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欣
在“中日高層次科學家研討交流活動——腦科學”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學術主任、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任蒲慕明,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何生,東京大學醫(yī)學院細胞神經生物學教授岡部繁男等中外專家就腦與類腦智能研究領域合作機會、推動合作的資助形式及青年科學家的培養(yǎng)方面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蒲慕明院士指出,在非人靈長類、神經倫理學、基礎神經科學和類腦人工智能等方面,中日兩國地處東亞文化圈,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別于歐美文化圈的西方文化,應當發(fā)揮此優(yōu)勢,提升中日兩國乃至東亞國家和地區(qū)在全球腦科學領域的發(fā)言權和地位。
岡部繁男教授強調了兩國共同探尋人腦神經科學基礎與臨床轉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提議中日兩國政府部門、學校、科研機構應當在青年科學家培養(yǎng)和訓練方面加大投入,培養(yǎng)腦科學領域長期可持續(xù)研究的中堅力量。
何生研究員表示在非人靈長類研究和基于神經影像的腦科學研究方面,中日兩國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在生物統(tǒng)計學和行為物理領域,何生研究員已與日方團隊建立了扎實的合作基礎,建議應當充分發(fā)揮兩國地域相鄰、文化相近的優(yōu)勢,作為加強兩國合作的契機。特別是在神經影像學方面,何生研究員也在著力推動高場強神經影像學的發(fā)展與國際合作。
岡野榮之教授認為,中日雙方在多中心臨床數據庫建立與數據分享、轉化應用和臨床研究方面也具有很多合作機會。其團隊與蒲慕明院士合作,于2016年在《自然神經科學》雜志上共同發(fā)表了論文,近年來,在發(fā)展采用類人物種研究基礎神經科學層面也有持續(xù)合作,未來也將在此基礎上尋求更多合作機會。
復旦大學張嘉漪研究員對干細胞轉化研究、倫理審查等提議表示肯定,并強調中日雙方可以從兩國在人口、遺傳、文化層面發(fā)揮獨特優(yōu)勢。例如,針對東亞人群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發(fā)揮人群優(yōu)勢增加研究投入,這些疾病可能對于西方人群并沒有高發(fā)風險,但對于亞洲人群發(fā)病率較高,加之人群基數原因,可能具有更大的潛在數據優(yōu)勢。
早稻田大學井上貴文教授提出從基金資助層面加深兩國合作與交流,認為腦科學接下來十年的趨勢可能需要加強基礎腦科學的研究和投入,這是其他所有研究的基礎。發(fā)展交叉科學趨勢,就像是創(chuàng)造新一輪的藝術演出,目前JST在轉化應用層面做得很好,但是科學發(fā)展還需要扎實的基礎神經科學理論支撐,彌補自上而下發(fā)展方式在應用推廣上的不足。而對于基礎科學應用而言,哪些國家能夠聚集更多的青年學者,就可能在未來競爭浪潮中勝出。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羅非研究員在此基礎上,強調了精神疾病、心理障礙等相關腦疾病、認知功能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影響,而心理學與人類學、社會學和文化都有密切聯系,他贊同兩國應當意識到“文化共通性”的重要性,發(fā)揮兩國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生活行為、宗教影響(如禪宗)的共通優(yōu)勢,開展認知心理學、精神疾病的合作研究,開辟具有兩國特色的合作研究新領域。
東京大學尾藤晴彥教授作為分子生物學家,認為日本和中國已經開發(fā)了非?;A的技術和工具。如果要共同推動新的技術,不僅需要共享資源,還需要開發(fā)更多通用的技術平臺。期待在未來,這些新的重點領域可以推動中日雙方的科學發(fā)展。
全球腦與類腦智能研究發(fā)展迅猛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管理/資助機構提供什么樣的幫助,以促進中日互動與交流?對于青年學者尤其是博士培養(yǎng)問題等方面,資助機構又該提供怎樣的幫助?例如,聯合撥款計劃、共同資助用于特定研究項目的助學金、獎學金,以及雙方研究學者的學術訪問。
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Deniz Vatansever以自身經驗闡述了兩國在青年科學家培養(yǎng)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強調了兩國在跨學科和互補性研究方面的優(yōu)勢,這些研究包括跨尺度(從細胞到宏觀)神經科學研究,以及認知神經科學、神經生物學、臨床應用等不同領域之間的轉化應用,建議兩國建立真正的多學科指導或研究基金資助方案。
岡部繁男教授給出兩點建議:首先,JST在其他領域已開展諸多合作項目和計劃,這為腦科學領域開展類似合作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其次,進行轉化研究方面底層信息共享。讓兩國學者彼此了解在研項目,能夠發(fā)現更多潛在合作關鍵點,例如兩國都有很好的臨床資源和開展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的研究。建議兩國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為研究人員分享臨床實驗基本信息、開展隊列研究合作給予幫助。
蒲慕明院士提出,他一直以來都在向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提議,增加青年學者培養(yǎng)和交流方面的資助投入,以鼓勵青年學者進行更多跨國、跨機構的學術訪問與科研合作。包括增加研究生交換生的資助比例、設立針對青年訪問學者的職位資助、設立更多的合作項目為青年學者提供申報機會,不僅僅是在轉化應用研究上,還應當包含基礎研究等多元化的研究領域。中國剛剛啟動的腦計劃將為諸多青年研究者的發(fā)展預留部分資金,他進一步提議政府為中日雙邊在腦科學和人類前沿科學領域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持。東亞地區(qū)人口數量龐大,有非常多的優(yōu)秀青年學者,但是從事神經科學等領域研究的比例卻不高。腦計劃應當投入更多資助,用于支持東亞乃至東南亞諸國在多個層面的交流合作。對于合作項目,蒲慕明院士提出應當首先共享信息,再有針對性地開展合作。從數據共享角度長遠來看,需要更多更深入的溝通。未來也希望通過類似研討交流活動,例如轉化研究研討會,開展更為深入的交流。
柚崎通介教授認為,開展更多人類科學研究項目,發(fā)展轉化研究與應用十分重要。融合跨大洲、跨國、跨學科的研究與應用,也是促進東亞合作突破差異壁壘的關鍵。