電影工作的意見》文件,對農村電影農村放映實行以包場為主,與售票相結合的收費方式。聯合體的成立為農村電影放映提供了相對穩(wěn)定的片源,從根源上緩解了農村電影“放映難”的問題,相關文件的出臺也初步解決了農村電影收費難的問題,農村放映隊陸續(xù)恢復工作,全省農村電影放映工作有回溫之跡。體制改革后的甘肅電影制片行業(y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至新世紀到來前,蘭州電影制片廠僅拍攝了兩部故事片《歪打正著》(李保元,1993)《紅流》和六部紀錄片《第四屆中國藝術節(jié)》(1994)《新中國文化藝術五十年》(1998)《拉卜楞寺》(協(xié)拍,1998-1999)《??撇菰刈屣L情》(協(xié)拍,1998-1999)《中國藏族藝術寶庫》(協(xié)拍,1998-1999)《布達拉宮》(協(xié)拍,1999)。

        2001年甘肅省積極落實部署國家全面推行的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有效調動了廣大農村電影工作者的積極性,使農村電影市場煥然一新。2007年6月,國務院《關于做好農村電影工作意見的通知》下發(fā),進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階段,對農村電影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在“企業(yè)經營、市場運作、政府購買、群眾受惠”十六字方針的指導下,甘肅省廣電局對全省農村電影放映機制進行了全面改革,將市場運作和公共服務結合起來,2008年3月,通過公開招標,民營電影企業(yè)蘭州金利文化娛樂有限責任公司脫穎而出,牽頭組建了甘肅飛天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負責全省農村電影的發(fā)行放映的供片和放映經營管理工作,使全省農村電影放映事業(yè)走上了規(guī)范化道路,開啟了甘肅農村電影放映“飛天模式”。

        甘肅飛天農村數字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的成立,是甘肅省農村電影發(fā)展機制創(chuàng)新的結果。它用企業(yè)化的經營模式,積極探索市場運營機制,在確保公益放映場次全面落實的同時,通過增加商業(yè)放映場次,代理全省電影廣告經營運作等方式,提高收入,實現公司的集約化管理和規(guī)?;\營?!斑@種做法實現了政府管理部門‘管‘辦職能的分離,形成了以國有設施設備、場次補貼為依托,以數字放映為龍頭,縣、鄉(xiāng)為重點,村為基礎,政府扶持和市場服務相協(xié)調的農村電影發(fā)行放映新體系?!盵6]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良性循環(huán)的農村電影市場,走出了一條獨特的農村電影發(fā)展道路。經過幾十年來的艱苦努力,甘肅農村電影放映全面實現數字化,成為能夠代表西部乃至全國農村電影放映的先進水平。

        在“飛天模式”取得斐然成績的時刻,甘肅電影也開始了面對產業(yè)化進程的初步嘗試。21世紀以來,甘肅敦煌影視文化中心(蘭州電影制片廠)先后與內蒙古電影制片廠、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原蘭州軍區(qū)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等機構聯合拍攝共生產膠片、數字、電視電影《藍蝴蝶》(張裕民,2004)《蝶舞青山》(王旻極,2006)《常勝班》(王旻極,2008)等共計11部。其中,耗時三年、斥資600萬打造的表現藏、蒙、漢團結統(tǒng)一的歷史題材故事片《月圓涼州》(王星軍,2005)更是走出了甘肅,成為第一部在聯合國放映的中國電影。2010年后,甘肅風行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蘭州浩發(fā)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甘肅大敦煌影視有限公司、甘肅大河傳媒有限公司等20余家民營影視制作公司相繼成立,雖然規(guī)模普遍較小,但這樣一批民營公司的出現仍然活躍了甘肅電影市場。與此同時,在“十二五”時期,甘肅省迎來了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段建設、甘肅文化大省建設的機遇。全面提高了甘肅文化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的信心,電影電視劇產業(yè)作為十三板塊中的重點內容之一,獲得了甘肅省委省政府的關注和扶持,甘肅電影事業(yè)進入重要轉折時期。政府部門立足于甘肅影視發(fā)展現狀,研究出臺了《甘肅省影視劇品牌建設規(guī)劃綱要(2014—2016年)》明確了“甘肅題材、西部元素、中國立場、世界表達”的創(chuàng)作方針,開始面向全國重點征集西部類型影視劇本、大力扶持培育精品項目,積極促成中國·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展的開辦,以期提高甘肅影視事業(yè)發(fā)展水平,打造甘肅電影本土品牌。

        整體而言,甘肅電影發(fā)展水平依然與全國電影發(fā)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甘肅電影事業(yè)長期依靠國家扶持,缺乏自主性。在中國電影體制改革來臨之際沒能適時轉變思想,迎接挑戰(zhàn),逐漸落后于中國電影產業(yè)化進程中。系統(tǒng)內的影視制作單位后勁不足,系統(tǒng)外的影視制作公司規(guī)模較小,整體產出的影視劇數量少,質量不高,個別精品也難以躋身院線,參與市場競爭。表現甘肅文化的影片難以形成規(guī)模,進一步阻礙了甘肅本土化電影品牌的塑造。應對上述困境,需要政府的重視,將國家電影政策措施行之有效地落到實處,規(guī)范相關條例,以科學的管理促進省內電影事業(yè)走向良性發(fā)展。其次,真正面向市場,轉變省內影視制作機構的經營理念,克服過度依賴政府扶持的思想,積極走向市場,才能獲得市場效益反哺本土影視機構,實現甘肅電影事業(yè)的循環(huán)發(fā)展。最后,甘肅電影人要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覺性,從本土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中攝取養(yǎng)分,積極創(chuàng)作出聚焦本土現實,貼近人民生活的影片,要實現甘肅電影事業(yè)的長效發(fā)展,專業(yè)電影人才的培養(yǎng)也必不可少。

        參考文獻:

        [1][2]甘肅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志編纂委員會.甘肅省志(第64卷)——廣播電影電視志(1918—1998)[M]甘肅: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329,331-336.

        [3][5]關楠屏,付森.甘肅農村電影市場透視[ J ].電影藝術,1998(5):88,89.

        [4]張蕓.中國西部電影嬗變研究1984-2012[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2.

        [6]康堅,劉漢文.甘肅:農村電影的“飛天模式”[ J ].當代電影,2010(12):21.

        【作者簡介】 趙麗瑾,女,河北阜城人,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電影藝術與電影史研究;

        李媛媛,女,甘肅張掖人,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yè)碩士生。

        【基金項目】 本文系甘肅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文化內涵與媒介思維:‘西部影像符號的文化生產與媒介傳播”(編號:YB030)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蘭州甘肅紀錄片
        我的蘭州夢
        黃河之聲(2021年8期)2021-07-23 03:34:32
        蘭州石化推進改革正當時
        行走甘肅
        學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2
        甘肅卷
        學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 02:32:20
        蘭州瑣記
        學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大美甘肅,我們來了
        學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20
        甘肅卷
        學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18
        我憶蘭州好
        當代音樂(2019年11期)2019-04-29 00:00:00
        紀錄片之頁
        傳記文學(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電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精品| 十八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熟女熟妇伦av网站| 中文字幕精品久久天堂一区| 久久综合老鸭窝色综合久久| 国产人妻熟女高跟丝袜|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爱情| 伊人久久中文大香线蕉综合| 国产三级三级三级看三级日本| 亚洲天堂精品一区入口| 老太脱裤子让老头玩xxxxx| 国产一区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观看网站| 亚洲97成人在线视频| 久久9精品区-无套内射无码| 国产小毛片| 中文字幕人妻少妇精品| 蜜桃视频插满18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黄动漫在线观看| 婷婷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 大香蕉视频在线青青草| 精品人妻av区乱码| 天天躁人人躁人人躁狂躁| 亚洲第一页综合图片自拍| 国产又黄又爽视频| 加勒比久草免费在线观看| 无套内谢孕妇毛片免费看| 无码人妻黑人中文字幕|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一本色道久久88加勒比综合| 青青草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在线国产小视频| 日本人妻系列一区二区| 午夜久久久久久禁播电影| 欧美v亚洲v日韩v最新在线| 亚洲性爱区免费视频一区| 国产女同舌吻1区2区| 亚洲第一页综合图片自拍|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日韩一级137片内射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