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蒙代爾于4月4日因病在其位于意大利的家中去世,享年88歲。蒙代爾被譽為“歐元之父”,生前曾多次來中國。
多個經濟學領域的先驅
蒙代爾于193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小鎮(zhèn)。24歲時,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拿到了博士學位。隨后,他曾在多所高校任教,包括斯坦福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芝加哥大學和日內瓦國際問題研究生院等。1974年,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擔任經濟學教授,從2001年開始,長期占據(jù)哥倫比亞大學的最高學術排名。
蒙代爾一生馳騁于經濟學的多個領域,從貿易理論到國際宏觀經濟學、從貨幣理論到最優(yōu)貨幣區(qū)理論,再到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蒙代爾撰寫了大量論文。著名的“蒙代爾-弗萊明模型”是當代國際經濟學的中心內容之一;最優(yōu)貨幣區(qū)理論推動了歐元的創(chuàng)立以及當?shù)貒H貨幣整合或國際貨幣體系變革,蒙代爾也因此被稱為“歐元之父”;“有效市場劃分原則”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經濟政策理論。
1999年,由于蒙代爾建立了“主導開放經濟體貨幣和財政政策實際政策考慮的理論基礎”,為表彰其“對不同匯率制度下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分析,以及對最優(yōu)貨幣區(qū)的分析方面所作出的貢獻”,蒙代爾被授予該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國內對蒙代爾最為了解的成就莫過于“不可能三角”。不可能三角是指經濟社會和財政金融政策目標選擇面臨諸多困境,難以同時獲得三個方面的目標。在金融政策方面,資本自由流動、固定匯率和貨幣政策獨立性三者也不可能兼得。
曾獲北京市政府
頒發(fā)的永久居留證
生前他曾多次到訪北京,參加論壇、演講等活動,與北京這座城市結下不解之緣。
在2001年的一次演講中,蒙代爾表示,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在西方經濟進入衰退的寒流中保持高速增長。當時的世界經濟放緩對中國來說并不是一件壞事,相反,恰恰是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和制度框架、大力發(fā)展民營經濟的一個機會。
在此前接受國內媒體采訪時,蒙代爾還曾表示,他在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均有生意,因此常常會來中國,也在考慮定居中國。2005年3月,蒙代爾獲得北京市政府頒發(fā)的永久居留證,成為一名“北京市民”。
此外,蒙代爾生前曾擔任北京市政府顧問,以及受聘擔任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中國多所大學的榮譽教授。晚年,他曾多次參加中國組織的會議和論壇等。
他長期關注中國的改革,發(fā)表了《過渡經濟中的貨幣和金融市場改革:中國個案》《體制轉軌國家的通脹和增長》等論文。
2010年,蒙代爾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表示,人民幣有望成為第三大世界貨幣。
(摘自《華西都市報》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