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的李奶奶在用智能手機看新聞、小說時,總是會收到“內存不足”“病毒文件”“垃圾清理”等“安全提示”,她根據提示下載清理軟件清理后,卻發(fā)現“安全提示”越來越多,手機也越來越卡。此外,李奶奶還發(fā)現,手機里經常出現一些“誘人”的廣告,如紅包領錢、金幣賺錢、走路掙錢等。
這不是李奶奶一人的困惑,很多老人在使用智能手機時,都遇到過同樣的問題。為何手機垃圾清理得越多,使用起來卻越慢呢?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絡安全中心的專家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檢測。在一款小說閱讀軟件里,正常閱讀過程中出現了清理軟件的廣告,點擊后,手機下載安裝了一款叫“內存優(yōu)化大師”的APP,自動清理過程中繼續(xù)蹦出“清理手機緩存”的提醒,再次點擊后,手機又下載安裝了“超強清理大師”,不斷地提醒、下載、清理,同樣的路徑接力重復,手機上又安裝了“智能清理大師”和“手機管家Pro”。僅僅幾分鐘,4款清理類軟件就在手機上“安家落戶”。在對最后安裝的這款“手機管家Pro”進行測試后,專家表示:“這款軟件實質上打開清理的功能非常簡單,甚至有些都沒有什么清理效果。”
專家測試發(fā)現,各類清理“大師”表面上是在清理手機垃圾,實際上卻在后臺大量竊取用戶信息。
專家在對“手機管家Pro”的測試中發(fā)現,短短8.75秒,該APP就讀取了890次用戶應用程序列表、1300多次手機用戶識別碼(IMSI)、900多次手機設備身份識別碼(IMEI)。
專家指出,這類手機清理軟件通過高頻讀取手機信息并不斷上傳,使CPU高負荷運行,導致手機卡頓,從而達到讓用戶不斷點擊下載APP的目的,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這類APP長期在老人手機中駐扎,就會不斷在后臺發(fā)送用戶數據信息,對老人們進行用戶精準畫像,將其打上“容易被誤導和誘導”的群體標簽。于是,各種低俗、劣質甚至帶有欺騙套路的廣告和內容就會源源不斷地推送到老人的手機上。更嚴重的是,平臺可能會將收集到的用戶信息打包賣給不法分子,從事電信詐騙違法犯罪行為。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