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艾琳
摘 要:文旅融合時代,研學旅行已經成為公共圖書館實現文旅創(chuàng)新融合服務的主要切入點。本文在分析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的理論基礎、資源基礎以及建設路徑全面開展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基地建設,提升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水平,打造成富有吸引力的文旅融合場所。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研學基地;文旅融合
研學旅行是以中學小學生為服務對象,以集體旅行學習為載體,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依托豐富社會資源,進行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游學。公共圖書館作為文化場所,依托自身豐富的館藏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智慧舒適的文化空間優(yōu)勢,彌補了當前研學旅行實踐基地建設的短板,文旅大融合的時代,公共圖書館建設研學旅行基地恰逢其時。
1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的理論基礎
1.1法律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公共圖書館有資源有場地有義務按照平等、開放、共享的要求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其中明確提出,應當設置少年兒童專門區(qū)域,根據少年兒童特點配備專業(yè)人員,并為學校開展有關課外活動提供支持。
1.2政策指導
于“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公共圖書館為繁榮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丁笆奈濉蔽幕吐糜伟l(fā)展規(guī)劃》要求深入推進大眾旅游、智慧旅游,促進紅色旅游與研學旅游的融合發(fā)展,開展國家級示范基地創(chuàng)建工作,推出一批主題鮮明、課程精良運行規(guī)范的研學示范基地。
1.3服務理念
無論是國際圖聯的《公共圖書館宣言》還是中國圖書館學會的《圖書館服務宣言》,“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是一致的,人文關懷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最高理想境界?!豆矆D書館宣言(1994)》還將“激發(fā)兒童與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列入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十二條核心條款之一。
2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的資源基礎
知行合一作為學習的境界,公共圖書館以自身的空間基礎、豐富的館藏、交叉學科背景的館員、精彩的社會活動等為依托,以配合開展中小學社會教育為導向,根據開展研學的目的與規(guī)范,建設研學基地,可以充分發(fā)揮公共圖書館以館化人、以館開智、以館育人的社會功能。
2.1資源基礎
公共圖書館法中要求,撐到好社會教育的職責,還決定公共圖書館特有的文化氛圍,以及提供豐富的館藏資源。公共圖書館順應科技的發(fā)展潮流,引進的虛擬現實技術、5G技術資源可豐富智慧圖書館的互動與體驗。以研學旅行的活動方式充分挖掘圖書館特有館藏資源、地方歷史文獻資料,建設有深度有地域特色的研學旅行基地,是公共圖書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職責。
2.2空間基礎
《研學旅行基地(營地)設施與服務規(guī)范》中指出,“規(guī)模適當,容量應能滿足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的需求”的場所條件相符。公共圖書館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公共圖書館被稱為教育的“第二課堂”,作為堅定文化自信,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文化場館,為智慧舒適的空間,公共圖書館為研學活動的有序開展保駕護航。公共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場館的建筑規(guī)模、造型設計、樓層布局規(guī)劃以及智慧系統(tǒng)等建筑空間構造,蘊含建筑理念賦予的精神內涵,具備參觀研學游覽的空間基礎。
2.3實踐基礎
2018年,國家圖書館與海淀區(qū)旅游發(fā)展委員會合作舉辦首屆研學旅游推介會。來自文旅領域的專業(yè)人士,圍繞研學旅游相關政策、研學課程設計、人員培訓等內容展開分析討論,共同探索研學旅游創(chuàng)新發(fā)展道路。國家圖書館作為教育部首批研學實踐基地,推動旅游資源與學校教育資源的交流融合,豐富面向中小學生群體的“研學游”文化內涵,是貫徹落實“文化事業(yè)、文化產業(yè)與旅游業(yè)的融合發(fā)展”的具體舉措。
3公共圖書館研學基地建設路徑
3.1解析風險評估需求
公共圖書館目前開展的類研學旅行項目同質化現象嚴重。以參觀及知識授課形式為主,缺少自主合作探索、實踐項目及研究性學習等方式,無法拓展文旅融合的研學深度。而且,學生群體中存在年齡與年級的差別,對知識獲取和信息的需求存在較大差異,單一化的教育模式和研學內容不能完成學生的教育目標。此外,個性化需求和地域特色研學活動缺失,很難激起學生的參與和體驗興趣,研學活動效果不理想。
3.2搭建公共圖書館實踐基地體系架構
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建設服務基地,要以制度約束服務行為,形成長效科學化的管理體系。形成科學的管理規(guī)章,明確各崗位、工作人員、工作環(huán)節(jié)的職責范圍,明確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服務的流程、業(yè)務銜接和服務目標,將研學服務有條不紊地落到實處。同時,研學產品應具備趣味性、互動性和教育功能的特征,以滿足中小學生日益增長的研學旅行需求,設計豐富優(yōu)質的研學旅行產品。
3.2.1建立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安全管理制度
學生安全是保證研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也是學校、學生及家庭對研學基地的最重要的關注點。制訂安全預警機制、消防評估制度、安全培訓制度、風險監(jiān)測與應急預案等,明確安全職責界定,落實主體責任,構建科學有效的安全防控機制和安全保障體系。
3.2.2建立公共研學活動信息及時公開推送
公布公共圖書館的配套設施、課程安排、研學路線、建筑可容量及接待時間等信息,通過圖書館網站、小程序、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公開預,搭建好公共圖書館、學校與學生家庭三者的的研學關聯網絡。
3.2.3資源優(yōu)化打造品牌
創(chuàng)新研學形式,開發(fā)優(yōu)質、多元產品,同時兼顧教育性、實踐性、安全性、公益性原則為前提。創(chuàng)新理論知識服務產品,設計知識科普型、文化修為拓展型課程,增強中小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主動性、參與性和互動性,落實“研學”+“旅行”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創(chuàng)新實踐體驗服務產品,設計探究體驗型課程,倡導進行相關情境親身實踐,讓學生實現自主式學習、體驗式學習和探究式學習。
3.2.4尊重個性需求
依據學生的興趣偏好為導向,拓展教育服務活動。研學旅行將“學”作為主要或次要的旅游活動,靈活設計。不僅要滿足不同學段研學教育目標,考量不同學段學生對知識認識、吸收的能力差異,開展適配的教育活動;同時,不能忽視個體偏好,將研究學習與興趣愛好相結合,開拓科普小課堂、歷史名家、人文地理、軍事科技以及休閑娛樂個性化研學品牌。
結語
研學旅行是寓教于樂的探索實踐的旅程,也在拓寬中小學生學識面中錦上添花。公共圖書館可以將研學旅行為起點,完善課程體系和評價標準,提升軟硬件水平,加強數字云課堂建設,使研學活動不斷邁上新臺階,公共圖書館準備機構改革后自身公共服務職能定位,積極發(fā)掘文化與旅游資源,主動參與文旅融合進程,加快建設研學旅行服務基地,激發(fā)人才、資源、技術、教育等活力,充分釋放服務能力,為文旅公共服務賦能。
參考文獻:
[1]周林興,鄒莎.文旅融合時代檔案館研學旅行服務探析[J].檔案學研究,2021(03):65-72.
[2]吳仲平.公共圖書館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服務探索——以杭州少年兒童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0(7):53-57.
[3]許迎霞,朱 江,董曉鵬.公共圖書館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研究——以鞍山市圖書館研學基地課程設計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7):109-113.
[4]陶思敏,尹薇穎.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的建設——以紹興科技館為例[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20(6):458-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