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年春天,被貶出京十一年的劉禹錫,受詔從朗州回長安。一入京城,便看到一幅人們爭先恐后去玄都觀看桃花的熱鬧畫面。原來,長安城里的玄都觀內(nèi),千株桃花盛開,爭奇斗艷,惹得城中百姓紛紛前往觀賞。劉禹錫在京時,玄都觀還沒有桃樹,無疑都是他離京之后栽種的。劉禹錫不甚感慨,便寫了一首《玄都觀桃花》:“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玄都觀桃花》一詩,很快在京中傳開。有人嫉妒劉禹錫的才華,竟向朝中權(quán)貴打小報告,說他是在用詩譏諷權(quán)貴,發(fā)泄心中不滿。一日,劉禹錫去拜見宰相武元衡。武元衡對他慰勉有加,直到臨別時,才意味深長地說:“你新近創(chuàng)作的那首詩,恐怕要讓你受連累了。”不久,劉禹錫便再次被貶出京,去連州擔任刺史。
這一去,又是十多年。直到827年,劉禹錫終于又被調(diào)入京中任主客郎中。
離開長安的十多年間,皇帝由憲宗、穆宗、敬宗再到文宗,朝中權(quán)貴也幾經(jīng)更迭。再回長安的劉禹錫又游玄都觀。不曾想,玄都觀的桃園早已荒蕪,一半是綠苔,一半是開了花的油菜。那些種桃的道士們,也不知去往何處。劉禹錫感慨再生,提筆寫下《再游玄都觀》:“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如果說《玄都觀桃花》是無心成諷,《再游玄都觀》則是有意而譏。朝中權(quán)臣貴,就好比玄都觀里的桃花,得勢如花開,人們爭相奉承;失勢如花敗,唯恐避之不及。劉禹錫借詩表明了自己雖屢遭打擊卻絕不向權(quán)貴屈服的精神,也嘲笑了那些屢屢打擊自己卻無法讓他屈服的權(quán)貴。
只是將桃花比作權(quán)貴,桃花一定很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