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云
一直以來,傳統武術能不能實戰(zhàn),是國人頗為關注的問題。近代史的屈辱使得國人對依靠武術戰(zhàn)勝外國大力士有種莫名的興奮,而武俠小說更是讓各種或真實或虛構的武術流派廣為人知。但近幾年的各種實戰(zhàn)檢驗下,傳統武術卻鮮有能打的,武術,真的只是花架子嗎?
●武術源流
武術的本質是一種格斗的本領。從遠古時期人類狩獵野獸其實就有一些獵殺以及搏斗的技巧了,人們?yōu)榱双@取生活資料,逐漸學會了使用拳打、腳踢、絆摔、擒拿等動作“手格猛獸”。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尤其是私有制萌芽后,部落間的戰(zhàn)爭使人與人之間格斗的技術不斷發(fā)展,開始出現一些搏斗或殺人本領更高的人。比如《史記》中的《刺客列傳》,就寫了當時一群有著高超刺殺本領的人,如專諸、聶政、荊軻。
武術發(fā)展史雖然與戰(zhàn)爭的發(fā)展史不同,但武術的發(fā)展卻和戰(zhàn)爭發(fā)展過程中兵器使用的演變和攻防格斗技術的不斷提高分不開,它是由戰(zhàn)爭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派生出來的。為了適應戰(zhàn)爭的需要,各國都崇尚武功,提倡“拳勇”“技擊”。每春秋兩季,天下武藝高手云集在一起進行較量,相搏取勝。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收繳了天下兵器,“銷鋒鏑,鑄以為十二金人”。從客觀上講,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民間的練武活動。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繁,民族遷徙雜居,促進了各種武藝的相互交流和吸收,南朝時始見“武術”一詞。民間武術活動已有口訣要求,已能用較精練的語言把技擊精華要點加以概述,對傳授武藝起了積極作用。但當時由于儒、道、佛日趨合流,玄學盛行,官僚貴族信奉宗教,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之說取代練武。這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礙了武術的? ? ?發(fā)展。
隋唐五代時期,手搏、角抵備受重視。隋唐都實行“府兵制”,武則天又開創(chuàng)武舉,倡導練武,促進了群眾的練武活動。手搏與角抵發(fā)展較快,比賽幾乎形成制度,在正月十五及七月中元節(jié)之際,多有手搏、角抵比賽。
兩宋時期,受強敵契丹、西夏和女真的侵擾,戰(zhàn)亂頻繁,尚武風氣促進了武術的發(fā)展。統治者把武術當作統治人民,維護其統治的手段,而人民則把武術作為防身抗暴、防止外族侵略的工具。因此,民間練武活動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擴大。
元代,傳統武藝卻受到較大摧殘。元人來自游牧部落,其統治階層對中國固有的武藝并不贊賞,又由于為維護其統治,生怕人民起來造反,所以不但嚴禁百姓習武練藝,連私藏兵器、出獵都要治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方式冒生命危險暗中傳授。由于戲曲對武藝的需要,戲劇中的套路技術仍有所保留。同時,不少會武的民間藝人,為求生計轉而把武藝也帶到戲班中去了。“十八般武藝”這個名稱,最早出現于元代的戲劇中。套路技術被舞臺藝術化了,手到眼到。手眼相隨的配合,身法以及套路演練技巧都有所發(fā)展提高。
明代,武術從元代奄奄一息的狀態(tài)逐步恢復生機,因為當時已開始孕育著資本主義萌芽,新興工商業(yè)城鎮(zhèn)不斷興起,文化交流不斷發(fā)展。不少武術家尋師訪友,磋商技藝,并出現了不少武術專著,流派林立,不同風格的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fā)展。最早套路的完整形成,明代始有記載。套路便于傳授、觀看、交流,吸引更多人練習武藝,因此套路成了練武的主要內容?!笆税阄渌嚒痹诿鞔灿辛司唧w內容,逐漸規(guī)范化。明代是武藝集大成、大發(fā)展時期。
清代的武術發(fā)展由于民眾基礎深厚而遠遠超過前代。人們利用各種形式傳授武術,所以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并且整體觀的武術技術理論已經形成,各有自己的理論體系。
民國初期,習武開禁,拳技之風蓬勃一時。各種私立拳社廣泛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后,新中國把武術作為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以繼承和發(fā)展,使武術成為盡人皆知的體育項目,數目達到300余種。
從目前所能掌握的歷史情況來看,在明代之前,很可能沒有成系統的武術流派。有習武的,但是沒有成系統。一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出現了能夠傳承來的門派,也出現了民間以武為生的職業(yè)——打行。而鏢局都是清代才出現的。李安導演的經典電影《臥虎藏龍》里,男主李慕白是武當的修行者,而女主俞秀蓮,就是鏢局的鏢師。鏢局可能是武術最實用的作用,或者就是看家護院,至于在真正的戰(zhàn)場上,武術的作用有限。
對于個人武藝在戰(zhàn)場上的作用,戚繼光曾表達過這樣的意思:個人武藝更適合打擂抓賊,在千百人的行伍中,刀槍如林的戰(zhàn)場上,要整齊劃一,令行禁止,根本沒有空間讓你閃轉騰挪秀身手。在軍中,要學真本事,不許練花招。在雙方全副披掛的冷兵器戰(zhàn)場上,你一旦失去武器,很難通過拳打腳踢有效殺傷敵人,但是有一種手段卻可能奏效,那就是摔跤。
摔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對抗性競技運動。據說三國時期曹操將摔跤正式引入軍中練兵,到了唐朝,角抵不僅盛行于軍營,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并且賦予了更多娛樂性,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以觀看角抵戲為樂。
《水滸傳》的歷史背景是在北宋,梁山上浪子燕青號稱廝撲天下無對,沒面目焦挺也是三代祖?zhèn)飨鄵?,蔣門神、任原都是曾上泰岳爭跤的高手,風光一時,可見在宋朝摔跤仍然相當興盛。當年橫掃天下的蒙古鐵騎,武力傲視世界,但除了搏克(蒙古跤)外,也沒有什么像樣的拳腳功夫傳世,后來隨著滿清入關,蒙古族跤和滿族跤與傳統漢族跤相互交流和融合,最終形成了今日的中國跤,在京津冀一帶尤其盛行。民諺“京油子,衛(wèi)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廣為流傳,但原話并非“狗腿子”而是“勾腿子”,“勾腿子”指的是勾腿絆人的跤師,保定快跤也是有名的地方跤。
到了近代,情況又不同。
近代史的屈辱使得國人對于戰(zhàn)勝洋人有種天然的興奮,“東亞病夫”的帽子更是讓人抬不起頭,而既然槍炮打不過,依靠傳統的武術來到擂臺上打倒洋人,成為當時國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來源。那時候大家開始叫武術“國術”,但其實翻開史書,并無多少武術大家擊敗外國大力士的記載,反而是二十世紀后半葉的各種小說加影視作品放大了這種效應,其中所塑造的霍元甲、陳真、黃飛鴻、葉問等清末和民國的武術家深入人心。其中李小龍扮演的陳真在《精武門》中踢碎“東亞病夫”的牌匾,讓當時無數國人熱血沸騰。
新中國成立后的規(guī)范,武術只是健身,分為套路和散打。
韓非子曾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在過去,武術通常作為自衛(wèi)或者攻擊他人的一種手段,而也常常會挑戰(zhàn)社會規(guī)則。建國之后,過去社會的黃賭毒及土匪惡霸都遭到了掃除,國家對武術開始有了規(guī)劃,將武術作為一種體育及表演形式保留下來,還設立了級別,像李連杰、趙文卓,就是國家武英級運動員。
●武俠小說與電影的加持
民國時期,就有武俠小說流行,而武俠小說迎來大的發(fā)展,是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金庸、古龍、梁羽生,一起創(chuàng)造了一個影響整個華人世界的武俠時空。尤其是金庸小說里的門派以及各種功夫的傳承,因為太過深入人心,幾乎成為國人對于武術的認知來源。今天的武林,甚至真的出現了許多小說中的根本就是虛構的門派,也出現了大量打著大師的幌子的江湖騙子如馬保國之流,所謂的武林與江湖,越來越成為一場鬧劇。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后香港電影繁榮,但真正讓香港電影樹立自己的風格,是從李小龍開始。李小龍通過四部半電影,掀起功夫狂潮,甚至讓英文世界收錄kungfu這個詞。到后來成龍在好萊塢的發(fā)展,也讓功夫更加走向世界,從此西方人以為中國人人人會功夫。八十年代中國內地拍的第一部武術電影《少林寺》,由李連杰主演,在一張票一毛錢的低票價下,創(chuàng)造了近兩億的票房,也因此掀起了一陣武術狂潮,大批的年輕人前往少林寺學武。
●拳種
我國流傳下來的拳種非常多,其中著名的有形意拳、大成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極拳、虎鶴雙形拳、迷蹤拳、蔡李佛拳、通臂拳、詠春拳等等。
俗語中的“十八般兵器”多指: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锏、錘、戈、镋、棍、槊、棒、? 矛、耙。
●MMA
MMA,全稱Mixed martial arts,綜合格斗,是一種規(guī)則極為開放的競技格斗運動。綜合格斗比賽使用分指拳套,賽事規(guī)則既允許站立打擊,亦可進行地面纏斗,比賽允許選手使用拳擊、巴西柔術、泰拳、摔跤、詠春拳、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散打、截拳道等多種技術,被譽為搏擊運動中的“十項全能”。而剛剛提到的這些格斗術,也是如今最通行、最有效的實戰(zhàn)格斗術。
■結語:
正如金庸先生所說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千百年來武術傳承之所以經久不息,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除卻文人墨客筆下除暴安良、匡扶正義的武俠夢,武術更代表積貧積弱的年代中華民族奮發(fā)不屈的自強精神,這也是我們至今應繼承和發(fā)揚的精神內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