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吉
靜子姐姐,我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中學生,思想比較消極?;蛟S因為我從小在奶奶身邊長大,所以受奶奶影響很深。奶奶總說我們窮人就是要認命,導致我對未來很悲觀,也不懂得主動爭取什么。
現在奶奶過世了,爸爸在外地工作,我和媽媽在一起生活。媽媽是一個積極樂觀的人,但我的性格卻不像媽媽那么開朗。我很羨慕那些家境好且開朗外向的同學,但我總覺得快樂是他們的,和自己無關。我想知道人的命運從出生起就被安排好了嗎?出身卑微的我是不是一輩子就這樣了?我的努力還有用嗎?
——苦苦的小柴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生在一個貧苦人家,但通過自己不斷努力,他成為20世紀早期的世界首富。他說:“我們的命運由我們的行動決定,而絕非完全由我們的出身決定。”
我的記者朋友Susan曾給我講過這樣的故事:她的一個校友年少的時候不幸被鞭炮炸傷,從此失去了右手。無論學校的老師、同學,還是村里的鄉(xiāng)親,都非常同情那個失去右手的孩子,大家都認為他這一生已經毀了。Susan當時也是這么想的。直到最近,Susan接到了一個采訪任務,采訪對象是當地一位著名運動員。Susan說,她非常意外地發(fā)現,原來要采訪的人,就是當年那個失去右手的校友。在交談過程中,Susan得知,那個校友當年就很喜歡體育運動。在失去右手之后,他并沒有萬念俱灰,而是立志要成為一名運動員。后來他上了體校,主攻跑步,并屢次得獎。他解釋說身體殘疾確實讓人覺得無奈,但人生成功與否與身體健全或殘疾無關,只與自己的選擇和堅持有關。
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寫過一段話:“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p>
所有認知行為模式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通過學習和模仿形成的。如果說過去奶奶對你的影響是你無法選擇的命運,那現在媽媽來到了你身邊,你可以將這看作是命運的饋贈。過去,你受到了命運帶來的消極影響,但未來你可以學習命運給你帶來的積極的一面。
沒有人生來卑微,更沒有什么命運是注定不能被改變的。認知會影響行為,而行為也會強化認知,一切都是習慣的結果。如果你想變成樂觀的人,可以有意識地從媽媽身上學習積極的語言和行為模式,慢慢地,通過不斷努力,你會發(fā)現舊習慣被新習慣代替,你的命運已悄然改變。
最后祝福你,小柴,希望你努力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活成自己真正喜歡的模樣。
你的心事請投遞到這里:
jingzire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