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利用貝葉斯方法改進華南地區(qū)冰雹識別效果

        2021-05-07 08:10:24李博勇胡志群鄭佳鋒陳超
        熱帶氣象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剖面圖冰雹偏振

        李博勇,胡志群,鄭佳鋒,陳超

        (1.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610225;2.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100081;3.廣東省氣象臺,廣東 廣州510641)

        1 引 言

        冰雹災害是由強對流天氣系統(tǒng)引起的一種劇烈的氣象災害,它突發(fā)性強,常伴隨著狂風、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過程,易給農(nóng)業(yè)、建筑、通訊、電力、交通以及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帶來較大的損失。由于冰雹過程具有突發(fā)性、局地性強以及生命周期短的特點,其預報效果長期以來都不理想,哪怕只是提前半小時的臨近預報,其進展也十分緩慢,其中最大的困難就在冰雹回波的識別上[1]。因此,國內(nèi)外學者對冰雹的識別做了大量的研究,在粒子的微觀形態(tài)方面,Hyang 等[2]對模糊邏輯分類算法進行了一些修改和改進,發(fā)現(xiàn)了液態(tài)水凝物和固態(tài)水凝物之間的區(qū)別,提高了分類的準確率。Ryzhkvo 等[3]研究了融化冰雹的衰減,并提出了一種在冰雹存在下進行極化衰減訂正的新技術。Zhang 等[4]對樸素貝葉斯的出色分類性能進出了新穎的解釋。Manzato等[5]研究了1992年4—9 月的意大利北部Friuli Venezia Giulia 地區(qū)平原上收集的冰雹數(shù)據(jù),使用線性和非線性方法進行多元預測分析,并通過神經(jīng)網(wǎng)絡集成方法,增加了冰雹預測的準確率。美國國家災害風暴實驗室研究了冰雹的雷達和環(huán)境屬性,在此基礎上Marzban等[6]利用貝葉斯神經(jīng)網(wǎng)絡方法開發(fā)用于預測冰雹尺寸和預測冰雹大小分類的兩個神經(jīng)網(wǎng)絡。Marzano等[7]還通過貝葉斯方法,使用C-Band雙偏振雷達對水凝物相態(tài)進行分類,區(qū)分水、冰和混合相的10種不同水凝物類別。

        相對于國外,國內(nèi)在冰雹識別的宏觀層面進行的研究較多,對冰雹云的識別方法有很多,如宏觀識別法(即目測法)、氣象要素變化識別法、衛(wèi)星動力識別法、閃電定位系統(tǒng)識別法[8]、雷達識別法等。在早期,劉黎平等[9-11]利用擴展邊界條件法計算了不同相態(tài)的模型雹塊對C 波段雷達波的散射和衰減,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C 波段雙線偏振雷達識別雹區(qū)的方法。曹俊武等[12]利用美國KOUN雷達的一次強對流天氣過程的觀測資料,討論分析了雙偏振雷達雹區(qū)識別,給出一個模糊邏輯算法冰雹識別模式,該模式不僅可以反映出實際的冰雹區(qū)位置,還可以對其分類,識別的結果比較符合實際的天氣過程。蘇德斌等[13-14]利用北京地區(qū)X 波段雙線偏振雷達資料,建立了X 波段雙線性偏振雷達冰雹識別參量HDR,當HDR> 0 時表示有冰雹,HDR< 0 時表示無冰雹。該判別與地面降雹情況基本一致,但是存在一定的虛警率。

        雙偏振雷達已成為天氣雷達的發(fā)展趨勢,其在降水估測、粒子的相態(tài)識別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15-18]。至2019 年,廣東省新建或者是改建的9部新一代天氣雷達,全部為S 波段雙偏振雷達。本文利用廣東省S 波段雙偏振雷達2019年觀測到的冰雹數(shù)據(jù),研究貝葉斯方法對華南地區(qū)的冰雹識別效果。

        2 冰雹數(shù)據(jù)集的構建

        2.1 資料來源

        為了加強天氣監(jiān)測,全國各地正逐步推進新一代天氣雷達的偏振升級改造。CINRADSA 雷達升級過程中,吸收了美國WSR-88D 偏振升級的研究成果,采用雙發(fā)雙收的技術體制,充分應用S 波段單偏振雷達在線自動定標及補償功能,保證對雙線偏振各參量的探測精度,探測參量包括反射率(Z)、速度(V)、譜寬(W)、差分反射率(ZDR)、差分傳播相位常數(shù)(KDP)、差分傳播相移(ΦDP)、偏振雷達相關系數(shù)(CC)。且依據(jù)反射率、差分反射率、零滯后相關系數(shù)等雙線偏振探測量,采用模糊邏輯算法,雙線偏振雷達可以初步探測目標的降水類型(雨、大雨、冰雹、雪、非氣象目標物等)。

        用于冰雹分析的雷達數(shù)據(jù)來自廣東省S 波段雙偏振雷達(S-POL)2019 年觀測數(shù)據(jù)。根據(jù)廣東2019 年地面冰雹觀測記錄,如降雹時間、地點、降雹直徑等(表1),采取人機交互的方法,挑選出降雹點上空的雷達基數(shù)據(jù),對雷達數(shù)據(jù)進行質(zhì)量控制[19]與處理分析,得出冰雹過程中的各個參量的分布特征。表1中零度層高度為清遠站08或20時(北京時,下同)探空資料得到。

        表1 2019年廣東地區(qū)冰雹記錄

        序號 日期 時間 冰雹地點 尺寸/mm 零度層高度/m東莞長安鎮(zhèn)深圳寶安區(qū)沙井、馬田江門新會會城街道江門臺山北陡鎮(zhèn)水咀村茂名化州麗港茂名高州鎮(zhèn)江云浮郁南歷洞、大方、連灘、東壩、宋桂鎮(zhèn)臺山川島鎮(zhèn)沙堤村四會廣寧交界三水區(qū)江門恩平恩城街道韶關仁化紅山鎮(zhèn)韶關仁化長江鎮(zhèn)陳歐村清遠連南三江鎮(zhèn)、金坑鎮(zhèn)大龍村清遠英德沙口鎮(zhèn)群英村曲江烏石鎮(zhèn)坑口村韶關翁源鐵龍河源龍川鐵場鎮(zhèn)韶關乳源洛陽鎮(zhèn)清遠連州豐陽鎮(zhèn)韶關武江區(qū)龍歸鎮(zhèn)肇慶封開河兒口鎮(zhèn)、魚澇鎮(zhèn)清遠陽山嶺背鎮(zhèn)清遠英德石牯塘鎮(zhèn)10~20 5~8 5 10 20~30 10~20 8~15 10~15 8~10 5 5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8~10 8~10 5~8 15~30 5~8 5~8 10~25 10 2019.04.11 2019.04.11 2019.04.11 2019.04.12 2019.04.12 2019.04.12 2019.04.14 2019.04.14 2019.04.19 2019.04.19 2019.04.20 2019.04.21 2019.04.21 2019.04.22 2019.04.22 2019.04.22 2019.04.22 2019.04.22 2019.04.23 2019.04.25 2019.04.25 2019.04.25 2019.04.25 2019.04.25 2019.04.26 2019.04.26 2019.04.26 2019.04.26 2019.04.26 2019.04.26 20:00 20:00 20:10—20:20 09:00 16:40 16:54 14:00 14:16 02:52 03:40 11:50—12:00 16:50 18:10 07:40 09:40 09:50 10:00—10:30 14:30 15:15 17:00 17:59—18:10 19:00 19:40 21:15—22:15 09:10 12:30 12:50—13:00 13:30—14:00 20:30 21:30/ /茂名化州平定鎮(zhèn)梅州興寧羅浮鎮(zhèn)東莞厚街鎮(zhèn)潮州饒平上饒鎮(zhèn)肇慶懷集橋頭鎮(zhèn)清遠佛岡石角鎮(zhèn)5~8 5 10~20 8~10 5 5~8 20~30 10 5~10 4 183 4 183 4 183 4 149 4 149 4 149 4 712 4 712 4 908 4 908 4 859 4 693 4 693 4 663 4 663 4 663 4 663 4 663 4 892 4 691 4 691 4 691 4 691 4 691 4 625 4 625 4 625 4 625 4 625 4 625

        2.2 S波段偏振雷達冰雹特征

        在我國南方地區(qū),熱力、水汽條件比較好,對流旺盛,過冷水充裕,往往在孤立單體,或者多單體對流云中,能夠發(fā)展出冰雹。根據(jù)2019 年廣東S-POL 觀測數(shù)據(jù),冰雹在雷達回波上表現(xiàn)為:PPI圖像上中心回波強度在60 dBZ 以上,中心區(qū)域面積較小,云體發(fā)展很高,在較高的仰角層上仍能看到很強的回波;同時該地區(qū)冰雹的ZDR值與相關系數(shù)CC 值變化較大,ZDR值分布在-2~4 dB 區(qū)間,CC值在0.98 附近。在剖面圖上有較明顯的回波墻,但弱回波區(qū),懸垂回波等回波特征沒有超級單體中形成的冰雹那么明顯,超級單體形成的雹災通常具有較大的有界弱回波區(qū)[20-21]。

        以2019年4月20日11:50左右,江門恩平恩城街道觀測到10~20 mm 的冰雹為例,圖1、圖2 是廣東陽江S-POL 雷達在11:54 時刻,仰角0.5 °的PPI和強回波區(qū)的剖面圖像中的Z、ZDR、CC 參量。在圖1 中,冰雹天氣具有明顯的局地性特點,強中心范圍較小,回波強度比較強,中心強度普遍達到了50 dBZ 左右,最強的區(qū)域在55 dBZ 以上。ZDR值變化較大,在冰雹區(qū)域外圍,值分布在0 dB 左右,到回波中心ZDR值在1~2 dB,回波最強的區(qū)域ZDR值達到4 dB以上,范圍較小,可能是區(qū)域外圍是小雨區(qū),而中心區(qū)域內(nèi)為雨夾雹。CC 觀測顯示,整個冰雹區(qū)域相關系數(shù)均在0.98 左右,在回波中心內(nèi)CC 值較小的部分值也達到了0.97,與純的冰雹CC 值存在一定差異。圖2 中顯示,此次天氣過程云體發(fā)展高度非常高,其回波結構具有高懸的強反射率因子核心,45 dBZ 回波超過10 km,最大回波強度在65 dBZ 以上,強回波略微傾斜,但是懸垂回波不明顯,在融化層(當日零度層高度為4 859 m)以上,強回波對應ZDR值為0 dB左右。在剖面圖中橢圓標注處,位于強回波區(qū),且ZDR和CC較小,有比較典型的冰雹偏振特征,為純冰雹區(qū)域。同時在融化層以下,ZDR剖面圖標注區(qū)域有ZDR柱存在,表明該區(qū)域為大粒區(qū),或者是冰雹融化區(qū)域。冰雹在下落的過程中快速融化,在其表面形成水膜,當水膜厚度達到冰雹直徑的30%時,冰雹的介電性質(zhì)將與雨滴相近,形成大雨滴的偏振特性。在CC 的剖面圖中,整個強回波區(qū)的CC值偏小,特別是在2~4 km 高度,有一個明顯的低值區(qū),這也說明冰雹在長達2 km 的降落過程中,不斷融化,冰雹、水膜冰雹、雨滴并存,導致這個高度區(qū)間出現(xiàn)較小的CC值。

        圖1 陽江S波段雙線偏振雷達2019年4月20日11:50時0.5 °PPI圖像的Z(a)、ZDR(b)、CC(c)參量

        圖2 與圖1中對應Z(a)、ZDR(b)、CC(c)剖面圖

        2.3 構建冰雹數(shù)據(jù)集

        本文旨在利用貝葉斯方法對華南冰雹的識別效果進行改進,在利用貝葉斯方法進行冰雹識別的過程中,需要構建冰雹的數(shù)據(jù)集。

        因此,根據(jù)表1 中記錄的冰雹發(fā)生時間與地點,查找并輸出對應時空的雹云各個仰角的雷達數(shù)據(jù)??紤]到廣東地區(qū)純粹的冰雹很少,基本上都是雨夾雹的特點,輸出的數(shù)據(jù)集限定為:Z 值在45 dBZ 以上,ZDR值在(-1,4)附近,CC 集中在(0.85~0.98),剖面圖上具有明顯的冰雹回波墻結構,但不一定有穹窿狀的弱回波區(qū)(圖3)。圖3 為廣東地區(qū)的三次雹云單體剖面圖(對應表1的序號分別為21、22、30),在圖3a1、3b1、3c1 中標注區(qū)域為冰雹區(qū)域,從偏振量上,冰雹區(qū)域強度很大,ZDR、CC 值也明顯偏??;在圖3a2、3b2、3c2 中,CC剖面上有三個小值區(qū),標注區(qū)左邊40 km 處判斷為信噪比小造成,標注區(qū)為真正的冰雹區(qū)域,而在標注區(qū)右邊的小值區(qū)是因為回波經(jīng)過冰雹區(qū)域衰減,導致后面Z、CC 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雖然S波段衰減較小,但是大冰雹對其仍有明顯影響;圖3a3、3b3、3c3 中標注區(qū)域冰雹特征更為明顯,強回波,弱ZDR、CC值。

        圖3 廣東典型冰雹回波剖面圖 a1、b1、c1是深圳寶安區(qū)附近4月11日20:00的冰雹過程Z、ZDR、CC的剖面圖;a2、b2、c2是東莞長安鎮(zhèn)附近4月11日20:00;a3、b3、c3是江門4月20日11:54,圖中用矩形或橢圓標注區(qū)域為冰雹區(qū)域。

        此種方式共確定133 263 組(Z、ZDR、CC)冰雹數(shù)據(jù),作為正樣本;另外,從其他沒有冰雹記錄的體掃資料中,隨機取反射率強度大于45 dBZ 的降水數(shù)據(jù)作為非冰雹數(shù)據(jù),共選取了140 000 組(Z、ZDR、CC)數(shù)據(jù),作為負樣本,正、負樣本數(shù)據(jù)的比例為1:1.05。將以上的冰雹和非冰雹數(shù)據(jù)作為訓練數(shù)據(jù),利用貝葉斯方法建立冰雹識別模型。

        3 基于貝葉斯方法改進冰雹識別步驟

        3.1 貝葉斯原理

        貝葉斯定理是概率論中的一個定理,描述在已知的一些條件下,某事件發(fā)生的機率。通常,事件A 在事件B 已發(fā)生的條件下發(fā)生的概率,與事件B 在事件A 已發(fā)生的條件下發(fā)生的概率是不一樣的。然而,兩者是有確定的關系的,貝葉斯定理就是這種關系的陳述。如下所示:

        其中A 以及B 為隨機事件,且P(B)不為零。P(A|B)是指在事件B 發(fā)生的情況下事件A 發(fā)生的概率。在貝葉斯定理中,每個名詞都有約定俗成的名稱:

        P(A|B)是已知B 發(fā)生后,A 的條件概率。也由于得知B的取值而被稱作A的后驗概率。

        P(A)是A 的先驗概率(或稱邊緣概率)。之所以稱作“先驗”是因為它不考慮任何B 方面的因素。

        P(B|A)是已知A 發(fā)生后,B 的條件概率。也由于得知A的取值而被稱作B的后驗概率。

        P(B)是B的先驗概率。

        對于變量有兩個以上的情況,貝葉斯定理亦成立。例如:

        3.2 貝葉斯識別冰雹原理

        如果事先知道冰雹區(qū)域內(nèi)Z、ZDR和CC概率分布,則可以利用貝葉斯方法開展冰雹識別。基于貝葉斯的冰雹識別算法描述如下:將雷達回波分成兩類,C=(H,N),其中C表示類別,冰雹區(qū)域回波用H表示,非冰雹回波用N表示,三個偏振參量Z、ZDR和CC 結合起來形成雷達觀測差別向量y=要判斷觀測向量y是否屬于H,只有在p(H|y)>p(N|y)時,屬于H,p是概率密度,根據(jù)貝葉斯理論:

        其中Ci=H,N。P(y)=K是觀測差別因子y的概率,假定它對H和N分類概率是一樣的,即P(H)=P(N)= 1/2, 因 此P(Ci|y) 和P(y|Ci)P(Ci)成正比,則公式(3)轉(zhuǎn)換成:

        基于簡單的貝葉斯判斷中分類之間獨立的假設,條件概率密度可以分解為:

        利用貝葉斯方法識別冰雹具體流程如圖4 所示:

        圖4 基于貝葉斯方法識別冰雹步驟

        3.3 先驗概率分布的獲取

        對表1 中冰雹記錄區(qū)域上空的所有S-POL 的Z、ZDR、CC 分布作散點圖(圖5),散點的透明度表示了粒子的集中程度。在冰雹區(qū)域內(nèi),反射率Z從低層至高層,分布都較為均勻,表明在整個云體當中,反射率都比較大;Z值主要分布在45~65 dBZ區(qū)間,其中65 dBZ 以上的云體部分主要在10 km以下,表明其冰雹核心區(qū)域是位于中低層。冰雹區(qū)域中ZDR集中分布在0 dB 附近,具有一定的波動,在6 km 以下的區(qū)域其波動比較明顯,說明冰雹在高層更加純粹,基本維持著單一的相態(tài);在隨高度降低的過程中,由于氣溫變化較大,地面氣溫比較高,導致冰雹不斷的融化,形成了水膜、小冰雹完全融化形成雨夾雹,影響了ZDR的分布。從CC 分布圖中可以看到,相關系數(shù)越接近1,分布越集中,與Z、ZDR分布較為類似,在10 km 以上的云體中比較集中,而在高度下降的過程中,分布趨于散亂,在融化層附近(零度層基本位于4~5 km),粒子的相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由于雨水和冰相粒子的混合,導致了相關系數(shù)的變化,CC 值快速減小,小于0.9 的區(qū)域變大;在0~2 km 間,CC 的波動更加明顯,最小值在0.1附近。

        圖5 廣東S波段雙線偏振雷達2019年冰雹觀測總體Z、ZDR、CC隨高度散點分布特征

        利用構建的冰雹數(shù)據(jù)集,分析得出Z、ZDR和CC獨立概率分布(圖6)。圖中藍色線表示冰雹,紅色線表示非冰雹,從圖中可以看出,冰雹和非冰雹的Z值差異在于,冰雹的分布集中在50 dBZ 以上的區(qū)域,概率的峰值在0.04 附近;而非冰雹的分布趨向于Z值較小的區(qū)域,在45 dBZ 左右的概率為0.07~0.08。而在ZDR分布中,相對于非冰雹的ZDR分布,冰雹的分布更為分散,跨度較大,概率的峰值區(qū)在1 dB 附近,為0.015,而非冰雹的ZDR分布比較集中,概率的大值在1~2 dB 左右,為0.035。冰雹區(qū)域的CC 值比較集中在0.98,峰值區(qū)概率在0.10 左右;而非冰雹的CC 值更加偏向0.99~1 間,概率的峰值達到了0.2以上。

        圖6 廣東2019年S波段雙偏振雷達觀測Z、ZDR和CC概率分布 其中紅色曲線為降水過程的概率分布,藍色曲線為冰雹過程的概率分布。

        4 個例分析

        選取2019年4月11日16時左右廣州增城和4月12 日09 時左右江門的兩次冰雹過程,作為冰雹識別效果的檢驗,這兩次冰雹個例的數(shù)據(jù)沒有加入建模的訓練集。增城地區(qū)冰雹過程的PPI 和剖面圖像如圖7、圖8 所示,在圖7 冰雹PPI 圖像中,回波的區(qū)域較小,強度很強,中心的回波強度普遍在50 dBZ 以上,最強的區(qū)域達到了65 dBZ 左右;在圖7b中ZDR值波動也比較大,平均處于1.5 dB左右,部分地區(qū)在0.5 dB 左右,而有的區(qū)域卻達到了4 dB 以上;相關系數(shù)CC 的值較小,分布在0.90 附近,在回波中心邊緣部分也有值處于0.98 附近。在圖8 剖面圖像中,可以看到冰雹的結構特征,標注區(qū)域偏振量體現(xiàn)出了明顯的反射率大值區(qū)與ZDR、CC 的弱值區(qū)。在冰雹中心區(qū)域,回波的強度從低層至高層都比較強,基本在50 dBZ 以上,在2~8 km 的區(qū)域,有65 dBZ 以上的大值中心,為冰雹的集中區(qū)域;在圖8b 中,ZDR值在4 km 以上的高空都比較小,在0.5 dB 左右,而在4 km 以下的區(qū)域中,ZDR值出現(xiàn)一個大值區(qū),為冰雹經(jīng)過融化層(當日零度層為4 183 m),表面融化導致。在圖8c相關系數(shù)圖中也體現(xiàn)出這一特征,在融化層以上的區(qū)域,CC 值較大,均在0.96 以上,在融化層后,CC 值快速減小,部分區(qū)域處于0.90 附近,體現(xiàn)出了粒子相態(tài)頗為駁雜的特點。

        圖7 增城S波段雙偏振雷達2019年4月11日16:02時2.5°PPI圖像的Z、ZDR、CC參量 a中棕色實線為剖面的位置,黑色框為冰雹區(qū)域,距離圈為50 km。

        圖8 與圖7中對應Z(a)、ZDR(b)、CC(c)剖面圖

        圖9、圖10 分別是2019 年4 月12 日江門臺山北陡鎮(zhèn)附近一次冰雹過程的PPI和相應的剖面圖,與增城的過程相似,PPI 圖中回波強度較大,普遍在50 dBZ 以上,ZDR值從外圍至中心緩慢增大,云體周邊值在0 dB,中心最大值達到了4.0 dB以上,相關系數(shù)圖中顯示回波中心CC 值在0.97 左右。剖面圖中,可以看到云體發(fā)展較高,回波最強在65 dBZ以上,但沒有增城過程的明顯,云體稍稍傾斜,懸垂不明顯;當日融化層位于4 km 左右(零度層高度為4 149 m),在橢圓標注區(qū)右側,經(jīng)過融化層時,ZDR值突然變大,在云體的下部達到了2.5 dB以上,同時CC 值減小到0.9附近,然后在云體下部增加達到0.98 左右,為冰雹區(qū)域;而標注區(qū)域,出現(xiàn)CC 的小值區(qū),認為是處于下沉氣流區(qū)域,回波墻邊緣,有少量的冰雹越過主上升氣流,在這個區(qū)域并沒有液態(tài)水凝物,或者是存在少量的雨滴,強的反射率主要是由于少量冰雹引起的。

        圖9 陽江S波段雙偏振雷達2019年4月12日09:00時0.5 °PPI圖像的Z、ZDR、CC參量 a中棕色實線為剖面的位置,黑色框為冰雹區(qū)域,距離圈為50 km。

        圖10 與圖9中a、b、c對應Z(a)、ZDR(b)、CC(c)剖面圖

        為了驗證貝葉斯方法識別冰雹的效果,選取2019年4月11日16:06和4月12日11:54的雷達數(shù)據(jù)進行冰雹識別,并使用美國WSR-88D 的冰雹識別算法與貝葉斯方法的識別結果進行綜合分析。WSR-88D 是對風暴系列算法識別出的每一風暴單體分析、計算其結構而進行冰雹探測的[2,22]。

        兩種方法具體的識別結果如圖11 所示,圖11為4 月11 日的識別結果,其中第1 列是16:06 的雷達反射率強度圖,第2列是WSR-88D的識別結果,第4列是貝葉斯方法的識別結果,從上至下分別是仰角依次為0.50、1.50、2.50、3.50、4.50、6.00、10.00;圖中第2列和第3列中的紅色區(qū)域是識別出冰雹的區(qū)域。從反射率強度圖中可以看到,該次冰雹天氣過程中心強度達到了60 dBZ 以上,并且從低層至高層都維持著很高的強度;且回波強中心的范圍較為集中,面積相對于整片雷達回波來說較小,反映了冰雹的局地性特點。在第2 列WSR-88D 的識別結果中可以看到,算法識別出冰雹的區(qū)域基本與反射率強度圖中的強回波中心位置重合,表明該算法能有效識別出冰雹,對于位置和區(qū)域的判斷較為準確。在低層,預測的冰雹范圍和反射率的強中心范圍大小不匹配,可能原因是冰雹在下落過程中,逐漸融化,表面形成水膜,導致ZDR等偏振特性變化,在低層的識別的冰雹范圍減小;在隨高度的變化過程中,WSR-88D 的識別算法預測出來的冰雹范圍與60 dBZ 強回波中心的范圍趨于一致。在第3 列的貝葉斯方法識別效果圖中,其預測冰雹的位置與強回波中心保持一致,范圍與50 dBZ 以上的回波區(qū)域大小相近;從低層到高層,貝葉斯方法預測冰雹范圍的形狀也與強回波區(qū)域的形狀相似。對比貝葉斯方法和WSR-88D 冰雹識別算法對該次冰雹過程的識別效果,可以看到貝葉斯方法識別出的區(qū)域相對較大,而且與WSR-88D 冰雹識別算法不同的是,貝葉斯方法在低層識別的區(qū)域就比較大,造成這一明顯區(qū)別的原因是WSR-88D 識別的是純的冰雹,而在華南地區(qū),由于中低層大氣溫度較高,冰雹在下落的過程中不斷融化,高空的冰雹,到了近地面,小冰雹就變成了雨滴,大冰雹外包水膜,從而形成雨夾雹;相對而言,貝葉斯方法識別的是雨夾雹,所以從整層來說,貝葉斯方法識別出的范圍比WSR-88D 冰雹識別算法識別出的要大;此外在構建冰雹數(shù)據(jù)集時,ZH、ZDR、CC 范圍的設定,無法完全排除液態(tài)水的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貝葉斯方法識別出的范圍較大。

        圖11 2019年4月11日16:02時增城WSR-88D識別結果和貝葉斯方法識別結果 a1~a7分別是仰角0.50、1.50、2.50、3.50、4.50、6.00、10.00的反射率強度,黑色框為冰雹區(qū)域;b1~b7是WSR-88D的識別結果,紅色部分代表的是識別出冰雹的區(qū)域;c1~c7是貝葉斯方法的識別結果,雷達位于左下角,距離圈為50 km。

        圖12 為4 月12 日的識別結果,從反射率強度圖中可以看到,該次冰雹天氣過程中心強度達到了55 dBZ 以上,并且從低層至高層都維持著很高的強度,在高層,云體中心的回波強度達到65 dBZ以上;且回波強中心的范圍較為集中,面積相對于整片雷達回波來說較小,反映了冰雹的局地性特點。在第2 列WSR-88D 的識別結果中可以看到,算法識別出冰雹的位置與回波的位置接近,且識別出的冰雹區(qū)域呈現(xiàn)出線狀,從南向北排列,面積較小。在圖12b2中,WSR-88D 算法識別出右上角也有冰雹出現(xiàn)而貝葉斯方法沒有識別。在高層,圖12b6、12b7 中,因回波出現(xiàn)分裂的情況,WSR-88D 識別結果也出現(xiàn)了南北兩個區(qū)域,兩個區(qū)域與回波位置、形狀基本保持一致。在第3列貝葉斯方法的識別結果中,和WSR-88D 識別結果相比,貝葉斯方法識別的結果區(qū)域更加集中,且范圍較大,與反射率圖中回波中心的位置和區(qū)域較為吻合,從低層至高層都有此特征;在第六層和第七層,貝葉斯方法的識別結果仍是一個區(qū)域,與65 dBZ以上的回波中心保持一致。

        結合兩次個例的預測結果,與WSR-88D 識別算法相比,由于貝葉斯方法識別的是雨夾雹,識別的區(qū)域更大更集中,但基本的位置區(qū)域兩種方法預測都較為準確。

        對于華南地區(qū)的冰雹識別來說,由于其明顯的地域特征,WSR-88D 冰雹識別算法雖然效果不差,但是仍然有不足之處。在該區(qū)域,純冰雹的現(xiàn)象是比較難以出現(xiàn)的,而外包水膜的冰雹同樣能形成較大的雹災,因此使用貝葉斯方法來識別冰雹是有必要的。

        圖12 2019年4月12日09:00時陽江WSR-88D識別結果和貝葉斯方法識別結果 a1~a7分別是仰角0.50、1.50、2.50、3.50、4.50、6.00、10.00的反射率強度,黑色框為冰雹區(qū)域;b1~b7是WSR-88D的識別結果,紅色部分代表的是識別出冰雹的區(qū)域;c1~c7是貝葉斯方法的識別結果,雷達位于左上角,距離圈為50 km。

        5 討 論

        本文通過對廣東地區(qū)S 波段雙線偏振雷達2019 年的冰雹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首先在地面觀測記錄中有冰雹過程,其次是根據(jù)觀測記錄的時間和地點挑選出雷達數(shù)據(jù),如果雷達數(shù)據(jù)的PPI圖像具有冰雹特征,并且剖面圖中有明顯的回波墻等冰雹結構,將此過程認定為真實的冰雹過程,可以用于構建冰雹數(shù)據(jù)集。在此基礎上給出S 波段偏振雷達在冰雹區(qū)域和非冰雹區(qū)域反射率Z、差分反射率ZDR、和相關系數(shù)CC 的先驗獨立概率密度分布。利用貝葉斯方法,對2019年4月11日16:06和4 月12 日11:54 的冰雹體掃數(shù)據(jù),比較和分析了(Z、ZDR、CC)獨立概率密度分布條件下冰雹的識別效果,并得出獨立概率密度分布能有效地識別雨夾雹的天氣現(xiàn)象。

        個例分析表明,貝葉斯方法能有效地識別出冰雹,且識別的準確率較高。在與廣東現(xiàn)在的冰雹識別算法——WSR-88D 冰雹識別算法的對比分析過程中,貝葉斯方法識別的位置、范圍大小與實際情況較為吻合,且識別出雨夾雹天氣現(xiàn)象,是有利于提高冰雹的識別效果的。

        猜你喜歡
        剖面圖冰雹偏振
        小諸葛漫“話”天氣之冰雹
        科學24小時(2024年2期)2024-02-21 19:49:13
        廣東省風門坳錫礦地球化學特征與找礦標志
        西部資源(2019年2期)2019-11-12 03:33:55
        噴氣式民航客機剖面圖?
        偏振糾纏雙光子態(tài)的糾纏特性分析
        電子制作(2019年12期)2019-07-16 08:45:20
        基于LabVIEW的偏振調(diào)制激光測距測量控制系統(tǒng)
        測控技術(2018年6期)2018-11-25 09:50:24
        冰雹的優(yōu)點
        偏振旋轉(zhuǎn)效應在全光緩存器中的應用與實現(xiàn)
        春日冰雹
        滇池(2016年2期)2016-05-30 19:27:39
        勘探線剖面圖精確繪制方法探析
        山西煤炭(2015年4期)2015-12-20 11:36:16
        快跑啊,下冰雹了
        国产中文三级全黄|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级二级|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视频| 人妻 丝袜美腿 中文字幕|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无码| 欧美视频九九一区二区| 白白白色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亚洲欧美偷拍视频|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青青草成人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国产精品自拍首页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在线| 东京道一本热中文字幕| 激情综合欧美| 狼人av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乱子| 精品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五月av综合av国产av| 曰本女人牲交全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美女一级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午夜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中文| 大陆一级毛片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天堂久久久|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免费综合色啪| 国产av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主播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色婷婷97久久久| 欧洲熟妇色xxxxx欧美老妇伦| 亚洲丁香五月激情综合| 亚洲精品不卡av在线免费| 成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妖精| 在线观看女同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