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惑之
上個世紀60年代初,我在大學讀書期間,雖然“專攻”的是機械制造,卻像學習功課那樣認真地讀過北大王力教授撰寫的一本薄薄的“小冊子”——《詩詞格律十講》,從此對舊體詩詞之迷戀情有獨鐘。1969年,我在南陽干校接受“保護”和“改造”的日子里,從一位德國留學歸來的老工程師趙先生那里借到一部有注釋的《唐宋詩詞選》,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每當夜晚來臨的時候,鎖在“茅草屋”中,閉門謝客,泡上一杯速溶咖啡,伏案閱讀,如果趕上淅淅瀝瀝落著小雨的夜晚,更覺得別有一種情趣,不到一個星期就用鋼筆抄錄完畢,裝訂成冊,保存至今。從此,我在同事間殊榮一個“小資”的美名。
時光荏苒,“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盎奶茪q月”留下的荒唐思想,可以隨著時光的流逝淡化和改變;但是在南陽干校“茅草屋”中苦讀的中華文學瑰寶之《唐宋詩詞選》卻影響終生。在大唱“紅歌”的氛圍中,我更加思念一千多年前的易安居士,憂愁是一種美麗,“學詩謾有驚人句”,卻發(fā)起思古之幽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我初讀李清照——中國文學史上惟一可以稱得上“詞家”的才女——頓生仰慕之情并被其征服為“粉絲”,恰恰始于那個“革命”年代,因于那首《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一千多年前的南宋王朝,在國難當頭的時候,那些所謂的“大男人”們,醉生夢死,茍且偷安,惟有一個“小女子”易安居士敢于站出來發(fā)聲,是何等令人感動。在她的筆端,對不愿意忍辱偷生的英雄項羽給予贊美,對以趙構為首的統(tǒng)治集團偏安江南的投降主義予以諷刺撻伐。人活得要有氣節(jié),死也要死得悲壯。
后來讀到李清照縱論時政的詩,益發(fā)感到這位易安居士,盡管在那個男尊女卑時代,才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她的詩卻體現(xiàn)出“詩言志”的古訓。例如,在那首《和張文潛讀中興頌碑》的兩首詩中,愛國之情難以遏止,建言之道充滿智慧——
五十年功如電掃,華清宮柳咸陽草。五坊供奉斗雞兒,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來,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樓前走胡馬,珠翠踏盡香塵埃。何為出戰(zhàn)輒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堯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區(qū)區(qū)紀文字。著碑銘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儀光弼不用猜,天心悔禍人心開。夏為殷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這是一首借古喻今的建言長詩。李清照雖然有“易安居士”之雅號,但對世態(tài)的觀察卻洞若觀火。她對唐朝“安史之亂”的解讀,正是唐明皇及其奴才結構的“利益集團”,奢侈腐化,玩物喪志,集體腐敗,才給安祿山、史思明造成了反叛的機會。要想平定叛亂,得到中興,必須用郭子儀、李光弼那樣對國家忠心不二的戰(zhàn)將。
李清照在第二首詩中進一步建言——
君不見驚人廢興傳天寶,中興碑上今生草。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誰令妃子天上來,虢秦韓國皆天才。苑桑羯鼓玉方響,春風不敢生塵埃。姓名誰復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去天尺五抱甕峰,峰頭鑿出開元字。時移勢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西蜀萬里尚能反,南內一閉何時開??蓱z孝德如天大,反使將軍稱好在。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后尊”,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
這兩首“建言詩”,正如文學史家們所解讀:細味詩意,兩詩當是李清照在金兵入侵后之作?!熬缚抵y”和“天寶之亂”的性質和形勢極為相似,宋徽宗和晚年的唐玄宗也確實是“難兄難弟”。易安用托古喻今的手法,“對誤國的昏君奸臣表示了強烈的譴責,對國家的禍亂表示出極大的關切和悲憤”。
當讀到李清照的其它佳句,諸如,“不乞隨珠與和璧,但乞鄉(xiāng)關新信息”,“愿將血淚寄河山,去灑青州一抔土”,“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那是一腔怎樣剛烈的情愫和一張別樣美麗的容顏??!
令我難忘的是,在那“風雨交加的夜晚”,誦讀李清照的這些“言志”詩,竟然不覺地和眼前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似乎,那“皇上”,那“妃子”,那奸臣,那“國老”,還有那……都在我眼前浮現(xiàn)出來。借古喻今嗎?不過,我還是耐不住寂寞,向那位忘年相交留德歸國的高級工程師“趙工”吐露心語,先生的回答只有一句話,“歷史有時驚人的相似?!薄靶挠徐`犀一點通”。后來,最有意思的是,這位“趙工”就是我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的兩位“入黨介紹人”之一。
我細讀李清照——透視易安居士內心的幸福和憤懣——是在改革開放的80年代。我步入“不惑”之年,吃“皇糧”衣食無虞,忝列“官僚”序列時間有閑,才有機緣通讀《漱玉集注》(當時買這本書只用銀0.80元)。雖然是不求甚解,還是讀到黯然落淚的程度,驀地就被這位一千多年前南宋式微時期的才女“征服了心”,欣然成為她的“粉絲”。說實話真不是因由她“巾幗不讓須眉”豪放的英雄氣概,而恰恰是她那一曲曲令人銷魂的“婉約詞”佳篇。初讀,自尋煩惱地為之傷心;再讀,自作多情地跟著麗人落淚;當讀完《漱玉集注》后掩卷凝思,竟然不自覺地把她視為心中美麗憂郁的詩神。
我輩經(jīng)年累月讀的多是古今“大男人”們充滿“政治雄心”的詩詞,當然也能記住些諸如“大江東去”、“登臨送目”、“千古江山”、“北國風光”、“皈依馬列求真理”,甚至“不須放屁”之類的句子,可是總難以融入感情中去,更不要說“溶化在血液中”了,于是也就在“豪放”過后淡忘了。
讀“小女人”李清照的婉約詞,則會生發(fā)不一樣的感覺:以情緯文,“詞從肺腑出,出則愁肺腑”;致情貴隱,“蘊含祗在言中,其妙更在言外”;寓情于景,“景無情不發(fā),情無景不生”。清人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有警句,“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庇抟詾?,這精當?shù)脑娫~之論,應該得益于易安居士創(chuàng)作實踐悟出的精辟箴言也。有作品為證——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與趙明誠新婚不久,丈夫即負笈遠游,易安覓錦帕書此詞相贈。離別的相思之情躍然紙上,輕敲心鼓,劃痕心田。通篇不見“離情別緒”字樣,卻句句隱藏相思之苦。以淺近明白的語言,訴肺腑,看似尋常不經(jīng)意,卻曲終盡人意,“一剪梅”撕裂心扉。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初看,吟詞人惜花之情感染讀詞人;細想,作者內心的苦悶流淌著淚水。詞評家妙語予以圈點:“寥寥數(shù)語,委婉地表達易安居士惜花之心情,婉約、形象、活潑、精煉,極盡傳神之妙?!边€有評家認為,“‘綠肥紅瘦,人工天巧,可謂絕唱?!?/p>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丈夫的暫時離去,重陽佳節(jié)惹思親人。眼前的菊花觸動了易安的敏感神經(jīng),多情才女用黃花比喻人之憔悴,比梅花還要瘦幾分,吟出千古之名句。于是編織出一則千年傳說美麗動人的文學故事:易安填此詞致明誠。明誠不甘寂寞,廢寢忘食三晝夜,得詞50闋,雜易安詞作中,示友人評之。朋友品味再三,欣然答曰:只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三句絕佳。明誠自愧弗如,成為千古詞壇之逸話。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是李清照在趙明誠逝世后南渡不久寫出的一首震動詞壇流芳千古的感時佳作。句首的14個字的疊用,狀寫出詞家“孤獨、寂寞、空虛、凄苦、悲慘、惆悵、無奈”的生活感受和心境。如泣如訴,感人至深,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借用“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和“一燕海上來,一燕高堂息。一朝相逢遇,依然舊相識”的典故,讓讀者浮想聯(lián)翩,體味“國破家亡、天涯流落”的悲苦,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通過從早到晚一天的實感,用情感人,讀者感同身受,跟著落淚。通篇借用淡酒、曉風、大雁、黃花、梧桐、細雨等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景物,賦予它們人的心靈之氣,讓這首詞插上了人的靈魂羽翼,在時空中飛翔,所以極富文學藝術的感染力。因之這首《聲聲慢》成為李清照《漱玉詞》的扛鼎之作。與李清照同時代的詞家評說,“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苯鷮W者梁啟超評析:“那種煢獨恓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笨芍^“知音”矣。
我對“婉約派”詞人名家的佳句也多有喜歡,不過細細地品味后,還是感到不如易安居士的《漱玉詞》更讓我動情。諸如,“多少恨,昨夜夢魂中”的南唐后主李煜,他那首《浪淘沙》“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亡國之際,不思臥薪嘗膽,卻在感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成為囚犯,還在《虞美人》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杀卜颉Wx蘇軾的悼亡妻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雖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不過是“夢境”而已。還不如讀他的《念奴嬌》“大江東去”、“江山如畫”,抑或讀“老夫聊發(fā)少年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能體悟作者的真心態(tài)。讀那位不懂“政治”的才子秦觀的《鵲橋仙》,一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倒也流傳千古,成為“戀愛秘笈”常掛嘴邊之佳句。不過,一個“大男人”在“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脂粉氣中生活,時間一久也讓人膩歪。
古人云,“詞以自然為宗,但自然不從追琢中來,便率易無味?!薄霸~以自然為尚。自然者,不雕琢,不假借,不著色相,不落言詮也?!崩钋逭盏拿洌T如“應是綠肥紅瘦”,“驚起一灘鷗鷺”,“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凝目處,從今更添一段新愁”,“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這些讓讀者揮之不去的佳句,“不外自然而已”。今人惠淇源教授說:婉約詞是按照美的法則來反映生活的。詞家們用精煉的語言、真摯的感情、美麗動人的藝術形象,抒發(fā)真情,具有“可歌性”,以美取勝……當是婉約詞的特點。愚以為,李清照是婉約詞派諸大家中的佼佼者,因之,她才有獨樹一幟的《詞論》留諸后世。
王延梯先生在《漱玉詞注》前言中解讀:“與同時代的其他詞人相比,李清照的獨到之處,不僅表現(xiàn)在詞的創(chuàng)作上造詣很深,高居婉約派宗匠的位置;同時,在詞的理論上還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主張,并且對詞壇其他名家多所批評與指責。”
在中國文學史上,李清照問鼎詞壇“婉約派”與蘇軾創(chuàng)始“豪放派”,代表著迥然不同的兩種詞風。宋代詞壇名家甚多,但能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上升為理論的詞家則屈指可數(shù)。李清照的《詞論》,特立獨行,自成一家,縱論古今,條分縷析,從內容到章法,皆有獨家見解,一言以蔽之曰——“充滿著批判與創(chuàng)新精神”。
在李清照的筆下: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獨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樓吹澈玉笙寒”、“吹皺一池春水”之詞。語雖奇甚,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易安的如此評語,既肯定了南唐后主李煜等詞家的寫作技巧,更圈點出內容上的空虛。這些所謂的時代“大男人”們與“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歌女們如出一轍,病態(tài)呻吟,在御敵救國方面,毫無作為。
在李清照的筆端,敢于挑戰(zhàn)名人權威:“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xié)音律者,何邪?”在指出蘇軾“以詩為詞”的寫作手法缺憾外,還直言指出其“多不諧音律”的毛病。易安又把筆鋒掃向其他的名家,“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李清照還做了一個精彩的比喻,這些名家的詞,“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tài)”。
李清照提出的“詞別是一家”的論點,是創(chuàng)作實踐的總結,極具學術價值,影響后來許多詞家的創(chuàng)作。但這篇《詞論》也遭遇許多學者詞家的批駁和挖苦。諸如,“易安歷評諸公歌詞,皆摘其短,無一免者,此論未公,吾不憑也。”還有人借韓愈的詩,“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言指正為易安者流發(fā)也。更有甚至,竟然有失風度地罵街,“易安自恃其才,藐視一切,本不足存。第以一婦人能開此大口,其妄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也有人對易安的作品盡詆毀之能事,進行人身攻擊,“閭巷荒淫之語,肆意落筆,自古縉紳自家,能文婦女,未見如此之顧藉也”。看來,這些所謂的“大男人”,才不如人,德更不如人,也就“由無能到無賴”了。
歷史是真理的見證人。千年來,大浪淘沙,李清照《詞論》的四個基本點——協(xié)律,典重,故實,鋪敘——為后人的詞創(chuàng)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經(jīng)驗。
李清照問鼎“婉約派”詞壇,是歷史做出的公平結論。千年之后的詞曲愛好者如我輩之流,愿做易安居士的“粉絲”,放歌一曲時代風,詞人九泉有知,當欣然唱道——“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